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区审计高质量发展途径与方式

2024-01-07毛林

现代审计与经济 2023年7期
关键词:县区高质量

毛林

制约县区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因素

(一)传统思维束缚,缺乏“高站位”审计理念。审计部门长期以来以业务部门自居,对审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的定位把握不够精准,不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問题,处理问题,对审计业务中有政治理解不深不透;

(二)审计项目管理不够精准。部分县区审计机关审计项目确定缺乏科学规划、量力而行、注重质量的意识,存在项目小而散,重大项目、精品项目、特色项目较少的现象;部分县区审计机关项目管理粗放,存在只重静态管理不重动态控制的问题;部分县区审计人员攻坚意识不强,对一些较为复杂的项目难以审深审透。由于上级下达的一些项目是年中增加的,加上县委组织部根据人事变动需要随时委托的经济责任审计,很难列入年初审计计划,致使不少项目安排不够严谨、周密,随意性大。

(三)审计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审计人员能力结构与项目需求不一致。县区主要审计力量薄弱,部分基层审计机关长期超负荷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党委政府交办任务上;随着近几年审计全覆盖的实行,审计项目逐年增加,审计任务异常繁重。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特别是计算机审计人才严重短缺。当遇到如绩效审计、社保审计、扶贫审计、金融审计等计算机技术要求较高的审计项目时,重要环节缺少计算机专业人员,不能深入实施审计项目。

(四)审计方式单一。部分县区审计机关还拘泥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对系统性、全面性、绩效性项目介入较少;对一些新型的审计项目,审计手段有限,存在审计风险。近年来实施的重大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涉及内容广泛,审计人员实施此类项目,存在政策难把握、时间难控制、资料难收集等诸多问题。一项政策的落实有可能涉及多个部门,跟踪审计的对象较多,有的被审计单位没有专人配合,造成资料不好收集取证。大部分跟踪审计项目,给予不了足够的时间,直接成了统计数据、搜集情况、上报问题,审计流于形式,审计质量不高,存在很大的审计风险。

推动县区审计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一)坚持政治立审,为审计高质量发展奠定思想基础。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审计机关是国家机关,但首先是政治机关,是党的工作部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党领导审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审计工作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旗帜鲜明讲政治,把每项工作,每项审计任务从讲政治的角度去认识、去把握、去落实,才能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审计工作不冒进、不掉队、不跑偏。要适应新时代对审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广大审计干部必须提升政治能力,加强政治历练,积累政治经验,切实以政治信仰指引审计理念思维、以政治眼光提升审计的视野境界、以政治立场确立审计的方向和路径,牢记业务之中有政治,善于从政治上把大局、作谋划、审项目,善于在政治上查问题、提建议,充分发挥审计经济体检的功能。

(二)聚焦主责主业,牢固树立审计一盘棋思想。县区审计机关要实现新时期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改进工作运行机制,推动审计从数量规模型向更注重质量效益型转变,努力实现审计项目精准化、审计资源集约化、审计成果最优化,才能使审计高质量发展拥有不竭动力与能量。

一是着眼“全覆盖、扫盲区”,创新审计计划管理模式。在谋划审计项目计划时,应坚持宏观思维,要立足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在充分考虑现有资源的前提下,正确处理长远规划与年度计划、抓住重点与兼顾平衡、项目数量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合理均衡安排审计项目计划;在推进审计全覆盖上,应建立健全审计台账与审计对象库,深度考虑未来3-5年审计工作规划,在充分考虑中省审计项目规划、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县域审计全覆盖规划,既要避免审计缺位,又要避免重复审计,有计划有步骤地拓宽审计覆盖面;在项目实施时,加强与上级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巡视巡察机构的沟通衔接,及时调整有冲突的项目,尽量避免不同部门在同一时期对同一领域、同一单位、同一事项的重复监督检查。在年度计划的制定上,应突出审计重点,每年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组织实施1-2项涉及全局的重大项目,集中优势资源,实现重点突破。

二是聚焦主责主业,切实发挥好监督保障作用。审计机关作为经济监督部门,要发挥好常态化经济体检作用,做到“治已病”“防未病”。要全面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紧紧围绕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强对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密切关注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和风险,在重大投资、重点建设领域、重点资金使用等方面加大审计力度,实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从体制机制层面分析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发挥好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要始终坚持专业精神,以数量服从质量,将问题查深查透,以“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证据确凿、处理恰当”为原则,揭示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同时要加强对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对审计实践的总结研究,通过审计要情、审计专报等方式,向同级党委报告,力争形成更多系统性、宏观性、建设性、理论性成果,推动提升审计层次。

三是统筹安排,科学调配,实现人才资源整合最佳化。面对基层审计人才匮乏的局面,要透彻分析全年审计项目计划的可动用审计资源,探索实施审计项目动态管理,加大人力资源整合力度,注重年龄、专业、能力结构的优化组合,建立多元化审计项目团队,把优质的审计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同时,注重向外借力,通过外聘专家、购买中介服务、发挥内审力量等形式,凝聚审计监督合力。

四是优化审计组织方式,实现审计效率最大化。推进审计项目和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审计资源配置,聚焦审计要素整合,推进审计全覆盖。针对基层审计人员短缺,应进一步探索采取融合式审计方式,全面采取“1+N”的项目组织方式,以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为主线,将其他专项审计项目捆绑实施,努力实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强化与上级审计机关的沟通与联系,在财政、专项资金、民生项目的组织实施过程中,优化审计组织方式,争取联合进点,分级实施;探索一站式审计,将安排在同一审计时间段、可能涉及同一审计对象的审计项目进行归集,统筹安排审计项目进点会,协调联络人员,资料清单报送事项,最大限度减轻被审计单位负担。

(三)做深做实研究型审计,强化县区审计监督意识。做深做实研究型审计,是县区审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深入研究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理念思路、目标方向、内容重点、实现路径等,以审计项目为平台,以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报告、审计专报、重要审计情况四个载体为依托,切实把研究思维转换为具体工作。首先坚持把审计项目计划作为研究的着力点,紧紧围绕审计署项目计划和省审计厅安排和县域经济的重点,紧盯重大政策、重大战略、重点资金、重大风险防范,全面加强审计项目立项调研,科学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科学分析计划数量与审计资源的匹配程度,树立“精品”意识,强化“精品”培育,从审计项目计划源头着眼,全面提高审计监督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其次要深化研究揭示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坚持把问题作为研究的聚焦点,深入分析问题原因,做到由点及面、由表及里、以小见大。坚持把揭示微观问题与服务宏观决策结合起来,围绕审计目标、审计事实,反复审视取证资料,对查出问题进行综合研判,既要纵向归纳提炼具有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以及典型个案、局部问题,也要横向贯通分析财政、社保等各个审计领域发现的问题,努力揭示更深层次原因。要研究推进审计成果转化利用。坚持把审计成果转化利用作为研究的创新点,加强审计成果深加工、精加工,深入分析审计问题背后的原因和体制机制障碍,及时向党委政府报告审计情况,为领导同志掌握情况、决策部署提供参考。要研究健全审计整改成效机制。坚持把审计整改作为研究的关键点,推进审计整改,促进审计质效提升。实现审计机关整改台账管理、结果汇总、对账销号、报告分析,切实提高审计整改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各成员单位作用,将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纳入效能目标管理考核,纳入纪检监察、巡察日常监督和各类调研、督导、督查内容,推动将审计整改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四)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提升审计高质量发展绩效。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实现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抓审计质量就是抓審计事业发展,抓审计质量就是抓审计机关形象。要牢固树立起“审计质量为要”的执业理念,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锚定高标准,多措并举提升项目质量。审计项目质量管理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也是程序和成果的结合,既要加强总体把握,也要强化程序环节控制,这是对提升审计质量的整体要求。一是要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在法定职权内开展审计。对于法律规定和党委政府要求的项目,一定要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在此同时也要明确权责边界,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确保工作程序、问题处理、审计结论合法。如在监督内容上应当突出经济监督内容,避免“包打天下”式监督,不能超越法定职权参与各类无关议事协调机构、甚至工程项目决策和审批、征地拆迁、工程招标、物资采购、质量评审、工程结算管理等活动。二是加强审计现场管理,按照前期准备、现场实施和形成报告三个阶段,加强对审计实施现场主要环节工作内容、时限要求和责任人的管控,探索审计事项清单制度和业务会议审定制度,强化岗位责任落实;三是积极探索推行全过程跟踪审理制度,加大审计业务质量检查和优秀审计项目评选,严格审计执法过错追究制度。四是进一步提高审计报告、重要审计情况报告和移送线索质量,大力提升审计项目实施深度、审计查处力度和审计成果开发高度。

(五)推进审计信息化管理,提升审计高质量发展的效率。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推行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审计全覆盖,提高审计质量和绩效的必然选择。一是应实现省市县三级审计系统数据平台、数字化审计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共济。鼓励县区审计机关开展计算机审计业务,推进数据格式的标准化建设,推广便捷实用的数据查询、分析工具在审计项目中的运用。二是大力推行“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析核查,系统研究”计算机审计理念,凡是具备相应条件的项目,都要运用大数据审计技术,加大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单位数据与行业数据之间对比力度,有的放矢,切实提升审计发现问题的精准度。

(六)加强人才培养,为审计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人才是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今年是审计机关成立40周年。党中央对审计寄予厚望,要传承审计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塑造职业精神,提高专业能力。队伍建设是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提升审计干部审计专业能力、塑造职业精神、锤炼勤廉作风,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经济监督的“特种部队”。要坚持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通过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学习交流、实践锻炼,提升班子成员把握大局大势、主动科学谋划的决策能力,中层干部团队管理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过硬专业能力,普通干部调查研究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政治素养和“看家”本领,着力打造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审计干部队伍。尤其要注重青年审计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形成合理的审计干部队伍结构和年龄梯次,确保审计事业青蓝相继,薪火相传,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汉中市审计局)

猜你喜欢

县区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国有企业如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宽严相济管好市场——做好新时期县区市场监管工作的思考
县区电视台如何借助融媒体平台高速发展时机转型升级
新形势下县区人大研究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县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工作职责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