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身边变化 共享城市美好

2024-01-14王欣

走向世界 2023年50期
关键词:青岛全市

王欣

常怀为民之心,细微小事暖民心;常兴便民之举,一枝一叶总关情;常做利民之事,一点一滴见初心。

青岛突出“共享型”发展导向,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民生至上,厚植民生情怀,围绕基础教育、社会帮扶、文体生活、居住环境、基本医疗、社会治安6个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公共服务品质,让为民服务有温度,让群众幸福有热度,不断提升青岛市民的获得感、满意度。

平安是最大的民生福祉,法治是最好的发展环境。

今年以来,青岛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围绕打造“六个城市”、推进“三条线”重点工作,全面深化平安青岛、法治青岛建设,全市社会大局总体稳定,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法治环境持续优化,城市治理更加精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聚焦守护人民安宁,青岛依法严打违法犯罪,始终把打击锋芒对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纵深推进一系列专项行动。聚焦防范化解风险,青岛全力维护安全稳定。深入实施主动警务、预防警务,严实防范管控措施,提升城市安全品质市入选全国首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聚焦服务发展大局,青岛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巩固深化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司法部门出台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22条措施”,公安机关制定护航高质量发展“32条措施”,同向发力、提质增效。聚焦难点综合施策,青岛创新城市治理路径,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施治,统筹力量协同攻坚,打造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聚焦回应民生期盼,青岛提升执法服务质效,坚持民意引领,改进執法服务,办好民生实事,用“辛勤指数”提升群众的“满意指数”。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青岛教育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公益普惠和优质均衡为基本方向,加快构建学位充足、布局合理、资源优质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愿望。青岛连续4年在省政府对市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中获得“优秀”等次,李沧区、市北区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省级评估,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胶州市通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省级评估,达标总数位居全省首位,相关做法得到教育部推广。

应对入学高峰挑战,青岛建立配套学校(幼儿园)与居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施工、同步竣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等“六个同步”制度,优化布局,加强学校新建、改扩建,2022年以来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76所,全部建成后可增加学位16.89万个。

强师才能兴教。青岛连续两年统筹编制7000余个,缓解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创新梯队培养体系,全市拥有国家教学名师7人、齐鲁名师名校长165人,新入选齐鲁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培养工程85人,各项数据均位居山东省首位。举办全市首届中小学班主任节,充分激发班主任工作成就感、荣誉感。全市优质师资达到1.76万人,带动更多学校迈入家门口好学校行列。

在推广智慧教学和作业管理融合系统应用方面,青岛把握信息化时代发展趋势,建成智慧校园应用示范校129个、同步课堂教室1700间、创新实验室779间,市级顺利通过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中期评估,全市中小学全部建成无线网络,以优质教育网络和智慧校园环境建设助推学校优质发展。

在新校建设方面,提前一年选配优秀校长参与新校规划建设,提前配备干部教师跟岗培训,采取“一长多校”等方式,推动新校与优质学校一体化办学,提升校长办学理念。近几年新启用的94所学校均实现高起点办学、高质量发展。同时,打破城乡、区域、学段界限,大力推广“优质校+新校”“强校+弱校”等集团化办学模式,推动优质资源向教育发展薄弱区域布局,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到更加优质、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青岛遴选在改善区域教育均衡度方面具有关键作用的初中学校,推出了“揭榜挂帅”选聘校长、加强市本级对校长专题培训和专家团队跟踪指导等9项措施,深入开展市级教研员包靠试点校工作,围绕办学质量等27项指标实施专项评估,为学校发展精准把脉,借力高校、科研机构等专家资源对强校提质专项课题提供专业指导,推动53所“强校提质”试点校快速成长,带动了周边小学发展。

与此同时,全市高中发展跨入新阶段。2020年至今,市教育局直属高中通过两轮扩招,新增54个班级、约2400个学位,满足了更多学子上公办优质高中的需求。特色高中建设初见成效,青岛二中等3所高中被确定为全省首批特色高中,青岛实验高中等5所高中入选省特色学科基地,真正让不同禀赋、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高中学校。

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创新职普融通模式,有8所普通高中开办新型职普融通班,16所中职学校开办综合高中班。全市84%中职学生通过职教高考、五年制高职、中职与本科高校“3+4”贯通培养等方式进入高校就读。在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41个赛项中,青岛学生荣获14枚金牌、13枚银牌和10枚铜牌,金牌数量位居计划单列市第一、全国37个省市代表队第五。

健康无小事,医疗系民生。

近年来,青岛卫生健康工作围绕群众健康需求,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不够便利问题,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不断谱写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新篇章。截至2022年底,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763个,床位67984张;卫生人员总数118110人;年门诊服务量8651万人次、住院服务量158万人次;人均预期寿命81.78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32.17%,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全国前列,达到全球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是缓解市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2022年以来,青岛实施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倍增三年行动效果显著。加快建设16个医疗卫生重点项目,7个项目将在今年建成,新增床位5300张。作为全国第四批、全省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已初步实现独立运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46个学科团队共270余人进驻,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级优质医疗服务。青岛扩大“增量”的同时做优“存量”,启动老城区医院就医环境改善工程前期工作,分期分批改造部分老城区医院基础设施,提升院区就医环境。与此同时,青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打造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示范典型。作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城市,3项改革入选全省“揭榜挂帅”项目,中医药优势特色服务为群众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青岛中医医院扩容在建项目6个,三甲中医医院数量居国内同类城市首位。

青岛深入推进攀峰学科建设,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重点专科17个、省级重点专科112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00个,市级攀峰学科10个,67个学科入围五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ASTEM)学科百强榜单,其中1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20名,11个学科省内排名第一。青岛统筹谋划卫生健康人才梯队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病有良医”,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卫生健康系统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各类高层次人才430名,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59名,公开招录高级职称专家151名,博士和硕士1438名,成为群众看病就医的人才保障。

青岛聚焦群众看病就医需求,扎实开展群众看病就医不够便利问题专项整治,提升患者就医体验。陆续推出专家团队预约挂号、夜间门诊、院内爱心助力车、上门康复护理、志愿者陪诊等创新性服务举措方便群众看病就医,举办“医路同行 守护健康”社会各界代表走进医院沉浸式体验活动分享会12场,改善了医患关系,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围绕诊前、诊中、诊后服务推出6个方面30项具体措施,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目前全市42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实现20分钟以内门诊预约就诊;21家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实现30分钟内检查预约,门诊诊间结算和床旁入、出院结算将结算时间缩短至5分钟内。全市214家医疗卫生机构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

青岛聚焦重点人群,推动健康管理从以“治”为主向以“防”为主转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慢阻肺”高危人群及并发症筛查被纳入2023年市办实事。截至10月底已为19.3万名“三高”患者提供一体化服务,开展“三高”并发症筛查38.7万人。建立普惠托育机构保育费补贴制度,今年全市新增托位8674个,总数达到35499个。目前,已为全市适龄女生接种HPV疫苗37141人,农村和城镇低保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187713人,提前完成年度工作目标。

为促进就业,今年以来,青岛先后出台稳就业促增收促消费促增长行动方案、优化调整稳就业11条意见、新就业形态意外伤害保险补贴等“一揽子”政策,截至10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4.46万人,增量、就业总量均居全省第一。

助企纾困稳就业,青岛为1.85万户企业发放社保补贴3.32亿元,稳定岗位3.8万个。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稳岗返还、一次性扩岗补助等政策,为企业减负7亿余元,助力企业减负纾困、稳岗扩岗。同时,联合金融机构为吸纳就业多、稳岗效果好的企业提供低息资金支持,发放稳岗扩岗专项贷款11.4亿元。举办“民营企业招聘月”等各类招聘活动810余场,为1.2万家企业发布用工需求40.1万个。

圍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青岛组织实施就业见习万岗募集计划、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攻坚行动,举办“就选青岛”“百日冲刺”等系列专项招聘活动195场次,累计发布岗位20余万个,全市吸纳首次来青青年人才13.66万人;围绕保障农民工群体就业,举办“农民工招聘大集”等专场招聘400余场,“一区一家”打造零工之家10所,累计服务求职者超过37万人次。

创业升级带就业,青岛创新打造创业创新赋能中心,建设全国首家以创业实训为目的的元宇宙体验中心,举办“青创四季”“创业能力提升营”等系列创业服务活动百余场次。实施创业孵化补贴和奖补,引导构建“孵化基地+加速器+高层次人才产业园”的孵化模式,为创业者提供最长3年的房租减免和投融资、人力资源、宣传推广等支持和服务。截至10月底,全市建成市级及以上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6个,孵化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引领毕业5年内大学生创业8140人。

社会保障方面,青岛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多措并举促进社保体系建设稳中有进。当前,青岛基本养老、工伤、失业3项基金收入规模达到585.6亿元,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24.2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青岛印发社会保险扩面提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聚焦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人员开展扩面提质行动,创新实施网约车司机等特定行业精准扩面。截至10月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数达318.5万人,提前完成市政府工作报告年度净增8万人的目标任务。全市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5.9万人、333.9万人,总量位居全省第一位,均超时序完成省下达的人社事业发展计划。创新制定人才年金试行办法,加强对企业优秀人才的保障激励,在全省首创海洋人才参加企业年金,为人才年金实施提供了“青岛方案”。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深入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全国试点,全市133.6万人开立账户,缴存户数34万,缴存金额达到4亿元。

医疗保障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今年1月至10月,全市医保基金支出225亿元,保障了7674万人次就医购药结算,平均每天25万人次;青岛获省推进医保管理服务工作成效突出单位;长护险团队获全国医保系统先进集体。

青岛增强医保实效,让群众“得实惠”。一方面,实施医保参保扩面行动,全市目前参保人数已超938万。另一方面,提高医保报销待遇,职工参保人门诊就医报销限额由每人每年1120元提高到1700元,基层医疗机构门诊报销比例由60%提高到75%,扩大报销药品范围和签约医疗机构范围;持续3年未上调居民参保人个人缴费;对特困、低保等困难人员给予参保补助近4000万元,困难人员医保报销后额外给予最高17万元的医疗救助;对居民参保人给予每人每年30元的长护险补助。

青岛深化医保改革,为群众“减负担”。通过按病种打包付费,二级、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次均个人费用分别比2022年下降15.25%、11.52%;501种药品、26类耗材平均降价分别超50%、70%;推进采药进基层活动,全市453家零售药店、1965家村卫生室、24家民营医院可买到347个规格的集采药;开通“双通道”定点零售药店,保障国家谈判药品供应,并直接联网报销。

青岛优化医保服务,让群众“享便利”。推出“医保数字人”“视频办”“医保地图”等服务,搭建医保业务系统与企业人力资源系统直连平台;实现异地就医双向联网结算,省内临时异地就医不用备案,省外临时异地就医、长期异地就医网上自助备案;打造“医保易办”平台等,积极宣传医保政策。

今年以来,青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高标准保护蓝天、碧水、净土,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组织实施大气污染防治“30条”,强化夏秋季臭氧治理攻坚,联动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全年累计实施3520个大气治理项目,今年前10个月空气质量优良率81.3%,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全省前三。对11个重点河湖“一河一策”精准施治,全年推动实施50个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李村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在全省率先实施整县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累计完成3194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达到60%。全面完成全市772个入河(湖)排污口、6174个入海排污口摸底排查工作,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9%,为近年来最佳。全力抓好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试点工作,在全国率先实施污染土壤转运联单制,为土壤管理再上“安全链”。生态示范创建取得实效,今年李沧区、即墨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目前全市70%的区市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基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基地达到10处。

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注重做优营商环境,提升绿色高质量发展软实力。今年印发实施促进經济高质量发展“17条措施”、惠企政策2.0版,让更多市场主体享受到政策红利,青岛首次进入全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前10名。在全国率先试点打捆审批,审批更加便捷高效,如即墨区9个金属加工项目、西海岸新区18个矿山修复项目实施了打捆办理。积极稳妥扩大“告知承诺审批”试点范围,试点园区扩大到19个,42大类94小类项目审批时限由17天压缩到1天,1100多个项目受益。

今年以来,青岛坚持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三水统筹”,聚力大项目,构建大水网,服务大民生,为守护岛城绿水青山、推进高质量发展。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青岛积极推进现代水网建设三年行动,今年实施76个重点水务项目,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0%,成功入选山东省市级水网示范区。全面建设国家、省水网重要节点的官路水库工程,今年底将完成河道开挖填筑工程,2025年全面完工。科学调蓄雨洪资源,今年以来全市24座大中型水库蓄水5.53亿立方米,调引客水2.9亿立方米,为城乡生活用水提供有力保障。用水高峰时段,城市日供水量达到230万立方米,全市供水秩序平稳有序。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全市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降至8.03立方米和5.4立方米。加大重点领域节水力度,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污水资源化利用量3亿立方米。

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市政污水管网排查6160公里,排查率达到 99%。投资5.67亿元,完成全市既有49.82公里市政雨污合流管网和建成区177个雨污合流建筑小区改造,青岛成为全省首个实现整市域城市雨污合流管网清零城市。全市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24座,总处理能力244.6万吨/日,其中16座城市污水处理厂需提标改造。截至目前,即墨即发、即墨西部、即墨北部及平度崇杰4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已完成提标,其余12个提标改造项目中,李村河北岸、娄山河、城阳区、莱西市等7座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

2023年是青岛公园城市建设攻坚年,依托青岛“山、海、城”自然生态基底,青岛继续推进“12131”系统工程,创新开展“公园+”建设,进一步改造城市环境,让城市拥有更多绿色,提升市民宜居幸福指数。2023年计划实施公园城市建设项目130个,计划完工项目106个。截至目前,开工项目130个,完工项目70个,完成投资额58.97亿元,占全年的99%。滨海绿道完成76公里,口袋公园完工60个,综合公园完工9个,林荫廊道完工30条,立体绿化完工 118处。

青岛高品质推进太平山、浮山建设。太平山中央公园7.9公里生态绿道贯通,首次实现中山公园、动物园、植物园、榉林公园“四园融合”,新建中山公园花溪谷、桃源山语等景观节点40处。浮山主山体环山防火通道(绿道)13.5公里全部贯通,首次实现三区融合畅通,建设宁乐广场、逍遥探幽、凭栏观海等一大批景观节点和休闲场所。积极盘活利用现有资源,计划将浮山西北侧原小球场片区建设成全民健身中心;将浮山南麓优抚医院北侧山林、社会福利院所属山林和“朝阳庵”“荒草庵”纳入浮山整治范围,结合周边区域规划建设荣军公园和历史文化景点,打造成青岛市爱国荣军的新地标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力推进公园绿地建设。今年计划新开工建设的7个山头公园已全部开工,目前已完工5个。加速推动城市绿道体系建设,滨海绿道建设全面展开,其中市北区欢乐滨海城绿道实现自行车道、慢跑道、休闲漫步道的三道贯通,为市民提供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

今年以来,依托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青岛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市政道路和停车设施建设等工作,持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让市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围绕“住有宜居”,青岛坚持内外兼修、综合施策,全力提升老旧小区功能品质。今年全市计划改造老旧小区473个、建筑面积1109万平方米,惠及居民13.77万户,改造面积、改造户数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通过楼里楼外、地上地下一体改造,让市民朋友居住更舒心。截至目前,473个小区已完工394个,其余小区将于年底前全部完工。

围绕“行有畅路”,青岛全力推动城市道路成环成网。今年全市计划推进5条新建、17条续建重点市政道路建设,启动30条以上未贯通道路打通工程,通过持续打通城市交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让市民出行更顺畅。截至目前,新建道路全部开工,续建道路已完工5个;未贯通道路已开工32条,其中15条建成通车。

围绕“停车便捷”,青岛坚持挖潜增量、开放共享,全力缓解市民停车难题。今年全市计划实施95个公共停车场建设项目,持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经营性停车场和小区停车场开放共享,让市民朋友停车更方便。截至目前,实际实施停车场建设项目121个,已完工44个、新增泊位10540个;“三类共享”年度任务均提前超额完成。

近年来,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青岛把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放在心上、扛在肩上。今年以来,围绕精细管理关键举措,常态长效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青岛聚焦精细管理,保障城市发展更有力度。高效推进“城市管理一张网2.0”建设,全面建成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10大系统、34个特色应用场景,在全国范围内率先通过住建部验收。扩展“高、中、低”立体化感知手段应用,建立“主动+被动+自动”的全方位感知体系,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发现处置各类城市管理问题839.12万件,结案率为99.89%。升级完善运管服平台26个子系统240余项内容,实现“一部手机知城管家底”“一個平台统城管执法”,城市管理“慧治”水平显著提升。同时,发起“百日会战”攻坚行动,今年累计拆除违建830万平方米,全市264条重点道路两侧违建“清零”,综合施策整治“840重点片区”,助力218个片区导入项目落地,建设停车场109处、新增泊位1.2万个,新建休闲健身场所13处、口袋公园26处、绿地135处。拆违治乱向居民楼院延伸,300余个居民楼院达到创建标准,市民群众居住环境有了新提升,幸福感触手可及。

青岛紧盯民生需求,服务市民生活更有温度。在优化物业服务方面,打造市级“物管先锋 宜居岛城”红色物业党建品牌,推动区(市)创建红色物业品牌60余个,发挥“头雁”示范带动作用,提升红色物业建设的影响力和辐射面。探索老旧小区改造后物业管理、业主共有资金监管、服务质量综合评价等方面创新举措,研究出台破解物业领域顽疾政策性文件15项。 在保障燃气安全方面,牢牢守住燃气安全底线,开展全市城镇燃气安全大排查大整治等专项行动,稳步推进燃气设施改造升级,完成39公里老旧燃气管网改造,提升燃气本质安全水平,市民群众生活更加“气顺心安”。在提升供热质量方面,出台《青岛市加快清洁能源供热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及时拨付清洁能源供热及其他补贴资金,开展“访民问暖”调查,形成《群众诉求焦点问题集中攻坚台账》,组织实施“冬病夏治”行动,完成老旧供热管网改造43公里,确保市民群众温暖过冬。

青岛统筹治乱增美,美化城市环境更有深度。紧扣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脏乱”整治与片区改造、工程建设、景观升级等协同推进。城市空间展现“有序美”:开展全市城区桥下空间专项治理,完成40座桥下空间整治,释放桥下空间6.7万平方米;全市累计整治各类围挡91.48万平方米,城区围挡升级为一道道亮丽风景线;完成696条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实施“微更新”改造75处,“微治理”6800余处,75处“灰色空间”焕然一新。环境卫生体现“洁净美”:锚定“打造全国最洁净城市”目标,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保持在100%,深度保洁道路总面积占比60%以上;抓实1200余座环卫公厕精细管理,新增24小时开放公厕129座;全市934条生活垃圾收运路线纳入智慧监管系统,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1.2万吨/日;“路洁村净”村庄比例达到60%;选树城市垃圾分类五星小区262个,创建省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镇)15个、示范社区(村庄)200个,在1753个小区组建分类志愿服务队伍,推动文明好习惯逐步养成。城市景观呈现“时尚美”:完成建筑立面、门头牌匾整治1092处、334万平方米;打造10条广告招牌特色街区,擦亮城市景观新名片;优化升级门头招牌前置服务小程序,近2万家商户受益;推动9大海水浴场“一浴一策”升级改造;高质量完成历史街区亮化提升,引入裸眼3D、全息投影等先进技术打造沉浸式夜游景观,城市夜景更加充满艺术气息。

今年以来,青岛努力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符合青岛实际、覆盖全体人群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社会帮扶兜底保障更加牢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青岛全面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弱有所扶走深走实。救助标准持续提高、救助范围不断扩大,截至10月底,发放低保、特困、临时救助资金9亿元,共保障低保、特困、低保边缘等困难群众9.6万人,临时救助1.8万人次,全市低保人数比2022年底增加496人。与此同时,救助效能优化提升、救助服务不断拓展。建设“社会救助一件事”,集成12个救助部门28项救助事项,实现“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建设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实现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健全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实现“数据一次采集,资源同步使用”;救助程序不断优化,社会救助“三主动”机制进一步健全,打造“网格化+大数据+铁脚板”的主动发现模式,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

青岛创新探索青岛养老模式,老有所养提质增效。坚持一体化统筹推进兜底型养老服务“应保尽保”、护理型养老服务“扩面提质”、普惠型养老服务“人人可及”,服务供给有梯度;坚持一揽子品牌打造、机构养老服务“青岛品牌”、居家社区养老“青岛模式”、老年助餐服务“青岛样板”,品质养老有成效;坚持强化财政投入、设施保障、队伍建设一套拳组合发力,核心要素有保障。

今年以来,青岛落实困难重度残疾人就业生活补贴约2.4万人,托养困难残疾人5600余名,为符合条件、有家庭无障碍改造需求的890余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对符合条件的低保家庭残疾学生和低保残疾人家庭子女实施教育救助和奖励约3200人,为3034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服务,34名听障儿童通过语训评估达到普小入学标准,29名肢体残疾儿童完成筛查评估并进行矫治手术,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1.7万人次,调配辅助器具660件次。

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足。

今年以来,青岛预计粮食总产量达316万吨以上;58个过亿元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3.37亿元,农产品出口173个国家和地区;4个省级、10个市级,36个区(市)级示范片区梯次推进、全面起势。

青岛锚定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围绕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乡村产业发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持续发力,全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全面起势,为全市稳物价保民生、稳定经济大盘提供了坚实支撑。

全市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持续增强。“粮袋子”充盈,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建设7个万亩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打造“五良”融合的绿色增粮“青岛场景”,带动粮食生产实现面积增、单产增、总产增、品种优“三增一优”,全年粮食面积48万公顷,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达316万吨以上。“菜篮子”丰富,坚持“稳猪、扩牛、增羊、壮禽、强奶、培新”,预计全年蔬菜、肉蛋奶和果品总产量分别达到650万吨、100万吨、100万吨以上,各类重要农产品全面综合均衡供给水平持续领先全国同类城市。连续两轮获得全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优秀等次。“质量关”过硬,“青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连续4年入围全国十强,全年完成定性定量检测40万批次以上,全市地产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新认证绿色食品37个,绿色、有机、地标产品总量达到242个,创历史新高。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27家,营业收入达到1853亿元,同比增长11.6%,数量和营业收入实现双增长,全市农业经济运行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项目驱动力足,全市农业农村领域58个过亿元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累计完成投资73.37亿元、同比增长10.95%。龙头带动力强,优选32家农业“金花”和18家“链主”企业重点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55家。前三季度,全市农产品出口额321.6亿元,同比增长4.3%,青岛农产品已出口到173个国家和地区。在全国率先创设“拨改投”种子金,首批注入财政资金3000万元惠及种业企业发展。建成全国首个“三位一体”的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实现“三农”工作“一图速览、一屏统管、一键直达”,入选山东省数字政府“创新示范应用”案例。

青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持续升级,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点片面”并联,“点”上,高标准建设10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累计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74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700个;“片”上,4个省级、10个市级,36个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梯次推进、全面起势,“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获评青岛市2022年度十大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相关经验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推广;“面”上,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大起底大整治大提升,累计发动群众194.5萬人次,“三线”整治2.46万处。

在农村改革创新方面,青岛不断探索特色路径。今年以来,青岛积极推动“12+6”国家和省级农村改革试验试点任务落实落地,全力做好农村产权改革“后半篇”文章。全市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3227笔,新增交易额12亿元。获农业农村部批准为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新争取国家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镇试点。盘活利用宅基地1300余宗约20公顷,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增收2000余万元。全市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576家、示范家庭农场413家。创新开展市级花生“保险+期货”等5项试点,市级以上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基本涵盖农牧业主要品种,为102万农户提供风险保障金额86亿元。

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全市1.5万脱贫人口享受政策和监测帮扶人口脱贫成效持续提升,安排各级衔接资金4.4亿元实施项目144个,发放“雨露计划”补助169万元,惠及1127人次。新增发放齐鲁富民贷44.7亿元,贷款余额43亿元,居全省首位。

一年来,青岛聚焦市民关心关注的交通出行堵点痛点,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补齐重点区域交通短板,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公路出行方面,今年10月,双向八车道的青兰高速双埠至河套段改扩建工程提前4个月主线建成通车,通行能力翻了一番,极大缓解了胶东机场与主城区之间的交通“卡脖子”问题;明村至董家口高速、国道204大沽河桥项目即将于年内建成通车,届时沿线居民出行将更加便捷顺畅;青兰高速河套至黄岛段改扩建、沈海高速改扩建等新开工建设、在建项目也在加快建设中。此外,青岛还打通了一批交通堵点断点,确保“微循环”畅通。

铁路出行方面,在建的潍烟高铁完成全线铺轨明年具备通车条件;潍宿高铁(京沪二线)青岛连接线将按照省统一安排近期开工建设,建成后将大大缩短青岛南下长三角的时空距离;为方便济青两地乘客出行需求,青岛加速推进济青高铁公交化,协调铁路部门将济南、青岛之间的往返高铁及动车组列车增加到80余对;加密青島与北京间的高铁列车,运行时间3小时左右的大站标杆列车7对。

民航出行方面,青岛推动民航运输市场恢复,积极争取国际客运航线复航,全力满足市民出行需求。目前,国内、国际客货运航线分别恢复至210条、31条,通航城市132个,新开拉萨、鄂州、宜昌等13个航点;国内重点航线方面,银川航线每周增加17班,海口航线每周增至42班;国际及地区重点航线方面,开通伦敦、迪拜等国际(地区)客运航点17个,香港航线每周加密至4班,澳门航线每周4班,台北航线于6月复航,目前每周4班。

公共交通出行方面,结合居民需求、拥堵治理和新建道路等,青岛持续促进公交地铁两网紧密融合、高效衔接,通过长线截短、变更路径等形式优化调整公交线路72条,调整公交站点267处,填补了浮山公园出入口等一部分公交覆盖盲区,实现公交与20个公园出入口近距离衔接;李村夜市等商圈周边的32条公交线路实施季节性延时;开通了越秀、红岛湾、北涧山居等片区微循环线路;地铁13号线二期工程北段开通运营;海信桥、西镇、观象山地铁站开通运营,补齐了线网运行的关键拼图。

近年来,青岛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大力扶持培育城乡文化队伍,着力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连续三届被评为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顺利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复核。

聚力文化设施建设,青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半径不断延伸。目前,全市共有11个(15处)公共图书馆、11个(13处)文化馆,全部为国家一级馆,各类博物馆125家,107家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文化惠民效益不断彰显;2022年以来,利用里院等老建筑打造33处庭院演艺项目,推出了实景话剧、传统曲艺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在重点区域设置一批城市音乐角,以微演艺“街头快闪”的形式为市民游客带来更具沉浸感的体验;围绕“日逛夜游”定位打造提升大鲍岛区域,引入一批文化新业态,策划举办了80余场活动,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青岛优化文化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文化活动内容更接地气。今年以来,全市已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各类文化活动4.7万余场。打响“季季有主题、月月有亮点、周周有热度”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推出“欢乐青岛”广场周周演等一系列深受群众喜爱的活动赛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近大众,成为文化和旅游部首批确定的全国8个“非遗在社区”试点城市之一;实施送戏下乡工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今年已演出4100余场、放映5.3万余场,连续举办18届“大地欢歌”乡村文化艺术节,开展“乡村春晚”等农村公益文化活动和“艺术彩虹”文化志愿服务进乡村,不断丰富广大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打造“文化超市”“你买书,我买单”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模式;开展惠民消费促进活动。

青岛加快艺术城市建设,提升全民艺术素养,使文化艺术深深植根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让这座城市的人文底蕴更加深厚。在繁荣艺术精品生产创作方面,以青岛人、青岛事为主要题材,打造了京剧《东方大港》《樱桃红了》、话剧《烟火人家》、舞剧《星河》等一批反映时代发展成就、展现身边幸福生活的艺术精品;举办谭盾音乐周、赵季平专场音乐会等一批高水平音乐会,策划20余场潮流音乐节引进韩美林生肖大展等一批高质量主题艺术展览,“看演出”“看展览”已经成为当下市民的时尚生活方式之一;打造“书香青岛”全民阅读品牌,开展200余场活动,打造一批“小而美”的新型阅读空间,惠及全市百万阅读人群。

今年以来,青岛立足体育惠民,做好体育民生,全面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着力提高科学健身服务水平,体育强市和健康青岛建设迈上新台阶。

青岛全民健身体系建设更加完善。今年,青岛顺利出台第一部全民健身地方立法并将于2024年1月1日起实施;智慧体育平台“青岛市全民健身一张图”在9月底正式上线,有力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数字化、精准化、便捷化水平;此外,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全面启动,将实现全民健身工作整体跃升。

青岛全民健身设施更加便利。今年新建改扩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10处、健身步道和设施407处,目前全市各类健身设施增加到1.1万余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到3.3平方米,实现了城市社区“8分钟健身圈”和农民健身工程基本全覆盖;浮山、太平山健身步道已成为市民健身游玩的打卡地;开展3轮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排查整治行动,全市658所中小学体育场地面向社会开放,为周边市民体育锻炼提供了便利。

青岛全民健身活动更加丰富。今年,青岛举办超600场社区运动会,开展“全民健身月”等主题系列活动,带动近百万人参与全民健身;第四届冬季全民健身运动会带动30余万人参与体验,超万名市民参与第二十届全民健身登山节,超7万人参与全国老年人太极拳健身大联动展演,超万人参与第六届体育大会,第二届全民健身羽毛球联赛覆盖10个区市,超万人参与第三届全民健身云上运动会,智力运动会、跑遍青岛、城市定向赛、时尚体育联赛等办赛数量、参与人数和规模均创新高,全市各级各类足球赛事突破5000场;数十支跑团近千名青年参加第一届五四青年健康跑,3500余名健步行爱好者参与环浮山绿道健步行活动,2.2万人参与共筑中国梦广场舞挑战赛,1万余人参与首届青岛市乡村运动嘉年华;成功举办2023东亚足联男子U15锦标赛、亚洲海岸赛艇等国际赛事,承办全国春季游泳锦标赛、中国风筝板锦标赛、CBA篮球联赛、全国击剑冠军赛分站赛等30余项全国级以上高水平赛事活动,为岛城人民奉献了精彩绝伦的体育盛宴。

青岛全民健身服务更加多样。邀开展“运动促健康”科学健身指导公益宣讲138场次、制作并发布健身指导视频200余个,组织400名超体重学生夏令营,为1.4万青少年进行脊柱侧弯筛查;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六进”活動为7400余名市民进行体质监测,深化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验“青岛模式”为5100余人进行了达标测验,发布市民体质状况白皮书为市民提供全方位健身指导服务;加大健身骨干培训力度,每年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500人以上,全市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万余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依托全市5700余处健身辅导站点,经常性开展交流展示、项目推广、公益活动,丰富街道、社区体育生活。

Embracing Changes around Us, Sharing the Beauty of the City

In six aspects of social security, social assistance, basic education, primary healthcar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and sports activities, Qingdao ensures public services are caring and thoughtful, making the citizens feel happy and warm, and constantly enhancing their sense of contentment and satisfaction.

Safety is the greatest well-being for the people, and the rule of law creates the best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Throughout this year, Qingdao has comprehensively deepened the construction of a safe and law-based city. The overall social stability is maintained with good social order, constantly optimized legal environment, and more refined urban governance. The people’s sense of contentment, happiness, and safety is continuously enhanced.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city has been working hard and forging ahead, adhering to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aking inclusive and high-quality education as the basic direction, and making effort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public service system for education with sufficient capacity,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and high-quality resources, with an aim to fulfill the good wish of the people to have access to quality education.

Health is no trivial matter, and medical care is essential for the people. In recent years, the city has been promoting healthcare development with focus on addressing the health needs of the people, striving to enhance the capability and standards of medical services, making efforts to address people’s inconvenience in seeking medical care, providing comprehensive and continuous health guarantees for the people, and writing new chapte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care services. The city is also actively pushing for high-quality and sufficient employment, reinforc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afety net, and actively contributing to ensuring and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s. Multiple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in the healthcare support work to bring tangible benefits to the people, reforms have been continuously deepened to alleviate the burdens of the people, and services have been optimized to ensure convenience for all.

Qingdao is witnessing a sustained improvement in the overall quality of i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city’s soft power for gree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continually on the rise. Citizens’ envi- ronmental concerns are being effectively addressed. The water management system in Qingdao is committed to the holistic coordin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 environment, and water ecology, focusing on major projects, building an extensive water management network,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well-being of the public. This effort safeguards the green hills and clear waters and contributes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island city. Leveraging the threeyear intensive action for urban renewal and construction, the city’s construction and housing system consistently enhances urban functions, elevates city quality, and improves living environments, making the island city more livable and business-friendly, and fostering a happier and better life for residents. Fine-tuned urban management continually enhances citizens’ sense of happiness. Throughout this year, Qingdao has worked diligently to strengthen the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establish a basic elderly care service system, and 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care service system for disabled individuals, providing solid social support for the needy, and significantly enhancing people’s sense of contentment and happiness. Qingdao is continuously advanc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nsuring continuous income growth for farmers, creating beautiful and livable rural areas, and providing solid support for stabilizing prices, ensuring people’s livelihoods, and stabilizing the overall economy in the city.

Qingdao is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addressing deficiencies in key areas, enhancing the level of transportation services, and making citizens’ travel more convenient. The city is actively adv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organizing extensive cultural activities for the masses, strongly supporting and nurturing cultural team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focusing on improving the citizens’ sense of contentment and happiness. Additionally, it is acceler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igher-level national fitness public service system, centering on making sports accessible to the public, promoting sports for the well-being of the people, adv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facilities, conducting widespread fitness activities, striving to improve scientific fitness services, and 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sports powerhouse and a healthy Qingdao to new heights.

猜你喜欢

青岛全市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开启空中看青岛航线
青岛东方影都落成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2017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7年1—5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