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前,别让孩子被噩梦带乱了节奏

2023-12-20晓林

现代家长 2023年12期
关键词:小魏解梦噩梦

晓林

人的恐惧来源于无知,一旦认识了恐惧的真面目,就没有什么好怕的。比如,半夜发现阳台上有人影晃动,谁都会心惊,但是,第二天早上发现那是晾晒的衣服被风吹动所致,谁还会害怕?

我总是做关于高考的噩梦,莫非预示我今年落榜?

每年高考前一个月左右,因出现睡眠障碍来求助的高三学生就络绎不绝,今年好像特别多,小魏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上高一、高二时,小魏是一名中等生,重要考试大致名列年级第300名左右。根据往年的经验,这样的成绩不足以保证她考上一本高校。通过不懈努力,高三时她的成绩有了起色,两次模拟高考的考试都进入了年级前100名。她信心倍增,父母欣喜不已。

好景不长,近两个月来小魏经常失眠:“高考在即,同学们都睡眠不足,但想睡的时候睡不着就太难受了。躺在床上闭上眼,满脑子都是考题,一道比一道难,没完没了。我试过好多办法,深呼吸、数羊、闻洋葱……好不容易睡着了,又被噩梦吓醒,真是苦不堪言!”

她这样描述噩梦:“我梦见过参加划船比赛,别人都划走了,岸上助威声此起彼伏,我却找不到桨。我拼命地用手拨水,船在原地打转。我梦见过被一群狼追赶,想跑却迈不开腿。我梦到最多的是在高铁站入口处,同学们背着背包、推着行李箱,笑容灿烂地向我挥手告别。他们去外地上大学了,只有我落榜……”

更让小魏痛苦的是,她白天经常回想那些噩梦,琢磨噩梦的寓意:“我喜欢读古典名著,读到过许多梦想成真的情节,比如:《水浒传》中宋江梦中得到天书,后来聚义天罡地煞;《三国演义》中曹操梦见三日对照,预示三国鼎立;《西游记》中魏征梦中斩龙王,成为唐僧取經的由头;《红楼梦》中的梦境描写多得数不过来。我总是做关于高考的噩梦,莫非预示我今年落榜?我好不容易有了点信心,现在被噩梦折磨得快绝望了!”

小魏晚上被噩梦折磨,白天自然没精打采,严重影响学习,但她无法阻止这一切:“我就像一辆刹车失灵的汽车,在下坡路上狂奔!”

来自高考的压力和对考试失败的恐惧,使得考生们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得他们无力面对,于是在梦中选择逃离

小魏神秘兮兮地问:“老师,您会解梦吗?我同桌悄悄告诉我,她也经常做噩梦,后来被妈妈领着找到一个‘高人解梦,还花了3000元用来破梦,只是不知道管用不管用。”

“我当然会解梦,而且会破梦。心理学就是研究这个的,保证管用。”我大包大揽,心里说:迷信那一套我不会,但我可以向你展示科学的解梦之法。

心理学研究显示,做噩梦是心理焦虑的重要表现之一,很多面临学习压力的学生都出现过这类典型症状。长期睡眠质量的下降,势必影响人正常的生理功能,加剧情绪焦虑和心理失衡。孩子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树立“防火墙意识”,用科学知识解释梦,拒绝迷信、斩断负面暗示的魔爪,以免孩子在高考前被带乱了节奏。如果家长不知道从何入手,不妨像我这样做——

我告诉小魏,正如她在古典名著中看到的那样,在人类发展史上,梦一直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在科学界,人类对做梦这种现象的研究始于17世纪。到1886年,梦学专家罗伯特提出,人在一天的活动中有意或无意地接触到无数的信息,必须经过做梦把这些信息释放一部分。这就是著名的“做梦是为了忘记”理论。

不久后,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学解梦理论。他认为,人不停地产生愿望和欲望,这些愿望和欲望在梦中通过各种伪装和变形释放出来,这样才不会闯入人的意识,把人弄醒。也就是说,梦能够帮助人排除意识体系无法接受的那些愿望和欲望,是保护睡眠的卫士。

20世纪60年代后,对梦的研究慢慢地离开心理学领域,进入生物学实验阶段,做梦也从此被视为一种生物现象。研究人员采用X射线断层摄像仪测试发现,大脑在有梦睡眠阶段的图像接近于清醒时的图像。有趣的是,研究人员用仪器进行测试发现,做梦不是人类特有的现象,鸟类和所有的哺乳动物也会做梦。

小魏问:“我的同学中,有的从来不做梦。这是怎么回事?”

我说:“说从来不做梦,其实是从来记不住梦。”

1959年,法国里昂梦学实验室的神经生物学家米歇尔·儒韦把做梦定义为“反常睡眠”。他通过脑电图测试发现,人每隔90分钟就有5~20分钟的有梦睡眠,仪器屏幕上反映的信号不同,显示人在睡眠中大脑活动的变化。如果在脑电图的电波上显示无梦睡眠时把接受测试的人唤醒,他会说自己没有做梦;假如在显示有梦睡眠时唤醒他,他会记得刚刚做的梦。这就是有的人说经常做梦、有的人说几乎不做梦的原因。其实,人人都做梦,只是被唤醒的时机不同。

通常情况下,人在一个夜晚睡眠中有1~2小时的时间是在做梦,总共要做4~6个梦。尽管梦的情节千变万化,但主题是很常见的。比如小魏梦中的划船情节,从情绪上看,是恐惧、焦虑、无助等情绪的表现。几乎每一个人都做过逃跑的梦,如被一只狗、一群狼、一头怪兽追赶等。这类梦反映出做梦者感受到生活中正面临某种危险,他对危险很恐惧,希望逃避、摆脱这种危险,希望得到帮助。

小魏不解:“为什么我做梦总是在逃跑?”

我告诉她,选择逃跑是我们的祖先遇到危险时的第一反应。猴子遭遇凶猛的野兽,不像蛇可以躲到洞穴里,也不能像刺猬那样可以缩成一团,更不能像乌龟那样有壳可以缩进去。猴子的最佳选择就是逃跑。所以,因恐惧而逃避是人性中基础的本能。

对于高三学生而言,高考就是一只形象化的“猛兽”。来自高考的压力和对考试失败的恐惧,使得考生们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得他们无力面对,于是在梦中选择逃离。

梦并不是你的敌人,而是你的朋友。是敌是友,全看你怎样对待它

“唉——”小魏叹了一口气,“如果我也记不住自己做的梦,少些烦恼,那该多好啊!”

我告诉她,她可以和梦化敌为友:“做梦是一种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千万不要因为多梦而担心影响睡眠质量,从而进一步加剧自己的紧张焦虑情绪。”

随着现代心理学和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对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梦的神秘面纱被渐渐揭开。“有梦的睡眠有助于大脑健康”就是最近的研究成果。

科学家做过一些阻断人做梦的实验,即当睡眠者一出现做梦的脑电波时,就立即唤醒他,不让梦境继续。如此反复进行,结果发现对梦的剥夺会导致人体一系列生理异常,如血压升高、脉搏加快、体温增高等,自主神经系统机能也有所减弱。同时还会引起人的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如焦虑不安、紧张、易怒、感知幻觉、记忆障碍、定向障碍等。显而易见,正常的做梦是保证机体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在做梦时,大脑活动以右半球为主,清醒时则以左半球为主,在人体24小时昼夜活动过程中,醒与梦交替出现,可以达到神经调节和精神活动的动态平衡。因此,梦是协调身体、心理平衡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对人的注意力、情绪和认识活动有較明显的作用。

有趣的是,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智能有很大潜力,一般情况下只用了不到1/4,另外的3/4潜藏在无意识之中,而做梦便是一种典型的无意识活动,通过做梦能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把新知识与旧知识合理地融合在一起,最后存入记忆库中,发展创造性思维,使知识成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小魏瞪大了眼睛:“您是说,人可以在梦中学习?”

“当然可以!”我说,“只不过,目前的科研水平还无法控制这种无意识学习活动。”

我告诉她,许多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的丰硕成果得益于梦的启迪。研究人员对英国剑桥大学卓有成就的学者进行调查,70%的受调查者承认他们的学术成果曾在梦中得到启发。瑞士日内瓦大学也对60位数学家做过类似调查,有51位承认许多疑难问题曾在梦中得到解答。

“看来,梦并不是你的敌人,而是你的朋友。是敌是友,全看你怎样对待它。”我说这话的时候,看到小魏脸上的表情明显轻松了许多。

两周以后,我电话回访时,小魏说她的噩梦消失了:“太神奇了!为什么您的一番话能赶走噩梦?”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我说,“人的恐惧来源于无知,一旦认识了恐惧的真面目,就没有什么好怕的。比如,半夜发现阳台上有人影晃动,谁都会心惊,但是,第二天早上发现那是晾晒的衣服被风吹动所致,谁还会害怕?”

我向小魏提出以下3项建议:

1.多倾诉

心情烦闷时,可以主动找同学、朋友、父母、咨询师聊天,不求帮助,只求倾听,只要把心中的不快说出来,痛苦就会减轻。当然,对方能提供帮助则更好。

2.适当娱乐

劳逸结合是身心健康的基本法则,也是高效学习的秘诀。无论高考复习多么紧张,都要抽时间看看电影、听听音乐、尝尝美食,让生活丰富起来,心情愉悦了,学习效率自然就高。

3.规律运动

体育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给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体能,还有宣泄负面情绪、消耗多余体能的功能,所以要养成规律运动的好习惯。建议每天短时、多次运动,如跑步上两层楼、做5分钟瑜伽等;每周剧烈运动一次,如打一场羽毛球、游泳1000米等。

【编辑:陈   彤】

猜你喜欢

小魏解梦噩梦
第八回 老妇人给男孩解梦(2)
新算法 助力人类“解梦”
“ 老 铁 ”
噩梦成真?
陈酿旧梦
解梦
“啃老”计划
不愿醒来不愿从梦中醒来
噩梦
夹竹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