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

2024-01-17滕婉蓉李志飞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建党理想信念

滕婉蓉,管 欣,李志飞

(1.石河子大学 团委,新疆 石河子 832003;2.石河子大学 党委组织部,新疆 石河子 832003)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伟大创造铸就伟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阐述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在大会主题里也明确指出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理想信念坚定,热忱积极,能力突出、素质优良、本领担当等特点,在大学生中他们有一定的示范引领力,是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引领主体,对青年大学生群体精神风貌的引领和高校青年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求是精神

纵观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紧密相连,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坚持真理”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守理想”就是要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标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在坚定信仰的驱动下,马克思主义者们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实事求是地改造中国、建设中国、发展中国,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与苦难,在实践中不懈探索真理,不断检验真理。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担当精神

1840 年以来,伴随着列强侵略,中华民族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家和民族的处境越来越糟糕,人民的生活越来越悲惨,近代中华民族的危亡,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共产党以伟大实践践行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就带着一种崇高的神圣的使命感,带着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的初心,登上中国现代政治舞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担当精神,把“爱国”与“为民”作为核心,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斗争精神

共产党人始终不畏艰险、不畏强敌、不惧困难。在革命年代,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坚持斗争,涌现出众多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共产党员,用生命换取胜利,用鲜血书写忠诚。在和平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体现在为实现初心使命善于与各类困难作斗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所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3]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奉献精神

对党忠诚是每个共产党员的政治担当,不负人民是每个共产党员的根本政治立场。[4]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代表中国人民的最广大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直以来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并一以贯之的体现在全部的历程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走在一起、干在一起。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对党忠诚作为首要政治品质,与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履行对人民的承诺,反应人民的意志,不断推动党的发展壮大,自然流露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境界。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价值

要以伟大建党精神铸牢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想信念之基、激发价值追求、激励不懈奋斗、锤炼党性修养。用实际行动争做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奋斗者、担当者。

(一)以求是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力量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怀青年发展,高度重视青年工作,指导当代青年不断坚定理想信念,他曾这样指引青年“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5]伟大建党精神中的求是精神从根本上来讲就是通过不断追寻真理、探索真知而最终确立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当代青年在理想信念上仍有不足,还面临着诸多的诱惑和挑战,他们思想还不够成熟,容易陷于非理性、情绪化建立政治信仰,往往又因年龄阶段而不能沉下来学懂、弄通、做实马克思主义;[6]他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也是各种思潮交汇多元的时代,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一些错误的思潮伴随着他们的身旁,往往会造成部分青年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甚至产生错误的思想倾向,容易在错误思潮中迷失方向。所以,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学习“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求是精神,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抵制各类错误思潮,提高政治判断力,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找准人生前进的方向。

(二)以担当精神激发价值追求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共产党人因人民而生,从诞生之日起就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扛在肩头,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从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到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党带领人民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创举,到领导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奔进。共产党始终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为己任,一代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用担当精神深刻诠释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要在青年中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就需要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作为小我的价值追求,融入到大我的社会环境中。当代青年在价值追求中仍有提高的空间,比起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如今的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欲望越来越大,似乎多了几分对物质生活的疯狂占有欲,少了些许推己及人的涵量,[7]更注重奢华的外表,而忽略了内心深处的文化滋养,欲望更多元、纠结更复杂、考虑太庞杂、选择更困难,似乎成为了现代部分青年人的真实写照。所以,培养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担当精神强化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责任担当,赢得青年对党的各项事业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以担当使命为旨归,提升青年社会责任感,不断让他们潜心修养、练就过硬本领、审视自我、敢于担当、战胜困难,树立将小我融入到大我的价值追求,真正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

(三)以斗争精神砥砺不懈奋斗

斗争,是共产党人的宿命,也是共产党人的使命。[8]在党的百年历史长河中,从建党之初50 余名党员发展到今天9800 多万名党员,中国共产党一路披荆斩棘,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这样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精神和品格,正是在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激励下,中国取得了如今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以更加进取、自信、成熟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对于青年人来讲,斗争精神应在青年人努力奋斗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讲到奋斗,并用奋斗激励青年。2019 年,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青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9]要在青年中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就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认真学习四史,让理想信念之光照亮奋斗之路,让人生历程在奋斗中焕发别样精彩,励志勤学、刻苦磨练、孜孜不倦、积累经验、掌握技能、增长才干。

(四)以奉献精神锤炼党性修养

奉献精神是崇高的人文精神,是对党忠诚的精神,是为民服务的精神。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人民谋幸福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到如今历经百年的沧桑蜕变,始终不变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种奉献更是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把人民捧在心间,时时刻刻放在心上,是我们党不断依靠人民群众走向胜利的法宝,而在党为人民服务的现实中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中国抗疫的事实再次证明了党和政府始终对人民负责,[10]中国共产党不光领导中国人民,更是人民的奉献者、服务者。当代青年在奉献意识和党性修养上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大多数青年普遍存在浮躁心理,部分青年追求言论自由、强调个体需求,喜欢标新立异,追求时尚和个性,缺乏大局意识、担当精神和奉献精神等。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肩负着学校、社会以及更多公众的期望,对他们而言,需要引导他们既要关注自身,加强自我修炼、自我约束和自我改造,提升价值追求、党性修养和精神境界,又要投身于实践,正确认识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胸怀大局、国家至上、集体至上,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不断增强奉献意识,对党忠诚,赢得青年学生信任,做青年学生表率。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一项系统长期性工程。将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浸入到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心中,让他们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广大青年中树立示范榜样,需要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堂主渠道、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几方面。

(一)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堂主渠道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各高校中开展的较为普遍,绝大多数采取集中化、项目化的运营方式,这一模式也表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具有阶段性、零散性的一些特征。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理论学习阶段多以理论讲授为主,而完善的课程化培养体系尚未成熟,理论课程的学习时间设计或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效果不佳。思政课堂是培养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主渠道,高校应当加强思政课的引领作用,以科学的理论体系为导向,结合学生特点与规律,在思政课堂中强化基础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如与学生关心的话题热点、具体问题紧密结合,创新教学案例,优化教学手段,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知识+功能性”传导,坚持将“理论—实践”模式作为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有效培养的一种实践探索,将伟大建党精神与党史学习教育、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有机结合起来。力争在实践中结合青年的职业发展和特征,鼓励其研讨式和探究式学习;根据他们思维活跃、喜爱网络媒体等特点,通过网络微视频、微动漫、H5、论坛、青年FM 等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积极传播,努力培养青年群体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兴趣及热情。此外,需要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各类学科,让培养对象沉浸式学习,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坚定理想信念。

(二)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卓越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需要教育者的积极引导。[11]培养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需要用好校园文化这个主阵地,发挥好校园文化强功能。在坚持思政课主渠道引领的前提下,高校还需要充分尊重青年大学生主体性,立足学生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帮助学生实现由“外化”向“内化”到“自觉”的生成过程,培养坚定、突出、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体而言,一是将伟大建党精神与红色文化资源结合,组建具有自我教育功能的符合学校实际的理论学习社团、学生组织,开展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青马第二课堂”,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形式,既可以邀请校外优秀教师或公众人物为同学们作报告开拓视野,还可以通过课外调研、社会考察等方式直接参与社会生产、服务领域等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二是将伟大建党精神与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建设相结合,通过申报校园文化精品项目,立项答辩,参与校园文化节等方式,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中组建大学生党史宣讲团,开展“我眼中的伟大建党精神”故事会、党史知识竞赛、党史学习成果文艺汇演、红色文化观影等活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培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各类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三是将伟大建党精神与榜样引领相结合,针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理应比普通学生的理论学习更为扎实,将学习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他们学习的必修课,强化政策保障,争取更多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校级层面争取“青马工程”纳入思政课学分、推优入党免修理论课等政策支持,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适当引入评优推选机制,发挥优秀典型示范作用,并将典型事迹通过新闻报道、网络宣传等方式进行传播,激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以点带面”在普通学生中的榜样引领。

(三)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社会实践活动

青年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理论知识,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还要深入到社会参与实践,用理论联系生活和实践。系统科学的设计实践育人体系,每学期组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体验国情民情,分层分类,积极引导他们参与体验式专题调研、志愿服务和“三下乡”社会实践以及政务实习等。一是高校应主动作为,积极联系所属地协同组织有关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活动,如前往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具有伟大建党精神的地点进行实地参观,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将伟大建党精神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实地参观中更加领悟伟大建党精神。二是高校积极响应团中央“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的号召,组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等时间,深入到乡村、社区、团场、连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组建宣讲团进行“伟大建党精神”宣讲,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开展公益演出,组建实践团寻访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利用专业知识为当地群众服务等。在实践中不断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塑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格素养。三是高校要加强对外联系,争取政务实习锻炼机会,在干事创业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培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在政务实习中厚植家国情怀。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建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启示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东北抗联精神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