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2024-01-25张卫杰

文教资料 2023年18期
关键词:特殊教育信息化

张卫杰

摘 要: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特殊教育须顺应时代发展,充分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特殊教育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建设,促使残障儿童与时代接轨,共享数字时代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教育、生活新便利。本文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展开研究,以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分析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特殊教育建设提出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 特殊教育 残障学生

2018年,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通知,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成为各级各类教育部门适应时代需求,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政策指引;202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2022年,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党代会报告,教育信息化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本文以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分析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优化措施,旨在为特殊教育创新性发展提供一定启示。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特殊教育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特殊教育的软硬件建设、课程设计和选择、教师培养以及残障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理解认识等提出了新要求。[1]

(一)特殊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发布5年以来,教育部门加大了教育教学信息化软硬件资金投入,各类学校相继建成以班级为单位的多媒体教育教学系统,基本实现了教育软硬件设施的信息化建设。与普通学校相比,特殊教育学校社会关注度更高,且对新技术新应用的需求较高,因此学校在采购通用多媒体设施的基础上,应结合学生残疾类型,有针对性地引入各种信息化设备,开发相关辅助软件。一是完善的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教室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硬件组成。[2]当前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教室均配备多媒体设备,如交互式一体机、班班通监控,听障学生使用的教室还配置展示台等信息化辅助教学设施,初步建立信息化教学环境。以兰州市聋哑学校为例,学校30间教室全部安装多媒体设备,且应用于正常教学。二是成熟的信息化网络应用环境。在数字化、网络化大环境中,特殊教育学校实现了光纤入校、校园网网络覆盖全校园等。以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为例,该校建设有电子阅览室、视障阅览室、智慧校园系统、办公OA系统、教务系统、网络教学平台,全面实现了学校教育、教学、学习的信息化。

(二)信息化背景下的特殊教育课程

诸多智能残障辅助设备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特殊教育课程的教育形式,为特殊教育课程设计带来了新变革。一是依托教育信息化平台开发新技术。当前多种新技术被应用于特殊教育教学课程,比如迪克—凯瑞模型,强调从确立教学目标出发,到终结性评价结束,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开发系统。[3]在这一系统中,开展智障与听障学生教学时,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有助于灵活合理地实现音、视频设备转换利用,开展差异性教学,从而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二是特殊教育网络课程资源日益丰富。特殊教育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动态更新,有助于特教教师的教学和特教学生的自学。如“苏州工业园区易家新特教资源库”“特教微课资源”等网络教学数据库,既方便特教教师备课使用,也为全国各地特教学生提供了网络自学平台。

(三)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力量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特殊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社会各界都极为关注特殊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国家也从相关制度保障到师资力量培训都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倾斜,有力推动了信息化背景下特教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师资力量日益增强,政策保障制度日益完善。目前特殊教育教师队伍逐渐完善,基本能够保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正常教学、康复和管理工作。[4]比如,山东省从教师招聘、职称评审以及提高教师待遇等方面向特殊教育学校倾斜,实施《山东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8—2020年)》,提出根据特殊教育的特点,在职称评聘体系中建立分类评价标准,拓宽晋升渠道。二是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力度显著加大。《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特殊教育教师信息化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包括操作信息化设施的能力、主动使用信息化设施开展课堂教学的自觉性以及信息化平台利用率等。

(四)残障学生融入信息化学习实践

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信息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残障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了他们的学习效果。一是激发了残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各类高新技术辅助设施投入使用,改变了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模式,使得课程设计更具针对性,学习过程更为轻松有趣。对于视障学生来说,教学辅助设备标准规范的普通话发音,使学生听课更为轻松,能够直接有效地模仿普通话发音,培养普通话交流能力。二是提升了残障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信息化条件下,极为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为残障学生自学提供了资源保障。在各类高新技术辅助设施的帮助下,残障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中搜索相关教育资源,预习与复习课程,提升自学能力。

二、信息化背景下特殊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特殊教育发展不均衡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组织实施了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特殊教育普及水平、保障条件和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但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一是特殊教育城乡发展不均衡。各类示范学校多位于城市,享受更多的财政补贴,信息化设施齐全,能够为残障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乡村特殊学校的教育质量、硬件设施以及师资力量则严重落后于城市学校。二是特殊教育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不均衡。受地区经济环境影响,中西部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在师资力量保障和财政资金供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所以东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较高。三是不同属性的特殊教育学校发展不均衡。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多、类型复杂,有政府建设的特殊教育学校,也有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医疗机构等社会力量兴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因办学主体属性不同,各类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发展不均衡问题。民办特殊教育学校的资金来源单一、资金投入不足,难以支持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而公办特殊教育学校在政府财政支持下,建设有相对齐全的信息化软硬件及配套设施。如某市21家孤独症康复机构中有12家为民办机构,其师资力量、康复场所、康复设施、康复手段以及信息化技术应用等与公办康复机构相比具有明显差距。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数字应用层出不穷,许多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化应用,出现了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偏低。据了解,在各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中,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占比较低,且整体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对新技术新应用的理解运用不足。二是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认识不足。当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多为普通师范类毕业生,对特殊教育领域信息化教学认识不足。如在多媒体系统应用方面,仅将其作为播放课件和音视频资源的工具,忽视了多媒体资源为残障学生创设学习情景、弥补思维和身体缺陷的重要作用。三是教师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能力不足。目前,特殊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十分丰富,但是教师从各类网络课程资源中选择应用合适的网络课程资源的能力不足,有些课程资源与残障学生学习内容的结合度不高。网络课程资源具有普适性,但是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需根据学生特点开展针对性教学,如果不加以调整直接使用网络课程资源,势必影响教学效果。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能力不足还表现在不能有效运用信息化平台设计开发多媒体教学课程。对于网络课程教学未涉及的教育教学领域,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不是主动搜集音视频资料,以多媒体形式呈现课程资源,而是选择采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脱离了残障学生的学习实际,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

(三)残障学生信息化素养有待提高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信息化素养较低,主要表现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欠缺、操作能力差、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不强等。一方面,残障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计算机操作能力较低,不同残障类型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能力差距明显。比如肢体残障学生操作计算机比较困难,视障学生学习计算机则需要专业设备的辅助。另一方面,残障学生主动应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的意识不足。各类网络终端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带来巨大便利,越来越多的残障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手机、电脑等信息化智能设备,但主要将其用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和娱乐休闲,极少用来辅助日常学习。

三、信息化背景下特殊教育的发展路径

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特殊教育需要抓住各级政策支持的机遇,在学校建设、教育管理和教学应用中加大信息化平台使用力度,尤其针对目前特殊教育在信息化浪潮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争取政策支持、加快信息化建设、强化师资力量配置、优化教育教学服务和提升学生适应能力的角度优化信息化背景下特殊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加大对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支持

解决信息化背景下特殊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需要地方政府加大对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支持,也需要社会各界增加对特殊教育的扶助。一是地方政府要加大对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支持。特殊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需要专业的智能化辅助设备开展教学。基于此认识,各地方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有必要加大对基层特殊教育学校的政策支持力度,并将特殊教育办学能力作为彰显各地文明水平建设的重要指标。如加大财政专项投入,县级以上政府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资金,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信息化智能化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二是社会各界要增加对特殊教育的扶助。这需要政府、残联呼吁,社会参与,以公益宣传、特教学校开放日等形式让更多的人关注残障学生、关注特殊教育,从而形成爱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以捐款、捐物、义工等方式加强对特殊教育的社会扶助。如,2023年5月12日,山东省“集善赋能点亮星光”孤独症公益项目中,社会企业向山东省福利基金会捐赠价值2000万元的产品和服务,以支持山东省残联定点康复机构的人才培养和评估能力提升。

(二)体现特殊性与普惠性的统一

特殊教育基于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在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体现出教育资源的特殊性和普惠性的统一。一是要实现通用信息化设备的全覆盖。规划制定特殊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着力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教室多媒体系统配置工作,配备通用性硬件设备和软件应用,确保实现通用信息化设备校园全覆盖。二是要建设配备相应的特殊信息化辅助设备教室。结合学校特色和不同残障类型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发生产相关智能科技辅助器材,建立配套完善的资源教室,开展残障学生的教育康复评估工作。三是以完善的信息化设备和智能应用构建平台化教育管理系统。以完善的智能信息化设备为基础,以先进的特殊教育智能系统应用为辅助,结合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状况,构建特殊教育学校入学、教学、康复、评估的信息化闭环教育管理系统。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

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强化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积极引入特教专业和康复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人才搭配合理、专业素养较强的特殊教育教师人才队伍。一是强化培训,提升专业素养。鉴于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极有必要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等各级特殊教育专业技术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二是开展信息化应用培训,提升信息化素养。以市县或学校为单位组织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培训,提升其对信息化设备的操作能力和使用意识,从而使教师以大数据处理方式,追溯学生学习内容,更为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成效、知识结构、学习偏好。[5]

(四)优化教育教学形式,提升残障学生适应能力

优化教育教学形式,将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使残障学生充分认识应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升对信息化技术的适应能力。一是创设智慧化的课堂环境。依托学校信息化智能设备,突破教室自然情景限制,利用视、听、触的感官体验,为学生创设智慧化的课堂环境。如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用VR眼镜为残障学生模拟各种生活和学习场景,拓宽残障学生的视野,改善残障学生的社交空间,让其体验现实生活中无法真实体验的场景,从而提升对各种生活常识的认识和理解,增强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二是开发线上课堂,创新“教”“学”模式。信息化背景下,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教”与“学”形式得到极大拓展。目前针对残障学生教育和康复训练的线上资源较少,需要进一步开发、录制相关线上课堂内容,为特殊教育线上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针对残障学生注意力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差等特点,以家校合作形式确定个性化学习清单,增强线上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实现信息化背景下特殊教育线上课程资源使用与残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双创新。

参考文献:

[1] 唐丽.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实现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22(5):52-56.

[2] 郝丽华.盲聋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现状调查研究——以兰州市盲聋哑学校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6.

[3] 冉玉竹.特殊教育课堂中的教育信息化探析[J].中文信息,2019(12):108.

[4] 宗世英,张晓梅.吉林省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23(3):92-99.

[5] 肖皓月.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融合创新的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8):60-62.

猜你喜欢

特殊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浅议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
如何搞好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