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对“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丰富和发展

2023-12-21秦晓光

军事历史 2023年2期
关键词:帝国主义阶级列宁

★ 秦晓光

19 世纪30 年代,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重要论点,首次将战争与政治联系在了一起。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克劳塞维茨不了解政治的本质,只是狭隘地以为政治是不同政府之间的外交关系,没有从阶级斗争的观点出发考察战争,没有看到战争产生的基础是经济利益的冲突和阶级冲突。马克思深刻认识到了战争的政治属性,把战争这一社会现象同阶级冲突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发展了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论断。马克思指出,在阶级社会里,战争集中表现为各阶级之间的冲突,当这种冲突无法解决时,就非诉诸武力不可a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 卷,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 年,第218 页。。但是,马克思对于克劳塞维茨的观点没有作出直接的评价,也没有在研究战争现象的过程中给予明确阐释。列宁在马克思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主义的方法,合理吸收克劳塞维茨观点的正确成分,通过对克劳塞维茨“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中的“政治”范畴直接进行批判的改造,从而科学地揭示了战争的政治本质。

一、政治决定战争

战争是为了达到一定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暴力活动,战争受政治目的的支配和控制。列宁曾经多次引用并注释克劳塞维茨的“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即暴力的)手段的继续”。列宁认为,探讨战争这个社会历史现象,必须把握和分析它的本质。战争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象?列宁认为,简单地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就是它的本质,也可以叫作战争的“真正实质”b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 版增订版)第28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122 ~123 页。。列宁指出,战争是整体的一部分,这个整体就是“政治”。c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 版增订版)第60 卷,第103 页。所以,研究战争的本质问题,不能离开社会的总体,必须把它摆在“政治”这个无比广阔的范畴里来加以考察。列宁把战争的本质解释为政治的阶级属性,认为战争等于“以剑代笔”的政治。那么政治又是什么呢?列宁指出,政治就是阶级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场战争的发生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政治目的。战争史表明,没有任何一场战争不是由政治原因引起的,战争同产生它的政治制度密不可分,也没有任何一场战争不是为一定政治目的而服务的。尽管战争的政治原因具有多样性、差别性和复杂性等特征,但战争具有政治动因是毫无疑义的。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战争使我们俄国轻而易举地推翻了君主制,推翻了地主土地占有制和资产阶级,所以如此轻而易举,完全是因为帝国主义战争是帝国主义政治的继续,是帝国主义政治更激烈更露骨的表观。”a《列宁全集》(中文第2 版增订版)第37 卷,第347 页。这就是说,由于帝国主义战争是帝国主义政治的继续,其结果必然会导致群众奋起反抗帝国主义的统治;与之相反,无产阶级通过发动革命战争夺取和建立政权,是推翻地主和资本家的政治的继续。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战争都是由各个阶级的政治斗争所引起的。

列宁指出,政治是不同阶级根本利益的体现,哪一个阶级为了什么样目的而进行战争决定着战争的性质。凡是符合和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战争,必然是正义战争。凡是为了满足剥削阶级利益而损害和牺牲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战争属于非正义战争。正义战争由于有人民的大力支持,必将最终取得胜利。相反,非正义战争由于遭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决反对和顽强抵制,必然失道寡助,从而难逃失败的命运。政治的发展必然决定着战争的发展,一般情况下,政治目的越高,决定了战争的规模越大,持续时间越长。战争中的政治是由统治阶级决定的,一切的战略和军事路线也都是一定阶级的政略的具体体现,没有超越阶级的政治。战争的领导权是实现战争政治目的的根本条件和充分保证,战争的领导权总是掌握在战争的统领者手中。由于战争的统领者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代表,因此,他们在战争中推行的方针和执行的政策,总是代表和反映了一定阶级的意志和愿望。

政治决定着战争的本质和性质,进而决定着军队和人民对待战争的态度。战争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政治,它决定战争的目的和性质,政治规定了国家进行战争准备的必须手段,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此外,政治还决定着军队的性质。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了军队的性质,而军队的性质对军队作战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军队战斗力的强弱。政治贯穿于军队的一切行动,政治的这种影响在战争时期尤为显著。政治目的和内容决定了战争的规模以及激烈紧张程度。列宁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战争越缺少政治的成分,看来就越显得是政治的。列宁成功预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可避免性和德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威廉二世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企图利用暂时的优势,以“闪击战”形式结束战争,结果失败了。列宁认为,要取得革命胜利,只从思想上争取到无产阶级先锋队是不够的,不能只靠宣传和鼓动,还需要群众本身的政治经验,需要他们亲身体会到共产党政策的正确。列宁认为,战争的胜负首先取决于政治的先进或落后,战争的胜利首先取决于先进的国家制度。早在1917 年,列宁在《俄国革命和国内战争》中写道:“无产阶级发动的国内战争的开端显示出运动的力量、运动的觉悟性、运动的根基、运动的发展和运动的顽强性。而资产阶级发动的国内战争的开端没有显示出任何力量、任何群众的觉悟性、任何根基、任何胜利的可能性。”b《列宁全集》(中文第2 版增订版)第32 卷,第173 页。苏联卫国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彻底的胜利,是因为苏联是反对侵略,维护正义与和平,并拥有先进的苏维埃国家政治制度,这也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和前提;德国法西斯之所以必然灭亡,因为它所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是非正义的和野蛮的。

二、战争是实现政治的手段和工具

战争是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是阶级政治的表现。列宁强调,战争和政治密切相关。观察和研究战争问题,决不能把政治单独抛在一边。列宁对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的战争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这段时期战争的特征就是帝国主义政治。列宁指出:“现在的帝国主义战争是两个大国集团的帝国主义政治的继续,而这种政治是由帝国主义时代各种关系的总和所产生和培育的。”c《列宁全集》(中文第2 版增订版)第28 卷,第89 页。事实表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就是无产阶级推翻资本家和地主政治的表现。列宁认为,任何战争都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战争是政治的一部分,政治则是整体和目的,政治与战争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列宁把战争的政治内容作为观察和分析战争的首要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历来坚持用这个观点考察每一次具体的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加剧,1900 ~1903 年和1907 ~1908 年曾经爆发了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给各垄断资产阶级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垄断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危机,加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剥削和掠夺,企图转嫁危机,从而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之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这些矛盾激化和集中爆发时,战争就爆发了。列宁强调,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要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更要充分重视和运用暴力革命和阶级斗争,如果不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就不能真正的消灭战争和建立持久和平。必须不断揭露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战争、帝国主义和约中的阴谋,反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和和平主义者通过对资本主义进行修修补补的方法麻痹人民群众脱离革命斗争。列宁对帝国主义战争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科学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战争的本质。

交战国战时所施行的政治必然与战前的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战前政治的继续。战争是交战国战前政治的反映。对此,列宁指出:“国家的某个阶级在战前长期推行的政治,这个阶级在战时必然地和不可避免地会继续加以推行。”a《列宁全集》(中文第2 版增订版)第30 卷,第79 页。列宁针对一些人不明白战争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尖锐地批评。他认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与政治密不可分,要研究战争的本质,就必须研究战争爆发前和爆发后的政治。列宁曾经从政治上考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帝国主义战争的本质,明确指出,如果不研究两个交战国集团几十年来的政治,就根本不能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质。

在研究战争的本质时,列宁指出:“一切战争都不过是各交战国及其统治阶级战前多年内、有时是几十年内所推行的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同样,结束任何一场战争的和平,也只能是在这场战争的进程和结果中所达到的实际力量变化的记录和记载。”b《列宁全集》(中文第2 版增订版)第27 卷,第294 页。这一论述表明必须把交战国的政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战争是交战国内外政策的表现,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都是交战国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是同一政治的两个侧面。交战国制定对内政策和对外政策,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阶级结构基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一段时期内交战国对内和对外政策的综合表现状态。对内政策和对外政策紧密相关,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国家利益。对内政策往往直接反映了国家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因而,对内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往往决定了对外政策,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在一定程度和层次上的延伸。资产阶级的战争理论家们经常把对外政策同对内政策人为地对立起来,宣扬对外政策居于对内政策之上,企图证明战争同对内政策没有任何关系,而只是对外政策的继续和延伸罢了。资产阶级思想家这样做,有着一定的阶级意义,他们企图把统治阶级的政策说成是“超阶级的”“超民族的”,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仿佛是反映全体人民和整个民族利益的。对此,列宁严肃指出:“把‘对外政策’和一般政策分开,或者甚至把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对立起来,是根本错误的、非马克思主义的、非科学的想法。”c《列宁全集》(中文第2 版增订版)第28 卷,第133 页。

在列宁看来,战争的发生总是为了一定阶级的利益,战争与一定的政治制度密切相关,而交战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是其政治制度的重要体现。交战国往往通过秘密外交来掩盖其不可告人的战争目的,例如俄国政府就曾在对外政策事务上欺骗了人民,从而导致革命三次遭到挫折。列宁指出:“把对外政策同对内政策割裂开来,这是一种最错误最有害的思想。”d《列宁全集》(中文第2 版增订版)第30 卷,第309 页。交战国的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考察和分析战争决不能把二者人为地割裂开来,否则,就无法透过表面看清战争的实质。不同的对内政策和对外政策决定了战争的性质。资产阶级思想家歪曲政治本质最恶毒的形式,就是企图混淆社会主义国家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认为两者之间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区别,从而企图竭力攻击社会主义国家政策的爱好和平的性质。

三、战争对政治有反作用

战争严格考验着政治制度的巩固性和生命力。政治决定战争,但战争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受政治的支配,而是对政治有着反作用力。列宁强调,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和表现,战争有其特殊的规律,战争指挥者不能提出违背战争性质的要求,战争的政治目的必须适应战争的规律。

战争一旦爆发,所有阶级、民族、政党和政治集团的政治行动,都要围绕着夺取战争的胜利而进行。战争的成败对于能否顺利实现政治目的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战争的胜利和战时的需要就是当时最大的政治,战争指导者在制定和推行战前政策时必须着眼于战争的胜利,一切服从战争的需要。例如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苏维埃政权后,面对国内反动派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的联合绞杀,在列宁的号召和带领下,苏维埃国家采取一切为了胜利的战时主义政策,把一切力量都动员起来支援前线,最终取得了胜利,成功保卫了十月革命成果,捍卫了苏维埃政权。

此外,各交战国的政治和观念在交战过程中都会彻底暴露出来。在战争过程中,既可以显示出新生制度的生命力,也会暴露反动制度腐朽虚弱的本质。马克思曾指出,战争对那些再没有生命力的社会制度宣判死刑。战争把政治的全部尖锐的矛盾和问题都呈现出来,一些制度在和平时期看来是无所不能和必须坚持的,但是,经过战争的检验,这些制度马上就会暴露其腐朽性。例如,沙俄在1904 ~1905 年日俄战争中的惨败,以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都充分暴露了俄国专制制度和帝国主义殖民制度的腐朽和反动,促使人民大众觉醒起来,最终导致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

列宁曾经指出,不同性质的战争,其造成的影响也有着天壤之别。革命战争往往会为新的政治结构、政治制度开辟道路,它打破了桎梏生产力向前发展的枷锁,打碎了落后的上层建筑;而反革命战争,则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腐朽的政治制度,是为旧的反动的统治及上层建筑服务的,反革命战争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深了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步阶级领导的谋求解放、反抗压迫的战争,可以加速进步政治发展的进程;而反动阶级进行的侵略和镇压人民的战争,延缓和阻止了进步政治的发展进程。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促使资本垄断、金融垄断更加集中化。同时,反动阶级进行的侵略和镇压人民的战争也有可能引起人民革命,从而促进和推动进步战争的发展。此外,战争与革命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主要表现为在帝国主义战争中,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深受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压迫和掠夺,对帝国主义侵略者无比憎恨和不满,加速了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条件的成熟,进而促进资本主义内部爆发革命。

战争的性质影响和规定着政治的进程和前途。列宁经过科学论证,明确指出,只有在社会各阶层都对当前的生活现状不满足,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生活异常艰难困苦,人民群众革命积极性高涨的情况下,才可能产生社会革命,因为这些条件在战争中最容易形成,从而加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推动了历史飞快前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战争是革命的加速器。战争对人民可以起到教育作用,使人民得到锻炼,从而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不同性质的战争对人们的教育和锻炼是不同的,正义战争使人民变得更加坚强团结。通过战争,人民学会了同敌人进行斗争的各种方法和手段。无产阶级发动的国内战争实践表明,正义战争的旗帜可以把觉悟的工人团结起来,从而教育、唤醒、组织、锻炼和训练他们同资产阶级进行战争;反革命的非正义战争也可以从反面教育人民,使人民认清帝国主义的真面目,进而积极参加到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队伍中。列宁曾指出,欧洲战争对工人运动在和平时期所积聚的污垢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大清洗。总之,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在战争中得到锻炼,而这些教育和锻炼在平常生活中是无法得到的。

战争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殊的阶级现象,是一定历史和阶级的产物,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列宁考察分析了战争,认为战争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重性。在战争的积极方面,他认为正义的战争是人类社会变革发展的直接动力,可以推进社会进步向前发展。非正义的战争可以教育人民,使人民警醒和接受锻炼;在战争的消极方面,列宁认为,战争会对社会生态环境和人的生命财产造成破坏,具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性。

列宁曾经指出,进步的战争可以通过破坏有害的和反动的制度,从而有利于人类的发展a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 版增订版)第26 卷,第322 页。。这一论述,充分表明了进步战争能够摧毁腐朽的、反动的统治制度,具有扫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从而为社会发展开辟道路的历史作用。战争史表明,一切正义战争特别是革命战争,是人类社会变革发展的直接动力,历史上还没有一次不经过国内战争的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由于长时间的战争,人民惨遭战争折磨,生灵涂炭,和平与面包成为工人和被剥削者的基本要求。对此,列宁认为,战争虽然带来了饥饿,但同时也促进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加快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列宁不仅看到了进步战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且还看到了反动战争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违背发动者的意志而促进社会进步发展。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战争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同时也唤醒和教育了人民。战争使一些人茫然失措,意志消沉,却使另一些人受到教育和锻炼。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b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 版增订版)第37 卷,第327 页。殖民地人民在帝国主义战争中纷纷觉醒,他们学会了使用军事技术装备和革新的机械去反对帝国主义老爷们。

战争可以促使被压迫民族人民的觉醒,广大人民在战争中经受了教育和锻炼,进而奋起反抗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和压迫,从而解放自己、改变命运。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了充分瓜分世界和重新分割势力范围的战争。战争加速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彻底暴露了沙皇制度的腐朽,造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愈演愈烈。同时战争也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深的苦难,引起了俄国人民的积极反抗,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利用战争造成的困难奋起反抗,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最终推翻沙皇政府,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

四、当代战争仍是政治的继续

战争是一种政治性的行动,任何时代的战争都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当代战争也不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和军事技术的发展,世界政治和军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列宁关于战争仍是政治的表现这一科学论断并没有过时,对于考察和分析现代战争现象依然适用。

战争从来不是离开政治的暴力冲突。只要阶级存在,战争永远是政治的一部分,始终是为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而采取的最高的斗争形式。列宁指出,帝国主义的重要特点是争夺霸权,为了相互争夺生产原料、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市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和矛盾越来越激烈,于是帝国主义战争的爆发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列宁对帝国主义战争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科学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战争的本质,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方法和途径,为我们认识当前国际形势和分析当代战争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当今世界,国际范围内的阶级斗争依然存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斗争从未停止,新式作战武器装备的出现,并没有改变战争的本质属性,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改变了战争的方式和规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全世界爆发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战争,但还没有一次是超政治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始终生活在核阴影的笼罩下,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冷战对峙之后,世界格局由两级向多级发展转变,但战争的乌云从来都没有远离。冷战结束以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对外政策进行了些许的调整和改变,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帝国主义侵略的本性,只能证明他们在使用战争这个工具时比较谨慎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生的战争和武装冲突,大部分都是由于垄断资本主义奉行的战争政策造成的。据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一定规模的54 场局部战争中,大部分都是由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发动的。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本质上都是由美国霸权主义所造成的。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当代战争的主要根源。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就一直被少数霸权国家所主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自身强大的军事、经济和科技实力,对其他国家甚至整个国际社会实行操控,制定有利于自己推行世界霸权的国际秩序和规则,想方设法遏制任何会影响他们霸权的力量,甚至不惜动用武力。为了将国际霸权合理化,不少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家鼓吹“霸权稳定论”“霸权和平论”。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或者国家集团实行霸权,这样就可以对较弱的国家形成有效震慑,使较弱国家很少甚至不敢挑战超级军事大国或国家集团,从而有利于保持“国际秩序”的稳定。列宁早就揭露过,帝国主义的重要特点就是几个大国争夺霸权。霸权的本质是利益争夺,资本对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决定了有霸权就会有争霸权和反霸权,有强权政治就会有反强权政治,这就使得霸权下的和平只能是暂时的和平、表面的和平。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一直到伊拉克战争,乃至在中亚搞“颜色革命”等等,都有力地表明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霸权并没有带来国际社会的和平,反而激发出新的战争形态,从而证明了列宁“帝国主义战争是绝对不可避免的”a《列宁全集》(中文第2 版增订版)第27 卷,第326 页。结论的正确性。

随着生产力日新月异的发展、新军事变革的快速推进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当代帝国主义已经发展到新帝国主义阶段。在这一阶段,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生产和流通的国际化速度加快,促使垄断资本全球化扩张的规模和速度也在不断地加快,从而使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包括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联系更加密切、相互渗透更加深入。在这种发展态势下,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对外采取经济援助、政治控制、“颜色革命”,以及内部颠覆等更加隐蔽的侵略剥削手段,对内实行“高福利”的温和政策,使得帝国主义国家在一段时间内能够“和平”相处,但这并不意味着列宁的“帝国主义战争是绝对不可避免的”论断已经过时。

政治决定军事,政胜决定兵胜。在当今世界信息化局部战争中,交战双方通过政治宣传,各自表明进行战争的正义性,目的是为了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地位。不仅正义的一方表明进行战争的正义性,而且非正义的一方也往往采取种种借口,给战争性质蒙上一层迷雾,掩盖其战争行动的非正义性。事实证明,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的背后,都和一些霸权主义大国有极大的关系。这些大国往往都打着“和平”“正义”“民主”等旗帜,任意欺负一些小的国家。这就表明,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战争的性质显得更为复杂。但无论如何,政治因素始终是决定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然而世界并不太平,美国一直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周边等地制造严重暴乱和军事威胁,其目的就是妄图阻断和扰乱中国发展的步伐,防止中国的崛起对自己的霸权地位构成挑战和威胁。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对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高度警惕国家被侵略、被颠覆和分裂的危险,要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反对霸权国家干涉别国内政,维护世界公平正义,维护世界和平。

猜你喜欢

帝国主义阶级列宁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中的帝国主义寓言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