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前心肺康复在冠心病治疗和预防中的研究进展

2024-01-27宁晓云姜雅顾振杰

中外医疗 2023年27期
关键词:心肺康复训练心率

宁晓云,姜雅,顾振杰

临沂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山东临沂 276000

现阶段,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致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此类疾病的病死率、致残率等均相对较高,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有关调查发现,我国当前的心血管病病例数有2.9亿左右,而在该部分人群中,约有1 100万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HD)(简称冠心病)[1]。此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干细胞移植等也用于CHD的治疗。虽然上述治疗方法可以让大多数的CHD患者获益,但是在病情改变、疗效局限、并发症、费用、技术复杂程度等因素的干扰下,患者的再入院率仍相对较高。为减轻患者的痛苦程度,降低其医疗费用支出,减轻经济负担,亟需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康复手段。近些年心肺康复的研究热度较高,并且基于心脏康复理念开展,能够切实改善当前有关CHD术后康复现状[2]。本文综述目前心肺康复在CHD治疗和预防中的研究进展,具体内容如下。

1 心肺康复概述

1.1 心肺康复定义与内涵

对于人体而言,循环、呼吸系统的解剖结构、生理作用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因此,若仅单独应用心脏康复训练,或者仅开展肺康复,则均难以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而将二者相互融合,即为心肺康复。心肺康复主要是指对患者进行全面、规范的评估,利用综合、整体的医疗干预,改善患者的心脏系统、呼吸系统功能等,最终提高其心肺功能,使其生活质量提升,让其能够尽快回归家庭、社会。其中综合医疗干预涉及药物、营养支持、教育指导、心理疗法、运动干预等。针对心脏、肺脏疾病的患者,心肺康复属于其各项功能恢复的关键性环节,并且在预防心血管、肺部不良事件发生方面优势明显[3]。就CHD患者而言,人口的基数较大,并且病程相对较长等特点,若全部在医院进行康复,则无法使其慢性期治疗、康复的需求得到满足。这就需要应用更为便捷、经济的康复方式,即居家心肺康复。此种康复形式的主要目标即通过一系列的指导,确保心血管疾病患者掌握自我管理的要领,并使其机体功能得到改善。因此,在心肺康复中,提倡患者采取居家康复的模式。

1.2 我国心肺康复的发展

相较于国外而言,我国的心肺康复起步较晚。我国正式启动心肺康复的研究工作为1981年[4]。但就当前来看,该事业的现状并不乐观,在全国范围内,心脏康复中心较少,并且部分中心陆续倒闭。近些年,随着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加之慢性疾病的发生率显著增高,欧美先进的心肺康复理念、技术等引进国内,心肺康复已经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就我国而言,当前的主要任务即借鉴国际的新理念、新技术等,探索与我国国情发展相符合的心脏康复模式,从而帮助CHD患者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特别是需要重视心肺/肾一体化、一级/二级预防与康复一体化康复形式的运用[5]。此外,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的心脏康复体系也非常关键。现阶段,基于国家的大力支持,我国心肺预防与康复相关的机构超过500家。

1.3 心肺康复相关标准

第一阶段,在CHD患者术后,若为穿刺股动脉,则在3~4 h拔出动脉鞘管的情况下,行术侧下肢制动3~12 h。在12 h后,采取被动翻身操作。患者术后12~24 h,以术肢左右轻微旋转为主,后续下床自由活动。心肺康复训练遵循床上坐起、床边站立、床边活动、室内行走、室外活动原则。介入治疗后早期康复运动前3 d,选择低强度运动,一般为1.2~2.0 METs。第二阶段,多为出院或介入治疗后3~4 d,按照冠心病类型不同,设定运动量。预先在室内、走廊内步行,距离逐渐扩大。患者能轻松连续走完400 m路程时,开展踏车训练,运动强度为2~5 METs。

2 心肺康复在CHD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效果

2.1 提高心肺功能

CHD预防与治疗期间,实施心肺康复,常见的应用手段即为运动训练。相关研究指出,患者长时间坚持运动训练,能够改善周身的血液循环[6]。在此情况下,冠状动脉的血流状态改善,从而减轻患者的心肌缺血程度。而随着患者心肌氧供的不断恢复,其心功能可得到有效提升。另外,借助于呼吸训练形式,可纠正患者的错误呼吸形式。患者正确呼吸模式建立后,能够改善其肺功能。呼吸训练过程中,患者肺部氧气摄入增加,从而使之机体的氧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呼吸训练还可将组织缺氧所致的机体损伤降至最低。相关研究人员以CHD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心肺康复干预,时间为4个月,结果显示,康复后,患者的心功能指标、肺功能指标等均显著改善[7]。由此可见,在CHD患者术后,予以其具有计划性、针对性的心肺康复训练,可促使心肺功能得到改善。

2.2 提高生活质量

CHD发生后,基于病情、身体机能的下降,住院患者的生活质量难以维持在较高的水平[8]。另外,CHD住院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还有病程、纽约心功能分级(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经济情况、年纪、运动能力等。研究证实,心肺康复训练的开展,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阶段,临床主要以生活质量简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与此同时,在CHD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方面,还可应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ire, SAQ)[9]。此量表涉及躯体活动受限、心绞痛稳定、心绞痛发作频率、治疗满意、疾病认知等5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有关研究发现,以CHD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实施心肺康复训练,结果发现,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改善。由此可见,CHD患者治疗期间,以心肺康复训练为手段,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2.3 改善运动耐力

心肺康复借助于运动训练的方式,除能够改善全身血流外,还可使运动肌群获得充分的氧气供应,进而提高患者肌肉持续运动能力。有关报道显示,呼吸训练的运用,能够排除体内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并促进氧气的交换[10]。基于此,体内的乳酸堆积减少,患者的自觉躯体疲劳感减轻。在运动耐力评估方面,主要是应用心功能指标、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等。有关研究发现,对CHD患者开展为期8个月的心肺康复指导,结果显示,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显著改善,并且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增加,运动耐力提升[11]。这说明,心肺康复训练的实施,利于提高康复期CHD患者的心功能,并且还可改善其运动耐力。这是因为运动康复训练的实施,能够使患者的骨骼肌、血管异常舒缩等逆转,从而促进骨骼肌的血流量增多,最终达到改善患者运动功能、耐受能力的目的。

2.4 改善心理状态

心肺康复能够预防CHD的发生,与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有关。心理状态影响CHD患者的康复结果。一般情况下,患者的心理状态优异,则其运动的依从性相对较高。CHD患者的心理状态主要是焦虑、抑郁等。同时,对于心理状态不佳的患者,其在面对疾病时,多有逃避、屈服的心态。相关报道显示,在冠脉搭桥术后的患者中,多有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存在。评价CHD患者的心理状态量表主要是焦虑自评表、抑郁自评量表等。相关文献指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与心肺康复治疗相结合,能够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12]。因此,在心肺康复训练期间,需要重视健康指导的实施。通过健康宣教、运动干预、呼吸训练、心理行为疗法等,可促使心肺康复更为系统、科学,最终实现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的目标。这是因为心肺康复能够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从而减少其心理障碍[13]。基于此,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减轻,生活质量提高。与此同时,心肺康复可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改善预后,进而增强其康复的信心,最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3 心肺康复临床实践中的问题

3.1 运动强度相关问题

在心肺康复训练中,关键性的组成部分之一即为运动处方。运动处方开具期间,需要遵循FITTVP原则,分别为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运动类别(type of exercise)、总量(volume)、进度(progression)。同时,运动处方中还包括运动注意事项。而康复效果是否理想,主要与运动强度有关。若为有氧运动,则在运动强度设定方面,主要是参照无氧阈(anaerobic threshold, AT)、心率,并与Borg评分法的评估结果相结合。CHD患者的常见有氧运动方式即为高强度功率自行车。就AT法而言,AT为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 VO2peak)的50%~70%时运动强度的安全性、有效性能够得到保证[14]。同时,AT法可避免受试者主观感受的干扰。对于目标心率法来讲,主要是指在安静的状态下,基础心率增加20~30次/min。但是此种评估方式较为粗略,并且缺乏精确性。通常情况下,针对院外低风险的患者,在评估其运动强度时,可应用此种形式进行粗略判断[15]。除上述方法外,心率储备法的应用也较为广泛,其中靶心率计算时,需要以峰值心率减去静息心率,并将此数值乘以靶强度,最终将所得结果与静息心率相加。一般情况下,靶强度多在40%~70%波动。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训练期间,需要自低靶强度(40%)开始。后续结合患者的体能改善情况、耐受程度等,逐渐将运动强度增加。而峰值心率法的应用,能够对目标心率进行预测。相关研究指出,以65%~75%峰值心率为心血管疾患者群的运动强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会造成运动风险的增加[16]。不仅如此,对于大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临床治疗期间多应用β-受体阻滞剂,所以在运动处方制订期间,若以心率为依据,则会影响方案的准确性。Borg评分法主要是了解患者呼吸困难得程度。有氧运动强度应为Borg评分达到10~16分。

3.2 高强度间歇训练

CHD患者康复训练强度的设定方面,一般多以避免心肌缺血发作为主。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报道显示,短暂的心肌缺血利于改善心肌的侧支循环,并且能够影响受损心肌的血液供应情况。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IIT)主要是指在时间内的高强度(>85%的VO2peak)训练结合低水平主动运动训练[17]。针对病情较轻,且心肺功能状态相对优异的患者,此种形式的应用价值显著。按照间歇时间的长短,能够分为3种类型,其一为长时间,其二为中等时间,其三为短时间。但是就当前来看,尚没有关于HIIT运动强度、间歇时间的统一标准[18]。另外,有关HIIT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还需要大量的论证,并且临床医师担忧高强度负荷康复训练是否安全。针对此种情况,在后续研究中,还应不断完善HIIT的相关机制,并开展大规模的研究,从而明确HIIT的最佳运动强度、间歇时间等。

4 小结

综上所述,近年来,临床医疗团队关于心肺康复应用在CHD患者中的机制、效果等研究不断深入,并取得一定进展。同时,在大型的三甲医院中,心肺同治观念基本普及,进而使得心肺康复训练的治疗作用获得广泛认可。然而心肺康复训练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区域性发展不平衡,患者依从性不佳,缺乏相关的指导标准等。为此,在后续研究中,还应重视“双心”问题,并在单纯康复运动训练的基础上,配合心理护理,以此达到提高患者运动训练积极性的目的。此外,还应加强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从而获取更有利的临床证据。

猜你喜欢

心肺康复训练心率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小象接受心肺复苏
心率多少才健康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