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城市地理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3-12-19张旭李亚娟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19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堂

张旭 李亚娟

1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 430070 2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 430079

0 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建立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2]。在“大思政观”的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成为新时期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以及教育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3]。相关文献围绕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4]、方式方法[5]、实践路径[6]和效果评价[7]等开展了广泛的研讨,但是针对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有机结合的研究相对欠缺[8]。混合式教学能够丰富课程思政的融入渠道与融入方式,拓展课程思政的形式和内涵,进而提升学生获取思政元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因此,探究如何以专业课教学为基础,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设计,利用混合式教学方法提升专业课程思政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9]。

城市地理学是高等学校地理、规划、公共管理等学科相关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为学生讲授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的规律,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和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10]。作为一门侧重理论知识的基础课程,城市地理学的传统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偏低[11],不利于思政元素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本文结合武汉理工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经验,总结城市地理学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常见问题,探讨基于混合式教学理念的城市地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并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以期为相关专业同类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1 城市地理学课程思政建设问题

1.1 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度较差

城市地理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形成与发展、城市化、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城市问题等知识点,与国民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等社会热点问题存在密切的联系,其理应成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专业课程。然而,由于教材建设滞后、案例资料缺乏、教师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的限制,城市地理学的现有课程知识体系尚未系统性地融入爱国主义、科学思维、国家战略、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部分思政教学探索主要是将思政元素简单地嵌入课程,存在思政要素挖掘不够深入、生搬硬套、为了融入而融入的问题,未能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1.2 教学内容与模式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偏低

与其他理论型课程类似,城市地理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收的单向知识传递为主,课堂缺乏参与和互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偏低。同时,由于学时和授课方式等因素的限制,大量思政元素无法通过课堂讲授单一渠道融入教学环节,导致思政教育的灵活性和层次性不足。因此,城市地理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滞后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态势,未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新平台和新工具拓展思政教育的渠道和方式,满足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时代思政教育需求。

1.3 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不相协调

对于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不仅要注重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同时应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然而,城市地理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课程较少设置实验实践环节,学生缺乏探索科学问题的机会,导致教学内容常常脱离实际,实效性和应用性不强。学生无法在亲身实践过程中了解城市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不利于实现价值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2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城市地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2.1 思政要素融入策略

根据专业特点,本次课程改革为城市地理学课程设置了弘扬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培育科学求真精神、训练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5 个主要思政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国家政策方针,深入挖掘专业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内容合理安排在相应的教学章节,避免生搬硬套,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表1)。

2.1.1 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的思政融入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成就和主要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城市地理学简介”一章中,通过对比分析西方城市地理学与中国城市地理学发展历程及主要思想的差异,使学生充分了解“因天时、就地利”“天人合一”“街巷制”等中国传统城市规划思想以及西安、洛阳、南京、北京等古代都城建设的巨大成就,感受中国城市建设经验对世界城市文明史的伟大贡献,并能够尝试将优秀的传统城市规划思想运用于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实践。

2.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融入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平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时期中国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城市化”和“城市问题”两个章节中,通过对“新型城镇化”“两山理论”“双碳战略”等国家重大城市发展战略的案例介绍和讨论,使学生关注中国城市社会经济转型的宏观背景和发展趋势,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中国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和体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2.1.3 社会责任感的思政融入

社会责任感是一名优秀的城市规划师和建设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城市问题”一章中,通过对城市化过程中常见的环境、经济、社会、交通等问题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全球及中国城市发展中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并结合理论知识对城市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应对和解决方案,深刻体会本专业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发挥的重大贡献及承担的重要责任。

2.1.4 科学求真精神的思政融入

科学求真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正确认识城市发展规律、合理开展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城市的产生、发展与地域划分”一章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和马克思主义城市化理论的介绍,使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哲学原理和方法论,并尝试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分析和解决城市问题的实践中,建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求真精神。

2.1.5 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思政融入

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是理工科专业学生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必备技能。在“城市体系”和“城市内部结构”两个章节中,设置两次课外实践环节,组织学生针对相应的研究主题开展系统性的调查研究工作,从而通过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弥补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

2.2 思政教学方法改革

城市地理学采用“理论授课+在线学习+课外实践+翻转课堂+综合评价”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影像观看、拓展阅读、调查研究、汇报讨论等多种方式,将思政要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系统性地培育学生的专业知识、家国情怀、实践能力、价值观念、科学素养、社会认知与合作精神,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2.2.1 理论授课

由任课教师按照课程大纲和教学设计,结合思政素材与案例对课程主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和讲解,使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形成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相关思政案例展开思考和讨论,增强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2 在线学习

依托“中国大学生慕课”网络教学平台,将课堂教学环节难以全面覆盖的思政案例、课件、视频、影像资料、试题库等资源上传。学生课前进行预习,针对课件中预先准备的专业问题和思政问题进行思考,准备课堂讨论的材料。课堂结束后,学生可以进一步在网络教学平台复习相关知识点和思政素材,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测验,并开展自评、互评、问答互动等线上教学活动,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

2.2.3 课外实践

组织学生以分组形式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课程内容选择城市地理学领域的一个具体研究课题,综合运用线上线下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开展数据采集、实地调查、资料分析等工作,对该课题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典型研究课题包括“基于GIS 方法的武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武汉市人口老龄化现状调查与分析”“江苏省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新冠疫情影响下湖北省城市网络空间结构重构研究”等。通过课程实践环节,对学生的科学求真精神、批判思维能力、认知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进行系统性训练,并加深学生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国家大政方针的认识,为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2.2.4 翻转课堂

学生在课堂上对调查实践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报,针对实践过程中发现的科学问题和思政问题,由教师组织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课堂参与者,在锻炼学生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同时巩固其对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掌握。

2.2.5 综合评价

对课程教学评价标准体系进行改革,减少理论知识在课程总评中的占比,增加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考查。将思政内容融入考核方式,在作业、讨论、试题的设置中选用最新的思政案例和素材,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思考和理解。

3 城市地理学课程思政效果评价

课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对“城市地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效果非常满意(88%)或比较满意(6%)。其中,满意度最高的部分是知识点内容(86%)和案例素材(78%),其次是实践环节(70%)、课堂互动(64%)和在线学习(58%)。在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的结合方面,82%的学生表示课程选用的案例素材较好地反映了行业最新进展和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同时92%的学生认为思政案例和素材有助于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表明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得到了较好的融合。在教学平台方面,90%的学生表示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大量专业类和思政类教学资源供拓展学习使用,并且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开展课下互动和交流,极大地丰富了知识获取的渠道。而在教学方式上,大多数学生认为课程实践环节有效地提升了其利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88%),培养了科学探究和团队协作的精神(84%),同时深化了对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和专业内涵的认识(92%)。部分参与课程的学生还在实践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 项,突显出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方面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有学生表明课程应该持续更新知识点,进一步融入学科发展前沿和社会热点问题(64%);丰富课堂形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角色(52%);同时完善网络教学平台的资源库,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使用(42%)。这些建议为课程改革的持续改进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方向。

4 结束语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探索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是高校专业课教师的重要职责。通过对城市地理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思政教学新模式。将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科学求真精神、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理论授课+在线学习+课外实践+翻转课堂+综合评价”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在知识传递的同时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三重目标,有效地提升了专业课思政教育的效果。后续还将围绕优化教学设计、拓展网络资源、提高互动效率、加强学情分析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地理和规划类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美在课堂花开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