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期刊编辑共情思维对稿件处理流程运行的促进作用

2023-12-18国荣王梦杰

新闻世界 2023年12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稿件专家

○国荣 王梦杰

科技期刊出版的学术论文是多方人员经过多环节评审而遴选出的优秀成果,是展示科研成果的重要方式,在鼓励学术创新和传播前沿学术研究信息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从作者投稿到学术成果以期刊论文形式最终出版,是经期刊编辑初审和组织同行专家评议,再到终审确定录用后,进行退修、编修,最终排版、校对、印刷出版及数字平台刊发,这一步步的繁杂环节需要方方面面人员的协作配合(图1)。任何环节的停滞或延迟,都将影响期刊论文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出版的及时性。

图1 科技期刊收到作者投稿后的稿件处理流程示意图

而在从稿件评审到出版整个处理流程的多个环节中,期刊编辑是主动组织者、积极协调者和亲身参与者,在维护全流程高效良性运行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期刊编辑应设身处地以换位思考的心态,以作者、审稿专家等各环节人员的视角与立场去积极思考工作并推进流程运转。这种以对方的视角,理解和感受他人情绪和情感,体验别人内心的做法,有助于提高参与各方的积极性[1]。编辑立足本职,恪尽职守,将心比心,融入真情,对稿件处理相关环节的执行者和完成者给予尊重、关心、理解和体谅,注意维护和调动各方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可为稿件处理全流程顺利高效运行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一、及时处理稿件是对作者的尊重

学术期刊的每一篇投稿,都是作者及研究团队在一系列巨大付出和繁多工作基础上所凝结而成的论文成果。编辑在处理稿件时,应看到每一篇稿件背后所涵盖的研究者(作者)的辛勤汗水,而不仅仅只是稿件本身。

从作者进行前期查阅文献调研,确定科研选题以及实验技术路线的设计和进一步实施,到对所获得的实验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比较等复杂而艰辛的过程后,最终撰写论文并甄选确定相应的学术期刊再进行投稿,这些凝聚着作者团队诸多的付出,在投稿后作者也寄予着能早日发表的殷殷期盼。

因此,作为学术期刊编辑,在工作实践中,应想作者所想,急作者所急,以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积极促进各环节快捷处理,努力及时发布与传播科研成果。在收到投稿后,通过高效组织和协调处理,努力缩短稿件的全流程处理时滞[2-3]。初审一般不得超过投稿后1 周,力争在最短时间完成。这既是设身处地为作者着想,是对作者一系列艰辛工作的认可与支持,也是对作者的尊重,是科研论文及时发表的必要前提,更是学术期刊对优秀科研工作者和所取得的科研论文成果进行学术传播与交流作用的基本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作者(研究者)所有辛勤工作的付出以及对所投稿期刊的信任与支持。

二、协调组织并充分维护专家审稿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投稿期刊的科研论文通过初审完成初筛后,期刊编辑需组织相关领域同行专家进行专业评议,并给出准确科学的评审意见,遴选出优秀稿件[4]。而期刊编辑需积极换位思考,充分体会和理解专家工作的繁忙和时间的宝贵,重视评审过程中的协调组织并努力保护评审专家的审稿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以争取专家及时高效完成稿件评审。

(一)精准选择专家并避免无效审稿

期刊编辑对投稿稿件处理的每一个环节,应以提高流程的处理效率为出发点,进行组织与协调。针对稿件,首先需准确遴选与相应研究领域匹配的评审专家,这是学科编辑最基本的职业要求[5]。其次,编辑在送同行专家评审前,需严格把关,努力剔除低质量或创新性不足以及与刊发领域无关的稿件,这可有效避免评审专家不必要的时间成本支出和无谓消耗时间的“无效”审稿,以节省专家有限的宝贵时间,也可使专家对期刊的学术质量有更准确的定位和判断,增进对期刊的学术认同感。

(二)增进专家对期刊的主人翁意识和情感认同

拥有较高共情能力的个体能够帮助他人获得积极认同,可使对方感受到自己被接纳、理解和尊重[6]。期刊编辑在日常工作中,需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培养评审专家对期刊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将期刊发展所取得成绩如期刊影响因子等指标的提升或期刊获奖情况,以及期刊的出版情况、选题方向和未来发展等,与专家经常定期不定期地以邮件、走访、微信群等多种方式及时沟通,使专家了解期刊的发展与提高,增进专家的工作成就感及荣誉感。要特别注意工作细节方面的用心用情,如对期刊以“咱们刊”代替“我刊”等,提高专家的身份认同和情感认同,增进专家对期刊的主人翁意识和亲切感。

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医学期刊的编辑针对一线医护人员肩负紧急救治的繁重工作及疫情防控的艰巨任务等现状,应积极将人文关怀与关心理念融入稿件处理的各个环节,给予慰藉和关心爱护。笔者作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学科编辑,针对在疫情期间人们的不安全感与焦虑情绪等,以及对健康平安的祈盼,和对未来能尽早控制疫情并期待疫情早日结束,回归正常生活的渴望等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在发送评审邮件或短信中,通过附上提醒疫情期间需加强防护并衷心祝愿健康平安等信息,同时感谢专家在疫情防控中所做出的艰辛努力与贡献等;还利用微信等移动互联网端提醒专家在积极救治患者的同时,多注意加强防护,尽量避免疲劳过度等以确保自身健康;在专家完成评审,发回评审意见后,也及时回复邮件,对专家百忙中为完成相关评审而做出的辛勤付出及对期刊的积极支持,致以诚挚的感谢和敬意。这些所融入的真心真情,都有利于促进专家的评审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对期刊的身份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与参与热情,并有助于评审环节高效良性运行。通过以上具体实践,在2020年初对约稿的新冠疫情专题稿件进行组织专家评审中,评审专家均在远低于常规评审周期的时间内,高效圆满及时返回评审意见。这对新冠疫情专题稿件的及时处理和尽可能最短时间内在线发布,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疫情相关稿件在线发布后,也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指导与帮助[7]。

此外,在该系列新冠相关稿件在线发布后,将论文发布后的下载情况等后续相关状态,第一时间告知相应稿件的审稿专家,以感谢专家为抗疫做出审稿贡献,并邀请评审专家或其团队撰稿投稿。此外,在组织专家评审过程中,还针对性地遴选合适的研究者或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积极促进相关领域的评审专家或团队在时间精力等可能的情况下,投稿新冠相关研究成果,这些均取得一定成效,疫情期间陆续有相关专家完成撰稿投稿,在线发布后为临床诊治或疫情防控工作和有效救治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借鉴。

(三)适度的评审间隔与频次可避免审稿倦怠情绪

期刊编辑在组织专家外审时,也需尽量换位思考,体谅专家的繁忙和时间有限等现状,调整相关思路,以保护评审专家的工作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以医学学术期刊为例,评审专家多是大学的教学科研人员及附属医院临床医生,并同时还是承担教学工作者,常常身兼多重工作,业务繁忙,而且评审专家常是其所在领域的重量级大咖,同时在单位部门也身兼数职或在多个学术组织中任职,可谓日理万机。因此,对同一位专家组织评审的邀请频次和间隔缓冲周期,需谨慎把握和控制。对同一位专家不应同时送审多篇稿件,而且邀请评审的频次也应有一定控制,需保持适当的评审间隔时间,以免造成专家的审稿倦怠情绪,或者由于工作繁忙而出现难以充分应对的忙乱与焦虑。

此外,在确保专家评审环节高效运行的同时,也需避免造成评审专家因未能如期完成评审而产生愧疚感、无力感和沮丧感,努力保护专家对期刊的后续支持。在因评审专家工作繁忙、出差等各种原因所致的评审延滞,应通过短信或邮件提醒或催促,若的确无法完成评审,需妥善协调和处理,给予体谅和充分理解,并及时更替评审专家。

三、及时反馈稿件进度可促进作者持续投稿

期刊编辑将稿件退修和录用等进度及时告知作者,在发布后也适时反馈给作者[8]。特别是新冠疫情相关稿件的处理,更需细致入微,全方位服务作者。笔者在收到有关新冠疫情稿件时,及时感谢作者撰稿投稿和对期刊的信任与支持;在评审通过后,尽快认真处理并优先编修;修稿环节给作者发去退修意见时,尽量做到修改意见和建议具体明确,并再次感谢作者投稿;修回并完成编修在定稿后进行在线发布时,第一时间告知作者并致以衷心祝贺,鼓励其转发分享给更多研究者,共同为疫情防控做出更多有益帮助与借鉴。这些举措均可促进作者对期刊持续关注的热情,也增加了后续再投稿的机会,对培育并不断壮大作者群有积极作用。

四、重视期刊论文出版后传播并加强互动以增进期刊黏性

在经历一系列流程后,对最终出版的论文,也需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更好服务研究者(作者和专家等)。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期刊在纸质出版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库、期刊网站、公众号等多种途径和互联网平台,在更广范围传播所出版的期刊论文,有助于提高作者和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编辑通过建立专家或作者微信群,及时在群里反馈期刊出版情况,将期刊发展动态及选题方向等,以微信信息或以期刊公众号链接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在微信群发布,以便专家和作者有更多机会了解期刊,并促进其与期刊的密切关系,增强期刊吸引力。此外,逢年过节时可以在群里发送有关问候、祝福等信息,平时将优质论文或行业信息在群里推荐,也可邀请其对期刊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等[9]。通过这种互动与交流,有助于吸引其更多关注期刊,加强期刊黏性,为期刊发展凝聚更多力量。

总之,期刊编辑在稿件处理及发布后的全流程中,需积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多方考虑,对作者、评审专家通过富有人文情怀的关心关爱关怀,以真心换贴心,做好服务,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增强期刊黏性,并趋利避害,确保提高各环节人员均及时推进各环节进程。期刊编辑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协调者,为保证各环节高效顺利进行,需倍加努力并积极掌控全局,做好协调组织工作。编辑对各环节快捷恰当的处理,有助于及时高效遴选出最新科研成果并及时发布,充分发挥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发布平台与展示交流窗口的作用。

注释:

[1]史素娟,潘光花.共情对心理应激的影响:希望感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调节作用[J].教育生物学杂志,2022,10(01):52-57.

[2]沙莎,蒋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学期刊的快速反应与社会责任——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J].编辑学报,2020,32(04):385-389.

[3]唐耕砚.科技期刊缩短出版时滞策略研究——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事件中的医学期刊为例[J].出版科学,2020,28(03):67-73.

[4]陈嵩,安菲菲,张敏,谭蓉蓉.对完善我国科技期刊同行评议机制的思考[J].编辑学报,2022,34(1):53-57.

[5]尚淑贤,周良佳,颜艳.提高医学期刊审稿时效和质量的对策探讨——基于审稿专家的调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08):832-838.

[6]王天娇.融媒体视域下视觉文化传播特点与策略[J].传播与版权,2022(05):100-102.

[7]国荣,王梦杰,邱芬,欧阳丰.科技期刊在线出版的流程优化与效果[J].新闻世界,2020(07):43-45.

[8]严秀丽,林静,院金谒,张翼.论科技期刊稿件退修过程中编辑与作者的沟通[J].传播与版权,2022(05):29-31.

[9]栗树林.教育期刊编辑如何处理好和作者及读者的关系[J].文化产业,2022(15):7-9.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稿件专家
科技期刊的分类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致谢审稿专家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请叫我专家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专家面对面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