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内涵与构建路径

2023-10-07熊春林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双一流一流

熊春林,黄 炯,刘 芬

(1.湖南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2.湖南农业大学 东方科技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再次专门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全面振兴,治理有效是关键。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强调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和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加快推进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人才,需要一大批知农爱农的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涉农高校依托自身特色和传统优势,在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上可以大有作为,能够成为新时代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有7 所农林高校的公共管理学科被评为C 等以上,其后先后被纳入国家或省级“双一流学科”,开启了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新使命与新征程。如何构建和完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关系到涉农院校能否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做特做优做强自身的公共管理学科,能否有效担当起新时代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

一、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内涵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国务院在2015 年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将“双一流”建设作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国家战略和重要议题。《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强调,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并将高质量人才培养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需要高校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1]“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涉农高校承担培养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也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何谓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学者们从结构形态、组织体系、院校内部和外部、院系级别等不同维度进行了探讨。但鲜有专门针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内涵的探讨。教育评估理论认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由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两个部分组成。一般而言,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指高校从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组织实施到最终实现所需要的主体组织体系、物质保障体系和机制运行体系;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是指教育行政部门、中介机构等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的监控和评估体系。[2]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可以理解为,涉农高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牢牢把握“双一流”建设目标要求和乡村治理现代化趋势,对标普通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建立的专门针对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特点的质量标准规制、质量管理程序和质量评价体系,促进人财物等各种人才培养资源有效整合,从而形成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符合个体成才、乡村振兴和高校自身发展需要的运行机制。它是涉农高校根据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指示要求,以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发展为基础,实现培养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的一个有效系统。

从价值目标看,该系统是以培养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为目标追求。“双一流”建设是以培养一流人才作为首要目标。[3]涉农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必须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新要求,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因此,涉农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构建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在于培养服务“三农”事业发展的卓越农村人才。

从利益相关者看,该系统本质上是涉农高校在培养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过程中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协同互促的过程体现和结果表征。涉农高校主管部门通过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积极引导,规范管理,调动涉农高校培养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涉农高校培养符合乡村振兴需求的高质量农村公共管理人才。涉农高校通过加强内部治理,完善相关制度,整合各种资源,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打造培养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的质量品牌。用人单位通过参与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反馈毕业生情况,促进涉农高校不断优化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第三方评价机构通过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形成第三方质量评价报告,为涉农高校健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依据。

从内容系统看,“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包括目标管理体系、标准制度体系、组织管理体系、资源投入体系、监控评估体系等基本内容,这些内容体系既相互独立、功能各异,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保障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

二、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

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涉农高校培养具备“信念坚定、品德优秀、责任心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五种优秀素质和在服务“三农”中具有“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带得动”五种超强本领的农村公共管理人才。[4]对此,笔者聚焦“五优五强”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照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求,凸显高等农业院校的优势与特色,理清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价值目标追求、六大标准体系和四大支撑系统的内在关系,以此深入研究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如图1 所示)。其中,价值目标追求是核心,六大标准体系是关键,四大支撑系统是基础。这些层次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质量培养保障体系。

图1 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

价值目标实现是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指引,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结构层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五优五强”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是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价值实现,是六大标准体系和四大支撑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六大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和四大人才培养保障支撑系统最终是为了促进“五优五强”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价值实现是通过“五优五强”人才培养目标中人才的品质和特征得以体现和衡量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价值实现会反作用于六大标准体系和四大支撑系统,促使涉农高校培养更高质量的公共管理类人才。

六大标准体系是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涉农高校依据什么标准培养高质量公共管理类人才,怎样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这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必须解决好的基础性问题。以普通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础,涵盖培养规格、教学体系、教学规范、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有助于涉农高校根据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实现“五优五强”人才培养目标,满足新时代农村公共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同时,也有助于涉农高校根据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支撑体系。六大标准体系使得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有标可依,依标而建立健全。

由投入、组织、控制、动态等构成的四大支撑系统是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也是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中的具体体现,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五优五强”人才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各大系统良好运行。“五优五强”人才培养依据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实施,并得益于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四大支撑系统共同作用,使得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价值得以实现。

三、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路径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要超常规培养新时代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5]培养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国家急需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涉农高校必须构建与此相匹配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根据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建设农业强国的要求,锚定“五优五强”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健全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夯实人才培养支撑系统,以探寻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锚定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价值目标

更加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目标。六大标准体系和四大支撑系统共同作用形成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这些是工具层面的要素。如何将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由工具层面的要素转化为价值层面的目标,这不仅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价值实现,而且也是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五优五强”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促进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的高质量培养,是为了培养胜任乡村治理现代化新使命的公共管理人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是涉农高校办学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强调,“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6]由此,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培养什么样优秀素质的人才和什么样超强本领的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7]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是否愿意扎根服务乡村以及应当具备哪些优秀素质与超强本领,是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必须关注的终极问题。本文将从人才的优秀素质和超强本领两大方面阐释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五优五强”目标追求,即从人才素质和特征论述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价值实现。

其一,涉农高校培养公共管理类人才具备“信念坚定、品德优秀、责任心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五种优秀素质。涉农高校应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具备良好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强化为“三农”谋福祉的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和公共责任,掌握扎实而丰富的“三农”及公共管理专业知识,拥有公共管理学科的思维理解能力、计划能力、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管理服务能力、应急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表达能力等专业能力,[8]并将这些能力有效转化为发现、分析和解决新时代“三农”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

其二,涉农高校培养公共管理类人才具有“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带得动”五种超强本领。涉农高校集成优化教育教学资源,注重与基层政府建立合作机制,打造共建共赢的实践实习基地,创新实践调查、定岗实习、案例教学、浸入式教学等培养模式,强化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献身“三农”和强农兴农情怀,帮助他们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无缝对接,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乡村治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胜任乡村基层治理各种工作岗位,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有效和全面振兴的带动者、引领者。

(二)健全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六大标准体系

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是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基本准则。遵循“双一流”建设的目标要求,对照普通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主要涵盖健全培养规格、改革课程体系、强化教学规范、优化教师队伍、改善教学条件和提升教学效果等六个方面。

其一,健全培养规格。涉农高校根据“双一流”建设和乡村振兴的要求,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进行系统研究与实践探索,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质量标准。涉农高校应该围绕新时代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素质的基本要素和核心能力,结合自身特色优势与人才培养定位,瞄准“五优五强”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涵盖专业素养、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方面的高质量人才培养规格,确保所培养的公共管理人才能够胜任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重任。

其二,改革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其决定了培养对象所能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涉农高校应该根据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规格,遵循“入主流、创特色”的基本理念,瞄准“五优五强”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从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资源、更新课程内容、彰显课程特色等维度改革课程体系。具体而言,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多实践、创特色”的原则优化课程结构,处理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国标规定课程与校本特色课程之间的关系。利用好国家、省级“双一流”课程建设机遇,按照“不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原则,充分整合用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院内与院外等各种优质课程资源;密切关注公共管理学科与实践发展前沿,紧跟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彰显课程特色,比如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开设了《农业概论》《生态学》《村庄规划与设计》《农村公共管理》《农村社会学》《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县乡政府管理》等涉农特色课程,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服务“三农”的情怀与本领。[9]

其三,强化教学规范。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涉农高校鼓励教学创新的同时,应该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进一步健全教学规章制度,促使教学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为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在教学过程规范上,每门课程都应编写规范标准的教学大纲与教案,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尤其是要根据公共管理的应用型专业属性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和仿真教学手段。在教学行为规范上,本着学术无禁区、教学有纪律的原则进行传道受业解惑,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开放性,正确解读当下农村公共管理的政策与实践,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与能够创新的能力。

其四,优化教师队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决定了高校建设的水平和发展高度,[10]也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涉农高校从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注重专业素养提升、促进育人本领提高等维度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壮大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力量。比如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经过近10 年的教师“能力提升工程”,一方面支持原有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攻读博士、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另一方面积极引进青年博士和博士后,使得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的博士学历占比超过85%,主持国家级课题占比超过60%,形成了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年龄及知识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队伍。

其五,改善教学条件。教学条件是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基础。涉农高校根据新时代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改善教学的各种基础设备、工具、实践场所等,优化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条件。比如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以湖南省“国内一流培育”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为契机,打造国家智能社区治理社会实验基地、国家电子政务模拟仿真实验室分中心、芙蓉区人民政府省级优秀实习基地、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省级重点研究基地等,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

其六,提升教学效果。涉农高校针对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特点,促进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考核等创新,帮助学生有效发现、分析和解决农村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比如湖南农业大学聚焦农村卓越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方式,将案例采集、编写、应用贯彻整个教学过程,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先后有53 个公共管理案例入库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 项、二等奖1 项、三等奖4 项,行政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成为“国内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成为教育部首批新文科专业建设点。

(三)夯实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四大支撑系统

一流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流的保障体系。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包括投入、组织、控制、动态等四大系统。它们相互联系,对照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规范、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为实现“五优五强”人才培养目标发挥共同作用,为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提供全面保障。

其一,以优化资源投入为基础,健全资源有效利用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投入系统。涉农高校在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一定的人、财、物、时间等教学资源投入,这是整个人才培养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涉农高校统筹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的投入保障与利用效应,充分挖掘和整合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引入和利用外部资源,着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流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团队,加快形成高校、教育部门、涉农部门、地方政府等多元投入的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投入体系,持续完善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所需要的设施设备、仿真实验室、电子政务模拟软件等教学条件,建立健全校府合作、校村合作等形式多样的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不断优化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实习等时间分配,健全以资源优化投入与有效利用为基础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投入系统。

其二,以质量管理体制改革为主导,健全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组织系统。从管理学上讲,组织是为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不同主体或机构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活动规律结合起来的特定系统,其决定管理活动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涉农高校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指示,贯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精神,加快推进大学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立健全有助于倾听学生心声、关爱学生成长和帮助学生成才的组织管理制度,强化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职责分工与协同合作,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的组织管理创新,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组织系统。

其三,以强化质量监控评估为核心,健全全程监管的质量保障控制系统。改变高校为主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传统做法,构建高校、政府部门、用人单位、社会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机制,[11]是新时代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基本要求。不断完善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估的计划、实施、反馈等,重点关注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过程的动态和静态联合监控,协调高校内部与外部政府、社会及其公众之间的联合监控,健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与评估,构建全程化、多元化、闭环化的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控制系统。

其四,以质量保障体系演变为考量,健全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动态系统。农村公共管理人才的能力素质与培养质量,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动态变化。当前,我国正全力推进乡村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对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对此,应该调查分析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历史演变和当前实施情况,研究其动态管理与历史演变,重点关注其持续改进机制,健全以预见性、程序性、协调性、长效性为特点的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动态系统。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其中,四大支撑系统是系统运行的基础和条件,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在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五优五强”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是六大标准体系和四大支撑系统动态组合的综合作用结果。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只有各层次的有效运转以及各层次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整个系统正常运行并实现“五优五强”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否则,独立的六大标准体系和四大支撑系统并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与作用。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双一流一流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构建更安全可靠的机房电源保障体系
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