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4-01-20河南农业职业学院赵发军王婷荷

河南农业 2023年36期
关键词:课证融通课证融通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赵发军 王婷荷

一、绪论

(一)研究现状

课证融通已逐渐成为1+X试点工作必选路径,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关注点,但涉及建筑类专业的相关研究较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国外发展得比较完善、推行得也比较成功,相比之下,我国虽然对“1+X证书制度、课证融通”进行了相关研究,由于实施时间较短,缺乏整体性和可操作性,还有待继续深入地探索和试验。

(二)选题意义

为了更好贯彻《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1+X 证书制度要求及全国职教大会精神,我校作为国家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学校,结合自身的行业优势,依据1+X制度标准,选取实践性很强的建筑类专业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研究。

(三)创新程度及应用价值

1、创新程度。选题创新:以建筑类专业为主要研究对象,优化1+X 证书制度“课证融通”教学理论及实践研究。理念创新:深入融通根基探寻生长式融通,提出了“双课联动、三阶深入”课证融通新理念。方法创新:以课证融通撬动教学改革,形成了三教改革的新动力。路径创新:以课证融通拓展第二课堂功能和形式,形成了课证融通的新路径。

2、应用价值。院校方面:在本校范围内,辐射建筑类专业建构“课证融通”式课程体系,然后经过反复实践、调整与完善,形成同类课程及专业可借鉴、可复制的“课证融通”式课程体系。社会层面:大力推进1+X 证书制度实施,实现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课程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互认衔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融合,满足社会、市场、企业和学习者需求[1]。

二、建筑类专业“课证融通”需求分析

(一)建筑类专业“课证融通”现状

“课证融通”中的“课”,指的是课程的设置情况、课程的开发情况、课程的标准情况等;其中的“证”指的还是上述的“X”,即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那么所谓建筑专业下的“课证融通”,指的便是在高职院校中,应将建筑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开发内容、课程标准与建筑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对应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进行融合。

(二)建筑类专业建设需求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涉及到高职类院校各专业的方方面面,建筑类专业建设也不例外。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通”为高职院校的建筑类专业建设改革提供了明确而强有力的指导方向。

落实并推进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有利于提升高职类建筑专业毕业生的行业素养及技能水平,对促进建筑行业良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必然会导致建筑相关行业竞争加剧,这也对高职院校的建筑类专业群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建筑类专业教师要根据建筑行业的发展情况,及时了解、学习、掌握相关行业的新要求、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规范等,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快、更自然地融入到建筑行业中去。

三、建筑类专业“课证融通”体系构建

高职建筑类专业“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应深入研究如何将课程内容和职业技能考试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可以通过职业技能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4],这是在1+X 证书制度背景下,提高建筑类专业优质人才数量与质量的有力手段。

(一)课程体系构建依据分析

1、适应建筑类专业职业岗位需求。近几年,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低迷,对建筑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有所下降,但是紧缺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仍是市场抢夺的主要目标。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应聚焦行业发展,对课程体系科学、适时、合理的进行优化调整,将“X”证书按照办学条件、师资规模、市场需求、学生兴趣等因素遴选出,并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提高院校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创新性。

2、遵循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职业成长规律。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应深入研究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根据成长规律,遴选适合院校培养条件的“X”证书,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有针对性地将其融合在课程体系中,实现有效推动1+X证书制度工作的目标。

3、借助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自身建设优势。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有效、合理利用本校建筑类专业自身建设优势,如实训条件、师资力量、教材开发、校企合作等条件,结合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构建,同时应突出院校的培养优势,提高本校学生在建筑行业的职业竞争力。

(二)建筑类专业“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根据自身教学资源,在校内设有工程检测中心实训基地、结构检测实训室、虚拟仿真实训室、工程测量实训室等7个建筑类专业实训基地,在校外建立与专业紧密联系的实训基地超3个。专业实训设施齐全,指导教师经验丰富,各项实训规章制度完善,能够根据课程需要开展各项实训活动。以“建筑工程识图”、“BIM”等“X”证书融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为例,结合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建筑类专业自身的教学资源和专业建设情况,构建课证融通课程体系。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将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综合实训实习及公选课。公共基础课程主要由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形式与政策、毛概、思修等课程组成,主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社会公德、责任感、科学素养等素质;专业课程主要由房屋建筑学、地基与基础、建筑CAD等课程组成,主要根据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素养;综合实训实习由实验、实训、实习等组成,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公选课由超星通识课程25门课程组成,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选择。

二是知识产权转移转化资本参与度低。一方面知识产权转移转化过程漫长,从研发到工程化、产业化过程,少则几年,多则数十年,投资回报慢,金融投资本身具有趋利性和短视性,因此投资机构不愿花费大量资金在这方面;另一方面政府引导支持范围额度小,社会参与积极性不高,因而资本运作风险大,导致动能不足、效果不佳。大部分高校及科研机构也仅仅是设立知识产权行政性机构,缺乏知识产权转化运营资金投入,这需要国家进行统一筹划,长远布局。

其中,专业课程及综合实训实习课程内容包含了“BIM”、“建筑工程识图”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定所需的技能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课程可参加对应的职业技能证书考试,高职建筑类专业建议每学期按照18 周教学时长安排,综合实训实习按每学期30 学时为基准数,根据课程安排,可适当进行调整。

四、“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实施保障措施

(一)丰富立体化教学资源

在1+X 证书的考核标准中,“X”的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5]。因此,建筑类专业教学团队需要在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专业知识标准、课程教学标准的基础上,整合“X”证书考核与课程教学内容,进而达到深度统一。因此,教材的改革与创新则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解决教学资源与产业脱节、知识点固化、实操项目单一、教材陈旧、对标前沿教学素材欠缺等问题。以建筑类专业为例,可以根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来营造学习情境,配套“课证融通”信息化资源,结合真实案例和实践教学项目制定操作性较强的任务指导书。结合“X”证书的职业能力考核形式和评分细则,进行教材改革创新,编写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标核心岗位群的新型项目化教材、活页式教材等。

(二)创建“课证融通”教学课程体系

1+X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更侧重于实践操作,因此不能用证书标准来替代课程标准。“课证融通”教学课程体系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按照核心岗位职业标准,对标“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动态调整构建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发展需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选择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证书相结合的课程。

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例,课程体系设置分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以及工程造价三个专业体系,按照“能力递进、分类培养”的教学思路,分层分类设置课程内容及学分,融合“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形成“多岗多类”学分制课程体系。

第一,按照不同专业特点分类设置课程,可分为基础知识课程、核心知识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形成多样化的“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第二,合理安排课程学时,按照岗位群和对应岗位技能学习周期的不同,设置课程学分,实现课程学时的有效变通。第三,加强实践环节,按照不同时期的实习特点,设置独立岗位实训项目及岗位群综合实训项目[6]。第四,深入挖掘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优势资源,深入开展协同育人,全面落实“三教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第五,加深学生对于专业区分、职业规划、行业特征、学科内容以及职业证书的认同感,实现“1+X”证书与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深入完成“课证融通”。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能力提升

1+X证书的考核范围首次将行业新规划、新科技等内容包含在内,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一线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更要具备充分的实践经验,使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化与证书技能点有机融合。

专业教师应深入企业或实训基地实习,积累实践经验。通过实践经历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反馈至学校,继而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第一时间掌握“X”证书的鉴定标准及内容,积极参与到考评考务培训中,将评价标准、考核内容、实践能力等作为日常化教学应用于教学创新中。增加院校间交流学习,将其他院校或机构的实施方法与经验纳入本校教师培养体系中,逐步内化于课程资源与体系建设、教学改革与创新等工作中。

由政府、学校、企业等层面建立“双师型”教师认证、激励和评价机制并提供配套资金支持及补贴,构建专业教师与企业交流合作的桥梁。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增加部分企业兼职教师,帮助提高校内教师的实践操作经验和技能承接能力,同时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丰富兼职教师的参与方式。

(四)构建“课证融通”质量评价平台

建筑类专业人才需要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较高的职业素养,因此,对建筑类专业学生培养效果的质量检验也应该是立体化多元化的。基于1+X证书的评判标准,以学生技术能力提升为主,过程中贯穿考核,突出技能评价,在探索中建立涵盖全过程、多方面、多主体以及多资源平台的质量评价体系。“全过程”是指实施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评价。“多方面”是从自主学习、课前思考、课中问答、小组讨论、拓展实操、技能大赛等多方面开展评价。“多主体”是指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学生、企业及行业导师等作为主体参与评价。“多平台”是指依托职教云、泛雅教学、中国大学MOOC等多个平台实施评价。通过该质量评价体系可以统计分析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际育人效果,方便对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保证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技能考核是质量评价体系中尤为关键的一环,基于课堂理论及实训,专业教师对学生完成相应的评分与考核,通过“课证融合”数据采集平台对相应数据进行采集、储存,并及时将数据结果与“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技能标准平台数据进行对比,实行同步考核、同步评价。同时,依托该质量评价平台也可以建立多层次的“课证融通”培训体系,充分利用“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岗位范围广、适应性强的特点,通过分类教学,强化学生的技术能力,满足学生不同的考评需求,分类分层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将不同级别的证书融入具体的实训课程教学中。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分析比较每个学生的学习曲线变化,精准定位每个学生的就业情况及职业发展,虽然时间周期较长,但是质量评价结果将更加全面。

(五)协同育人改善实训教学基地建设

实训教学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场所,其主要功能是对接企业、开展科研和技能服务等,是高职院校实现产教融合、课证融合的重要桥梁。因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的特殊性,其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要按照“思政育人+项目导向+提升技能+服务产业+技能鉴定”的实训教学体系建设思路,结合产业集聚群混合式课程,建立“项目融合+模块独立”的建筑综合实训室。

以郑州市某职业学校为例,该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提高硬件设施,营造了高质量的专业实训条件,在提升建筑实训室建设同时,也满足建筑类证书的考核条件。参考建筑类证书考核标准采购相关专业设备,为确保“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的及时更新,时刻对标建筑行业前沿技术。该校集聚校企双方资源优势组建了建筑识图与制图工作室、建筑软件工作室以及BIM+AR+VR技术平台等,最终形成了集实践教学、技能大赛、技能鉴定、教师培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创新创业“七维一体”的高集成多功能“课证融通”建筑实训教学基地,为开展考取建筑类证书的相关教学、提升学生的实操效率提供了场所。

(六)落实制度主体、完善问责反馈机制

在《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各级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在职责范围内负责设计、管理、监督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认证标准及内容,并及时整合实施情况及反馈。

目前,政府职能部门、高职院校以及企业等在1+X证书制度实施中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各不相同,实施力度参差不齐,利益分配也未能达到理想状态。虽然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实施情况动向出台了部分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但依旧无法落到实处,甚至在1+X 证书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态度消极、推诿责任等现象。

对于专任教师而言,在“课证融通”政策的推行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组织培训考核的环节中,教学压力会递增。因此,在教学培训阶段,应适当邀请第三方培训评价组织的加入,通过其搭建的在线学习及实训平台,完成对应课程的学习与巩固,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化。事实上企业在“课证融通”的实施过程中参与比例并不高,从“课证融通”方案的制定、实施、反馈模式的完善,主导者与推行者均为高职院校,而企业更应该及时参与到“课证融通”的全过程中,将岗位职业技能要求的更新和行业需求的变化及时反馈给学校,并在学校自身师资的基础上,聘请校外企业导师作为补充指导。

结语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政府、高校、行业和企业等共同努力,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改革职业教育模式,为我国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课证融通课证融通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证融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课证融通的《电工技能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高校网络教学“课证融通”
基于课证融通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探讨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融通生物借直销上市?
圆满融通品佳境,《思泉鼎竹》意浓浓
高职旅游专业“工学结合,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中职助产专业“一专两岗、课证一体”课程体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