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美育的价值、困境与实践路径

2023-12-26李莹王静李佳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美育文化

李莹 王静 李佳

摘      要 乡村美育赋能乡村振兴,具有改善乡村整体环境、实现文化兴乡村兴以及顺应大美育发展趋势的必然价值。随着农业农村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文化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化使我国乡村美育面临情感性匮乏、建设性缺失、机制性欠缺等实然困境。为此,从乡村振兴视域出发,乡村美育应从挖掘本土资源特色、健全美育体系建设、促成多方对话联动以及激活数字化新媒体等方面进行应然实践,通过乡村美育为乡村振兴续航。

关 键 词 乡村振兴 乡村美育  美育体系

李莹,王静,李佳.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美育的价值、困境与实践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3(36):79-82.

美育是具有自身本体价值和本质属性的存在,感美养心、立美增能,美育在迈向新时代新征程的过程中彰显着强大的精神力量。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生态、人才组织振兴[1]。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而乡村美育作为促进乡村振兴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重新审视乡村美育的必然价值,分析目前乡村美育面临的实然困境并从多方面进行应然实践,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实现美育公平、推动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推进乡村美育的必然价值

乡村美育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双减”政策出台后,乡村美育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全面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为乡村美育价值的提升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乡村美育与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相契合,与人文形态相吻合,与可持续发展思维相适应,不仅对乡村文化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而且符合新时代大美育观的要求,对打造美丽乡村、实现美好生活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1.乡村美育与乡村振兴相契合有助于改善乡村整体环境

乡村文化是从乡村土地中孕育出来的,乡村美育契合于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对于改造乡村环境、营造审美氛围有着重要意义。一是从精神层面能提升人们的整体精神风貌,实现人格塑造。乡村美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人格倾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复杂而高级的意识活动,因此,在多种美育元素渗透的过程中使学生心灵得到浸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力与鉴赏力,提升幸福感的同时实现人格重塑。二是从物质层面能带动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文化建设。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逐步建设并发展起来,总体规模呈现持续增长状态,既满足了乡村人民的物质需求,又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审美需求奠定了基础保障[2]。美育内涵向乡村延伸,美育场域不断扩大。乡村经济得到提升,乡村文化产业得到多元发展。因此,乡村美育涵盖了教育方式、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多种美学资源,乡村美育的推进带动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尤其是文化产业振兴成为美丽乡村建设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2.乡村美育与人文形态相吻合有利于实现文化兴乡村兴

如今,乡村美育范围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包括思维方式、文化价值与实践行动的独特话语叙事,充分展现了乡村鲜明的时代性。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既要“全方位的延承”又要与人文形态相吻合。所谓“全方位延承”就是要在传承乡土文化的时候兼顾好“文脉”与“人脉”,知晓无论是乡土精神内涵还是乡土文化物质表象都是人民大众的智慧结晶,而人文形态主要是由人的发展与文化传承两部分构成,乡村美育吻合于人文形态,对实现文化兴乡村兴具有重要意义。从人的发展来看,以美育人是培养学生自身素养、提高能力境界必不可少的“营养基”;从文化传承来看,以文化人是全面夯实乡村教育的基础,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美育活跃着乡村建设的美育氛围,使人民思想得以启迪、心灵得以浸润,逐渐在交流与传播乡村文化的过程中树立起文化自信。因此,乡村美育能为乡村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以乡村美育为抓手可以激活乡村思想文化体系,从而坚定文化自信、铸造民族之魂。

3.乡村美育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顺应了大美育发展趋势

可持续发展在适应时代变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中产生,其主要思想即保持资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协调性。现在美育地位的迅速提升早已摆脱了人类无视自然之美只是单纯被自然征服的历史阶段,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认知水平的增长,乡村美育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况下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乡村美育适应于可持续发展观念,对于顺应全民共美的大美育发展趋势有实际意义。从我国古时视角出发,《周易》曰:“生生之谓易,乾,元亨利贞。”[3]这里体现出了一种共生同荣的和谐关系,其中所蕴含的“有机生成”思维更是生态美育所要传达给我们的一种审美态度。从今时视角来看,我国早已构建起了生态美学中国话语,山东大学的曾繁仁教授表示:生态美学是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伟大实践,这种实践深刻地体现了生态与环境荣辱与共、密切相连的特性。实际上我们所推崇的是一种生命可持续生成与可持续发展的美,它是一种彰显生命活力的“生生之美”。因此,乡村美育的开展要保证乡村生态宜居,协调乡村美育建设与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系,促进乡村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合理发展。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实施乡村美育的实然困境

乡村美育与时俱进,很多乡村在进行美育建设时难免受到许多可控与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导致乡村美育的实施遇到重重阻碍。归纳起来,我国乡村美育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乡村美育的情感性匮乏

蔡元培作为中国倡导美育的先驱,强调美育的目的是陶冶人的情操、熏陶人的心灵。美育可以通过人的情感激发,让每个人的个性、情感得到很好的表现与升华,审美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使审美对象的情绪得以释放,使人获得身心的协调发展。然而实际上有些学校的审美教育出现了技术化与功利化倾向,致使乡村美育的情感性匮乏[4]。一方面,随着美育进中考的新形势,美育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乡村美育的目的如果只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那么,教师就会顶着比赛评优、升学需要等功利化的压力进行施教,就会给学生学习带来负担,抑制美育的审美功能发展,弱化乡村美育的情感价值。另一方面,就乡村地区的部分留守兒童与特殊儿童群体而言,由于先天环境的缺失,他们的审美能力难以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当乡村美育的技术性过强时,很容易导致学生审美的偏差,对人文素养培养的忽视也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长足发展,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情感性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化自信,在积极推进乡村美育构建和谐美好社会的今天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2.乡村美育的建设性缺失

当下多数乡村小学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部分乡村小学在手工制作工具、国画工具以及陶塑工具等方面还是相对匮乏,缺乏专业的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阻碍了乡村美育的有效发展[5]。这警示我们在乡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的同时,仍不可忽略美育的重要性,尤其是美育基础体系建设的保障作用。乡村美育基础设施是构成乡村审美价值体系的基础,目前广大乡村地区的美育基础建设仍需全面改善。首先是美育师资的不足,以四川阿坝、凉山等贫困地区为例,依然需要进一步促进中小学美育教师支教帮扶制度的持续完善,使美育教师进一步提质增量[6]。其次,美育设备不完备,需要进一步规划建设,促进美育设施升级完善。最后是艺术课程推进缓慢,学校作为培养学生有效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重要场所,美育未起到应有的引领作用,其依然是教育体系的一处薄弱环节。在很多地区,学校的重点仍旧放在主干课程的教育教学,艺术类课程在设置与实施方面明显不足。因此,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美育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强化美育基础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乡村美育的机制性欠缺

乡村美育的理想状态是由审美个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结合乡村社会的审美空间与审美文化所共同建构的系统且完整的文化生态圈[7]。有研究发现美国政府的一些政策很大程度上压缩了艺术教育发展空间,给美育发展带来了潜在风险[8]。这提示我们要多加防范因乡村美育机制不健全而导致乡村美育陷入碎片化实践困境。一是当乡村美育转化为乡村美学经济的时候,各式各样的文旅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大量乡村美育项目确立的同时,项目资金却面临难以到位的难题,有时因为文旅项目立项审核的周期过于漫长,也会不同程度制约乡村创新发展的步伐[9]。二是“双减”政策的出台为美育发展带来了契机,这对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地区来说,具备显著优势。比如城市教育局为了解决家长下班晚和学生放学早等一系列问题,制定了课后三点半课程服务。相较于乡村偏远地区来说,城市学校的学生课后活动会更加的丰富多彩,更有利于学生将自身个性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以艺术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于美的创造热情。毋庸置疑,如果一部分学生拥有了更多时间与机会将精力投入到美育学习与实践活动中,而少数地区还难以补齐美育教学滞后的短板,那么教育机制将面临美育教育生态失衡的问题,很难真正做到响应国家教育公平战略,因此,乡村美育机制系统化建设势在必行。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发展乡村美育的应然路径

从乡村振兴视域观照乡村美育的发展,应依托本土资源,坚定文化自信,健全乡村美育体系,促进美育公平,促成多方对话联动,拓展实施载体,积极探索乡村美育价值实现助力乡村振兴新发展路径。

1.挖掘本土资源特色,加强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积淀着最深邃的精神追求,我国各个地区的人文色彩都不尽相同,乡村美育应就地取材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切实引导学生体验观察乡村之美,用美育实践唤醒学生对故土深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方面,可巧设乡土课堂,借助乡村与自然的天然衔接优势。走出去,寻找属于乡村的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引进来,在人文素养与审美思维的不断碰撞中迸发新的灵感。另一方面,重视非遗文创作为助力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作用。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服务当代,进一步发挥造福人民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办公厅将“喜迎二十大”作为活动主题,秉持着“学非遗”“传非遗”与“展非遗”的观点,鼓励学生积极创作,展现具有民族特点、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技艺类和传统美术类作品,希望通过生动阐释非遗文化,领略非遗文化的多样性魅力,来提升非遗理念中所传达出的审美精神对于学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10]。因此,非遗文创落地可以让非遗文化与乡村美育完美融合,共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2.健全乡村美育体系,实现美育公平

乡村美育取决于家庭、塑形于学校、发展于社会,建设改进乡村美育工作就是要扩大美育格局,尤其要关注学校美育的核心地位,学校美育的当务之急是要强师资、增设备、创课程。首先,针对部分乡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相关教育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精准送教,组织相关美育教师进行课题培训,提高审美素养,广纳人才,吸引艺术工作者兼职美育教师。其次,针对一些乡村学校设备短缺问题,应对老旧设备进行更新换代,通过社会公益渠道精准采取帮扶对策,补给美育设备不足的区域。最后,在课程设置方面,一方面就乡村学校本身而言,需要实现跨学科资源整合,积极探索音乐、书法、美术等艺术学科之间以及艺术学科与数学、英语、语文等文化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学,打破学科壁垒,创新美育课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可借鉴国外艺术教育的经验,将乡村美育课程分为感知课程、操作扮演课程、体验课程、正式课程与观察课程五大类[11],避免美育的技术性与功利化,持续拓展美育空间,提升美育质量。如此,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而达至更为丰富的艺术学习生活,全面实现美育公平。

3.促成多方对话联动,拓展实施载体

乡村美育实施载体的开发关键在于乡村文化内涵的延伸和乡村美育空间的打造,突破地域限制,凝聚多方力量,构建以美育人、人人共美的美育模式。第一,充分利用美育元素,开发文旅产业。无论是文化遗产、民风民俗等意识形态资源,还是文物古玩、传统建筑等物质形态资源,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这些都能赋予旅游业新的表现形式,有助于更多优秀资源迸发美的活力。第二,开展实施“传帮带新”高校美育帮扶计划,由教育部出面协调地方艺术院校,合力形成城乡联动,进一步推进美育浸润行动的顺利实施,以协同为基点,形成艺术的联结力和落脚点,要求艺术者摒弃个人成见,保持对乡村的客观认知,形成理性的审美视野,最大程度地与乡村美育主体达成审美共识,大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將美育散播于乡村的每一片土地。第三,志愿服务推动美育实践,乡村美育中人是最重要的主体,如果有更多的学生家长、青年志愿者、优秀党员或者艺术工作者能够返乡创业,支持乡村美育发展,让留守儿童、特殊儿童也都能受到美育熏陶,那么志愿者美育帮扶就能为乡村美育建设提供强力支撑,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4.激活数字化新媒体,完成资源共享

数字化时代,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大幅提升信息服务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育现代化与信息化的发展,盘活数字化新媒体,使其切实促进乡村美育的传播与发展。一方面,要求我们运用好诸如央视频、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腾讯课堂等网络云平台,通过多元化的网络平台环境为乡村美育的实施创造条件。与此同时,数字媒体助力美育发展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鉴别鱼龙混雜的美育内容,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美育信息进行筛选吸收,正确利用媒体技术推动乡村美育发展,弘扬时代主旋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用抖音、小红书、快手等多种APP建立美育数据库,把握短视频碎片化、更新快、内容广、时效性强等特点,塑造全新美育形式。乡村美育信息在创作、发布、共享过程中能使美育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更易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生产美的过程中,科技已不仅仅只起到辅助作用,而是作为创意本身进行呈现,成为新时代美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促进乡村美育发展、提升学生审美创造力、增强文化自信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乡村美育的实践成果能使乡村人民受益,值得我们不断为之努力奋斗,正如罗·布坎南所言:“十全十美虽无法达到,但却值得追求。”[12]

参考文献

[1] 光明网.谱写新时代美育发展新篇章[EB/OL].(2022-10-22)[2022-12-07].https://theory.gmw.cn/2022-10/22/content_361054

37.htm.

[2] 梅芬,陈铭彬.美育融入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路径:兼论文旅融合下的“乡村美”[J].社会科学家,2022(06):45-52.

[3] 曾繁仁.试论生态审美教育[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11(04):11-16.

[4] 郭声健,吴小俐.“双减”政策下学校美育的发展机遇与改革重点[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21(01):1-6.

[5] 裴晓影.基于STEAM的“启慧”乡村小学美育课程品牌设计研究[D].武汉:武汉轻工大学,2022.

[6] 岳阳市人民政府.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EB/OL].(2019-09-03)[2022-12-07].http://www.yueyang.gov.cn/xqdt/jkq/content_1584727.html.

[7] 胡杨.基于文化治理视角的乡村美育发展:价值、困境与路径[J].重庆社会科学,2022(06):47-58.

[8] Ilana Morgan.Arts Education and Citizenship:A Pedagogical Frame-

work[J].Journal of Dance Education,2018,18(03):95-102.

[9] 董庆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美育建设路径研究[J].新美域,2022(03):136-138.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职业院校“技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活动的通知[EB/OL].(2022-06-22)[2022-12-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yxds/s3069/202206/t20220629_641850.html.

[11] Joy G.Bertling,Tara C.Moore.The U.S.K 12 Art Education Curricular Landscape[J].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2021, 62(01): 23-46.

[12] 潘知常. 中国美学精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665.

[作者:李莹(1993-),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宁夏大学文学院,硕士生;王静(1981-),女,宁夏银川人,宁夏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李佳(1999-),女,宁夏银川人,宁夏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责任编辑  郑雪凌】

*该文为宁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关注西海固中小学美育教育,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献策献力——关于西海固地区美育教育的路径研究”(G202210749001)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美育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谁远谁近?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