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旴江医家饮食养生述略

2024-01-26薛晓王河宝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江西中医药 2023年12期
关键词:旴江医家运化

薛晓 王河宝 (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旴江水域发达、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人文鼎盛,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旴江特有的文化景象,在诸多文化中,旴江医家饮食养生文化尤为突出。旴江医家的饮食养生源远流长,既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又有着清晰的饮食养生原则、鲜明的饮食养生特点和丰富的饮食养生内容。梳理旴江医家的饮食养生内容,概括其饮食养生特点如下。

1 饮食文化背景

旴江医家饮食养生文化既与当地的自然物候有密切关系,同时又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素有“赣抚粮仓”美誉的旴江流域,稻谷、甘薯、小麦是其主要农作物,旴江一带素来以米饭、粥食为主食,以米粉、面点、羹为辅食[1]。旴江医家因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学术造诣而形成了不同的饮食养生观。晋代葛洪长期致力于炼丹服食,受炼丹服食的影响,积极主张饮食卫生与禁忌,提出“食欲常少”“不饥勿强食,不渴勿强饮”等观点[2]。南朝陶弘景传承葛洪的道教养生思想,持服食丹药养生,强调日常生活中做到饥饱适度、饮食避忌、药食同用等饮食养生思想[3]。清代医家喻昌经历世事变故,仕途不遂,弃儒而遁入空门,潜心医药,因受佛家教诫的影响,主张饮食清淡,认为“一切食物,惟味薄质轻者,胃中始爱而受之”“白饭香蔬苦茗,种种清胜尤妙”[4],同时要做到五味调和、食饮有节。明代医家万全临证以小儿病见常,认为小儿脏腑娇嫩,且乳食不自知,提出平日应控制小儿饮食,忌过饥或过饱,以免伤及脾胃;病理情况下,小儿尤其要忌口,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影响疾病恢复[5]。

2 饮食养生原则

2.1 因时而宜

《黄帝内经》[6]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人处于天地间,饮食起居随四时而变化。喻昌承《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影响,认为饮食养生也应随四时之变,如“春属东方木……酸多则伤筋,惟辛始能胜酸,以肺金味辛也。夏属南方火……苦多则伤气,惟咸始能胜苦,以肾水惟咸也。长夏属中央土……甘伤肉,惟酸胜甘,木味酸也。秋属西方金……辛伤皮毛,惟苦胜辛,火味苦也。冬属北方水……咸伤血,惟甘胜咸,土味甘也”[4]。明代医家李梴在《医学入门》 中指出:“秋晨食粥,利膈养胃,解燥生津,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7]秋季燥气当令,饮食应以养阴生津为主。

2.2 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即饮食要有节制,不可太过与不及。龚信在《古今医鉴》中曰:“节戒饮食,乃却病之良方。”[8]万全指出“饮食多少,当有分数”“喜食之物不可纵口”“五味虽能养人,多食则反伤人”[9],提出饮食当有分寸,爽口之物不可放纵口服之欲,以免伤身。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提出“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3],认为少食多餐是维持健康的重要条件,反对暴饮暴食,维持饱中饥、饥中饱的状态为好。

2.3 五味调和

《黄帝内经》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6]饮食五味是人之所必需。《黄帝内经》指出五脏各有所喜,五味各有所归。五味调和,则脏腑平和,气血充盛,人乃安康。龚居中强调“酸多伤脾……凡伤久即损寿”[10]。危亦林提出:“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则伤脾……此五味克五脏,五行自然之理也。”[11]中医学认为人体脏腑在生理情况下存在五行生克制化的原则,而病理情况则出现相乘或相侮。饮食五味偏嗜是导致脏腑病损害的前提,因此,旴江诸多医家主张饮食五味调和,不可偏嗜,否则脏腑功能失调引发他证。

2.4 食宜清淡

饮食清淡是维持脾胃运化功能的基本条件,脾胃运化功能正常,气血生成充足,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前提。李梃在《医学入门》中曰:“天之所赋者,若谷菽菜果,皆冲和之味,有食人补阴之功,此《内经》所谓味也。人之所为者,皆烹饪调和偏厚之味,有致病发疾之毒。”[12]认为清淡冲和之物有利于脾胃运化吸收,而辛香、燥烈、浓厚之品容易耗液伤津,滞脾碍胃,引发多种病症。徐文弼在《修养宜饮食调理第六》中曰:“饮食不节,恣食浓味,惟恐不及,血沸气腾,济以燥毒,清化为浊,脉道阻涩,不能自行,疾已潜滋矣,犹恬不知畏。”[13]指出恣食肥甘厚味是导致各种疾病的根本原因。

2.5 饮食卫生

孔子有“食不语,寝不言”之戒,告戒人们饮食之时要专注于食物的性、味,以助于饮食物的消化。龚居中也主张控制情绪,静心饮食。“如食五味,必不得暴嗔,多令人神惊夜梦飞扬”“当食须去烦恼,暴数为烦,侵触为恼”[11]。另外,龚居中还提到“每食讫,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美食须熟嚼”[14],主张食后漱口,既去掉食物残杂,也阻止病菌滋生,做到饮食物细嚼慢咽。危亦林主张:“热食讫,令冷酐浆漱口者,令人口气常臭,作匿齿病。”[12]陶弘景主张:“食毕当行,行毕使人以粉摩腹数百过,大益也”[15]。食后缓步慢行、食后摩腹有利于脾胃的运化,促进气血的运行,维持健康。

3 饮食养生特点

3.1 顾护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有利于饮食物的腐熟、运化,以促进气血的生成、输布,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旴江多数医家注重脾胃的饮食调养。《妇人大全良方》曰:“脾象于土……肝、心、肺、肾皆受脾之精气以荣养。”“父少母老,产女必羸……补羸女则养血壮脾。”[16]陈自明在《外科精要》中亦强调脾胃的重要性,他说:“大凡疮疽,当调脾胃。”脾胃调和气血化生充足,胃气充盈、气血通畅则疮疡易于愈合。龚廷贤重视脾胃,强调“调理脾胃者,医中王道也”。对女性、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主张以粥食养生为主;在其他病理情况下,主张药物和食物相合形成膳食或防或治。

3.2 膳食为主

旴江医家饮食养生方法多样,类型不一,其中以膳食调养为特色。旴江多数医家临证之时,根据病患特点,以药物和食物相结合形成膳食进行调治。食物中,陈自明常用大麦,葛洪常用大豆、赤小豆、白扁豆,陈当务常用芭蕉、石榴、龙眼、荔枝、蟠桃等,龚廷贤善用鲫鱼、鳗鱼、鲤鱼、鳝鱼、螃蟹、鳖肉、猪肉、牛肉、羊肉、马肉、驴肉、兔肉、犬肉、鸭肉、白鸽、雄鸡、白鹅等血肉有情之品。膳食上,旴江医家膳食种类丰富,有药茶、药菜、药粥、药食等多种类型,如治疗餐后发热用猪肚羹(猪肚、干姜、人参、粳米、葱白),治疗小儿痘证有茯苓糕(茯苓、米粉)、清心莲子饮(莲子、甘草),治疗虚劳的有薯蓣酒(山药、酥、酒)等。

4 结语

旴江天然的气候、丰富的自然资源、鼎盛的人文情怀孕育了旴江特有的饮食养生文化。旴江医家融旴江流域的人文情怀、物产类别、四时气候、体质特征于一体,或养、或防、或治、或养治结合,综合运用,既防患于未然,又调治于既病,使得旴江的饮食养生文化丰富多彩。探讨旴江的饮食养生文化,对当今饮食养生防病、治病,强身健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旴江医家运化
脾不好的人不能多喝水吗
旴江医家陈建章治疗脾胃病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旴江医学的区域属性及地域分布研究*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旴江名医喻嘉言对肿瘤相关病的认识贡献分析
旴江名医龚廷贤肿瘤辨证论治学术思想鉴赏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
明清医家《内经》训诂探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