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D打印辅助胫骨高位截骨治疗内翻型膝骨关节炎△

2024-01-02车向东张战峰李茂山张显胡彬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3年24期
关键词:间室力线徒手

车向东,张战峰,李茂山,张显,胡彬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河南郑州 450000)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临床常见慢性骨科疾病,是由膝关节软骨变性,以及继发骨质增生导致的慢性骨关节病,常见于60 岁以上老年人群,且女性多于男性[1]。早期KOA 临床症状并不显著,随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会出现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阻等症状,当病情发展至中后期时,关节发生肿胀、畸形甚至肌肉萎缩,使得运动功能受阻,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既往研究[3]显示,KOA是导致老年人慢性残疾的主要原因,KOA 患者膝关节内异常的力学环境导致更多压力负荷集中于内侧间室,内侧间室KOA 则会导致患者下肢力线不佳、软骨磨损退变、内侧间室压力增加,进而发生膝内翻。“阶梯治疗”是内翻型KOA 规范化诊疗步骤,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是“保膝”治疗中的经典术式[4],术中依靠医生临床经验,根据术前X 线片初步测量及术中多次透视确定截骨位置及张开角度,在矫正下肢力线、缓解关节疼痛等方面疗效确切[5],但会合并辐射风险大、手术时间长、围术期出血量多等一系列并发症[6]。3D 打印技术可通过术前重建3D 建模,直观显示手术部位解剖结构并对其数字化分析,模拟手术进程,辅助定位,简化手术步骤,缩短手术时间,提升了骨科手术的精确度及安全性,已被广泛应用于骨科疾病的治疗中[7]。本研究旨在探讨HTO 联合3D 打印治疗内翻型KOA 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KOA 诊断标准[8];(2)膝关节内翻畸形,负重位X 线片显示膝关节内侧间室明显退行性改变,Ahlback 分级≥II 级,膝关节外侧间室良好;(3)体格检查证实前后交叉韧带和内外侧副韧带完整,功能正常;(4)入院前1 个月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史者;(5)随访资料齐全者。

排除标准:(1)膝关节屈曲畸形,骨关节炎累及外侧间室者;(2)合并感染性关节炎者;(3)合并代谢性骨病、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4)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者;(5)认知障碍及精神疾病者。

1.2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内翻型KOA 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4 例患者符合上述标准,纳入本研究。其中,男48 例,女46例;年龄50~71 岁,平均(58.6±4.2)岁。依据医患沟通结果,47 例采用3D 辅助HTO,另外47 例采用传统徒手HTO。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HNSZSY-KY-2318,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表1 两组一般资料与比较

1.3 手术方法

3D 组:术前对胫骨上段膝关节行三维CT 重建,1 mm 薄层扫描,同时与术前拍摄的X 线片等影像学资料整合,采用逆向工程技术重建患者3D 胫骨近端模型。遵循下肢力线经过Fujisawa 点原则,采用计算机模拟手术步骤,采用Miniaci 法确定矫正度数及撑开高度,使目标离线通过距胫骨内侧平台边缘62.5%处。设计与患者胫骨近端解剖形态相符的辅助截骨导板。腰硬联合麻醉,消毒并放置止血带。先行膝关节镜检查,确定内侧室退变情况(图1a)。于内侧关节线下方及胫骨结节内侧做倒“L”形切口,分离筋膜,采用骨膜剥离器暴露股骨近端骨质,切断内侧副韧带浅层胫骨止点。将3D 打印导板置于胫骨近端内侧预定位置,经导板从胫骨上端最内侧凹陷处朝向腓骨上端打入多枚导针(图1b),确定矢状面截骨平面,并使其与胫骨后倾角平行。沿导针矢状面截骨,保留外侧合页约1 cm(图1c)。再行冠状面胫骨结节截骨,平面间截骨夹角成110°。根据术前预估撑开高度截取大小合适的同种异体骨块,并置入撑开间隙(图1d),C 形臂X 线机透视下采用力线杆验证力线是矫正满意,采用胫骨内侧锁定钢板固定截骨处。放置引流管,冲洗缝合切口。

图1 患者,女,54 岁,左膝内侧室骨性关节炎。1a:截骨前关节镜检查,见股骨内侧髁软骨病变;1b:显露胫骨近端内侧,安放3D 打印导板,沿导板置入导针;1c:透视下沿导针矢状面截骨,保留外侧合页约1 cm;1d:撑开截骨面,矫正下肢力线;1e:张开的截骨间隙中置入同种异体骨块,钢板固定;1f:术后正位X 线片,显示下肢力线矫正良好。

徒手组:术前常规影像规划截骨,术中采用传统徒手技术行HTO,截骨间隙植骨与固定同上。

1.4 评价指标

记录围术期资料,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住院时间。采用完全负重活动时间、膝伸屈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视觉模拟疼痛评分(pain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9]、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10]及美国特殊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评分[11]评价临床效果。行影像检查,测量股胫角(femorotibial angle,FT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并采用Kellgren-Lawrence(K-L)分级评价内、外侧室退变程度。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围术期情况

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均无严重并发症。围手术期资料见表2,3D 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均显著优于徒手组(P<0.05);两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导致严重后果的并发症。

表2 两组围术期资料(±s)与比较

表2 两组围术期资料(±s)与比较

指标P 值手术时间(min)切口总长度(cm)术中失血量(ml)术中透视次数(次)下地行走时间(d)住院时间(d)3D 组(n=47)58.8±5.0 4.8±1.2 126.7±21.7 2.1±0.9 6.5±2.2 12.8±2.2徒手组(n=47)65.8±5.4 4.9±1.1 124.6±20.9 7.5±1.6 7.0±2.2 13.2±2.5<0.001 0.675 0.634<0.001 0.273 0.412

2.2 随访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24 个月以上。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膝痛加剧,再次手术行UKA 或TKA者。随访资料见表3,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伸屈ROM、VAS、WOMAC 和HSS 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1 个月,两组间伸屈ROM、VAS、WOMAC 和HSS 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3D 组在伸屈ROM、VAS、WOMAC 和HSS 评分均显著优于徒手组(P<0.05)。

表3 两组随访结果(±s)与比较

表3 两组随访结果(±s)与比较

指标伸屈ROM(°)指标伸屈ROM(°)3D 组(n=47)68.7±3.2 96.8±5.8 124.5±7.3<0.001 7.6±1.5 5.7±1.1 3.3±0.8<0.001 44.8±5.1 28.7±3.9 17.4±2.0<0.001 42.4±5.2 58.5±7.0 73.4±8.1<0.001 P 值0.465<0.001<0.001徒手组(n=47)69.2±3.4 88.7±5.2 109.7±6.9<0.001 7.7±1.6 6.6±1.4 5.4±1.2<0.001 45.3±5.2 34.8±4.0 22.6±2.1<0.001 41.3±5.2 53.3±6.9 65.6±8.2<0.001 P 值0.465<0.001<0.001 VAS 评分(分)0.755 0.001<0.001 VAS 评分(分)0.755<0.001<0.001 WOMAC 评分(分)WOMAC 评分(分)0.639<0.001<0.001 0.639<0.001<0.001时间点术后1 个月术后6 个月末次随访P 值术后1 个月术后6 个月末次随访P 值术后1 个月术后6 个月末次随访P 值术后1 个月术后6 个月末次随访P 值术后1 个月术后6 个月末次随访P 值HSS 评分(分)0.308<0.001<0.001 HSS 评分(分)时间点术后1 个月术后6 个月末次随访P 值术后1 个月术后6 个月末次随访P 值术后1 个月术后6 个月末次随访P 值0.308<0.001<0.001 3D 组(n=47)68.7±3.2 96.8±5.8 124.5±7.3<0.001 7.6±1.5 5.7±1.1 3.3±0.8<0.001 44.8±5.1 28.7±3.9 17.4±2.0<0.001 42.4±5.2 58.5±7.0 73.4±8.1<0.001徒手组(n=47)69.2±3.4 88.7±5.2 109.7±6.9<0.001 7.7±1.6 6.6±1.4 5.4±1.2<0.001 45.3±5.2 34.8±4.0 22.6±2.1<0.001 41.3±5.2 53.3±6.9 65.6±8.2<0.001

2.3 影像评估

两组患者影像评估结果见表4。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FTA、MPTA,以及内侧室K-L 评级均显著改善(P<0.05),然而,两组PTS 和外侧室K-L评级均无显著改变(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FTA、MPTA、PTS,以及内侧室和外侧室K-L 评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影像评估结果与比较

3 讨论

KOA 病理改变主要是以膝关节软骨变薄、磨损以及周围骨性关节面磨损、骨质增生及骨赘形成等,患者表现为膝关节局部疼痛、关节功能障碍、稳定性降低等[12]。当病情发展至中后期时,患者膝关节内外翻畸形明显,且多见内翻畸形,膝关节内翻负荷增加,致使内侧关节面磨损变薄,加重膝关节疼痛,关节不稳定性升高,病情呈现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患者工作生活[13,14]。目前临床治疗KOA 的规范化诊疗步骤为关节清理→截骨矫形→单踝置换→全膝关节置换的“阶梯治疗”[15],其中“保膝”阶段中HTO 的治疗方式最为经典,可通过改善下肢力线,转移负重应力将其从患侧间室向转向健康间室,从而减轻病变关节面压力,缓解机体疼痛,延缓病情发展,同时最大限度保留了患者膝关节功能[16]。但该术式对医师操作技术要求较高,术前需精准计算截骨角度,术中需反复进行C 形臂X 线机透视,修正截骨位置及长度,不仅增加了医患人员辐射风险,同时还延长了手术时间,易造成围术期大出血等一系列并发症[17]。

随着骨科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3D 打印技术在脊柱内固定、骨肿瘤、复杂创伤骨折以及矫形外科等领域均有应用[18]。既往研究表明,3D 打印技术用于骨科手术中可精确有效矫正内翻畸形[19,20]。本研究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发现两组患者术后FTA、MPTA、胫骨后倾角等指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提示两种术式均可有效矫正患者下肢力线,同时保留胫骨结节原有结构。3D 打印截骨模具根据胫骨近端解剖形态设计,于胫骨后侧皮质紧密贴合,使截骨方向水平由内向外,保证截骨合页轴的前后指向,维持胫骨平台正常后倾。这是常规截骨术不具备的优势。本研究结果显示,3D 组术后VAS 疼痛评分及WOMAC 骨关节炎指数均低于徒手组,提示HTO 联合3D 打印技术治疗内翻型KOA 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分析可能是与3D 打印技术增加解雇精准性有关。Kim 等[21]研究表明,3D打印技术辅助HTO 能有效提高截骨术准确性且不改变胫骨后倾角,具有显著疗效。此外,Fucentese等[22]研究也显示,3D 打印辅助HTO 能精确截骨,其临床疗效令人满意。本研究对术后6 个月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手术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HTO 联合3D 打印技术在改善膝关节功能方面效果更优,手术效率更好。与传统徒手技术行HTO 比较,3D 打印技术可通过术前数字化三维建模以及逆向工程软件,直观掌握手术部位的结构特点,通过打印出1∶1 骨骼模型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预方案、钢板、塑形及螺钉等材料,对其进行数字化分析以及模拟手术,使手术更安全精确,从而实现手术方案个体化,进而有效提高手术质量及效率。

综上,HTO 联合3D 打印治疗内翻型KOA 患者可有效简化手术步骤,避免多次透视及截骨操作,增加截骨精确性,提高手术效率,改善临床结果;同时在降低患者疼痛、加快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本研究尚存不足: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且为单中心样本,可能会造成结果出现一定偏差,未来需扩大样本量及其纳入范围以进一步验证研究结论准确性。

猜你喜欢

间室力线徒手
不同力线位置高位截骨术治疗KOA的临床疗效研究*
非接触性急性前交叉韧带撕裂骨挫伤分布特点及与其他关节伴随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内侧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后的冠状面下肢力线是翻修的影响因素
徒手攀岩
徒手抓飞弹 一点不奇怪
徒手“撕开”原子弹
尼采的哲学实践
徒手深蹲,练练你的臀部
Oxford单髁关节置换术后应用MRI评估外侧间室的安全性及临床价值研究
单髁置换术联合关节镜治疗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