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接触式发酵床在肉鸭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12-29

农民致富之友 2023年10期
关键词:垫料粪污大棚

吴 涛

近年来,望江县肉鸭养殖产业搭乘扶贫项目的东风在本地及周边迅速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定规模和特色,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随着该产业规模日益扩大,肉鸭发酵床养殖模式在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慢慢显现,其对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影响也随之凸显,笔者通过调查,分析了肉鸭非接触式发酵床网上养殖模式在养殖过程中存在的多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望江县位于安徽省西南边缘,长江中下游北岸,气候温和,具有良好的水禽养殖条件和基础。近年来,望江县围绕自身的资源及品牌优势,切实加强畜牧产业发展,已形成“特色水禽”和“安庆六白猪”两大主导产业,“特色水禽”中以番鸭为主的肉鸭养殖发展更为迅猛,番鸭已成为当地肉鸭养殖主导品种之一。为了改变本地肉鸭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提高肉鸭养殖经济效益,增加养殖户收入,助力脱贫攻坚特色扶贫工作,2015 年4 月,望江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番鸭一体化养殖项目”,成立了畜牧有限公司,通过“公司+村集体+养殖户+贫困户”或“公司+基地+养殖户+贫困户”的管理模式,采用“非接触式发酵床+翻耙机+网上平养”养殖方式发展番鸭养殖。

一、非接触式发酵床肉鸭养殖发展情况

望江县番鸭养殖大多数采用大棚非接触式发酵床+翻耙机+网上养殖模式。养殖大棚建设规模一般为长105 米、宽13 米,棚内架设高网床或低网床,网床实际面积为100 米×5.8 米×2,高度1.7 米 或1.2 米;高网床养殖大棚为全封闭结构,低网床养殖大棚为半封闭结构;网床下铺设由稻壳、锯末和复合菌种组成的发酵床,厚度约50 厘米。在养殖过程中辅助翻耙机,使鸭粪便与发酵床充分混合,通过发酵菌的分解发酵,持续稳定地将鸭粪便转化为有用物质与能量,实现鸭粪便完全降解,达到无污染、零排放的目的。发酵床一般使用2-3 年左右全部更换一次发酵垫料,在平常使用过程中根据情况酌情适当补充垫料,更换的发酵垫料作为有机肥料生产原料,达到粪污还田资源化利用的目的。

近年来,肉鸭养殖产业搭乘扶贫项目的东风在望江县及周边迅速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定规模和特色。从2015 年到现在,通过几年的发展,目前该地合作农户有210 多个,建有标准化鸭棚372 个,其中种鸭养殖大棚86 个、商品鸭养殖大棚286 个;高网床养殖大棚138 个、低网床养殖大棚234 个,肉鸭年出栏约800 万羽。

非接触式发酵床养殖模式是集粪污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于一体,它依据生态学原理,将微生物发酵工艺和养殖技术相结合,在投入与管理保障到位的前提下,可有效降解鸭粪,降低养殖恶臭、清粪频率和养殖废水量,是番鸭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的一种新型生态环保模式。既可有效减少养殖粪污对环境的影响,较好解决当前的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又可降低番鸭转场带来的养殖成本问题,对肉鸭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二、肉鸭发酵床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发酵床日常规范管理是有效处理鸭粪,避免苍蝇、臭气产生的关键,而规范管理发酵床的主要环节有垫料管理、水分控制、翻耙管理、菌种补充、通风换气等。但在养殖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使发酵床没有按照要求规范运行维护,导致发酵床出现“死床”等问题发生,造成养殖场周边异味较重、孳生蚊蝇,甚至有粪污渗出,容易引发周边群众投诉。通过在对全县所有番鸭养殖大棚进行了实地调研后,发酵床在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酵床垫料不达标的问题

根据《安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关于印发番鸭非接触式发酵床养殖技术指导方案的通知》(皖牧技[2021]2 号)(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发酵床垫料厚度不低于50 厘米(低网床),高网床发酵床垫料厚度可在90 厘米左右。在调查中发现,除望江温氏畜牧有限公司所属华阳种鸭场等几个养殖场(户)外,多数番鸭养殖场垫料厚度均不达标,且差距较大,有的仅30 厘米,在养殖过程中也很少添加垫料,较薄的垫料厚度很难保证发酵床水分、温度调节及发酵过程要求的碳氮比,给后期维护管理带来很大隐患。

2、发酵床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在养殖过程中,发酵床发生“死床”等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发酵床没有按照要求规范运行维护管理或管理不到位,造成养殖场周边异味较重、孳生蚊蝇,甚至有粪污渗出,引发周边群众不满意、投诉。发酵床管理方面常见问题有:

①水分控制不到位

发酵床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点是水分控制,且含水分率不能超过60%-65%。根据这次全面调查结果显示,90%发酵床发生“死床”的原因是水分过高引起,而导致发酵床水分高的因素,除了肉鸭粪便中含水量大这一客观因素外,主要是饮水线设计不合理,饮污混流现象较为严重,饮水线下有水直接流入发酵床,如果没有及时采取增加翻耙频率或添加垫料等措施控制水分,就容易发生局部或全部“死床”,发酵床慢慢变成了“粪坑”。

②翻耙管理不到位

发酵床翻耙频率的确定主要决定于发酵床的含水率与其内的粪水量。一般情况下,在肉鸭育雏期和养殖前期,翻耙频率都较低,21 天内翻耙1-2 次即可,但随着肉鸭成长,排粪量逐渐增加,翻耙频率应逐渐加大,养殖后期必须达到1 次/2 天。但在生产过程中,养殖户不愿意翻耙的原因一是担心翻耙会增加臭气等有害气体排放,影响肉鸭健康,有的甚至一个养殖周期都不翻耙;二是翻耙机容易发生故障,维修成本较高。结果导致发酵床死床,造成粪便不能分解、发酵床潮湿长虫、散发臭气等。

③菌种及垫料补充不到位

发酵床在消化分解鸭粪的同时,垫料也会逐渐损耗,及时补充垫料和菌种是保持发酵床性能稳定的重要措施。在养殖过程中发现垫料厚度明显降低时,应及时补充垫料至原有厚度,同时添加菌种,以保证发酵效果。但是这次调查结果显示,除望江温氏公司外,单个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基本没有补充菌种和垫料,除了成本因素外添加过程比较费时费力,尤其是采用固定网床养殖的养殖场户,添加更麻烦。

④通风换气不到位

当发酵床水分较大或氨气浓度较高时,需要采取通风换气来缓解。但是多数养殖场通风设备要么缺失要么使用频率较低。

3、发酵床更换难的问题

发酵床垫料的使用时间是有一定期限的,日常维护管理措施到位的,使用时间相对较长,反之则会缩短。正常情况下,发酵床使用2-3 年左右需全部更换发酵垫料,更换的发酵垫料可作为有机肥料生产原料。根据测算,一个1200 平方米的低网床养殖大棚,到清理时发酵垫料可达280 吨左右,受低网床养殖大棚结构影响,清理发酵床主要是人工清理,所需时间和人力花费较大,每个大棚都需要1 万元左右,网床是固定的,花费更高。高网床发酵床清理用小型机械完成,操作比较简便,花费较少。

4、发酵床管理与消毒之间的问题

发酵床发生“死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不正确的消毒方式。发酵床垫料内有大量有益微生物菌剂,在没有疫情疾病威胁的非紧急情况下,尽量不要对网床和发酵床直接喷洒消毒液或石灰,严禁消毒水流入发酵床。可用塑料薄膜覆盖发酵床垫料后再按照常规程序用传统消毒药按照最低浓度进行鸭舍、器具的消毒,消毒后,必须及时将塑料薄膜拿走,以防止垫料厌氧发酵、发霉。鸭舍内环境建议进行熏蒸消毒。

5、肉鸭养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县域内番鸭养殖场因养殖的规模较大,养殖场内的番鸭数量众多,平均单棚番鸭存栏量约7000 只,每日产生的污水、粪便数量十分庞大,这些污染物长期堆积,对周边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产生严重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养殖场产生的大量污水、粪便堆积容易发酵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这些气体中主要成分有氨氮、硫化氢、粪臭素、甲烷等,这些有害气体不仅严重影响到周边群众身体健康,而且影响到生态环境;二是养殖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到自然界水体中,污染附近地下水,造成水质恶化,对周边和河流下游的人畜用水安全构成威胁;三是养殖场污染物堆积孳生大量蚊蝇,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生产生活,且存在传播疫病的风险。

三、肉鸭养殖过程中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发酵床垫料不达标问题的产生原因

受市场因素影响,本地发酵床垫料原料价格较高,经测算,每批次垫料成本约为4000 元,如严格按照现有《方案》执行,垫料成本占比较大,养殖场(户)普遍认为难以承受。

2、管理不到位问题的产生原因

一是加盟养殖场(户)认识不到位。对于垫料厚度重要性、翻耙与通风措施必要性、养殖恶臭危害性认识明显不足,尚未意识到上述问题与自身发展的生死存亡直接相关;二是厂址选择调研不充分。一些养殖场选址地势较为低洼,雨季形成雨水倒灌,不利于发酵床的温度和湿度管理,客观上加剧了死床现象;三是加盟养殖模式不完善。据部分养殖场(户)介绍,加盟企业对加盟场(户)在设施维护、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有所欠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养殖成本,降低了养殖场(户)的养殖意愿。

3、肉鸭养殖产业影响周边环境的原因

①养殖场选址布局不合理

望江县番鸭养殖场大多建设在农村民居附近,养殖场与民居过度集中,人畜混居,缺乏缓冲空间,一旦养殖场出现环境问题,将迅速蔓延并影响到附近的居民区,给人居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

②养殖户的生态环保意识淡薄

养殖户经营养殖产业目的是盈利,在养殖场经营过程中只重视养殖产业带来的经济收益,对养殖产业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持无所谓或放任的态度,为了节约养殖成本,对养殖大棚的发酵床未进行维护,发酵床出现“死床”现象,致使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粪便得不到有效的发酵降解,产生恶臭气体,孳生蚊蝇,给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③排污监管工作不到位

属地政府部门受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对乡镇肉鸭养殖场的监管工作难以做到常态化监管,导致养殖场污染问题没法得到及时监管处理,往往是经过群众反映或者舆论曝光才发现,或者是经过监管部门督促整改后缺乏后续常态化监管措施,出现问题反弹回潮。

四、肉鸭养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发酵床垫料不达标的问题解决对策

要因地制宜,注重农牧结合、循环利用,选用望江本地丰富的秸秆资源作为发酵床主要原料,降低发酵床运行成本,以粉碎后的农作物秸秆,如油菜秸秆替代或部分替代木屑和稻壳。

2、发酵床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解决对策

一是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养殖场(户)的管理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养殖技术水平,同时增强所属管理公司的大局意识,确保全县番鸭养殖一盘棋、共命运;二是对现有肉鸭养殖场(户)养殖情况进行充分调研。硬件设施方面,该完善的及时完善。养殖过程管控方面,该整改的及时整改;三是探索其它粪污处理模式。如新建番鸭养殖场(户)可采用履带干清粪模式,并及时清送。但由于鸭粪含水率较高,应制订预案措施控制水分,延缓发酵时间;四是制订番鸭养殖补贴方案。鼓励番鸭养殖场(户)秸秆粪污双利用,调动群众积极性。

3、番鸭养殖对环境污染的解决思路

①抓好整改措施落实,消除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对因饲养管理不规范的番鸭养殖,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要及时进行修复治理,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修复治理方案,细化整改措施,并督促由造成环境污染后果的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按照方案及时落实整改措施,开展修复治理工作,消除因番鸭养殖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具体治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因不规范养殖行为产生的异味治理、蚊蝇消杀以及粪污清理等,恢复养殖场附近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②加强环保技术培训,推动养殖产业改造升级

相关行政执法机关要对存在污染问题的养殖场及时进行调查并建立问题台账,督促其限期整改,如对现有污染物收集处理设备设施及时进行维护、推动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相关行政主管机关在整改期间要加强对问题养殖场整改工作的培训指导,一方面要加强对养殖场相关工作人员环保知识、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其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问题养殖场整改工作的技术性指导,指导其进行环保设备实施、养殖工艺的改造提升,实现生态环保养殖,推动望江县养殖产业的改造升级。

③严格市场准入,推动养殖污染问题源头治理

番鸭养殖产业立项审批主管机关要加大审批环节的监管力度,要及时与环境主管机关对接沟通,并听取其对报批的养殖场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意见建议,对不符合环保条件的养殖产业申请应当要求其改进,达到环保标准之后方可批准,从源头控制番鸭养殖产业污染问题,坚决将问题养殖场挡在门外。此外,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存在污染环境问题的养殖场养殖行为要及时采取停业整改等措施予以制止,防止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不断扩大,增加修复成本和治理难度。根据各养殖场整改情况,视情选择后续措施。如经过整改后符合环保标准的应当准予其继续经营,对不整改或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应当予以关停,避免其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④强化监管责任,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

各方监管部门要强化监管责任。对现有的养殖场摸清情况并登记造册,进行动态监控,加强日常巡查检查,对发现养殖污染行为的坚决制止,并督促其及时进行整改处理。

⑤建设肉鸭高效养殖小区

重拳持续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坚持“宜改尽改、宜停应停、宜养可养、宜建准建”的治理原则,不搞“一刀切”,充分发挥望江本地养殖的优势和特点,结合畜牧业结构调整及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际,通过调整土地,集中畜牧小区用地,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绿色发展原则,发展水禽高效生态养殖小区建设。

猜你喜欢

垫料粪污大棚
大棚妹子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谨防大棚房死灰复燃
猪场每天利用粪污发电1.8万度
常用畜禽粪污清理收集设备简介
原地翻建大棚 注意啥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
鸡舍垫料管理技术
肉鸡养殖中的垫料管理
肉牛养殖场粪污综合治理技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