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乡的风

2024-01-31李雪

大理文化 2024年1期
关键词:麦秆谷粒月饼

李雪

春  风

春风吹来的时候,粉紫色的迎春花就在故乡的田间地头绚烂地盛开了。春风无疑是醉人的,也是最自由奔放的,无所顾忌狂放的春风不经意间就吹醒了房前屋后的各种新绿,吹开了田野里的花朵。

每年春节前后,滇西的田野上就会盛开一种淡紫色的小花朵,我们叫它报春花。这种粉紫色的报春花在田埂上特别多,花的根状茎粗短,叶片是椭圆形的,叶茎上有柔软的绒毛,花茎差不多有10厘米左右,伸手采花的时候,挺拔的花茎可以一根一根单独掐起来,不会影响根部继续生长。报春花大概比较喜欢湿润的土壤,所以在春季的田埂上常常可见它们的花朵。徜徉在和煦的阳光下,田野间的独特气息令人沉醉。报春花的学名大概是醡浆草,这种植物对环境适应力很强,因此品种繁多,花朵花色也很丰富,我在田埂上看见的被叫做红花醡浆草,滇西温暖的气候、肥沃的土地孕育了很多的花朵,除去那些色彩艳丽的大朵鲜花之外,这玲珑娇羞的报春花应该是开得最坦然自在的。

醡浆草(报春花)有红色、粉红色、紫色、淡蓝色、黄色或淡黄色,而在我家乡云南驿的田埂上只能看见淡紫色的花儿,东一簇西一簇,迎着初春的湛蓝天空快乐地欢笑着,我非常喜欢这个优雅的粉紫色。小时候,每年春节前后农闲时节,父母就会带着我们姐妹俩去田埂上散步。我们穿着妈妈亲手缝做的花布新衣服在田地里追逐欢笑,迎着微寒的风,扬起的嘴角、弯月般的双眼,笑声和吵闹声好像要把豆荚逗得笑起来。花朵一样的女孩子手里捧着一把淡紫色的报春花,灿烂温暖的阳光下,豆田里一切动植物都懒洋洋的,任凭两个孩子闹去、笑去、追打去,她们手里的紫色小花儿颤巍巍摇摆着,似乎也笑了,其中,小一点的那个孩子,就是我。

我喜欢这样的田野,喜欢这些细细碎碎的紫色花朵。它们让我的童年世界充满了梦幻的色彩,每一个小花朵都盛满我五彩缤纷的梦。

把采来的报春花带回家,找一个玻璃瓶子插起来,紫色的花儿会盛开整个春季,花朵虽然很小,可生机勃勃、鲜艳艳的,一个简陋的农家小屋子也因为这一束野花变得更加温馨。晚上,围着煤火,妈妈教我们姐妹俩做红色的腊梅。先要去从山上扯好几支干刺条,修剪好形状,把准备好的红蜡烛用一把铝勺放在煤火上慢慢熬成蜡水,端下来放在一旁,等红蜡水降下一点温但还没有完全凝固之前,用食指迅速地蘸起一个指尖,蜡水很快凝固在手指头上,把略微冷却的蜡壳小心翼翼轻轻地脱下来戳在刺条的尖上,一个刺尖放上五个小蜡壳,五瓣蜡壳就能围成一朵梅花的形状。我们母女仨做一个晚上,原先光秃秃的刺条上就开满了红色的腊梅,插在桌上,看着一瓶红蜡片的刺梅花,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好像真的闻到了朵朵腊梅独特的幽香!

春节前后,是农事最清闲的时光,田里的蚕豆正在长苗开花,绿油油的叶片随着微微的春风摇动,飘荡着轻轻的豆花香味儿。馋嘴的人忍不住去田里跳下土埂,摘几个嫩嫩的豆角,剥开豆荚取出没有完全成熟的青豆子,直接扔进嘴里,味蕾尝到一种带着青豆子的微微腥味儿。剥去豆皮,只剩下两瓣青翠欲滴的豆米,放进嘴里,那简直就如同含着两片小小的翡翠,凉滋滋、嫩丝丝、甜蜜蜜,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样的感觉一定要自己走进豆田亲手摘豆,自己剥开,才能体会到这独特的感受。如果有人头疼的话,长辈们会摘下豆荚剥出豆瓣,贴在太阳穴上,凉滋滋的,头疼好像减缓了。

春风渐暖,豆田里的豆荚渐渐饱满,青豆米做的糯米饼香味飘荡在家家户户的厨房。把青蚕豆摘回家,去壳剥皮,只留下清脆如翡翠的青豆米,在火上慢慢煮熟,趁着烫,盛出一小瓣儿尝尝,觉得已经煮“面”了,就用铁勺细细研磨,把豆瓣压成细末,再盛进去几勺糯米面,拌匀活好,就可以开始做“豆米粑粑”了。在火上细心翻烤,直到“豆米粑粑”两面焦黄,迅速出锅,盛出珍藏着的蜂蜜,蘸着吃,“豆米粑粑”又甜又香又糯的味道在唇齿间长留,也许这就是春季里最美的童年味道吧。

夏  风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谷雨一過,天气就热起来了。“作物新种,雨润百谷,万物生长,蒸蒸日上”。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脱去外衣,穿着薄薄的套衫在田间地头奔跑。麦地里麦穗渐熟,风吹麦浪,麦芒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微光,让人误以为它是柔软的,忘记了芒刺带来的疼痒。

5月开始收割麦子的时候。收麦子是一件苦恼的事。在干燥炎热的天气里,收割麦子时候几乎没有风,麦子拉回家,烈日炎炎下打下麦穗,麦芒又刺又痒,弄得皮肤十分痛苦。褐色的麦粒在阳光下暴晒,露出健康的色泽,微微的麦香被炽热的空气扩散,感觉天空中也开始散发着麦面的清香。

吃新鲜麦面是极其快乐的事情,然而蒸馒头不是吃麦面的最高境界,用麦秆烧火,做出的发面大饼(云南人叫做“粑粑”)才是最香的面食。

我80多岁的小脚奶奶是做发面粑粑的高手。收到新麦以后,及时淘洗,晾晒,磨面,选出一筛和二筛的好面。初夏的早上,奶奶就要对带着清新甜味儿的麦面动手了。用一个上过釉的瓦盆发酵一小点麦面,一般是一天一夜的时间,凑近鼻子闻一闻,如果是很酸的味道,那就可以开始和上一盆面,等着面“发起来”,麦面发酵3个小时后用筷子一拌,仿佛拉丝一样,那就可以烧火做粑粑了。在灶台做好吃的大发面粑粑,一般情况都是我来烧火。麦秆是最好的燃料,火柴点燃几根干燥的麦秆以后慢慢放进灶里,抓一把细一些的麦秆小心搭上火,火势逐渐大了,往准备好的大锅里打进去一瓢水洗好锅,抄出水去,就等奶奶的大面饼放进锅了。

系围腰的小脚奶奶扭着腰肢使劲揉搓着瓦盆里的面团,反复地和过来揉过去,等她认为面团的韧性恰到好处时机到了,就把手边的一个篾制小簸箕拿起来,撒进去一层干面,把面饼放进簸箕里,按照圆形延展按平。最有趣的动作来了,奶奶摇晃着身子,双手轻轻晃动着手里的簸箕,避免面饼粘在簸箕里。正在轻轻晃动中,突然,奶奶整个身体猛地往前一冲往后一仰,同时手臂往上用力使劲颠簸起面饼,整个面饼一下就被翻了个面。就在这样的系列动作如行云流水般完成之后,她会接着如此这般地表演好几次,直到我灶台里的火势恰到好处,锅底也烧得几乎发红,奶奶才停止表演“簸面饼”动作,忽地一下,大大的面饼就滑进锅里去了。两三分钟后,奶奶揭开锅盖,翻一个面,说一声:“注意火了!”我晓得不能把火烧旺了,撤出一些柴火来。等她第二次揭开锅盖的时候,要把火逐渐变小了。四个来回翻面后,我掌控的灶台里只有烧不透的麦秆还在着着火。麦面粑粑的香味已经溢满整个厨房,香甜的新鲜麦面味道非常独特。大多时候奶奶都要做几个大面饼,因为全家人都爱吃着火烤的发面粑粑。

做好粑粑后,年少的我还会常常会在灶台前边吃烫乎乎香喷喷的粑粑,边会盯着做粑粑的大锅底发呆,锅底被柴火烧烤之后,一直有火星在跳跃,锅底上的锅烟子正在上演着一场神秘的“锅烟子讨媳妇”的大戏。一串串红彤彤的火星正在自由散漫地在锅底行走着,一会儿全部亮闪闪的,一会儿不见了,一会儿又变长了,一会变短了。奶奶说那是锅烟子在讨媳妇呢。冒着长长的火星子时,讨新媳妇儿的队伍在大路上走,变得弯弯曲曲时是在小路上走,前一半后一半是走进山路了,有时还要过河钻山洞呢!……我看着那些长长短短的火星子,想象着他们抬着送新娘的嫁妆,有柜子、被褥、新衣服、大盆小盆、保温瓶,有大人小孩,送亲的队伍在锅底上不停地走来走去,他们穿山越岭,跋山涉水,走村过寨,不知道要走到什么时候才完成送新娘子的任务……

当然,新鲜的麦面还可以炒着吃。炒面,更是最浓郁的美味儿。如果哪家哪户有小孩子在外地读书求学或是打工的,送一小袋炒面是最好的礼物。麦收结束后,母亲会选出上好的麦子,在火上炒熟,在火候恰当的时候,铲到簸箕里放凉,随后用小铁皮桶提到磨面房(那时还没有塑料桶),一阵轰隆隆的磨面机响过之后,微风拂过,整条青石板街道上都是浓郁的香喷喷炒面味道。拿回家,放凉,小心地盛在饭盒、瓶子、布袋子里,就可以带到外地去了。读书的孩子在下晚自习后盛出那么几小勺麦面,开水一烫,放一点点白糖,调到半稀半稠,是家里的味道,更是人间美味!

除了收获麦子,还能收获到麦秆,麦秆的用途就大了。把麦秆整整齐齐捆成小束,砸干净麦穗上的麦粒,只剩下白净挺拔的麦秆,皮薄细长,质地柔韧,色泽鲜亮,这样的麦秆是编织各类草编产品的上乘原料。每一根麦秆被选出最长的杆,在第一个小节处掐下外皮,抽出皮薄细长、质地柔软的小麦秆,一棵一棵重复掐出,捆扎收好。麦秆以特有的朴素而光亮的质地,又开始了新使命——作为手工编织的原料。编织草帽辫是家乡大多数男女老幼都会的简单技术活,更是祥云县农村人的浪漫生活情结。在做完家务活计晚饭后稍微闲暇的时候,家庭主妇、老人、小孩,反正除了男人都可以拿出收藏着的一小捆麦秆,泡在干净的水里,半个小时之后麦秆变得柔软有韧性,就可以编结起来了。傍晚时分,妇女老幼在胳肢窝里夹上一小捆泡过水的麦秆,三五好友相聚青石板路上,屋檐下、树荫下,闲聊中手指飞舞,一根根细长的麦秆在双手间变成一条条草帽辫子,就像坐在米白色的一朵云上似的,从短变长,长长的草帽辫子慢慢积攒成捆成堆,积少成多,静候赶集时卖给专门收购的草帽加工厂。家家户户都爱惜这些可以变成现钱的麦秆,小心收藏,编草帽辫子是妇女儿童最简单的手工技能,辫到一定的长度“一把”就可以卖钱,随着市场变化,价格逐年上涨,从5分钱一把到2块钱一把,多劳多得之后,每个人都可以逐渐攒成自己的“小金库”,自由支配。

夏风里麦浪滚滚的麦田从一根根麦秆变成一条条帽辫子,再加工变成一顶顶草帽,炎炎烈日里戴着草帽去田地里劳作,挑水、锄地、施肥,很凉快。5月到8月,是忙碌的栽种季节,也是收种庄稼最辛苦的时候,每家农户都起早摸黑,栽秧、栽烟、栽辣椒,种玉米、向日葵、瓜类豆类。种下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耕耘、栽种、保苗、施肥,体力的付出叫人焦躁,收获的喜悦又令人期待。

秋  风

“金风吹来的时候,我歌唱家乡的金秋,月桂花洒落香透了竹楼,糯米酒荡漾香透了窗口。要问家乡最美的时候,就是这金风吹来的时候……”农村生活,一家人最忙碌的时候,就是金秋时节收稻谷了。

滇西地区收稻谷经常使用的重要工具是“海簸”。这是农事工具里一个超大型的开口器物,也很像吃饭的“钵头”。那么,“海簸”也许也叫“海钵”,顾名思义,像大海一样的簸箩,可以收进去很多很多的粮食。这是用宽厚的大竹片编制而成的圆形深凹的竹制品,直径大概1.5—2.5米左右,制作人用很厚的竹片编成“钵”的形状,延口部分向外敞开。为了堵住那些竹片之间的缝隙,还要用牛屎认认真真地糊一遍,在阳光下狠狠暴晒,确保装在“海簸”里的粮食不会漏出去一粒。“海簸”最大的功能就是可以扛进稻田里收打粮食,而且是最重要的稻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颗谷粒经过选种,育苗,播种,移栽,护苗,薅草,除虫,追肥,一夜夜的守水,一天天的追鸟等等工序之后,终于在金秋风吹起来的时候,要把每一颗谷子收进粮仓了,这应当是农民最大的幸福感和价值感吧。

收稻谷的时候,是非常需要男劳力的。每家农户都在想尽办法把体型巨大分量沉重的“海簸”抬进田里,大概有30公斤左右,还需要找出家里最大的帆布(或苫布),铺开在稻田的一块空地上,等待收下沉甸甸的谷粒。前几天割倒的稻谷已经晒得脆生生的,男人们在田里摆好“海簸”,搂过一大把沉甸甸的稻谷,稻穗低着头压着手,高高扬起,把稻穗最沉的位置对准“海簸”的边缘,狠狠一砸,用力一磕,饱满的谷粒哗啦啦地欢跳着落进“海簸”里,两三个男人只需要对准“海簸”边缘不停地掼稻穗,真像百溪归流似的大海一样“海簸”就流进了很多很多的谷粒了。

男人们歇息片刻时,女人们忙着把“海簸”里滿满的谷粒盛出来,谷粒还带着水分,盛起来沉甸甸的,把谷粒堆在准备好的帆布上暴晒,趁着火辣辣的太阳,迎着清爽的秋风,在风里扬起谷粒,饱满的落在帆布上,空瘪的随风飞出去,剩下一粒粒圆鼓鼓的谷粒,沉甸甸金灿灿,收获的幸福充盈在心里。秋风的作用十分重要,把饱满的和干瘪的谷粒分开,全靠秋风的作用!晒干每一颗谷粒,回家只需要在石臼里轻轻一捣舂,用筛子一筛,用簸箕一簸,锅里煮起来,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白米饭了!每一颗白米都散发着从田地里带来的香甜,新米真香啊!

农忙的时候是最容易吵架的,田地里经常传来吵架的声音。女人总是抱怨男人大手大脚撒泼了谷粒,男人总是看不起力气太小举不起“海簸”的女人,若家里没人做饭或没人送饭,猪呀鸡呀顾不过来喂食……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有些半大男孩尝试着主动扛起最重的粮食口袋,一不小心摔倒在田埂,小一些的孩子们慌手慌脚在半干半湿的泥地里帮忙。一个矮个子男孩学着父亲的模样,把“海簸”翻过来钻进下面,扛着里面放好的木杆,准备抬进田里收稻谷,却因为个子太小,直接陷进泥田里挣扎不了脚步,只剩下在“海簸”里闷声闷气的求救声“帮我抬起来!帮我抬起来!” 男人们跑过去抬起“海簸”,被压弯了腰的男孩满脸委屈,十分不甘地瞅着被大人轻松扛起的“庞然大物”,心里嘀咕:“等明年,老子非把你扛进田里!”秋风送爽,也送来各种各样的农忙时声音,欢笑、喜悦、斥责、抱怨,秋风吹来,飘荡着一种收获的味道,有香甜,有苦涩,有笑声,也有叹息。

田里稻谷收割完,乘着稻田里水还没有干透,就要在稻田里抓紧时机“点”豆子。“点”,是一个农业耕作的动词,就是把家里已经泡过水、微微发芽的蚕豆一颗颗按进泥巴里。在稻田里“点”豆子,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整天都要弯着腰,腰上勒着一个布袋,里面装满蚕豆种子,一颗一颗蚕豆被用力按进泥里,乘着最适宜的水分、温度、光照,一个星期后,蚕豆的小嫩芽逐渐从泥里冒出头来。这时要赶紧检查有没有“点”漏的田地。田里的水几乎干了,手指的力气不够按进土里种子,只能自制一个原始播种器——一根一米左右的木棒,一头削得尖尖的,另一头用钉上10厘米长的短木头,一个大大的木制“钉子”播种器就做成了。只要发现哪一块变硬的泥土里没有蚕豆种子,就使劲戳一个小洞,放进去一颗豆。田里湿润的泥土紧紧抱着种下的种子,开春时节,就可以闻豆花香了。

收获的节奏略微变缓一点,马上要过中秋节了。把五六月份收回家的麦面拿出来在太阳下晒一晒,买香油、几斤红糖、花生、核桃,烤干一些的薄荷叶、橘子皮,打月饼的夜晚开始了。男人的工作是烧火架煤,地上堆起一个煤炭火,关起风门,保持小火;屋顶横梁用铁链垂下一口特制的三耳大平底锅,锅上也架起煤炭火,保持中火。再把烤月饼的平底锅放在两个大火中间,分别叫做底火和面火。女人的工作是备料打月饼,同时还要带好贪吃贪玩儿的孩子们。火烤月饼是传统手艺,精选的优质麦面加入菜籽油、红糖水、鸡蛋以后,在土碱的发酵下变成金灿灿的面团,散发着甜香味儿,还没有开始火烤就十分诱人。再加入白糖、花生、薄荷、芝麻等做馅,经过揉、拍、抻、簸等程序后,放进一个钵头里,把面团不断旋转团圆,做出一个窝来,盛进拌好的各种作料,封口,放平,做成圆圆的面饼。放在一个长圆形木板上,把面饼“梭进”(滑的意思)锅里。面饼不能翻面,上下直接火烤,10多分钟后,面饼散发出焦甜的香味儿,用一个很大的木铲铲出来,烫乎乎香喷喷的月饼就烤熟了!因为烤月饼的火是不能熄灭的,因此总是几家人合伙打月饼,就可以昼夜不停地轮换着守着火,也不至于把炭火浪费了。

烤“牛舌头”是孩子们最大的快乐。女人们的身边总是围着贪吃贪玩的孩子们,一双双胖乎乎的小手出其不意地伸进面盆里,奶奶、婆婆、妈妈们大呼小叫,让他们去洗手,擦干手后回来递给孩子一小团面,允许他自己尝试做“牛舌头”,把面团压成随意性很强的一长条,放在锅里,和正规的月饼一起烘烤。出锅的时候孩子的眼睛紧盯着自己的“杰作”——“牛舌头”烤得焦黄香甜,略微凉一凉,迫不及待地拿起“牛舌头”咬一口,烫乎乎、甜滋滋,好吃!似乎自己的舌头和牛的舌头真的有了最亲密的碰撞,不禁发出:真是美味啊!

月是故乡圆,月饼是家乡的甜。这就是甜而不腻的传统火烤月饼,受到家家户户的欢迎。那时几乎没有一家不自己做月饼的,在中秋节前夕的日夜里,整个村子的上空除了飘荡着新米的香味之外,还有更加香甜浓郁的月饼香味溢满了每一个村庄,飘向田野,秋风传递着甜蜜的味道。

栽种总是连续要去完成的。深秋时节去地里种麦子是一定要带着月饼去。家里的香喷喷的月饼正多,一个月饼切成四瓣或者八瓣,用布袋装好,带上一大罐水,扛着锄头就到地里了。经过太阳暴晒的土地很松软,也干燥,一锄头下去腾起一阵细细的灰尘。种麦子不是一粒粒种的,而是把土地全部翻好、细细地锄两遍以后,就可以大范围地撒麦种了。看上去那是很潇洒的姿势,顺着先前挖好的小沟往前走,一垄一垄均匀地撒上麦种,撒完后再站上垄,用锄头细细地锄一遍,确保麦种都已经落入土壤里。只要天下起秋雨来,不过几天,麦苗就会冒出头来,就像在平整的土地上铺了一层毛绒绒的薄绿毯子,那种似有似无的淡淡的绿,充满梦幻的甜美。

田地里的活计变少了。深秋的气温逐渐降下了来。

冬  风

滇西地区喜欢把厨房叫做“灶房”,灶房里总燃烧着的煤火,带给一家大小温暖和喷香的饭菜。腊月里杀的年猪挂在灶头旁一长串的三线肉,随便割下一截放进锅里,都会令人直流口水。

“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立冬已过,就可以做咸菜了。腌咸菜是家家户户在初冬时节的工作,家庭主妇一般都是咸菜制作的能手。去菜地里选择十几棵粗壮的大青菜,要绿油油的长得特别健壮的那种。背回家,用清水洗干净叶片表面的灰尘,放到太阳底下进行晾晒,干燥的风轻轻地吹,很快就可以把青菜表面的水分晾干,水分大概保留十分之三、四,这样的青菜腌出来既不会太干不容易变质。菜叶收回家中,细细切碎,加入食盐、白酒、辣椒、草果面等用力揉搓,菜梗部分一定要多揉上一会儿,直到颜色变成深绿色后才行。揉好的青菜放一放,再排一排水分,拿出准备好的干净坛子,一溜儿地摆好,把揉好的菜顺序放到坛子中,使劲压紧不留空隙,每一罐封口前都放上一片青菜叶,盖上盖子密封保存。一个月以后就可以开盖,随取随吃,特别方便。

小寒节令前后,杀年猪是最隆重的大事。小时候家里养的猪都是要等待过年杀的,母亲说,刚刚学会走路的我特别喜欢和奶奶去喂猪,嘴里还叨叨:“奶奶养我白猪(那几年养的是白色新品种猪),杀我嘎嘎肉吃。”可是等到春节前在院子里杀猪时,我是不敢去现场看的,女孩子们躲在堂屋里,听着爸爸叔叔他们在院里大声叫嚷着:“拉住前腿,按着后腿!头!头!准备要下刀子啦!盆!接着血!……”杀年猪就像打战一样,真是紧张、惊险、刺激啊!单单听这些对话就完全可以想象案板上的年猪和男人们的搏斗!从脖颈刀口里出来的猪血被叫做“槽旺子”,在血水里提前放一点盐,等血水变硬板以后,在柴火上爆炒时放进去葱花、生姜,是一道绝对的美味,人人都十分喜欢。家里靠墙角收一大块位置,铺上草席,草席上就放上猪头、猪腿、大柳小柳(里脊肉)、三线肉等等,小孩子在灶火、草席间跑来跑去,女人们在熊熊的灶火前忙碌着,等男人们把猪肉全部收拾好以后,女人们也可以端上桌一盘盘透着油腻的香喷喷的饭菜了。晚上,我就和奶奶妈妈在灶火边炸酥肉,她们总喜欢给我喂食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炸酥肉或小面团,刚开始我来者不拒,吃着吃着我发现喉咙那儿似乎粘上厚厚的油腻,我叫嚷着:“我脖子这儿有一层厚厚的油啦,我难受了!”感觉很不舒服,妈妈给我喝点水,迷糊中也就去睡了。杀年猪惊险的一天也就过去了。每年杀年猪,我都在旁边玩,吃腻了炸酥肉,叫嚷着“喉咙里那层厚厚的油……”逐渐地就长大了。

年猪席上的素菜也配得好吃。我最喜歡的是洋花菜、莲藕、腌菜炒洋芋,又是柴火的爆炒,每一个菜都带着被霜冻过后的甜味儿,是任何一个季节也不能比拟的美味。

冬季的风很冷,但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几乎都会飘出爆炒年猪肉的香味儿,以及炸酥肉的脆香。男孩们围在一起欢叫着抢夺猪尿包,把猪尿包吹得圆滚滚的透着亮,扔在地上踢着追逐着,那时我们是不知道有足球这个体育项目的,后来长大了才晓得。原来,年猪的尿包就是一个“足球”,给喜欢奔跑的农村孩子带来多少童年的快乐啊!

寒风凛冽中,年关渐近,家家户户打扫卫生,贮备着冬天的腊肉、咸菜、干菜,米缸里储满新米,麦面放在大柜子里,院子里一串串的红辣椒都干了,腊月是吃美食的季节。孩子们都添了新衣服,我们姐妹俩每年都有花衣服穿,还有妈妈亲手缝的布鞋,扣着一对小扣攀,鞋面上绣着两朵小花。我特别喜欢过年的氛围。年轻的父母还要抽出一两天的时间去山上“钳”青松毛,天不亮就起床出门带上一点干粮,前往山里,去松树上扯下松毛来,做好除夕夜铺松毛的准备。

新春来临,大年三十晚上要在堂屋里铺上青松毛,有清爽清吉之意。在散发着松油清香的松叶上给长辈们磕完头,领完压岁钱,孩子们才可以上床睡觉。正月初一早上天还不亮鞭炮就一家接一家地响了,我躲在被窝里听着爸爸和隔壁叔叔伯伯们去大门口开财门放鞭炮,口中大声地念着:“财门财门大打开,金银珠宝滚进来!滚进不滚出,金银堆满屋!……”在此起彼伏、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里,喜气洋洋的春节来了!我心里想着放在枕边的过年新衣服,从县城买回来的绸缎头花,手里紧紧攥着除夕夜里爷爷奶奶给我的压岁钱,真喜欢这好玩的春节!先起床的姐姐打开房门,寒风带着鞭炮的硫磺味儿飘进屋里,我贪婪地闻着过年时节才有的独特味道,从懂事开始,就莫名其妙爱上这带着硫磺的气味儿,年儿一过,春天来了,田埂上粉艳艳的报春花就要开了!

猜你喜欢

麦秆谷粒月饼
麦秆画
大丰麦秆画
折段麦秆来作画
中秋节里吃月饼
月饼
食言者
谷粒和沙粒
变废为宝的麦秆画
食言者
一起来做月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