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内效贴联合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步态异常患者疗效的临床研究

2024-01-04王彩玲庄倩茹彭荣胄王鹤鸣

中外医疗 2023年26期
关键词:效贴强化训练步态

王彩玲,庄倩茹,彭荣胄,王鹤鸣

阳春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阳江 529600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大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面瘫、上肢及下肢功能障碍,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受到严重影响,进而降低其生活质量[1]。由于下肢较手和上肢运动复杂且多样,因此其功能的恢复较缓慢[2]。而且在恢复后期,患者在初步能够扶行以后,因为仍存在肌力不足,为了运动的需要,患者通常用不正确的姿势去代偿控制,使步态异常,引起小腿三头肌、胫后肌痉挛、足内翻等,造成步态异常,影响了步行功能的恢复[3]。本研究选择肌内效贴联合本体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步态异常患者进行康复治疗,预期可显著改善该类群患者的步行功能且效果好。现为探究其效果,方便选取2021 年7 月—2023 年6 月于阳春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 例脑卒中步态异常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本院收治的120 例脑卒中步态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 组、B 组、C 组,各40 例。A 组中男21 例,女19 例;年龄40~80 岁,平均(59.76±3.65)岁;病程35~98 d,平均(56.87±4.01)d;脑损伤部位:左脑22 例,右脑18 例;疾病类型:脑出血18 例,脑梗死22 例。B 组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龄40~80 岁,平均(60.02±3.72)岁;病程35~100 d,平均(57.02±3.99)d;脑损伤部位:左脑23 例,右脑17 例;疾病类型:脑出血18 例,脑梗死22 例。C 组中男24 例,女16 例;年龄40~82 岁,平均(60.05±3.69)岁;病程35~100 d,平均(57.21±4.01)d;脑损伤部位:左脑21 例,右脑19 例;疾病类型:脑出血19 例,脑梗死21 例。3 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参与研究的120例患者均对参与此项研究表示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MRI 或CT 诊断标准与《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中该疾病诊断标准相符者[4];②病程半年以内者;③首次患病;④具备完整的临床资料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脑卒中复发等疾病者;②沟通困难或伴有精神障碍者;③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严重受损者;④患病前因其他因素造成步态异常者;⑤合并恶性肿瘤者。

1.3 方法

A 组给予肌内效贴治疗。对患者小腿肌肉进行揉捏,使其放松,自然垂直患侧足部,背屈踝关节,将肌力胶布分别贴在跟腱附着处、足跟脚底部以及尾端的延腓肠肌处。将患者调整为仰卧位体位,正位踝关节,通过重度拉力的胶布将足背部以及小腿进行固定,中段悬空胶布,将足踝部的胶布抚平。再将患者调整为仰卧位体位,踝部呈中立位,在外踝前的第五跖骨外缘以及腓骨小头下方用胶布固定。连续治疗1 个月。

B 组给予本体感觉强化训练。①平衡板训练:让患者伸直双下肢膝、髋关节,在平衡板上站立,将身体的重心进行左右、前后的移动。先训练双腿,待病情好转后再练习单腿平衡板,训练先睁眼后闭眼,患者脚底与平面接触后再开始移动平板,引导患者自我进行机体调整,控制好自己的肢体。此训练模式以对患者的本体感觉刺激为主,通过控制体验感使感觉强化,30 min/次。②Moto-med 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将患者调整为坐位体位,以常规操作模式,选择下肢运动模式,逐渐调整强度合适的阻力,20 min/次。③半蹲训练:先双腿、再单腿给予半蹲训练,再通过手抛球使注意分散,进而提高训练的难度,20 min/次。④步行灵活性训练:先训练直线行走、再训练侧向行走,再给予圆圈行走训练。练习场地先为平面,后为坡地,20 min/次。连续治疗1 个月。

C 组采取肌内效贴联合结合本体感觉强化训练综合治疗。即将上述两种治疗方式联合应用,每日先进行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再进行肌内效贴治疗,治疗方式与A、B 组一致。连续治疗1 个月。

1.4 观察指标

对比3 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 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平衡能力以及下肢运功功能改善情况。其中,日常生活能力根据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满分100 分,分值与日常生活能力成正比;平衡能力根据伯格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评定,量表满分45 分,分值与平衡能力成正比[5-6];下肢运功功能根据下肢Fug l-Meyer 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Lower Extremities, FMA)评定,Fugl-Meyer 量表包括站位、坐位、仰卧位等7 个部分内容,细分成17 小项,量表满分34 分,分值与下肢运动功能成正比[7]。

对比3 组治疗前、治疗1 个月后步行能力改善情况。根据三维运动分析系统对患者的步行功能进行评定,包括患者的步幅、步速、步频、步长4 项。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 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平衡能力以及下肢运功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3 组患者的Barthel 指数、BBS 以及FM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个月后,A、B 组患者的Barthel 指数、BBS 以及FMA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 组患者的Barthel 指数、BBS 以及FMA 评分显著高于A、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 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平衡能力以及下肢运功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表1 3 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平衡能力以及下肢运功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注:与A 组、B 组相比,△P<0.05。

?

2.2 3 组患者治疗前后步行能力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3 组患者的步幅、步速、步频、步长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个月后,A、B 组患者的步幅、步速、步频、步长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 组患者的步幅、步速、步频、步长显著高于A、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 组患者治疗前后步行能力改善情况比较()

表2 3 组患者治疗前后步行能力改善情况比较()

注:与A 组、B 组相比,△P<0.05。

?

3 讨论

脑卒中后遗留肢体功能障碍是导致本病高致残率的基本原因之一。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直接影响到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以及正常生活质量[8]。目前临床对于脑卒中步态异常的患者主要治疗方式为康复治疗,并设定主要康复目标之一为恢复步行能力[9]。常见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物理治疗以及作业疗法等[10]。基于此,本研究将肌内效贴联合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步态异常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并将治疗效果做此汇总。

本研究表明,治疗1 个月后,A、B 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平衡能力以及下肢运功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 组患者的Barthel 指数(69.98±5.88)分、BBS(36.88±3.76)分以及FMA 评分(28.82±2.01)分显著高于A 组患者及B 组患者的评分(P<0.05);A、B 组患者的步幅、步速、步频、步长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 组患者的步幅、步速、步频、步长显著高于A、B 组(P<0.05)。这提示了,肌内效贴联合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该疾病患者的治疗获得了显著的效果。这与相关研究中“研究组BBS(47.15±5.11)分、FMA(26.32±3.3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BBS(39.12±4.35)分、FMA(21.94±3.08)分(P<0.05)”一致,证实了本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对其分析,肌内效贴能够对肌肉收缩有促进效果,进而提高本体感觉输入,起到一定的支持、稳定效果[12-13]。在神经康复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其能够提高皮肤与其相关的肌肉中本体感受器的输出信号量,进而对脊髓中枢造成刺激,进而使本体感觉得以改善[14]。本体感觉训练包含了患者在静止或运动过程中所出现的感觉,以运动觉、振动觉、位置觉为主。该项训练能够使肌体感受器得到更大程度的刺激,进而使其敏感度强化,机体对刺激信号的传递以及感受能力增强[15]。两者治疗方式联合应用,能够在提高本体感觉正确描述度的同时,促进神经肌肉反应,强化肢体的控制效果。

综上所述,肌内效贴联合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治疗应用于脑卒中步态异常患者中,能够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平衡能力、下肢运功功能以及步行能力显著提升。

猜你喜欢

效贴强化训练步态
步态异常,老年人应警惕这些疾病
肌内效贴与电子竞技的应用实践及机制讨论
“三角、数列、平面向量”强化训练
肌内效贴:无毒无害理疗产品引发关注
改良自制肌内效贴配合中药溻渍治疗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空间几何、解析几何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空间几何、解析几何强化训练
集合与微积分强化训练
基于面部和步态识别的儿童走失寻回系统
基于Kinect的学步期幼儿自然步态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