APP下载

稻鸭共作效益分析及绿色种养技术

2024-02-05徐明河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下田田块鸭子

徐明河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横塘岗乡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安徽六安 237191)

稻鸭共作是指在水稻移栽活棵至抽穗阶段,放入适量的鸭子,利用稻田为鸭子生长提供活动栖息场所和食物资源,同时鸭子的活动可起到除草、灭虫、抑病、施肥和耕耘等作用,进而生产优质稻米和鸭禽产品,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种养模式[1-2]。稻鸭共作成为当前促进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发展的主要技术模式之一[3-4],在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和四川等地取得较好发展。为进一步推广应用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于2020—2022年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横塘岗乡黄墩村示范应用稻鸭共作技术模式,示范面积7.6 hm2,水稻种植为一季杂交水稻,鸭子品种为当地杂交麻鸭,鸭子放养密度为225 只/hm2。稻鸭共作期间,不施除草剂,不用化学农药,不追施化学肥料。经过3年连续示范,做到了生产过程绿色生态、产品健康安全以及生产效益节本高效。

本文基于生产实践,分析了稻鸭共作技术模式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介绍了稻鸭共作绿色种养技术,为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示范户和普通农户推广应用稻鸭共作模式提供技术参考。

1 种养效益

以2022 年在黄墩村开展的稻鸭共作技术模式示范应用数据为基础进行效益分析,以同一企业、同一年度、同一区域、同一品种、同一耕作管理模式和同一品牌销售的单种一季水稻的生产数据为对照,进行比较分析。

1.1 经济效益

稻鸭共作模式中,鸭子投入总计9 675.8元/hm2,其中鸭苗费1 800元/hm2、饲料费3 375元/hm2、养鸭设施折旧费1 500.8元/hm2、养鸭用工费3 000元/hm2。2种种植模式中,水稻投入情况详见表1。从生产成本来看,稻鸭共作模式主要体现在节省农药、化肥、种子、育苗和人工等方面。稻鸭共作模式中,鸭子喜食阔叶杂草和草种子,田间活动造成的浑水又能够抑制大部分杂草种子的萌发,因此稻鸭共作田基本不用除草;鸭子全天候捕食稻飞虱、稻叶蝉、稻象甲和螟虫等害虫,其在稻田不停地活动减轻了纹枯病等水稻病害的发生,稻鸭共作期间一般不用防治病虫害,这两项合计较单种一季水稻田节省农药成本315 元/hm2。稻鸭共作模式利用鸭子的排泄物(大约10 kg/只)作为水稻的优良有机肥,相当于施入纯N 24.75 kg/hm2、P2O531.5 kg/hm2和K2O 13.95 kg/hm2[5],能够节省肥料成本510元/hm2。此外,稻鸭共作田水稻栽插实行稀植,种子、育秧成本及用工、鸭饲料用量都相应减少,节省种子和育秧成本285 元/hm2、用工成本600 元/hm2。综上,稻鸭共作田能够节省化肥、农药、种子、育苗和人工等费用约1 710元/hm2。

表1 稻鸭共作模式中水稻投入情况 单位:(元/hm2)

从产量来看(表2),与单种一季水稻田相比,稻鸭共作田水稻、鸭子双增收。稻鸭共作田水稻产量达到8 775 kg/hm2,较单种一季水稻田增产285 kg/hm2,增幅3.36%。实际收获鸭子210只/hm2,成活率达到93.3%。

表2 稻鸭共作产出情况

表3 稻鸭共作经济效益分析

从纯收入来看(表2—3),通过稻鸭共作,稻米和鸭子的出售价格明显提高,稻鸭米售价10 元/kg,比单种一季水稻所产大米高出市场价3.4元/kg。稻鸭共作田成鸭售价也比单纯喂饲料的鸭子高,达到90 元/只。单种一季水稻的总成本虽然比稻鸭共作的总成本低,但总产值低于稻鸭共作总产值。稻鸭共作田的纯收入比单种一季水稻田的纯收入高出29 965.82元/hm2,提升了246.95%。

1.2 生态效益

稻鸭共作充分发挥了鸭子除草控害、除虫抑病和施肥改土等良好作用,实现了农药、化肥“双减”,其中农药投入减少了1 363.07 g/hm2,化肥投入减少了155 kg/hm2(表4),既降低了面源污染,又保护了农田土壤和青蛙等害虫天敌,维护了生态平衡;同时,鸭粪作为有机肥料施入农田,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耕地质量,较好地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稻鸭共作加强了鸭子养殖管理,使鸭子养殖远离村庄,有利于保护村庄生态环境。生产的稻鸭米和鸭肉品质好、风味佳且安全性高,有利于生态食品品牌的打造,实现可持续发展。

表4 稻鸭共作药肥投入情况

1.3 社会效益

稻鸭共作生产的大米和肉鸭,为消费者提供了优质食品,满足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稻鸭共作所产鸭子品质好,得到市场认可,拓展了鸭子养殖途径,有利于养鸭业的发展。稻鸭共作提升了水资源和农田的利用度,为农业调结构、稳产能、提品质、增效益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稻鸭共作加强了鸭子养殖管理,减少了鸭子养殖对村庄环境的污染。有利用示范区域组织种养大户不定期观摩学习,进一步辐射带动当地和周边农户推广应用稻鸭共作技术模式,有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2 种养技术

2.1 品种选用

2.1.1 水稻品种选用大穗型、分蘖力强、抗病虫、抗倒伏且高抗穗期病害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如目前推广应用的两优粤禾丝苗、昌两优8 号和新两优6号等品种。

2.1.2 鸭子品种选择中小体型、活动灵活、食谱性广及抗逆性好的鸭子品种,目前选用较多的品种是当地杂交麻鸭、建湖麻鸭和东大圩麻鸭等品种。

2.2 田块选择

选择无污染、光照充足且成方连片的田块作为稻鸭共作区。已建高标准农田的优先选用。

田块面积没有严格要求,实践中为了提高效率,一般要求田块面积在6.67 hm2左右,田埂高20~30 ㎝、宽50~60 cm,保证稻田能灌10 cm 深的水层,利于田块保水和鸭子生活。田块质地适合水稻种植即可,以保水保肥性较强的黏土或壤土更为适宜;砂土保水保肥能力较差,一般不宜选用。同时水利、电力和道路等条件较好,特别是田块水源,要保证有充足的水源,最好靠近河流、水库或大塘,水量充足,排灌方便、快捷且自成体系,不受附近其他农田用水、施肥和施药等农事活动的影响,水质要求pH中性或弱碱性,未受到污染。

2.3 设施建设

2.3.1 设置围栏整个稻鸭共作区在放鸭前要沿着稻田四周田埂围好尼龙网或细铁丝网,防止鸭子跑丢及老鼠、黄鼠狼等天敌侵害。围网高度80~100 cm,每隔2~3 m 用木棍打桩,围网的上下两边要拉直,确保紧实牢固,起到防护作用。

2.3.2 设置隔离区稻鸭共作区内要设置若干个隔离区,便于管理鸭群。隔离区大小标准为0.33~0.66 hm2/个,隔离区用尼龙网或细铁丝网围好。

2.3.3 搭建鸭舍每个隔离区需要用木板、竹竿和塑料布等材料,搭建一个简易鸭舍,作为鸭子采食、栖息、避风、躲雨和防寒的场所。鸭舍面积按照放养8~10 只/m2建造。注意保持鸭舍的清洁、干燥和通风。

2.3.4 设置初放区在简易鸭舍的旁边,用尼龙网或细铁丝网围一个3~5 m2雏鸭初放区,以供鸭子下田初期试放,让雏鸭尽快适应大田环境。初放养时间一般2~3 d。

2.4 水稻绿色栽培

2.4.1 壮秧培育5 月上旬采用大中棚旱育秧,大田用种量48.0~52.5 kg/hm2。注意温湿度管理,早通风,勤炼苗。

2.4.2 适时栽插秧龄(18±2)d 时机插,行株距30 cm×(14~16)cm,栽插22.5万穴/hm2左右,基本苗达到75万~90万/hm2。注意按照鸭子下田的方向,确定水稻栽植的方向,两者保持一致,防止鸭群下田时践踏损伤秧苗。

2.4.3 肥料施用大田施纯氮195 kg/hm2,N∶P2O5∶K2O为1.0∶0.5∶0.8。移栽前3~5 d基施45%复合肥600 kg/hm2。移栽后5~7 d 施用尿素150 kg/hm2作为返青肥。稻鸭共作期间不施用化学肥料。鸭子离田后,视水稻生长情况,追施45%复合肥150 kg/hm2和尿素75 kg/hm2作为穗肥。倡导穗期根外追肥,喷施磷酸二氢钾、新美洲星等叶面肥增加水稻千粒重和提高稻米品质。

2.4.4 水分管理放鸭初期以3~5 cm 水层为宜,中后期以5~8 cm 水层为宜,遇到高温天气水层要达到10 cm。稻鸭共作期间,稻田要始终保持适当水层,且不排水,只在水少时适当增添新水,方便鸭子觅食、嬉戏、防御陆生天敌和抑制湿生杂草等。水稻抽穗鸭子离田后,田面保持干湿交替,注重养根保叶,活熟到老。水稻收割前5~7 d断水。

确需搁田或者有条件搁田的,可采用分田块轮流搁田或把鸭子赶到附近大塘及沟渠中,搁田时间4~5 d。

2.4.5 病虫草害防治坚持绿色防控的原则,做到“两不”,即不用化学除草剂控草,稻鸭共作期间不施用化学农药[6]。病虫害防治,重在“三前三防”,即播种前,选用咪鲜胺、苯醚甲环唑等种子处理剂对种子进行处理,预防立枯病、恶苗病等;移栽前,喷施阿维菌素、春雷霉素等“送嫁药”,预防二化螟、稻瘟病等;水稻破口前、鸭子离田后,喷施生物农药预防稻曲病和穗颈瘟。

稻鸭共作期间,若遇水稻病虫害大发生,确需喷施农药的,须将鸭子赶到附近的大塘或沟渠中暂时喂养,施药5 d后鸭子才可回田。

2.4.6 水稻收获当水稻达到完熟时即可进行机械收获。做到抢晴、安全和精细收获,减少损失。

2.5 鸭子绿色养殖

2.5.1 准备苗鸭机插秧的同时,准备好5~10日龄苗鸭。下田前一般育雏15 d左右。要选择晴好天气,搞好雏鸭驯水。驯水一般2 次/d,连续驯水5~7 d。方法是上午10点左右,将鸭子放入水池里,驯水0.5 h;下午3 点左右,再将鸭子放入水池里,驯水时间比上午要适当延长。通过驯水,使雏鸭能在水中活动自如,提高下田后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2.5.2 放鸭时间水稻插秧活棵后就可尽早放入鸭子,机插秧在15 d左右,此时苗鸭20~25日龄、重约150 g/只。选择晴天上午9—10时放鸭为宜。

2.5.3 放鸭数量一般放养雏鸭225只/hm2,体型小的可多放,体型大的则少放。

2.5.4 放鸭方法先放入初放区,让雏鸭熟悉并适应大田环境,2~3 d后转入隔离区放养。

2.5.5 饲喂管理鸭子在育雏时以人工饲喂为主,放入稻田后应逐步转向自主采食杂草、害虫为主,适当饲喂为辅[7-9]。鸭子在大田期间,养殖者须根据大田杂草、昆虫等食物和鸭子长势情况,进行合理饲喂,尽量少饲喂,以促使鸭子下田活动,促进健壮生长。饲喂管理上,要分阶段进行。雏鸭阶段(稻田放养后15 d 内)的鸭子活动、觅食能力都较差,应以人工饲喂为主,投喂小鸭配方料3 次/d,喂足喂饱,保证鸭子摄入足够而全面的营养。中鸭阶段,鸭子逐渐长大(0.5 kg/只左右),其活动、采食能力逐渐增强,此时大田杂草、害虫较丰富,应以鸭子自主采食为主,饲料投喂次数减少至1~2 次/d,白天不喂或少喂,晚上喂饱,主要投喂小麦、碎米和秕稻等,搭配适量中鸭混合料。育肥阶段,鸭子体重超过1 kg/只,食量大增,此时大田杂草已基本被鸭子采食完,水稻害虫以中上部为主,生物饵料减少,饲料投喂次数增加至2~3 次/d,并且喂足喂饱,投喂成鸭颗粒饲料为主,搭配部分小麦、碎米等。喂食方式上,通过铁块敲击或吹哨等方式不断进行训练,让鸭产生条件反射,便于定时、定点和定量喂食。隔离区域在0.33 hm2以上,采取多点轮换喂食方式,促使鸭子全田奔跑。

2.5.6 加强“三防”鸭子疫病、中毒和中暑是影响鸭子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稻鸭共作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鸭子防疫病、防中毒和防中暑“三防”至关重要[10]。(1)防疫病方面,重在鸭子下田前后预防。鸭子下田前,要适时接种预防禽流感、鸭瘟等疫苗,提高鸭子免疫力;鸭子下田后,注意定期消毒鸭舍与注射1~2 次禽流感疫苗。(2)防中毒方面,重在预防农药中毒和肉毒梭菌中毒。防治方法是勤查田埂是否漏水、漫水,及时整修,避免周围农药污水流入或渗入稻鸭共作区内;勤查田内是否有死鸭、死鱼等动物腐尸,及时清除,避免鸭子采食腐尸上的蝇蛆。一旦发现鸭子中毒,要快速将中毒区的鸭子移出,放养到清洁安全环境中,同时对中毒的鸭子采取针对性的解毒处理。(3)防中暑方面,重在保持田间水层。高温季节田间水层应保持在10 cm以上,另外要保持鸭舍通风。

2.5.7 收获鸭子水稻抽穗扬花前,及时从稻田收获鸭子,以免鸭子啄食稻穗造成水稻减产。收获的母鸭可饲养为蛋鸭增值。

3 结语

稻鸭共作是一种绿色高质高效种养模式,近年来推广应用面积逐年扩大,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以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基于生产实践,分析了稻鸭共作技术模式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介绍了稻鸭共作绿色种养技术,为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示范户和普通农户推广应用稻鸭共作模式提供技术参考。

猜你喜欢

下田田块鸭子
“施肥宝” 微信小程序端设计与实现
合同之谜
田块尺度上的农田土壤Cd污染分布不均匀性*
土地整治项目中土地平整设计技术研究
“两会东风劲,大家快下田”
鸭子
一头鸭子
为什么鸭子能浮在水上
深耕
基于精细化分区的农地整理田块规划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