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适应性语境下职业院校新文科建设研究

2024-01-20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王勤明

河南农业 2023年36期
关键词:文科职业院校融合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王勤明

一、职业院校传统文科建设困境与溯源

(一)职业院校传统文科建设困境

1、文科专业吸引力弱化。2014年,浙江省和上海市开始推进新高考改革,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陆续跟进,目前共有31个省(市)、自治区实施了新高考改革。新高考改革取消了传统的文理分科模式,普遍采取“3+3”或“3+1+2”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物理”类考生在高考选专业时可选择范围较大,而“历史”类考生可选择范围就相对狭窄;再加上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理工科毕业生的需求量增加,信息技术类岗位薪酬普通较高,传统文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遇冷,造成从整体上看文科对考生的吸引力下降。

2、文科专业同质化严重。根据2023年2月15日发布的“GDI 高职专科专业评估榜(2023)”的数据,高职专业布点存在数量巨大且同质化严重的现象。以文科专业为例,市场营销、会计、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扎堆,几乎每所院校都开办有相关专业,大量同质化专业的存在,使学校的办学特色弱化,也使相关专业的吸引力降低。

3、文科专业建设定位不清晰。传统文科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一方面,此类学科的交叉性和融合性较高;但另一方面,这些学科也容易存在学科定位不清晰的问题。特别是对职业院校而言,目前,很多学校的文科专业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脱离了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没有市场竞争力,导致学生毕业进入人才市场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有的即使找到工作也很难获得符合心理预期的薪酬。

4、文科专业教育模式落后。在一些职业院校,存在教师知识老化、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质量评估流于形式等问题。实践技能培养是职业院校立身安命的法宝,但在一些院校的文科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技能缺乏,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问题溯源

1、过于重视理论体系,无法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突出职业本位的需求。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高等教育,它是距离行业与岗位最近的一种教育形式,突出职业本位就是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注重实践操作和技能培训,强调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以满足行业岗位需求。而职业院校传统文科建设中,一些院校还奉行“拿来主义”,将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的文科学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加以简化,变成职业院校文科专业教学内容和目标,文科专业教学仍然依托于“学科”,以理论体系为重点,讲究理论体系的完整性、逻辑性和学术性统一,忽视与市场对接、与岗位对接、与课程思政对接,教学目标缺乏相应的职业导向,没有突出职业本位的本质需求。

2、长期自我封闭发展,无法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对数字化转型的要求。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产业不断升级,多个新兴产业产生,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结构和运营模式。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使得信息更加开放、共享和多元化。例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和互动的方式。在这种形势下,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也必须要与时代接轨,通过数字化转型,推进传统文科专业的升级与发展。但在一些院校,传统文科专业对信息化融合的问题不够重视,专业建设走的是自我封闭发展的道路,教师教的知识是古董级的知识,教材用的是多年前的旧版教材,甚至教学方法也多年一成不变,完全脱离了时代,与信息化社会格格不入。还有一些学校,虽然采用了信息化的教学方法,引入了思维导图、在线课程等新形式,但文科教学内容没有进行革命性的改进,就造成了“信息化的新瓶子装的是二十年陈酿旧知识”的怪现象,仍然无法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需求。

3、文科专业无序扩张,无法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对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的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地政府财力和支持度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很多院校仍然需要依靠扩招生源来增加学费收入,以此来解决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资金需求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随着“财经热”“金融热”的社会风向,很多职业院校增设了大量的相关文科专业,以拓展生源、扩大招生规模,出现了诸如医学院校办财经、工业院校办金融、师范院校办旅游的不正常现象。短时间增设专业、扩招生源确实能够解决学校发展的资金和规模问题,但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各院校的文科专业同质化严重、专业师资严重不足、专业资金支持不到位等问题,结果就是各院校的传统文科专业没有特色、缺乏活力,难以打造在社会上、在行业内、在考生中有影响的品牌专业。同时,由于专业的无序扩张,院校无法集中财力和人力对传统优势专业进行强化扶持,对传统的优势专业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职业院校新文科建设的核心内涵

职业教育传统文科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对传统文科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建设职业教育新文科势在必行。职业教育新文科与普通高等教育新文科内涵相近,但建设内容与外延又有所区别,因此,必须对职业教育新文科进行科学定义。2017 年10 月,美国百年老校希拉姆学院提出了“新文科”概念——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学科交叉融合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交叉,交叉融合同时也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1]。而职业教育新文科是相对于职业教育传统文科而言的,旨在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传统文科课程中,实现传统文科的信息化升级,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专业学习场景,以培养具有信息化综合应用能力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专业技能型的新型职业人才。

(一)知识体系创新是新文科建设的逻辑起点

职业院校新文科建设知识体系创新是指通过对传统文科的改造,推进相近领域学科的知识交叉、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面向产业与岗位的知识体系,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体来说,职业院校新文科建设知识体系创新包括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不同专业实施交叉融合,特别是与信息技术专业的融合,打破传统专业界限,在信息技术支撑下架构新的知识体系;二是推进专业理论创新,面向产业,面向市场,探索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以满足产业需向导向,形成新时代文科知识新理论;三是强化实践探索,将理论知识与学生技能培养紧密结合,推动实践创新,形成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实践体系;四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立足学校实际与行业发展,形成具有职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新文科知识体系。

(二)培养职业人才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任务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职业院校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这既顺应了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也能保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

1、强化价值引领是新文科建设的根本要求。2014 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视察,在和师生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指出:“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2]。勉励广大师生争做有理想信念的好教师、好学生。因此,职业院校在新文科建设中要重视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各学科知识体系建构要厚植华夏文明、立足中国国情,要坚定道路自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弘扬中国精神、塑造中国价值、彰显中国力量。

2、明确新文科建设的人才培养方向。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职业院校培养的是职业人才,在新文科建设中,职业院校要严格把握职业教育方向,以此为基调和指引,在构建各学科知识体系时要面向产业和市场、面向就业岗位,明确产业发展趋势、调研市场变化、掌握岗位知识需求。总之,新文科建设要紧跟产业发展的步伐并做到适度超前,做到理论知识管用、够用,实践技能培养实用、好用。

3、要加强学生综合素养培育。对于职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重视专业技能的传授,还要注重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的培养,还要结合职业教育特点,着重加强对学生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

(三)专业优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是新文科建设的三个关键

职业院校传统文科发展遇到的困境,从表面上看,是一些传统文科专业与市场、产业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大的裂痕,使其逐渐丧失了对考生吸引力,造成了招生与就业的双重困难。但如果从事物发展的更本质层面入手,从发掘问题根源的角度出发来考察,就会发现,这一问题的实质是传统文科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的固步自封已经使其与“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新要求背道而驰,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以对于职业教育新文科建设而言,推进专业优化、加快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才是办好新文科的三大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那么,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上来说,就是要办人民满意的专业。与普通高等院校文科学科的突出科学研究属性不同,职业院校新文科建设更要突出市场属性、职业属性,产业和市场需要什么专业,考生和家长愿意上什么专业,就是专业优化过程中最重要的衡量标准。要淘汰一批脱离市场需求的旧专业,紧跟产业发展方向,上一批与市场接轨、实用性强、就业岗位明朗、岗位收入稳定的新专业。在专业优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发展新兴专业,不断推进文科专业之间、文科与信息技术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培育一批融合创新的一流新文科专业。

还有,从理工科与文科的特点来看,理工科课程与文科课程也存在较大差距,理工科知识以数学和物理学为基础,课程知识之间需要相互支撑和迁移,所以理工科课程建设相对开放。而对于传统文科学科而言,由于知识的相互支撑和迁移不强,容易造成课程知识相对封闭,这是对新文科建设非常不利的一个影响因素。职业院校新文科建设就是要打破这种封闭模式,通过对课程设置的重新洗牌,淘汰一些知识陈旧、与产业发展关联度不大的课程;通过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增设一批产业发展最前沿的实用课程——建设一批理论知识够用、应用知识适用、技能知识好用的新课程。同时,课程建设还要做到形式载体丰富、方法手段新颖,做到知识性和应用性融合,构建适应新时代职业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建设,营造正能量、富情感、有温度、多元化的新文科课堂,夯实其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

职业院校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一般是以教务处为中枢、以二级学院为教学管理主体,有些学校还在二级学院下设系(教学部)作为教学实施部门,总体来看,这一模式是了以教务处为中心的自上以下的投射线结构。通常来说,教务处是总协调机构,各二级学院在教学管理中没有过多的业务来往,各自负责自己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和校企合作,特别是不同二级学院的系(教学部)之间更是缺乏工作交流。但在新文科建设中,这种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完全不再适用,要建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构建跨二级学院、跨专业、跨企业的协同育人机制,在新文科建设进入一定水平后,甚至还需要构建跨学校、跨行业、跨国界的更新的协同育人机制。在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推进下,后续进而会出现项目工作室、新型师徒制、多专业跨修、微专业、专本硕贯通式培养等多样化复合型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四)提升办学质量,增强专业适应性是新文科建设的终极目标

为什么要开展新文科建设,新文科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在哪里?这是因为新文科建设与新时代职业院校的任务与使命密不可分。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2年5 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法律地位。这说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体现,职业教育需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职业院校推进新文科建设,既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客观要求。

职业教育新文科建设要坚持办学质量第一的宗旨,把握市场变化,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培养学生所需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使学生能够真正获得真实的工作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职场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这就是新文科建设的终极目标。

三、职业院校新文科建设的路径探析

职业院校新文科建设要根据新文科建设的核心内涵,从思想观念、专业优化、信息技术融合、打破管理壁垒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思想先行,树立文科建设理念

针对传统文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一些普通高等院校已经开始了新文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如,有的高校成立了人文科学实验班,推行跨学科教学和研究,开始探索新文科建设之路。然而在职业教育领域,虽然关于新工科建设的研讨如火如荼,但是关于新文科建设的讨论却稍显稀疏。很多院校对新文科建设还处于犹豫和观望阶段,除个别院校外,职业院校全面意义上的新文科建设的探索还尚未起步。

前面谈到,职业教育是与产业和市场联接最紧密的教育,也是对产业和就业市场最敏感的教育。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多数职业院校以学生学费为学校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新高考制度改革背景下,传统文科招生遇冷,最先遭受严重冲击的不是普通高等院校,而是各类职业院校。山雨欲来风满楼,职业院校在新文科建设中,一定要保持高度的危机感,时不我待,未雨绸缪,加快推进新文科建设的探索。要把转变旧思想、创新新文科建设理念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首要任务,从校领导层面到二级学院教学部门再到基层广大教师,要全面开展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学习,了解当前传统文科发展的现状和困难,梳理影响文科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明确新文科建设的科学内涵。通过不断学习新文科建设的相关理论,树立跨专业交叉和文理工科融合、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核心理念,让新的理念引导院校管理层和教师,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的文科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推动文科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为新时代文科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支持。

(二)优化专业,打造全新课程体系

优化专业和打造全新课程体系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深入调研市场需求,了解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增强专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对一些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或者是理论知识过深、学术性较强的专业要果断停办。对一些不属于学校特长和行业领域的文科专业,也要逐步缩招和停办。如,农科类院校要根据国家“三农”发展需求,工科类院校要积极响应国家工业产业升级需求,停办一批与所属行业关联性不强的文科专业,将财力和人才倾斜到本行业专业和关联性较强的文科专业;二是加强不同专业的交叉和融合,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注重专业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促进,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例如,某职业院校跨专业新组建了“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从2023 年高考报考录取情况看,该专业得到了考生与家长的高度认同,录取分数线也明显高于其他传统文科专业;三是强化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学,摈弃传统文科教学“动口不动手”的弊端,大量增加实践课程和创新性课程的课时占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通过建设企业校内基地、混合所有制公司、企业实产基地、企业大师项目工作室等方式,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使课程内容和行业需求紧密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五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六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吸引企业高水平人才到校任校,有计划派遣教师到企业参与项目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注重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为优化专业和打造全新课程体系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贯通融合,突出信息技术主导

21 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兴起,在全球范围内极大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工业生产、商业贸易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模式,也为创新和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传统文科行业,如商业、贸易、金融、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的运行模式、运行环境与信息技术融合绑定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文科专业的基础性支撑资源。首先,新文科建设的专业融合,除与其他专业融合外,最重要的融合是与信息技术融合——突出信息技术的主导地位。构建跨专业的课程体系,最重要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数字化、交互化和智能化,这种融合可以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时代感和实用性,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其次,在融合课程中,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一种辅助教或辅助学的手段,而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开展更多的实践操作,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最后,新文科建设在做好专业融合、信息技术融合的基础上,还要做好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引领作用和育人功能。

(四)打破壁垒,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职业院校新文科建设中,不同专业和相关课程都要实现融会贯通,这种贯通是跨学院、跨专业、跨课程的贯通,甚至是跨学校、跨行业、跨国家的大贯通。职业院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文科建设的客观要求,构建一种适应新文科(同样适用新工科、新农科等)建设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势在必行。新的教学管理改革,关键在于让管理由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做到“以静至动”。一是实行教师的“动态管理”。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一个学院的教师只接受本学院的管理,只上本学院的课程;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对教师的管理要根据专业和课程需要,从静态变为“流动状态”。如,某教师,本学期在A 学院上课,下学期就能可能到B学院上课,通过“动”起来,实现院校内教师资源的最大效率利用;二是课程的“动态管理”。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一个专业的多门课程开设并不局限于某个学院,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有的课程需要到A学院,有的课程需要到B 学院,实现专业的融合贯通;三是实行“动态学分制”。在毕业要求完成的学分范围内,学生可根据专业需要、自身兴趣到不同院系不同课程学习并获得学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分互认。在新文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后,甚至还可以将学分互认拓展到各个学校之间;四是“动态师徒制”和“动态工作室”的实现。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可根据学习需要,阶段性地更换导师,可以到不同的工作室接受不同的实践技能训练。总之,只有通过动态管理打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壁垒,才能最大化、最优化地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实现新文科建设的良性运行。

职业院校新文科建设的实践探索刚刚起步,创新构筑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新文科知识体系还任重道远。职业院校新文科建设要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标准,以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目标,通过专业优化、课程融合、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等措施,不断提升育人质量,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培养一大批具备广阔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复合型高技能职业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文科职业院校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融合》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