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饲草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4-01-21邓榆川王建文陈艳宇严东海王梦寒

四川畜牧兽医 2024年1期
关键词:饲草料饲草牧草

邓榆川,王建文,陈艳宇,余 东,严东海,王梦寒

(四川省草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四川 成都 610016)

饲草作为“大食物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食物观下保障肉蛋奶等畜产品供给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是世界畜牧第一大国和饲草料需求第一大国,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需要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提高饲草料供给保障水平。鉴于此,本文详细阐述了饲草产业发展与食物安全保障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制约饲草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并立足于四川实际,提出相关建议,对实际模式进行了剖析,以期为促进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障粮食安全供给提供依据和参考。

1 振兴饲草产业的重要意义

1.1 有效缓解粮食供需矛盾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产粮国,基本实现了口粮自给,但是仍然面临着粮食结构性短缺问题,饲料粮的进口依赖很大,需要“调剂余缺”,导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粮食进口国,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加剧了本已突出的粮食供给矛盾。

据分析,2022年我国反刍动物饲料产量占国内动物饲料产量的5.2%,需要饲用粮约2 000 万吨,若按照粮食平均产量387kg/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计算,则需要0.52 亿亩的耕地生产粮食。世界上畜牧业发达国家的谷物占动物饲料的比例并不高,如新西兰动物饲料近100%来自饲草,美国大约占到60%以上,所以反刍动物饲料中饲用粮的占比是可以降低的,甚至完全被饲草所替代。所以饲草是我国筑牢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饲草产业的振兴可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缓解耕地紧张压力,对保障粮食供给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1.2 有效缓解饲草供需矛盾 我国的饲草料资源主要来自天然草场、人工草地、林间草场的产草以及饲料作物和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等,而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的产草及农作物秸秆的饲料化利用是我国草食家畜饲草料供给的主体。四川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大省,丰富的草地资源为发展食草家畜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天然草地1.45亿亩,人工饲草529.1万亩,但四川同样是饲草料缺口大省,据统计,2021 年饲草料缺口量为1 200 万t,饲草料缺口比例约35%。而针对饲草不足的问题,各地主要通过饲喂农副资源、增加谷物饲料比重、从国外进口饲草等途径来解决,这又会增加粮食安全供给风险。要想中国人碗里装满中国粮和肉,只有发展国内饲草产业,提高优质饲草供给率,才能从根本上缓解饲草供给矛盾,化解粮食安全生产风险,支撑草食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1.3 更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在发生调整,对于饮食的需求继续从“吃得上、吃得饱”向“吃得精、吃得好”转变。表现为主粮消费比重的降低和肉、蛋、奶等副食消费比重的增加。而在未来,肉、蛋、奶的消费比重还将进一步增加,据测算,到2035年,全国的肉类消费量将达到1 150万t,相较于2020年将增加18.1%,其中羊肉消费量增幅最大,约为37%;蛋类消费量将达到341 万t,增幅为6.6%;奶类消费量将为641 万t,增幅26.9%。肉、蛋、奶消费水平的增加将刺激畜牧养殖业向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增加上游饲草种植业压力,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必须发展饲草产业。

2 饲草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2.1 土地资源流失 从近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土地资源流失严重,耕地质量下降明显。四川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供给保障基地,土地资源流失问题更为严峻,2016~2021 年间,四川的耕地减少了2 306 万亩,占全国耕地流失总面积21%;天然牧草地面积减少2 241 万亩,占全国天然牧草地面积流失总面积的36%;人工牧草地减少量为79.3 万亩,减小比重为48.1%。据2009年耕地质量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耕地的有机质含量已降到1%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4%的耕地有机质含量。

2.2 种草土地减少 为了保护耕地,遏制土地的“非粮化”,各地都产生了限草、弃草、改草等发展动向,给农区草地的发展带来了较大挑战。据统计,2021 年,由于各地对“耕地非粮化”要求认识不到位,加之饲草价格、草食畜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以及部分生态用草不再被列入饲草统计范围,人工种草保留面积和多年生人工种草新增面积下降明显,全国人工种草保留面积为12 246.4 万亩,较2020 年下了降8.8%,其中降幅超过20%的就有5个省(区、市)。

3 四川发展饲草产业的策略及典型模式

粮草用地矛盾是短时期内无法缓解的,要实现饲草产业的振兴只有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实现饲草的扩大化生产,在土地资源的季节性利用和空间性利用两个方面下功夫。

3.1 土地资源的季节性利用 农业季节性闲田资源利用主要是对农田进行科学规划,利用空闲田、空闲季节种植饲草,包括青贮饲草和干草等,采用轮作、套作、间作等栽培模式,实现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种植饲草达到既提供饲草又肥田养地的目的,在养地的基础上再种粮、种菜,形成良性循环系统。如四川地区推广面积较大的草田轮作、粮草轮作、草菜间种等模式。

草田轮作模式是在种植大田作物后连续种植一年生或多年生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进行单播或混播,两年后耕翻,再播种粮食,隔年再种牧草进行第二次轮回。

3.2 土地资源的空间性利用 充分利用果树园地以“立体农业”思维发展饲草,通过粮(经)草的高低搭配、不同科搭配等达到田间光热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如四川地区推广的“果-草-蜂-畜”立体模式,既保障了果的产量又额外增加了饲草的产量,对支撑畜牧业发展,减少作物秸秆资源量,实现低碳绿色循环,支撑国家实现“双碳”目标起着重要作用。

“果-草-蜂-畜”模式是指在在果园树下和行间种植蜜源豆科草本植物(三叶草、光叶紫花苕、箭舌豌豆、紫云英等),以牧草为纽带串联果树、家畜(蜂)和土壤三大主体,形成资源多层次、多级利用,能量与物质良性循环的复合种养循环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点优势:一是种养循环,提高复种指数。刈割牧草饲喂家畜形成种植与养殖系统的有机串联,饲料投入占养殖成本比重较高,利用牧草替代外购饲料喂羊,将牧草所含的植物蛋白质、纤维素和木质素等含碳物质转化为羊体新陈代谢和体重增加必需的能量物质,最终转化为经济产品。牧草经过羊体消化吸收的剩余部分作为牲畜粪尿肥料回归土壤,经过土壤微生物的氨化作用、硝化作用等系列反应,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氮素矿化速率,为果树和牧草生长提供肥料,同时促进养分吸收效率,达到畜禽养殖与果草种植的良性循环。二是果草协同,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该模式可形成草与土壤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种植生草可以提高果园植被覆盖率,减轻雨水对土壤的溅击,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和水分渗透,白天可减少水分蒸发,夜晚可对地面保温,降低土壤温差,起到调节果园气候的作用。豆科植物固氮能力强,提高土壤氮的含量,改善土壤结构。牧草在高温干旱季节部分枯萎死亡,其木质素及蛋白质复合体在土壤中形成土壤有机质,可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果树生长,提高果品产量和品质。优质饲草在土壤表面形成的覆盖物可抑制野草的生长,减少人工除草和使用除草剂。三是果草蜂协同,提质增效。3~4 月,三叶草、光叶紫花苕开花、柑橘先后开花,可以放蜂生产蜂产品,同时蜜蜂为果草授粉,可提高水果、草种的产量和质量。四是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增加生物多样性。种草可防止水土流失,抑制大气扬尘,有效改善果园小气候,美化乡村,发展观光旅游业。同时,果草花期可吸引有益昆虫,增加生物多样性。豆科(苜蓿)和禾木科(黑麦草)牧草搭配种植,可以促进土壤氮素和有机质等养份积累,增加微生物多样性及酶活性,扩充生态容量,增强天敌的病虫害自然防治功能,从而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减轻农业污染。

4 四川发展生态高效立体农业的模式借鉴

发展四川饲草产业,有以下模式可以借鉴:

湘南红壤丘陵区幼龄桔园套种豆科牧草。在幼龄桔园行间套种豆科牧草羽叶决明,并采用翻压的处理方式,能显著改善桔园土壤理化性质,提升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等的含量,增加桔子产量和单果重,理论上可提高约50%的收益。但栽培过程中需补充磷肥和钾肥,增施石灰等碱性物质,以防治种植豆科牧草培肥时土壤pH值下降。

福建枇杷园套种豆科牧草。在枇杷园行间种植豆科牧草圆叶决明可提高枇杷单果产量80%以上,也可提高枇杷的质量等级,降低总酸,提高可溶性固形物等。从改良土壤方面考虑,枇杷园第1 年套种印度豇豆,由于前期生长速度较快,可以较好控制园地水土流失,第2年再套种圆叶决明牧草可以在提高土壤肥力的情况下保证牧草的幼苗生长,以后每年不用再重新种植。

浙南山地桃园套种。选择白三叶、紫花苜蓿、黑麦草、百喜草,白三叶草在浙南山区桃园内生长繁殖快、产量高,温度调节作用、水土保持效果、培肥土壤能力和桃园的经济效益最好。

猜你喜欢

饲草料饲草牧草
考虑饲草料质量的家庭牧场水土草畜平衡计算方法与应用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三法喂牛可省粗饲料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关于西藏饲草种植模式探讨——以拉萨市为例
国审牧草品种
——黔南扁穗雀麦
饲草料产业体系构建的瓶颈与突破
浅谈发展饲草料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奶牛饲喂青贮饲草的比较试验
适宜藏北“窝圈”栽培的牧草筛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