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思维做底色 助学素养促提升
—— 特级教师李仁甫《石钟山记》课例评析

2023-12-19周友喜

中学语文 2023年31期
关键词:乐学助学批判性

周友喜

最近,在盐城市举行的“核心素养导向的阅读教学”主题研讨活动中,特级教师李仁甫执教了一节示范课《石钟山记》[1]。这节课给人的印象是,开场有情趣,过程有精彩,煞尾有余味,而过程的精彩又突出表现在“不可预知性”上。那么李老师课堂上的这种“不可预知的精彩”何以能够呈现?经过反复回味,笔者终于发现,这与他融“乐学文化”之精髓、串批判思维之主线、施灵动助学之策略和扣学科特有之属性的做法分不开。

一、融“乐学文化”之精髓

从明代安丰大儒、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算起,此次上课所在地——安丰中学的“乐学文化”可谓传承久远。而李老师对安丰中学的“乐学文化”颇为上心,不仅有关注网络,还留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他巧妙地借助上课地点——报告厅玻璃门上的“乐学”标识开启课堂。显然,他不只是把“乐学”当作一个术语,而是带着好奇心向学生求证,使得开场富有情趣。

师:当登陆安丰中学网站看到“乐学文化”四字时,特别是现在我又发现这个报告厅玻璃门上写着“乐学”二字,……我感到好奇,“乐学”在你们的课堂上会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学习场景?

……

师:能做到这一点,确实表明你们在课堂上乐学。不过,我希望你们乐学的境界再提升一点,不仅仅是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还能提出自己的问题,甚至大胆质疑,然后展开交流。……

……

师:对,乐于举手。到现在为止,我终于明白什么叫“乐学”了——乐于思考、乐于表达、乐于交流和乐于提问,是不是?

为了让“乐学文化”具化为课堂表现,他让学生结合实践,畅谈自己对“乐学”内涵的理解。在逐步挖掘、辨析、补充和完善后,他与学生达成共识:“乐学”的最高境界乃是大胆质疑,展开交流。如此一来,师生便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开始互动。

也许有人认为这一环节多余,挤压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殊不知李老师并未就此罢手。

师:此前,你们的吴老师跟你们一起学了一堂课《石钟山记》。所以,此时此刻,站在这里,我感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跟吴老师并肩作战。不,不是并肩,而是站在吴老师的肩膀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感谢吴老师为这堂课付出辛勤的劳动,感谢她的精彩铺垫!(师鞠躬,生鼓掌)下面我们正式上课!

吴老师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人,是李老师和学生间的纽带。对吴老师的赞誉,不仅快速消除了师生间的陌生感,也使课堂氛围顿时活跃起来。这样的开场,确实起到情趣横生的效果。其实,这何尝不是他倡导的“生成课堂”所自带的 “乐学文化”之体现呢?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浏览,思考片刻。(众思考)课堂的“乐学模式”正式开启,此时此刻同学们正愉快地思考!我想,很快就会有同学愉快地举手,愉快地发言。

“愉快”是“乐学”的外化,李老师认为“乐学离不开乐教”,这恰与他寓教于乐的风格相融相生。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乐学”境界到了最后,就是发现,就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众在用心思考)哦,这位同学发现了,请发言!

生8:我觉得,“噌吰”之声是从空间相对要大的“穴罅”中发出的,而“窾坎镗鞳”之声是从空间相对要小的“窍”中发出的。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如果我是物理老师,我要为你点赞!……

生9:(举手)“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这说明“噌吰”之声大,“窾坎镗鞳”之声仅仅是应和、伴奏。

师:你说得也有道理,你乐感很好,以后有可能会成为音乐家。……

受李老师启发,学生饶有兴趣地从不同角度对“噌吰”之声和“窾坎镗鞳”之声的大小进行辨析和查证。不难想象,学生专注于此的心理与神情是多么美妙!

笔者认为,乐于思考是“乐学文化”的第一要素。因为只有乐于思考了,“乐学”才算是真正开始。

生10:(举手)“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师:关键句在哪里?

生10:“大声发于水上”。

师:……此处应该有掌声,掌声给这位同学!(鼓掌)我们安丰中学的同学真聪明,在“乐学”之中,在不断碰撞之中,多角度地解决了一个难题。……

通过不断地碰撞、发现和建构,这种因师生乐于分享和交流而引发的跌宕效应,吸引了一个又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思考与研讨中来。而后的获得感则是对乐学者最好的馈赠,激励他们将“乐学”进行到底。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有没有疑问?记得一开始谈“乐学”,你们答应老师会在课堂上主动提问,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现在提问的机会到了!(师期待,生思考)跟苏老师学了批判性思维,能否现学现用?

生20:(举手)苏老师,你为什么不会像士大夫那样“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而要亲身考察呢?

在活动二中,李老师以乐学的最高境界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快乐分享。尽管受时间限制只有两个学生进行质疑,但援引自文本外的三则材料,还是引起了所有学生的高度关注。一番阅读与感悟后,学生“乐学”指数飙升,心中也许顿生“原来亦可如此”之慨。

在课堂教学中,李老师将“乐学文化”具化为教学实践,“融‘乐学文化’之精髓”的做法是本节课的一大特色。

二、串批判思维之主线

整节课中,李老师先后创设了“跟苏老师学批判性思维”“像苏老师那样具有批判性思维”两个情境,并虚拟了读者(学生)向作者(苏轼)真情告白的两个活动:“苏老师,您的这一点值得我学习……”和“苏老师,学了《石钟山记》,我有疑问……”,这就是本节课架构的教学主线。

上课伊始,李老师以热点人物马斯克开场,一下子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李老师通过马斯克独特的思维方式引出“批判性思维”这一主题词,接着由今溯古,对接苏轼的批判性思维。他首先为学生创设了向苏轼告白的虚拟情境,先后吸引15 位学生参与互动,让他们与苏轼进行多元对话。当小结时,学生发现告白的内容均与苏轼的批判性思维相关,这才真正明白这个活动其实就是“跟苏老师学批判性思维”。

在“像苏老师那样具有批判性思维”这一活动中,先后有两位学生活用批判性思维对苏轼的言行提出疑问;结局处,李老师援引清人彭玉麟、曾国藩的主形派观点,展示清人郭庆蕃的形声派诗论,以此质疑苏轼的主声派观点,将批判性思维的层级由低阶推向高阶。前文对此已有论述,这里自不必多言。

师:这堂课,同学们跟苏老师学到了批判性思维,然后像苏老师那样敢于质疑、用心求证,并交流了自己的想法。最后,愿批判性思维助力你走向成功!

起承转合之间,李老师始终聚焦“学习并运用批判性思维”这一学习目标。

不仅如此,李老师的教学言语间本身也渗透着批判性思维。无论是类比追问,或是质疑求证、拓展发问,其言语逻辑中一直闪现着批判性思维的光芒。

师:你的意思是,有可能连石钟山这个地方都不承认?就像我们这个安丰镇,有可能在地球上根本就不存在?

……

师:……你是怎么知道“无射钟”要比“魏庄子之歌钟”发出的声音要大?

……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苏老师的观点难道一定正确吗?是不是意味着终结性的真理?

总之,李老师“串批判性思维之主线”的意识,不仅体现在课堂架构方面,也渗透于课堂教学言语之中。“批判性思维”如同一条标注性极强的线索,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三、施灵动助学之策略

众所周知,课堂助学策略不能生搬硬套,而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历时样态与质态适时选择。这里略举几处,剖析李老师在课堂上运用的灵动性助学策略。

1.预设学习情境

李老师在整节课中预设了“跟苏老师学批判性思维”“像苏老师那样具有批判性思维”前后关联的两个学习情境,先后以“苏老师,您的这一点值得我学习……”“苏老师,学了《石钟山记》,我有疑问……”两个学习活动来达成目标。这样的助学策略起到了如下效果:①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②弹性预设下的学习情境,可以面向不同学习能力层级的学生;③前后关联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持续专注学习目标,并进行合乎事理的思考;④具有接龙游戏色彩的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保持学习的热情;⑤表达类的语言训练活动,突出了用语文的方式,散发着语文韵味。

2.切片思维误区

学生在发现、思考和回答问题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思维“断顿化”“错乱化”等现象,这表明学生已经进入思维误区。教师要将学生成功地带出这片误区,需要切片。最佳的做法就是给学生自我发现、自行纠偏的余地。这个自悟的过程或长或短,教师应不急不躁,适时而灵动地选取并实施最佳的助学策略,静待花开。

在“舟人大恐”是否因“噌吰之声大”问题的探究上,学生的思维陷入了“断顿”的误区。此时,李老师进行假设:“有没有可能,一种声音并不大,但也让人感到非常恐怖”,引导学生检验、推断思路的正确性。此番切片发问,一下子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在苏轼对待郦道元观点的问题探究上,学生的思维陷入“错乱”的误区,李老师随即以安丰镇为参照进行类比:“你的意思是,有可能连石钟山这个地方都不承认?就像我们这个安丰镇,有可能在地球上根本就不存在?”这里及时纠正思维的航向,带领学生走出思维的误区。

李老师对思维误区进行切片,展现了他敏锐的洞察力与精准的判断力,同时也体现了他“相机而教”的智慧。

3.动态生成板书

因教学内容与流程的随机性,李老师的板书无法宿构,只能动态生成,故而本节课的板书总是在课堂互动的节点上自然落笔。他的板书简洁明了、形象直观,能够有效地突出课堂重点与难点,帮助学生明晰学习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比如,在品析本篇游记散文用语之妙时,李老师要求学生直接对照板书上几个简练的名词和动词,领略苏老师独特的语言功底。

师:……苏轼怎么善于表达?我们一起看板书。苏老师批判郦道元的说法时,准确地使用动词“鼓”“搏”,让我们感受到仅仅“微风鼓浪,水石相搏”是不可能“声如洪钟”的;苏老师亲自考察出真相时,用“穴”“罅”“窍”三个空间感不同的字显示自己的发现,用“入”“吞吐”两个不同的词描摹出自己精妙的大发现。

需要说明的是,动态的板书不是李老师单向的操作,而是师生双向互动的结果。如此助学策略,实乃“大道至简”!

4.对接认知差异

师:动还是状?

生14:动。(其他同学嘀咕“状”)嗯,状。

师:动还是状?(众笑)

生14:状。

师:状还是动?(众笑)

生14:状!

师:终于立场坚定了!(众笑)

因学生的已有基础和思维能力水平不同,所以他们在面对同一问题时会产生认知差异。李老师习惯将处于分歧或矛盾中的学生对接起来,对接的双方可以是此阵营与彼阵营、此小组与彼小组、此生与彼生,甚至可以是后语迥于前言的同一学生。他居中斡旋,却总是以“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让双方对接认知差异,强调用“语文的方式”消解差异,同时做到以理服人。

这样的助学策略不但吸引了很多学生参与其中,增强了他们的思辨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大大提升了他们的认知水准。

5.文本切内联外

李老师针对苏轼考证石钟山得名之说,没有让学生局限于文本内容,而是紧扣“学习并运用批判性思维”这一目标,联结到文本外三位清代学者的质疑,打通课堂内外,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强了他们对批判性思维的认知。最后通过一份表格进行总结,取得条分缕析、一目了然之效。

四、扣学科特有之属性

有人曾主张“文科教学理科化”,但语文毕竟属于语言学科,它和美术、绘画一样具有很强的感性色调,将感性的思考用理性的推导来代替,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感性理解的答案常常是丰富多彩的,而理性推导的结论却往往是单调的。有人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过分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给人以空洞说教之感;有人将语文课上成历史课,过分强化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记忆,殊不知缺失了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凡此种种,皆忽略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在本节课中,围绕“发声之因”这个问题,李老师不厌其烦,先后多达6 次直接强调“用语文的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采用物理推导或是乐理推断的方式。

师:……我要看看,同学们能否通过语文的方式来推导出“噌吰”之声比“窾坎镗鞳”之声大。

师:……请尝试用语文的方式来推断。

师:……可我是语文老师,我希望能够有人用语文的方式来解决语文问题。

师:……不过,我还是希望同学们用语文的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

师:……现在我们终于用语文的方式,根据语境弄清了声音的大小。此处应该有掌声,掌声给这位同学!(鼓掌)

师:你能否用语文的方式思考这个问题?你凭什么来判断(陋者)也包括李渤?

在反复的碰撞交流中,学生的头脑逐渐形成了借助文本语境来思考、推断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即所谓的“用语文的方式”,这也是李老师对学生的显性要求。其实李老师在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时也在“用语文的方式”。以“学习和运用批判性思维”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这是注重增强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之素养,前文已有简述,自不必说。

师:请你在“人常疑之”后面加一句,表明作者态度。

生5:人常疑之,余也疑之。

师:文言文中“也”一般用什么词表达?

众:“亦”。

师:人常疑之,余亦疑之。

——这是借助上下文语境,对文本内容进行补白,体现了他对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之素养的锤炼。

师:很好,你用“恐怖”概括了你的审美感受。我们能否往前再走一步,探究渲染了恐怖的气氛有什么作用?假如这是6 分的题目,现在只能得2 分。

——这是模拟高考场域下的解题情境,对文中写景语段作用进行赏析,体现了他对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之素养的检阅。

师:“鼓”是什么用法?

生5:使动用法。

师:使动用法吗?

众:活用为动词。

生5:名作动,振动。

师:这就对了。

——这是结合社会文化语境,剖析文言词类活用现象,体现了他对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之素养的考查。

由此可见,李老师强调“用语文的方式”来考量学生,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每个方面相吻合。

将“乐学文化”与批判性思维融为课堂教学的底色,使用灵动的助学策略,用语文学科特有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李老师在《石钟山记》课例中集此四者委实难能可贵,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猜你喜欢

乐学助学批判性
乐学电阻 明辨是非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种下求知乐学的种子
《乐学选集》阅读札记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淋漓尽致』乐学机器人
关爱·帮扶·助学
为助学一诺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