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如何改变命运:高等教育提升个体社会阶层的作用机制
——基于功能主义理论的质性研究

2023-10-07王乐美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社会阶层流动个体

王乐美,赵 江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连云港 222006)

一、问题提出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新阶段。2021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8%,在学总规模达4430 万人,[1]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但是随着高校扩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高等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却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甚至出现“读书无用论”的舆论,这将直接在需求动力层面影响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按照功能主义理论的观点,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一个重要功能是促进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于个人层面,接受高等教育不仅代表了获取知识的机会,更意味着获取更高的社会地位,高等教育承载着受教育者实现阶层递进的个体价值依托;[2]于社会层面,高等教育作为重要的资本增量机制,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国家的长远发展。[3]

我国已有相关研究和教育实践均证明,高等教育对社会阶层合理流动发挥着促进作用,虽然高校扩招后其作用有所减弱,但高等教育依然是推动社会结构变化的重要动力来源。但是已有研究中较少探讨高等教育的作用机制。本文试图通过对不同阶层个体的访谈,结合相关教育社会学理论,探寻高等教育影响个体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机制。

二、文献回顾

1.社会阶层流动梳理

社会阶层是指产生明显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体系,[4]这种不平等产生于两类匹配过程:社会角色(职位)与不同价值的“报酬”相匹配,社会成员与社会角色(职位)相匹配。戴维斯和摩尔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所有社会都必须有一套方案促使最好的劳动力去承担最重要和最复杂的工作,最简单的方案即构建一套报酬等级,“在有意识地确保重要位置有最胜任者的过程中”,社会阶层无意识地被发明。因此,社会阶层的产生不可避免,且对社会的正常运转非常必要。[5]正常情况下,随着新来者对死去的、退休的或迁离的劳动者的替代,职位的占有者将持续不断地流动。但是当上层阶层利用“权力要素”去限制竞争性劳动力的供应,[6]而实现“自我再生”时,社会阶层就会出现封闭性和凝固化等问题。

对于我国的社会阶层流动,有学者认为我国向上流动的空间始终畅通,中国社会阶层流动有很大活力和弹性。[7]但也有学者认为我国已出现阶层固化的现象与趋势。如,姜力等通过分析我国社会阶层流动轨迹,指出强势阶层与弱势阶层间的社会地位差距将越来越大;[8]杨文伟从代际和代内两个维度说明当前我国社会的阶层固化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9]李路路从代际间的相对流动率来分析阶层流动情况,指出阶层继承性是主导模式,相对流动率较低。[10]

2.高等教育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

对于影响社会阶层流动的因素,学界主要集中在教育、家庭背景和健康对个体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11]而对于教育因素的研究,由于近几年来,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其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起的作用在增强,在学历筛选和社会分层方面起到的作用却在逐渐弱化,高等教育在社会阶层流动中发挥的作用被重视起来。[12]对于高等教育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各学者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会促进社会阶层向上流动。作为最先研究教育对社会阶层流动影响的学者,布鲁(Blau)和邓肯(Duncan)认为教育会显著提升个体职业地位推动社会阶层流动。[13]日本学者麻生诚通过调查分析1911-1964 年间日本高等教育学历与英才地位(指专业技术性或管理性的职位)的关系,发现随着时代发展,英才中高等教育学历比例逐步提升。[14]美国社会学家杰克思的研究表明,在其他经历相似下,拿到大学毕业证的男性的收入要比没有拿到毕业证的男性多40%。[15]Hollingshead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个体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决定性因素。

但也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会抑制社会阶层的流动。韦伯认为教育在控制知识、维持社会身份和地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认为教育是通过文化资本维系了社会阶级关系。[16]柯林斯认为教育是文化选择的手段,强调学校的意义在于传递特殊身份文化。[17]Schoon、Ream 和Palardy、Gallice 和Grillo等学者通过对大量实证数据的统计分析说明资产阶级通过教育将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复制到下一代,从而加剧了阶层固化。[18]

我国有学者提出随着高等学校不断扩招,我国出现“蚁族”“大学生与农民工工资趋同”“寒门再难出贵子”等现象,这表明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呈现弱化趋势。[19]但是多数学者的研究仍然证明,高等教育对社会阶层流动起促进作用。如郑育琛和武毅英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数毕业生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20]缪子梅通过分析宏观社会结构和教育市场机制得出,在一定条件下,高等教育促进底层的上升性阶层流动。[21]笔者亦通过前期实证研究发现,接受高等教育者阶层向上流动概率远大于未接受高等教育者。[22]

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发现我国社会阶层已出现固化趋势,高等教育是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弱化阶固化趋势的重要措施,但是对于高等教育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机制的研究较少。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不同阶层个体的访谈,运用教育社会学相关理论,探寻高等教育提升个体社会阶层的作用机制。

三、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功能主义理论(Functionalism)是社会学最经典的理论派别之一,其核心观点是将社会看作一个整体的系统,系统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一个功能,或是积极的,即有助于该系统的持续运作;或是消极的,即造成系统的解体和变异。而教育对于社会流动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教育是一个筛选机器,将能力相当的人选拔出来,工作于相应符合要求的职位,通过教育促进处于下层阶层却有能力和才干的人社会阶层向上流动。另一方面,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专业技能,还能提高其认知水平,提高个人求职能力以便适应社会生产力的要求。同时,教育为其提供了提高技术能力的方式方法,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未来职位的提升是必需的。[23]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收集资料。访谈对象为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八位个体,社会阶层流动情况包括了向上流动、向下流动和未流动,接受高等教育情况包括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接受高等教育。对于访谈对象自身及父代所处社会阶层的划分主要参考我国社会科学院陆学艺教授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提出的以职业作为社会阶层的划分标准。[24]基于学术伦理习惯,对每位访谈对象进行了隐名编码处理。对每位访谈对象进行了1~2 次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每次访谈历时1~1.5 小时。8 位访谈对象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表

四、个体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因素

从对八位访谈对象的访谈中,笔者总结出制度因素、社会变迁和教育因素三种影响社会阶层流动的因素,且这三种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它们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系如图1 所示。

图1 社会阶层流动影响因素模型

图2 高等教育对个体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机制模型

1.经济和婚嫁等制度因素的影响

首先制度因素直接影响着社会阶层的流动,8位访谈对象中有4 位提到了制度的影响,这4 位访谈对象的表述体现了三种不同的制度对社会阶层流动影响。第一个,经济制度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使一大部分人受益,使社会阶层得以上升,同时也使一部分人社会阶层下降,这种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N1 和N3 两位访谈对象身上。

N1 小时候父亲在供销社任职,家庭社会阶层处于中层,高中毕业之后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在他22 岁的时候在供销社任职的父亲退休,N1 通过“接班制”进入机关单位,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其所在单位中层干部,社会阶层上升为中上层。但是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一些单位体制逐渐解体,在44 岁时由于单位解体被迫下岗。其后尝试从事过很多不同工作,但由于受教育程度跟不上时代需求和年龄越来越大,选择回到老家成为一名农民,并且由于户籍原因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社会阶层下降为底层。

N3 则是经济制度改革的受益者。N3 家住农村,父亲是一名工人,母亲在家照顾家庭和地里的农作物,家庭经济情况在村里处于一般水平。2009年毕业于某财经类大学,进入某企业从事销售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之后从企业辞职成为个体户。近几年国家大力鼓励创新创业和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在国家政策鼓励下生意兴盛,社会阶层从中下层上升为中层。

第二种制度为婚嫁制度。这种制度对女性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较大。虽然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女性的地位不断升高,但在访谈对象N4 的经历中还是体现出了婚嫁制度的影响。N4 父母均为农民,小时候家庭条件较差,她小学毕业后辍学去打工,一开始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后来到市里从事商业服务工作,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从底层到中下层的跨越。认识其丈夫N3 后辞掉工作与丈夫一起做个体工作,实现了从中下层到中层的跨越。

结婚之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之前由于没有文凭只能去店里做售货员给人家打工,现在我跟我老公一起做,老公挣的钱都交到我这里保管,虽然有了小家开销大了,但我们两个人一起努力还是比之前我一个人的时候手头宽裕一点。(N4)

第三种制度为教育制度,尤其是高等教育中的高校扩招制度,这种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N8身上。N8 父母均为农民工,家庭经济条件在村里处于一般水平,专科毕业后从事商业服务型工作,生活条件与小时候相比变好,但社会阶层与父代相比没有实现阶层的跨越。制度对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校扩招制度使他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我从小学习就不好,家里的人包括邻居没人相信我会考上大学,我自己也没想到。上初中时好几次想不上(学)了,但父母觉得我年纪小,不上了也干不了啥。到了高中发现每年学校大部分学生都能考试大学,像我这种班里(成绩)倒数的最后也考上了。(N8)

2.经济、科技和“城镇化”发展的变迁

本研究中社会变迁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科技的发展和“城镇化”发展对阶层流动的影响,主要从N1 和N4 身上体现出来。

N1 从原单位下岗后从事过很多不同类型的工作,深刻体会到近十几年中国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给自身带来的影响,这些变化在给大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像N1 这类人带来了负面影响。

我之前的一个学生开了一个砖厂,让我去当会计(下岗后)。我在那里干了几年,但是后来他的厂子越办越大了,记账要用电脑,我哪会那个呀,他(学生)让我学,我也学不会,就自己说不干了。

出去买东西都用手机付钱,现在进超市都要手机扫码(疫情期间手机扫健康码),像我们这些老年人都用老年机,学不了年轻人的东西。我们老了,时代也变了,我们要被时代淘汰了。不过看着我的孩子们越过越好,看着你们这些年轻人越过越好我看着也高兴。(N1)

但是社会变迁给N4 带来了正面影响,直接带来了她第一次社会阶层的提高。

我刚不念(辍学)那会儿,年纪也小,那个时候我们那也没这么多厂子,我都找不到工作,只能在家里给爸妈做做饭,打草喂牛什么的。后来镇上建了一些厂子,就去厂里打工,再后来村里的年轻人就都去城里打工了,我也来城里了。现在我跟我姐、我弟都在城里,你看现在年轻人有几个还在村里的,但凡不傻、能吃苦的都进城了。(N4)

N4 的话中体现出了社会变迁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即“城镇化”进程。随着“城镇化”进程发展越来越多人脱离了农民身份从农村走向城镇,社会阶层也随之提高。

3.接受高等教育的影响

美国学者特雷曼(D.J.Treiman)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25]在8 位访谈对象中无论是接受高等教育者还是未接受教育者都认为高等教育对社会阶层向上流动具有很大促进作用。

你看看现在大学生哪个不会用电脑,哪个不会用手机。我要是也念了大学,也不会这么快被社会淘汰……我以前的一些同事,但凡是上过大学的,哪怕是个大专,下岗之后也都又找到了不错的工作。(N1)

我如果不上大学根本不会从事现在的行业,也不会抓住政府给的机会。(N3)

有的时候很羡慕我老公,想着自己如果也念过大学就好了。现在有些事情只能是我老公做,我根本插不上手,有些产品的说明书都是英文的,我根本看不懂,吃了没文化的亏呀。(N4)

现在出去找工作学历基本都是大专起步,身边同事也有高中生,但是在公司了一说自己是大学生,老板和客户都会高看一眼。所以,虽然我上的大学不咋地,但说出来好歹是个大学生。(N8)

从N1 和N3 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不仅直接对社会阶层流动起作用,而且可以间接影响制度因素和社会变迁因素对社会阶层流动影响,获得高等教育机会者可以在制度改革和社会变迁中抓住机会,获得收益,而未获得高等教育机会者则很容易在改革和变迁中淘汰。

这三种因素不仅影响着社会阶层的流动,三者之间也互相影响。如高校扩招即制度因素对教育因素的影响,高校扩招制度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城镇化”进程也受到制度因素的影响;经济、科技等迅速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同时经济、科技的发展也离不开教育的支撑,离不开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支撑。

五、高等教育促进个体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作用机制

本研究将研究重点放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途径,对其他两种因素不做赘述。通过访谈发现,高等教育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途径可以分为四个维度,分述如下。

1.获得文凭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指出,教育是就职所需要的法律上的必要条件。任何职业地位的需要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代表了处于这些地位上的个人和试图控制他们的人之间的各种交易关系。因此,在各种组织中,归属团体的权力可能是筛选的首要基础,而教育作为身份团体控制成员资格的工具而发挥作用。[26]访谈过程中在问起访谈对象高等教育影响社会阶层流动的途径时,两位未接受高等教育的访谈对象和两位面临找工作问题的访谈对象提到了文凭的作用。

(在下岗重新找工作的时候)一是年龄大了,二是没有文凭。(N1)

现在没有文化只能干体力劳动,但凡需要脑力劳动的都要大专生。(N4)

我在犹豫要不要辞去现在的工作(辅导机构教师)去考编,爸妈觉得女孩子有编制稳定一点,但是考编的话只能回家考,现在⋆⋆(某新一线城市)这边公办学校都要研究生了,或者是985、211大学的毕业生,我连报名考试的资格都没有,家里那边要求还没这么严格。(N6)

我从小的梦想就是进大学当老师,本科毕业只能去中小学,于是我就考了研究生,现在也面临毕业找工作的问题,现在硕士生进大学只能从事行政管理岗或者辅导员岗,我现在在考虑要不要考博。(N7)

按照筛选假设理论,当招聘者在不了解求职者的情况下,文凭成为一种最显著的信号,使招聘者可以迅速评估求职者是否有担任招聘岗位的能力。招聘者一般认为文凭越高的求职者其工作能力也越高。当下社会,经济、科技等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大到各国家,小到各省份、城市、企业单位不遗余力展开“人才抢夺战”。高等教育机会获得者在这场“无声的战役”中凭借文凭这块敲门砖迈出阶层向上流动的第一步,而未接受高等教育者在人才招聘中被拒之门外。因此受访者N1 在再就业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高等教育文凭的重要性。而接受高等教育的层次不同,在阶层流动中的优势也不同,通过受访者N6 和N7 的经历可以发现层次越高优势越大。

2.改变认知

认知是指认识和理解事物的过程,主要包括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活动,一个人的认知将直接引导其行为。高等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自我认知、就业认知和社会认知等都有所改变。

(1)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指对自己身体和心理活动的意识,即对自己的理解。高等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对自己的认知更加合理,尤其是在提高农村学子自我认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我在上大学之前都没出过我们市,刚上大学的时候特别自卑,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大学四年再加上研究生这快三年的时间,我去过了很多地方,见到了很多人,也做了很多事,觉得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只要努力,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N7)

(2)就业认知。就业认知指个体在进行职业选择过程中,对自身能力、对职业和岗位要求、对社会需求和与就业有关其他问题的认知,以及职业岗位选择过程中的推断与决定。按照教育分流理论,接受不同层次和程度的教育为个体进入不同的职业行当和不同的社会阶层打下基础。接受高等教育者对于就业的形势、需求、方向和心态方面都与未接受高等教育者有很大不同。

与未接受高等教育者相比,接受高等教育者在就业形势上有关注国家政策和了解各行业就业形势的意识,如N3 提到自己辞职创业的经历时说到之所以有勇气辞掉稳定的工作创业,就是因为认准了当前国家正大力鼓励创新创业和小微型企业的兴起和发展,在创业过程中也实时关注国家政策导向动态;在就业需求上,他们不再单单把就业作为谋生的工具,开始考虑自己的爱好和长期职业规划,如N5 提到“我毕业找工作时爸妈都想让我去小学当老师,我邻居是小学老师,我爸妈觉得他工作很轻松,但是我自己更想去大学,我不想过那种一眼看到头的生活”;在就业方向上,由于用人单位专业限制和个人专业能力限制等原因,接受高等教育者就业方向更加明确,如N8 提到“我毕业时父母想让我考公务员,但我了解了一下,发现公务员岗位要我这个专业的比较少,所以我就把找个工作的重心放在了企业上”;在就业心态上,由于受到父母期待和考虑到教育回报问题的影响,接受高等教育者往往更加焦虑,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处于毕业季和正在考虑换工作的访谈者身上。

(3)社会认知。社会认知即个体对自身所生活的社会的看法。与未接受高等教育者相比,接受高等教育者对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话题的关注度和理解度都有所提高,对社会公共活动的参与度也有所提高。

我从大学开始养成看新闻的习惯,尤其是一些财经新闻,一是工作需要,二是这么多年了已经成了习惯,哪天不看会觉得缺点什么。(N3)

可能是我自己职业的原因(大学教育学专业教师),我平常出去吃饭看到家长在餐桌上教育小孩呀,或者带我家孩子去游乐园看到其他家长与小孩的交流呀都会多看两眼,然后去思考家长做得对不对,这件事背后反应了什么现象和家庭教育理论,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N2)

按照认知行为理论的观点,认知在情绪和行为之间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体的解读将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行为,而“自动化思考(automaticthingking)机制”影响着认知的形成过程。所谓“自动化思考机制”是经过长时间的累积形成了某种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通过访谈发现接受高等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思考和行为模式发生了改变,即“自动化思考机制”发生改变,而带来认知的改变。而认知的改变又反过来影响个体的行为,使接受高等教育者的行为表现优于未接受高等教育者,从而带来接受高等教育者社会阶层的提升。

3.积累资源

专门研究社会网的华裔社会学家林南教授提出社会资源理论,所谓资源在林南教授看来,就是“在某个群体中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对这些有价值的东西的占有会使个体的生存机遇增加。”[28]他把资源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指个人拥有的财富、器具、自然禀赋、体魄、知识、地位等可以为个人支配的资源;社会资源指渗透于个体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种种资源,如财富、权力、名望等。社会资源存在于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之中,对这些资源的获得与运用是个体实现自己目标的高效路径,个人资源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所能获得的社会资源。高等教育阶段个人资源的获得主要体现在能力的获得和文凭的获得,因此不再赘述。除个人资源之外,高等教育阶段还可以获得丰富的社会资源,从与访谈对象的交谈中笔者总结出平台资源、人际资源和环境资源三种社会资源。

(1)平台资源。现代大学具有广博性、包容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可以为拥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同学提供学习和展示的平台。

我从小喜欢学英语,但是在上大学之前只是把英语当成一门科目,考试的时候考个高分获得成就感。但是上大学之后我发现我们学校有专门的英语学习社团,在那里我认识了兴趣一致的朋友,也有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在上大学之前我因为没有什么才艺,从来没有机会站上舞台,英语社团举办的英文演讲比赛让我第一次有机会站上舞台。(N6)

大学有很多学习的平台,像慕课、知网,这些都是我在上学时常用的学习平台,现在毕业用不到了觉得很不方便,有时候查论文、查资料都得托我师妹帮我查。(N5)

我第一份实习的工作就是通过校招找到的,那次校招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N3)

受访者N6 是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获得了自我展示的平台,N5 是获得学习平台,而N3 更是直接获得就业平台,由此可见,高等院校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学子们提供了方方面面的平台资源。

(2)人际资源。大学生活可以改变人的交际圈,交到很多朋友,这些朋友可以为提高社会阶层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

我觉得你(笔者)是我在大学期间最大的收获,你在大学的时候就一直帮助我,鼓励我,大学毕业那会儿如果没有你的鼓励我根本没有勇气一个人来到⋆⋆(某新一线城市)。(N6)

我在实习期间认识的一些客户到现在都还保持着联系。(N3)

(3)环境资源。研究过程中有受访者提到“上大学那会儿,我们班学习气氛特别好,我们班是‘优秀班集体’,在这样的氛围下都不好意思不学习呀。考研的时候大家会相互督促,有什么资料也共享,所以我们班考研率还挺高的。”(N7)

环境是个体生存的空间,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的意志,在个体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受高考录取制度的影响,大学期间同一个班级里的同学知识水平、职业目标等基本一致,大家朝着同一个目标奋斗,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也是高等教育提供的通过其他途径很难得到的环境资源。

根据社会支持理论学者的观念,个体所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受教育者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扩大了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积累了社会资源,因此增强了自身应对挑战的能力,从而在挑战来临时化挑战为机遇,实现自身社会阶层的提升。

4.提高能力

笔者从8 位访谈对象身上总结出的提高能力主要体现在获得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改变思考方式、提高思维能力,和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能力三个方面。

(1)获得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一方面,按照技术—功能论的观点,随着社会发展,同一工作其技术要求在提高正规教育或在专门技能方面,或在一般能力方面提供训练,对于从事技术要求高的工作是必须的。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提高,劳动种类的增加,使人们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于是便有人开始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职业分工应运而生。职业分工增强了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对劳动者提出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相应岗位的劳动知识和劳动能力,而现代大学实行的专业分流的培养模式正好适应了职业分工的需求。

(之所以现在能获得这个岗位)可能和我的专业(师范类专业)有很大关系吧,我在大学里学习了很多关于教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习又学习了很多实践知识。像我的室友,她虽然和我在同一家公司,但她只能做课程规划师,就负责给学生排课啊,与家长沟通啊这些,她不是师范类专业毕业的,在我们公司做不了上课教师。(N6)

(当谈起自己辞职的经历时)现在毕业的大学生人家专门用四年的时间学的这个(会计专业),我们在这里拿着算盘算半天,人家就在电脑上敲敲打打一会儿就算出来了。(N1)

(2)改变思考方式,提高思维能力。思维方式可以影响个体的喜恶、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它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和社会性活动方面的诸多特征。[27]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大学应该重视对思维方式的培养,如邓丽芳等提出新生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值得广大教育和思政工作者们高度关注的。[29]从访谈对象的反映来看,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对受教育者思维方式的培养取得成效。

就我跟我老公相比,我觉得我老公脑子转的特别快,有时候调侃他上过大学的人脑子就是好使。(N4)

我觉得上了大学之后我的认知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变了,之前我特别轴,一条路走到黑,不懂得转弯,现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就会想这个方法行不通能不能换种方法。(N6)

(3)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能力。随着当代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学习型社会”概念应运而生。近年来,我国政府也逐渐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提出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30]高等教育阶段是培养受教育者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

高等教育对我最大的改变就是提高了我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中之前,都是老师带着学,老师让学什么就学什么。到了大学,如果你想考一些证呀或者考研呀就都得靠自学,研究生阶段就更是靠自学了。一开始上大学就很焦虑,感觉没有老师带着每天不知道干什么好,经过本科和研究生期间的锻炼,现在我能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很有条理,工作的空闲时间我还能去学很多东西。(N5)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如果不学习就会发现上课时跟不上学生的思维,与同事、好友交谈时跟不上他们的理念。不过幸好我在大学时就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了宝宝之后每天照顾宝宝感觉没有时间读书,每天过的很不习惯,很空虚,现在宝宝大了,上小学了,我又有更多时间读书了。(N2)

按照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是一种投资活动,这种投资可以提高求职者的知识、技能及其劳动生产能力,能力的提高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的经济效益的提高。求职者凭借自身能力在招聘市场中占据优势,获得收入和社会地位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岗位,进而带来社会阶层的上升。这一点在几位受访者身上得到很好体现。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受访者(N1、N4)深切体会到了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相比自己能力的不足,而接受高等教育的受访者则从中获得了专业能力(N6)、和学习能力(N2、N5)。

六、结论与启示

制度因素、教育因素和社会变迁因素均会影响社会阶层的流动。而按照功能主义理论的观点,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在促进社会阶层流动,预防阶层固化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基于深度访谈所得资料,从获得文凭、改变认知、积累资源和提升能力四个维度分析了高等教育对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机制。这给我们提高高等教育对促进阶层流动的作用提供启示。

(一)应继续加强高等教育发展

虽然有人对高等教育提高社会阶层的作用存疑,但研究发现高等教育仍然是提高社会阶层的主要途径。在获得文凭维度,未获得高等教育机会者和获得高等教育机会者中面临找工作问题的访谈对象更重视高等教育获得文凭的作用,认为高等教育文凭是现代社会进入“脑力劳动市场”的门槛。因此,虽然我国已经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但是依然要继续加强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更多的学子提供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机会,更好发挥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方面的作用。

(二)高等教育应注重认知发展

高等教育承担了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重要功能。在改变认知维度,通过对接受高等教育者和未接受高等教育者的对比发现,高等教育改变认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改变自我认知、就业认知和社会认知三方面,接受高等教育者在接受高等过程中改变了认知机制,从而有优于未接受高等教育者的行为表现。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自身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指向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追求创新、开放积极,主动发展的人一定是在认知上积极主动的人,因此高等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引导学生探究式和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深度分析的精神,更好发挥高等教育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功能。

(三)高等院校应加大资源支持

资源的积累也是高等教育促进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研究发现积累资源维度主要表现在积累平台资源、人际资源和环境资源三方面,接受高等教育者通过高等教育过程扩大了自身的社会网络支持。这也启示高等院校,为了更好发挥高等教育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应该加大对学生及对社会的资源支持。一方面应该加强各方面资源平台的建设,为在校生提供更多资源支持;另一方面也应该开放更多资源供社会人士使用,这也是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

(四)高等教育应注重能力提升

提高能力是基于获得文凭、改变认知、积累资源三个维度的外在显现维度,表现在提高专业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提高学习能力三个方面。研究发现未获得高等教育机会者和从事专业性较强的职业的访谈对象比较重视高等教育提高专业能力的作用,而接受过越高层次高等教育者越重视高等教育提高学习能力的作用,从而更能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知行合一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原则,高等教育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提高学生在专业学习、高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猜你喜欢

社会阶层流动个体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流动的光线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