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边墙”深处,“守护长城的人家”

2024-01-08

读报参考 2023年35期
关键词:林赛明长城盐池

长城保护员刘生海口中的“边墙”,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境内,属于明代长城。作为古代边关重镇,武威境内长城资源遗存丰富,主要以汉、明长城为主。成为长城保护员的3年多来,厚厚的巡查日志见证了刘生海的巡查路:每个月至少4次巡查,每次3-5公里,在车辆无法通行的路段,都得依靠步行。周而复始,风雨无阻。

“边墙”深处

在刘生海的记忆里,家乡那道绵长的黄土墙难以跟长城扯上关系。“我们小的时候,都把它叫做‘边墙,印象中只有北京有长城。”从“长城人家”转变为“守护长城的人家”,不只刘生海一人。

宁夏盐池,长城新村。错落有致的民居之中,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题写的“盐池长城民俗博物馆”牌匾,让一座四合院显得与众不同。院落的一角,按照烽火台的样式营建。登高北望,不远处就是明长城,当地人俗称“头道边”。

盐池,因县域周围分布多个天然盐湖而得名,自古就是军事要冲。境内现有隋长城一道、明长城三道,总长约259公里,沿线还有众多古城堡、烽火台。物理老师陈静和丈夫高万东是这座四合院的主人,也是这座小型民间博物馆的创办者。生于斯、长于斯,陈静和高万东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长城情缘。日常工作之余,夫妇二人最大的爱好就是长城。

从2008年零散拍摄长城开始,到2014年着手系统性记录盐池境内的长城,两口子几乎拿出了全部业余时间“跑长城”,足迹踏遍盐池全县。目前,陈静和高万东的“长城之旅”已经超过10万公里,所拍摄的照片累计也有10余万张。实地探访时,夫妇俩除了拍照外,还认真记录下每一处的遗存位置及规模尺寸,多年积累汇编,于2019年自费出版了《图说盐池长城》一书,详细介绍当地的长城历史和文化内涵。

为了将濒危的长城文物资源转化为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数据资源,2018年底,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团队启动了“长城全线实景三维图像”采集工程,通过无人机超低空飞行,对中国长城进行“扫描式”的连续图像采集,高重叠率图像通过软件处理可生成现状三维模型,用于隐藏资源发现、文化遗产展示、病害分布调查与成因分析等多个领域。

4年多时间,该团队跨越13个省区,目前已获取平均厘米级分辨率的200余万张图像,并通过自主编程建立“长城全线实景三维图像库”,以科学梳理、高效调用海量图像。该图像库覆盖了约90%的明代长城人工墙体段,并已扩展到汉、北朝、唐、宋、清等多朝代遗存,共计超过5500公里的长城墙体及其附属设施。

共赴雄关

去过嘉峪关“长城第一墩”的游客,一定不会忘记景区游客体验馆内的一组长城新旧对比照片。这组名为“万里长城 百年回望”的图片展中,较早的黑白照片主要由美国探险家威廉·盖洛拍摄,1908年,他从山海关出发,一路西行,直至嘉峪关;彩色照片则完成于近一个世纪之后,作者是国际长城之友协会创办人、英国人威廉·林赛。

1987年,林赛成功徒步穿越长城。这段经历使他结识了中国妻子,并让他最终留在中国。2004年开始,林赛重访威廉·盖洛等人当年拍摄的长城,对比老照片,选取同一地点、同一角度重新拍摄,最终结集出版《万里长城 百年回望》,讲述长城的世纪变迁。

1908年,探险家盖洛来华考察长城时,将山海关视为长城的东起点。直到80多年后,考古工作者在辽宁丹东发现了明长城遗迹,后经专家论证认定,虎山才是明长城东端起点。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插画师姜一哥不知来过这里多少次。但最让她难忘的,是与长城的第一次相遇——雪后的长城宛如一条银龙,蜿蜒在虎山之上,壮观的景象给了她很大震撼。

姜一哥把自己想象成千万墙砖中的一块,沉浸在历史云烟中。简单的色彩和线条,记录下她对古老长城的真实感受——长城不只是冰冷的城墙,它也是浪漫的、温柔的、可爱的、亲切的。在社交平台上,姜一哥的长城画作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兴趣,她也会在线上跟粉丝分享虎山长城的故事。“很多人不知道明长城的起点是在丹东,我想通过我的画让大家了解到这段历史,了解我的家乡。”

与姜一哥一样,“关长”李森在网络上也颇有名气。在嘉峪关关城出口,李森身着自己设计的游击将军服饰,问询完游客的家乡、出关目的后,便会亲手写一份“通关文牒”,并为游客进行一个简短却极富仪式感的通关仪式。如今,李森已成为嘉峪关“最火”的“网红”,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找他“打卡”。李森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宣传嘉峪关,宣传长城文化。在他心中,保护长城不仅是保护遗迹本身,还要把长城的历史文化通过有意思的方式流传下去。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长城保护进入了新阶段。1989年建成开放的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以长城为主题的博物馆。2003年,为了更好地展示、宣传长城历史文化,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从市区迁至嘉峪关关城脚下。

要修缮,不要“乱修”

万里长城的营建绝非一人之力,《万里长城 百年回望》的成书,也绝非威廉·林赛一人之功。这其中,外文局新世界出版社退休美术编辑、现年78岁的长城学者严欣强贡献不少。自1984年起,一直梦想探寻长城的严欣强,开始带着儿子严共明自费考察长城。随着与长城的接触越来越深,父子俩竟都入了迷。

1997年,严欣强等人在河北涞源找到了著名战地记者沙飞拍摄《战斗在古长城》等抗战摄影名作的拍摄位置。2005年,在严欣强的陪同下,威廉·林赛前往涞源探访沙飞曾拍摄过的长城故地,顺利完成了《万里长城 百年回望》部分照片的拍摄工作。

能够找到《战斗在古长城》的拍摄位置,还要归功于严共明。当初看到这张照片后,严共明就指出,照片里的山影轮廓和长城形态,与河北涞源浮图峪长城非常接近。此后,在经年累月的长城考察中,严欣强父子不断思考,分类整理,从墙、台、门、楼、装饰等各种角度,找到一套系统展示长城这种特殊建筑内在美的方法。

明长城各段虽非整齐划一,但是基本规制却有规律可尋——敌楼有几门几窗、门窗比例几何、门要怎么建、砖要怎么砌……谈起长城的形态,严欣强如数家珍。也正因为此,严欣强一边大力提倡保护长城,一边又对“瞎修”“乱修”痛心疾首。“还不如不修。”严欣强说,“留在那,最起码是长城原来的样子。”

多年来,严欣强一直疾呼,让维修和保护人员了解和熟悉长城的形态,从而在今后的保护和修缮中减少错谬,是“把长城留给子孙”的重要前提之一。这也是父子俩历时15年创作《长城形态图志》的良苦用心。

可喜的是,严欣强的呼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长城的保护和修缮之中。距离嘉峪关关城景区约8公里处,石关峡长城犹如游龙,盘卧于黑山上,巍然屹立。一年前实施的长城保护维修工程即将进入尾声。

在宁夏盐池,如果不经专门指点,一般人很难分辨出哪一段是刚刚维护过的墙体。据当地文保人员介绍,进行长城墙体修复时,修缮人员要进行反复测试,寻找到最接近“老土”的原料配方,同时采用古时的夯筑工艺,在修旧如旧的同时,做到坚固耐用。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刘金海)

猜你喜欢

林赛明长城盐池
硝板上的文明——漫谈千年运城盐池科技史
新型均布式化盐装置在化盐池中的应用
放眼明长城
盐池湾野生白唇鹿种群的发展趋势调查
突击测验“冠军”
探析山海关老龙头的文化内涵
西夏《天盛律令》里的“盐池”初探
在长城捡垃圾的老外
William Lindesay's Great Wall
高速公路以隧道形式下穿明长城的保护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