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三重维度:内涵、价值与实践

2024-01-25王磬王学淦

文教资料 2023年18期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王磬?王学淦

摘 要: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源,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可以为丰富和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找到现实抓手。本文从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内涵意蕴入手,深入剖析了伟大建党精神在课程思政中的育人价值,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路径。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 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并高度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源,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的力量之源。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全过程,不仅有利于在职业教育中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而且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时效性和亲和力,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理论维度: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丰富育人内涵

(一)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理想信念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集中表达。坚持真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伟力;坚守理想就是将马克思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结合,并为之奋斗终身。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引领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有利于广大青年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且能够在“学思践悟行”过程中深刻领会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切实提升自身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抵御外部错误思潮的影响,更有利于广大青年把握全球发展大势,深刻认識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动求变,在战略发展中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在全面把握历史主动性的过程中更好地将小我融入大我中,将热血青春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

(二)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初心使命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的集中表达。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激发高职院校学生肩负起历史重任,有利于广大青年学生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未来紧密联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初心,挺身而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同人民一起共同奋斗点亮自己无悔的青春。广大青年学生在锻造技能高峰中追求卓越,奏响最华丽的青春乐章,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国家战略需求,要与党和国家一起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赶考路。

(三)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奉献精神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风范和意志品质的集中表达。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始终保持斗争精神、顽强意志、优良作风,毫无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地开辟新天地。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强化高职院校学生无私奉献、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有利于广大青年学生正确应对人生发展道路上的挫折和挑战,以昂扬斗志发扬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更可以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磨炼自己的意志品格,在面对困难险急问题时挺身而出,敢于斗争,以青春之魄力冲在一线、战在一线,以时不我待的斗争精神肩负起历史重任和时代使命。

(四)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树立高职院校学生的服务意识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担当和人民立场的集中表达。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无条件地对党的信仰忠诚、对党组织忠诚、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树立高职院校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有利于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忠诚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行动上的自觉,厚植爱民情怀,站稳人民立场,在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过程中不断奋进,更有利于广大青年学生将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优异成绩。

二、价值维度: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重大育人价值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是引领学生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教育独特方式

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体悟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光荣历程中感受到无形的精神力量,特别是针对目前西方外部势力的分化、历史虚无主义、泛娱乐化等错误思潮的侵蚀,使得广大青年保持政治定力,保持客观清醒认识,自觉有效抵御各种思潮的影响。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学生日常理想信念教育,就是引导广大青年做到自查自省、自立自勉、自信自强,逐渐成长为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的继承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坚定参与者。伟大建党精神源于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实践,这一伟大实践也必然指导着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新时代生动实践。将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引导青年学生将爱党、爱国、爱人民的个人情感转化为具体行动,在学校认真学习理论知识、锻造娴熟技能、练就过硬本领后积极参与到祖国各项建设中,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践行好伟大建党精神。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是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凝练思政育人元素的特殊渠道

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这一目的,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2]深度解读伟大建党精神中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内容,深入挖掘在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形成过程中所出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场景,以此来提炼出思想政治育人元素,将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发展、赓续的过程融入具体专业课程或通识课教学全过程。详细阐明伟大建党精神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内涵,有效呈现伟大建党精神在铸就过程中所涌现的战争年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国家建设时期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改革开放新时代先锋楷模的生动案例,让一个个鲜活的精神载体跃然于课堂之上,使得课程教学内容更加言之有物,也能够使伟大建党精神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展现出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伟大建党精神作为课程思政内容的供给源泉,不仅确保了在不同专业课程中都能够感受先进的力量,而且提升了高职学生的价值判断力、价值选择力、价值塑造力,使得学生以党和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党性修养、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

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激励广大高职院校教师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荣历程中深入体验党对于真理的严谨和科学的敬畏,使得广大青年教师保持对真理的热爱,潜心治学,运用好伟大建党精神背后的各种育人资源,厚植爱国情怀,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技能人才支撑。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引领广大高职院校教师把“大先生”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做到“经师”与“人师”高度统一。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号召广大高职院校教师以革命先烈、优秀共产党员为榜样,从中汲取前进动力,站稳三尺讲台,守住教育主阵地,在教书育人中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广大高职学生的政治定力,敢于在历练中锻造自己进而强化斗争本领。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激发广大高职院校教师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子情怀,并以此涵养以生为本、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引导教师在课堂中捕捉学生的情感需求,有效回应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诉求,打造出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教学课堂。

(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是回应高职院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实践方式

我国高职院校作为与本科院校同等重要的高校办学类型,在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就是心怀大局,提高自身政治站位,着眼于党和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全局,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秉承与民族休戚与共、与祖国同心同行的光荣传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支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技能支撑。“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落实“三全育人”。高职院校认真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时代之问,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就是要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機制,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就是要坚定不移跟党走,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仿真实训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实现高职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吸引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三、实践维度: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有效育人路径

(一)教学理念层面:把握课堂主渠道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也是伟大建党精神育人的“主阵地”,在“大思政课”背景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程思政需要做到“点线结合”“虚实联合”“内外耦合”。一是传统课堂。教师在传统课堂中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也把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与课程内容融合,把课堂延展为最宽广的育人主渠道。二是第二课堂。以辅导员、群团教师为主体,将伟大建党精神延展至主题班会、社会实践、青年志愿服务。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群团组织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使之成为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3]三是网络课堂。利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类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各类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将新媒体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打造传播伟大建党精神的新媒体矩阵,为增强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提供重要路径。

(二)教学主体层面:抓好教师主角色

在“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下,教师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变量,也是对“靠谁培养人”这一时代之问的回应[4],更是为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教师要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作为思想指引,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进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高职院校教师要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作为行动指南,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近年党中央主题教育内容结合起来,以此增强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和综合素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要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作为精神动力,将学习党史、国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在用好新技术传承传统文化、做到守正创新的同时,坚守中华文化传承千年的优良基因。高职院校教师要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作为行为准则,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德师风教育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坚定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职责和正确的育人导向。

(三)教学内容层面:丰富思政主元素

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高度契合,从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着手,深度挖掘高职专业课、通识课中与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思政元素,主要是结合伟大建党精神在课程的理论知识层面、发展脉络层面、社会实践层面来对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凝练、呈现。理论知识层面的思政元素是从专业知识的历史背景、现实需求和发展趋势中探寻与伟大建党精神吻合的使命担当精神和强国报国意识。发展脉络层面的思政元素是从专业学科建设发展史入手,挖掘与伟大建党精神相融合的救国、兴国的历史故事,以史育人、资政育人。社会实践层面的思政元素是对标国家宏观政策和各个领域的“强国”战略,并以此为导向,让思政元素回应社会热点,让更多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行动上的共情。

(四)教学实施层面:强化育人主载体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与转化模式有了巨大变化,在课程思政实施环节需要搭建符合高校青年教师需求的全方位、多层次和多功能的育人载体,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多个平台组建线上育人矩阵,突破时间、空间局限发挥网络育人载体的优势;在课程思政实施环节中可以利用建军节、国庆节、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主题教育活动,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师生情感中,形成个体自觉、集体记忆。在课程思政实施环节,高职院校充分利用本区域内丰富的红色资源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通过与本区域内各类革命博物馆、革命旧址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地,将感天动地的红色历史、革命故事、英雄故事转化为课程思政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

四、结语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全过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课、通识课在技能人才培养和价值引领上有独特优势,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其中,能使其课程育人功能更加强大,内容更加贴合,两者相融相促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也为丰富和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找到现实抓手。高职院校教师应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开拓思路,勇于探索,深入挖掘各学科课程中所蕴含的伟大建党精神资源,以优质的内容供给、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8.

[2]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N].民主与法制时报,2020-06-06.

[3] 王磬.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提升铸魂育人的实效——以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2(7):120-122.

[4] 唐忠英.“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领导力提升策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30-140.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 2022年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规划一般项目“伟大建党精神涵育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的路径研究” (22DJYB094 主持人:王磬)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伟大建党精神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意涵与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