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腔种植体周围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对策分析

2024-01-02陈新华李红艳李战青吕洋刘修萍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23期
关键词:需氧菌厌氧菌口腔卫生

陈新华 李红艳 李战青 吕洋 刘修萍

黄河三门峡医院口腔科,三门峡 472000

口腔种植技术为目前用于治疗牙体缺失患者的主要方法,该技术凭借其无破坏性、操作简便、舒适等优势已在临床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1]。除具有美观、方便、功能强大等优势外,种植牙可像真牙一般深深扎根于患者口腔,相较于传统镶牙来说,种植牙更不易发生移位,在修复缺损牙体时也不会对周围健康牙齿造成损坏[2]。现阶段我国口腔种植技术已相对较为成熟,但临床有绝大部分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种植体周围感染情况,如何有效防治种植体周围感染已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及热点[3]。有研究指出,厌氧菌、需氧菌为口腔种植体周围感染的常见病原菌类型,而发生种植体周围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明确患者的具体感染类型及其感染的危险因素对防治种植体周围感染具有重要意义[4]。据此,本研究主要观察口腔种植体周围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并经归纳种植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后,对如何防治感染的具体措施进行深入探讨。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在黄河三门峡医院接受口腔种植治疗的150 例患者,以及同期在他院治疗后发生种植体周围感染到本院就诊的患者9 例,根据治疗后是否发生种植体周围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13例)和未感染组(146例)。(1)纳入标准:①符合口腔种植技术指征[5]:牙齿缺失或义齿摘带困难;②种植体材料均为复合材料;③均在75 岁以下,意识清楚、体征稳定;④均已知悉此次研究内容及目的,同时,研究成员获取既往临床资料;⑤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自身伴有感染性疾病史;②耳免疫功能障碍或伴炎症反应;③治疗期间接受过抗菌治疗;④临床资料不完整或无法顺利查阅。感染组中男7 例、女6 例,年龄30~75(52.54±0.38)岁,体质量指数21.50~24.50(23.16±0.45)kg/m2,种植原因:前牙缺失8 例、磨牙缺失3 例、义齿摘带困难2 例;未感染组中男77 例、女69 例,年龄32~74(52.71±0.42)岁,体质量指数22.00~25.00(23.24±0.36)kg/m2,种植原因:前牙缺失92 例、磨牙缺失38 例、义齿摘带困难1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本研究通过黄河三门峡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W00212)。

2.病原菌培养方法

应用无菌医用棉签蘸取感染组患者龈沟内部的分泌物,需从龈沟底部取样,采集样本置入无菌容器内立即送入实验室并接种于巧克力平板,将样本置于37 ℃环境下培养,培养时间至少48 h,后按临床检验操作规范进行病原菌分离,设备为法国梅里埃提供的VITEK 2 COMPACT 型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

3.观察指标

(1)统计学单因素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种植原因等一般资料和吸烟史、饮酒史、种植体周围骨结合情况、牙周炎病史、合并症、口腔卫生习惯等临床资料,其中合并症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骨结合情况:若治疗结束后1个月内经口腔X 线检查可见种植体周围牙槽骨愈合良好,治疗结束半年内未出现松动、移位等不良事件时判定为愈合良好,反之则为愈合不良;口腔卫生习惯评估:若患者每日早晚正确刷牙、三餐后漱口,每间隔半年进行1 次全面口腔检查则判定为口腔卫生习惯良好,反之则判定为口腔卫生习惯不良。(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由于自变量、因变量直接存在非线性关系,结合统计学单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将是否发生种植体周围感染设定为自变量,一般资料、临床资料的各项指标设定为因变量,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当P<0.05 时认为该因素为可引发种植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

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 22.0 处理,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种植体周围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分析(表1)

表1 13例口腔种植体周围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离情况统计(45株)

对感染组患者龈沟液样本的病原菌进行培养并分离后结果显示,13 例患者中共分离出45 株病原菌,包括厌氧菌62.22%(28/45)、需氧菌26.67%(12/45)、有益菌11.11%(5/45)。

2.种植体周围感染的单因素分析(表2)

表2 口腔种植体周围感染患者的单因素分析[例(%)]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吸烟史、饮酒史、骨结合情况、牙周炎病史、合并糖尿病、不良口腔卫生习惯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种植体周围感染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由表2 可知,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间均存在一定差异,现分别对不同单因素进行赋值(表3);将上述单因素均纳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后结果显示,吸烟、饮酒,合并糖尿病、骨结合不良、不良口腔卫生习惯均是导致种植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表4)。

表3 自变量赋值情况

讨论

种植体与自然牙虽然存在一定区别,但经植入后也可与周围的牙组织紧密结合,凭借其功能强大、操作方便、美观度高等诸多优势,口腔种植体已在临床多种牙体缺失患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部分年龄较大、存在义齿摘带困难者来说,口腔种植也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替代疗法[6]。目前,我国口腔种植医学及相关技术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但仍有研究指出,受医生手术操作、患者病灶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等因素影响,导致部分患者种植失败,种植体周围感染是此类患者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也是导致种植失败的重要原因[7]。

本研究结果提示,厌氧菌、需氧菌是口腔种植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通过对患者进行药敏试验后针对其主要病原菌实施抗生素治疗,对降低种植体周围感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8]。本研究通过对13例确认存在种植体周围感染患者的龈沟液作病原菌培养分离后结果显示,厌氧菌[62.22%(28/45)]、需氧菌[26.67%(12/45)]为其主要感染类型,与滕建平等[9]研究结果近似,该研究分离出的病原菌株中厌氧菌占69.23%、需氧菌占30.77%。刘中林等[10]也指出,厌氧菌、需氧菌是种植牙患者的常见感染类型。目前,认为可导致种植体周围感染的因素较多,除医护人员手术操作影响外,患者自身也存在较多可导致种植体周围感染的风险因素[11]。本研究通过对口腔种植患者进行统计学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后结果显示,吸烟、饮酒,合并糖尿病、骨结合不良、不良口腔卫生习惯均是环境因素之外,自身存在的可导致种植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12]。明确此类患者种植体具体感染的病原菌类型及分布特点,通过比较该群体与未发生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可归纳出导致种植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13]。胡杨[14]指出,结合种植体周围感染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干预是防治感染的重要手段。本研究的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除个人吸烟、饮酒及糖尿病合并症病史外,患者治疗后牙槽骨的愈合情况及个人口腔卫生习惯也是导致种植体周围感染的主要原因[15]。现结合本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以下的应对措施。(1)规范患者日常生活习惯:本次研究结果提示,吸烟、饮酒均是导致种植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除此之外,若患者自身口腔卫生习惯不良其发生种植体周围感染的风险会更高,因此,医护人员在完成对患者的种植治疗后,需叮嘱患者戒烟、戒酒,避免种植体周围感染或种植失败,指导患者保持口腔卫生,养成早晚正确刷牙、三餐后漱口的习惯,定期做好口腔卫生检查,一般情况下,普通群体需每半年进行1 次全面口腔检查;针对实施口腔种植治疗者,可将口腔检查频率增加至每3 个月1 次[16-17]。(2)做好日常血糖等基础体征检测及管理:若患者自身伴有牙周炎病史或合并糖尿病时,种植体周围感染的发生风险更高。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种植体周围感染考虑与高血糖状态下患者自身免疫功能障碍这一因素相关[18-19]。针对此类患者需定期进行血糖检查,通过服用降糖药、居家动态监测水平等方式实现对血糖及其他体征的有效管理[20]。(3)密切关注口腔种植后骨结合情况:种植体的生物相容度较高,一般经治疗后可与骨组织有效密合,但也有部分骨结合不良患者可发生种植体周围感染[21]。因此,在接受口腔种植治疗后,医护人员需叮嘱患者定期回院复查,复查频率可设定为1次/月,也可根据患者情况酌情增加至15 d/次或1 次/周等,在复查期间若发现骨结合不良则应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干预。

综上所述,厌氧菌、需氧菌是口腔种植体周围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避免发生感染,需叮嘱患者戒烟、戒酒并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同时,需定期对患者个人血糖及种植体骨结合情况进行居家或临床动态监测。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陈新华:酝酿和设计试验,实施研究,采集数据,分析/解释数据,文章撰写,统计分析,指导;李红艳:实施研究,采集数据,分析/解释数据;李战青、吕洋、刘修萍:采集数据,统计分析,行政、技术或材料支持

猜你喜欢

需氧菌厌氧菌口腔卫生
2019年河北省血流感染厌氧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口腔卫生师
您想了解厌氧菌吗
Gas from human waste
某三甲医院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需氧菌污染状况调查
北京地区销售的10种中药饮片微生物污染程度考察
上海地区厌氧菌检验室间质量评价
沈阳市区30~50岁成人上呼吸道微生态状况分析
968名老年人可摘局部义齿戴用及口腔卫生情况调查
社区口腔健康教育对居民口腔卫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