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旴派上补下泻转移兴奋灶针刺法

2024-01-26谢强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南昌330006江西省国医名师谢强传承工作室南昌330006

江西中医药 2023年12期
关键词:施针主穴患部

谢强 (1.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 南昌 330006;2.江西省国医名师谢强传承工作室 南昌 330006)

旴派上补下泻转移兴奋灶针刺法,又简称旴派转移兴奋灶针刺法,源自江西明代李梴[1]《医学入门》“上补下泻针法”,属于异穴补泻针法。笔者[2-5]传承李氏针法,深入发掘并且规范其临床操作技术,强调先在远离病灶的下部腧穴施针(主针)泻之,在病灶的远端产生一个新的强大兴奋灶,以转移病灶的兴奋度,从而缓解病势;后在近病灶周围的腧穴施针(应针),轻刺激补之,以应答主针针气,从而加速病情改善。

1 理论基础

上补下泻转移兴奋灶针刺疗法,是以江西旴江医学针派明代李梴《医学入门》“上补下泻针法”“远道刺”为主的“近病远治”思想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医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神经反射学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而创研的简易经典特色针刺法。此法侧重针刺远离病灶下部的腧穴,有着“转移兴奋灶”缓解病症作用[6]。

1.1 上补下泻,重视经脉根本

本针法之补泻不同于习用的同穴补泻,属异穴补泻,重视经气的上下感传,重视经络标本根结学说。标本与根结是基于十二经脉的路线,皆为向心性循行。根与本、结与标位置相近或相同,其含义相似。根者,本者,部位在下,皆经气始生之地,为经气之所出;结者,标者,部位在上,皆为经气归结之所。因此,强调四肢远端腧穴的重要性,经脉气血产生运动的根源在人体下部,根源于四肢,四肢的腧穴(尤其是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在针灸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2 上补下泻,转移兴奋灶

本针法吸收了现代医学神经反射学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I 网络)学说,综合了NEI网络调节下的“自稳态”思想和中医经络理论的“整体观”核心精神,概括了针灸调节NEI 网络治疗疾病这一过程,使之更加直观,易于理解和运用。中医经络理论的整体观和结构与NEI 网络相关,NEI网络与中医经络功能系统均对人体内外环境的信息起整体调控作用,这是上补下泻转移兴奋灶针刺疗法理论融汇中西的依据。

针刺腧穴,分主针、应针。先施主针,通过强刺激远离人体患部病灶的腧穴(主穴),由针刺作用产生一个新的兴奋灶,其兴奋强度远远高于患部病灶的兴奋强度,从而降低患部的兴奋度,可缓解患部病灶的病理态势;后施应针,轻刺激患部病灶周围腧穴(应穴),以应答主针针气;通过“转移兴奋灶”,从而改善全身各种痛症、炎症、组织增生、功能失调等,平衡阴阳,维系人体自稳态的平衡,以达治愈疾病的目的。

2 疗法特点

上补下泻转移兴奋灶针刺疗法,是以“上补下泻”为针法特色的一种“近病远刺”疗法,属于异穴补泻针法。此法手法简单不繁复,1~4 穴即可,常见速效,减少患者多针的痛楚,用穴精少,效佳安全。正如李梴[1]《医学入门·针灸》指出“上补下泻值千金”“百病一针为率,多则四针”。此法简便易学,易于初学者掌握,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易于普及推广。

2.1 针分主应,上下应答

针分主应,是本针法的“主应配穴”原则。正如李梴《医学入门·针灸》强调“上补下泻……以不病者为主,病者为应”。近病远治,上下腧穴相配,即以远离病灶的下端腧穴为主针的主穴,以近病灶处的上部腧穴为应针的应穴,应针以应答下部的主针针气,上下相应,针气相接,相互应答。“主应配穴”有同经上下腧穴相配、异经上下腧穴相配、左右腧穴相配。譬如治疗心绞痛,主针腧穴可取下方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主穴),应针腧穴可取上端近心区的手厥阴心包经的郄门(应穴),即为同经上下腧穴相配。又如治疗痛经,主针腧穴选取下肢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主穴),应针腧穴选取上端腹部任脉的关元(应穴),即为异经上下腧穴相配。再如治疗左侧偏头痛,主针腧穴可取对侧下端右手的列缺(主穴),应针腧穴可取左侧上端头部病灶处的太阳(应穴),即左右腧穴相配。

2.2 先主后应,重视主针

重视主针,是本针法的“主针为先”原则。李梴《医学入门·针灸》强调“先下主针,而后下应针,主针气已行而后针应针”“百病一针为率,多则四针”。近病远治,先施远端下部的主针,往往主针针刺后,病情就能即刻缓解,此时也可不需再施应针,若效果不显著可接着施应针,以应答主针针气。如治疗三叉神经痛,先施主针,取下方手部的合谷(主穴),重刺激,泻之,转移兴奋灶,若头痛缓解可不施应针;若头痛未缓解,则接着施应针,取下关(应穴),轻刺激,补之,应答主针针气。

2.3 主泻应补,异穴分施

主泻应补,是本针法的施针手法原则。本针法之补泻,属异穴补泻。近病远治,下端远部的主穴为泻,须用较重针刺手法;应穴为补,则宜用较轻针刺手法,即“主泻应补”“主重应轻”“远泻近补”。如漏肩风肩后侧痛,肩内收时疼痛加剧,先施主针,取后溪(主穴),重刺激,泻之,转移兴奋灶;后施应针,取肩贞(应穴),轻刺激,补之,应答主针针气。主应相配,相互应答。

临床上很多医者常常忽视下部腧穴,而很关注患部病灶处,多先刺患部,重手法,而后再刺下部腧穴,如此往往取效微,甚至加重病情。若采取李梴“上补下泻针法”,上部病灶处后针之,轻刺激手法,可避免某些疾病针刺时强刺激患部加重患部病状之忧。如突发性耳聋出现的暴鸣,对耳部针刺手法重则会增加病灶的兴奋使耳鸣加甚。

综上所述,本针法的关键点是:首先针刺人体下部远离病灶的腧穴,泻法,重刺激。如此,才能“转移兴奋灶”,从而改善全身各种痛症、炎症、组织增生、功能失调等,平衡阴阳,维系人体自稳态的平衡,以达治愈疾病的目的。

3 适应范围

上补下泻转移兴奋灶针刺疗法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疾病,尤其适宜于炎症、痛症、变态反应性疾病、神经功能紊乱性疾病等。如高血压、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焦虑症、失眠、功能性胃肠病、慢性胃炎、关节炎、颈椎病、急性腰扭伤、膝关节痛、跟腱痛、乳腺炎、前列腺炎、网球肘、肩周炎、盆腔炎、痛经、梅尼埃病、耳鸣、突发性耳聋、面肌痉挛、贝尔氏面瘫、青光眼、结膜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窦炎、咽喉炎、扁桃体炎、喉炎、声带炎、复发性口疮等。

4 技术操作

4.1 施术前准备

(1)针具。选择常用普通毫针。(2)穴位定位。穴位的定位应符合GB/T 12346-2021 及GB/T 13734-2008 的规定,具体疾病选穴可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选取。(3)体位选择。根据针刺的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常用体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4)环境。环境卫生应符合GB 15982-201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的规定,保持环境安静,清洁卫生,避免污染,温度适宜。(5)消毒。部位消毒:施针前应该对受术者施针部位进行消毒,针区消毒可用0.5%~1%碘伏棉球在针区部位由中心向外做环型擦拭消毒。术者消毒:施术者双手应用肥皂或洗手液清洗干净,再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

4.2 操作方法

上补下泻转移兴奋灶针刺疗法采取毫针针刺,先施主针,针刺远端或健侧的主穴,针尖向病灶方向进针,强刺激,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后施应针,针刺近端病灶周围的应穴,以应答主针针气,轻刺激,补法或平补平泻。留针期间,在主穴可行针3次,每次0.5~1 min,以催气、导气,使针气上行;应穴中途不捻针,以静候应答主针。留针20 min。

头颈五官病症,主针多取手足三阳经腧穴,辅针取头面病灶部腧穴。胸腹部病症,主针多取手足三阴经腧穴,应针取胸腹病灶部腧穴。手部病症,主针主要取下方足部或手部病灶以下的腧穴,应针取手部病灶处腧穴。足部病症,主针主要取下方足部病灶以下的腧穴,应针取足部病灶处腧穴。

4.3 施术后处理

施针后,进针处有时出现少许出血、微疼,无需特殊处理。

5 注意事项

(1)施术者应严肃认真,专心致志,精心操作。施针前,应向患者说明施术要求,消除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合作。(2)临床施针应选择正确的体位,要求患者的体位平正舒适,既有利于准确选定穴位,又有利于施针的顺利完成。(3)患者若出现晕针反应,应立即出针,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轻者仰卧片刻,即可恢复正常。症状严重者,用指掐人中、足三里、内关,用艾条灸百会、气海穴,注意观察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

6 常见疾病的临床举隅

6.1 头颈五官病症

6.1.1 头痛 太阳头痛:先施主针,取后溪,重刺激,泻之,转移兴奋灶;后施应针,取风池、天柱,轻刺激,补之,应答主针针气。少阳头痛:先施主针,取外关,重刺激,泻之,转移兴奋灶;后施应针,取太阳、率谷,轻刺激,补之,应答主针针气。阳明头痛:先施主针,取合谷,重刺激,泻之,转移兴奋灶;后施应针,取上星、印堂,轻刺激,补之,应答主针针气。厥阴头痛:先施主针,取太冲,重刺激,泻之,转移兴奋灶;后施应针,取百会、前顶,轻刺激,补之,应答主针针气。应穴每次取1 个,交替取用。

6.1.2 三叉神经痛 先施主针,取下方手足部的合谷、太冲、内庭,重刺激,泻之,转移兴奋灶;后施应针,取四白、下关、地仓,轻刺激,补之,应答主针针气。每次取主穴、应穴各2 个,交替取用。

6.1.3 急性结膜炎 先施主针,取下方手足部的合谷、商阳、太冲,重刺激,泻之,转移兴奋灶;后施应针,取眼睛周围的太阳、攒竹、丝竹空,轻刺激,补之,应答主针针气。每次取主穴、应穴各2 个,交替取用。

6.1.4 耳源性眩晕 先施主针,取下方手足部的足三里、太溪、液门、外关,重刺激,泻之,转移兴奋灶;后施应针,取耳周围的听宫、翳风、风池、百会,轻刺激,补之,应答主针针气。每次取主穴、应穴各2 个,交替取用。

6.1.5 落枕 先施主针,取外劳宫,重刺激,泻之,转移兴奋灶;后施应针,取天柱、阿是穴,轻刺激,补之,应答主针针气。每次取应穴1 个,交替取用。

6.2 胸腹部病症

6.2.1 肺炎(轻症) 先施主针,取下方手足部的内关、曲池、尺泽、太溪、鱼际,重刺激,泻之,转移兴奋灶;后施应针,取胸背部的天突、大椎、肺俞、膈俞、膏肓,轻刺激,补之,应答主针针气。每次取主穴、应穴各2 个,交替取用。

6.2.2 急性单纯性胃炎 先施主针,取下方手足部的内关、足三里、梁丘、公孙,重刺激,泻之,转移兴奋灶;后施应针,取腹部的中脘、下脘、章门、天枢,轻刺激,补之,应答主针针气。每次取主穴、应穴各2 个,交替取用。

6.2.3 急性乳腺炎 先施主针,取下方手足部的内关、梁丘、曲池、足三里、太冲,重刺激,泻之,转移兴奋灶;后施应针,取胸背部的乳根、膻中、天宗、期门,轻刺激,补之,应答主针针气。每次取主穴、应穴各2 个,交替取用。

6.2.4 急性盆腔炎 先施主针,取下方手足部的合谷、曲池、行间、中封、太冲,重刺激,泻之,转移兴奋灶;后施应针,取腰腹部的冲门、次髎、中极,轻刺激,补之,应答主针针气。每次取主穴、应穴各2 个,交替取用。

6.3 手部病症

6.3.1 外伤性截瘫(上肢瘫痪) 先施主针,取下肢的条口和手肘关节下方的手三里、外关,重刺激,泻之,转移兴奋灶;后施应针,取肩背部肩髃、大椎、大抒,轻刺激,补之,应答主针针气。每次取主穴、应穴各2 个,交替取用。

6.3.2 肱骨外上髁炎 先施主针,取下肢部条口和手肘关节下方的手三里、中渚,重刺激,泻之,转移兴奋灶;后施应针,取肩髃和颈背部的大椎、大抒,轻刺激,补之,应答主针针气。每次取主穴、应穴各一个,交替取用。

6.3.3 漏肩风 肩前区疼痛为主,后伸疼痛加剧,先施主针,取合谷、外关,重刺激,泻之,转移兴奋灶;后施应针,取肩髃,轻刺激,补之,应答主针针气。肩外侧疼痛为主,外展疼痛加剧,先施主针,取外关、手三里,重刺激,泻之,转移兴奋灶;后施应针,取肩髎,轻刺激,补之,应答主针针气。肩后侧疼痛为主,肩内收时疼痛加剧,先施主针,取后溪、手三里,重刺激,泻之,转移兴奋灶;后施应针,取肩贞,轻刺激,补之,应答主针针气。肩前近腋部疼痛为主且压痛明显,先施主针,取合谷、外关,重刺激,泻之,转移兴奋灶;后施应针,取肩前,轻刺激,补之,应答主针针气。每次取主穴1 个,交替取用。

6.4 足部病症

6.4.1 踝关节痛 先施主针,取足部的冲阳、陷谷、行间,重刺激,泻之,转移兴奋灶;后施应针,取足踝部病灶周围的太溪、昆仑、仆参,轻刺激,补之,应答主针针气。每次取主穴、应穴各1 个,交替取用。

6.4.2 膝关节痛 先施主针,取膝关节病灶下方的悬钟、昆仑、阳陵泉,重刺激,泻之,转移兴奋灶;后施应针,取膝关节病灶周围的膝眼、鹤顶、犊鼻,轻刺激,补之,应答主针针气。每次取主穴、应穴各2 个,交替取用。

综上所述,旴派上补下泻转移兴奋灶针刺法,源自江西旴江医学针派明代李梴《医学入门》“上补下泻针法”,属于异穴补泻针法,以“远道刺”为主的“近病远治”思想为理论基础,重视经气的上下感传,重视经络标本根结学说,并且结合中医经络理论与西医神经反射学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而创研的简易经典特色针刺法。此针法重视针刺远离病灶的下部腧穴,起到“转移兴奋灶”缓解病症作用。因此,临床规范其操作技术,强调先在远离病灶的下部腧穴施针(主针)泻之,在病灶的远端产生一个新的强大兴奋灶,以转移病灶的兴奋度,从而缓解病势;后在近病灶周围的腧穴施针(应针),轻刺激补之,以应答主针针气,从而加速病情改善。此针法适宜临床各科疾病,简便易学,1~4 穴,常见速效,用穴精少,效佳安全,易于普及推广。

猜你喜欢

施针主穴患部
防控家兔疥癣病验方20例
得气的判断指征辨析
内热针治疗腰骶部疼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荨麻疹穴位埋线取穴规律的分析
夏天热卖
针灸手法对针灸效果的影响分析
腧穴配伍与配穴辨析*
大黄治疗银屑病
针灸治疗高血压取穴规律分析
简法治疗羊烂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