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力原创广播剧基层媒体天地广阔

2023-12-18○沈

新闻世界 2023年12期
关键词:广播剧创作妈妈

○沈 悦

2022 年是广播剧蓬勃发展的一年,全国广播剧人积极关照现实,大批现实主义广播剧作品涌现,为广大听众奉献了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佳作。由吴江区融媒体中心原创的大型广播连续剧《“中国好人”陆鸿——折翼也要飞翔》经过半年的精心打磨,获得了学习强国县融赛全国一等奖的成绩,这是本赛事开赛以来苏州县级融媒体获得的最好成绩。同时,该剧也拿到了2022年度苏州艺术基金项目扶持奖、吴江区文艺精品创作奖等荣誉,可谓硕果累累。事实上,吴江区融媒体中心于2021 年创作单本剧《陈云来信》时,即着力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广播剧团队,目前已经初见成效。《陈云来信》获得了当年学习强国县融赛全国二等奖的成绩。这几年,在精品广播剧的创作上,吴江区融媒体中心广播剧团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笔者作为这两部广播剧的原创编剧,全程参与广播剧的创作。对县级融媒体在广播剧制作领域如何突破瓶颈,打造精品,本文将提一些浅见。

一、精神内核:人物与主题的灵魂

“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1]广播剧是文艺创作的重要形式,创作时需要确立十分强大的精神引领。典型人物作为县融创作的优势题材,致敬时代的精神坐标,其蕴含的家国情怀有强大感召力,为时代培根铸魂提供了榜样的力量。因此县融在广播剧题材开拓上,创作者的视野要更加敏锐开阔。如何将这种精神内核通过广播剧来体现,主要要素有两点:主要人物所具备的强大人格魅力,以及剧本主题所要引领的价值导向。《“中国好人”陆鸿——折翼也要飞翔》的精神内核无疑是十分丰富的。

主人公陆鸿,幼年因为疾病,成为了不可逆的脑瘫病人。他的童年饱受讥笑,然而他没有向命运屈服,自立自强,实现了助残的梦想。三集广播连续剧反映的是一个现实版的折翼天使的励志故事。其一,以小视角彰显大情怀。作品通过主人公陆鸿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从饱受非议的修车工,到创立公司的“陆老板”,他走的每一步路,都没有因为他的身体残疾而退缩,也没有因为生活中遇到的失败而气馁。剧中,陆鸿的饰演者带着“口吃”的语言形象,生动地还原了主人公真实的形象,极具现实感召力。其二,尊重事实,积极引导。作品用声音营造了一个极具时代特征的环境,反映了人物的朴素与真实。陆鸿这一路遇到了很多人帮助他走出困境,度过难关,事业有成后,他主动帮扶身边的残障朋友,以此回报社会。新冠疫情发生后,他舍小家顾大家积极投身抗疫;当选人大代表后,又积极建言献策……“中国好人”陆鸿的个人奋斗故事,折射出他残疾之躯创造的丰富人生,也引领更多残疾人朋友看到了人生的希望,这就是这部剧的传播价值。

剧中,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细节。为了能够去几十里远的芦墟叔叔那里学习修车技术,陆鸿瞒着妈妈,偷偷借了自行车,每天都摔得浑身是土,然而他的内心却无比快乐。

陆鸿:妈妈,我回,回来了

妈妈:回来了啊,哎,好,洗手吃饭

陆鸿:好的妈妈,今,今天没有找到工作

妈妈:没事没事,才一天,慢慢的找。呀,陆鸿,你怎么浑身这么脏

陆鸿:摔,摔了一跤

妈妈:疼不疼?没事吧?

陆鸿:没,没事,正好摔在人家工地上了全是,全是土

妈妈:没事,衣服脱下来妈妈给洗了,吃饭

陆鸿:嗯嗯

这段旁白是这样描写陆鸿的内心世界的:“陆鸿学会了骑自行车,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陆鸿说,打个比方吧,就好比你路过一片麦田,本来没有香味,但是当我骑过去,就感到稻田一阵香味扑鼻而来。”

“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生命、追求健康,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精彩人生。”[2]陆鸿是不幸的,陆鸿也是幸运的。《“中国好人”陆鸿——折翼也要飞翔》之所以感染了众多听众,正是因为它塑造了残疾人楷模陆鸿的形象,在这样强大的精神感召背景之下,这个题材的人物形象塑造有了明显的拓展和提升,引导鼓舞残疾人群坚定理想和信念。时代楷模的精神根基立住了,广播剧的内核也就立住了。

二、原创剧本:一切剧作品的根本

“中国缺少广播剧的原创剧本”。在一次广播剧研究会年会上,职业广播剧制作人认为,这是造成广播剧创作瓶颈的主要因素。这种瓶颈在县级融媒体显得尤为明显,优秀广播剧产量较低。

从本质上讲,广播剧首先是戏剧,其次才是广播,广播剧的叙事是戏剧,因此,结构故事必须遵循戏剧创作的原则。[3]广播剧之所以没有吸引力,其实是在剧本阶段就存在“先天不足”——有些剧本直接起笔,跳过了结构环节,导致整个故事没有节奏,没有起承转合;有些剧在剧本阶段没有考虑到声音演绎的特点,一味用抽象的文学元素塑造人物,然而声音很难像影视作品一样关照到人的脸部和内心情绪,导致广播剧在录制和制作阶段就会陷入僵局;还有些剧本,由于编剧缺乏专业的理论和实践,剧本只是在新闻专题稿的基础上稍加改动,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情节张力,艺术价值大打折扣。

《“中国好人”陆鸿——折翼也要飞翔》的主人公陆鸿,早在十年前,就是媒体关注的对象,近年来,从吴江本地媒体到央视,一直都在讲述陆鸿奇迹一般的人生。但是讲述方式都集中在新闻和专题报道上,相关的文艺作品一直没有落地。文艺作品和新闻专题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源于新闻事实但高于新闻事实,它需要基于文艺形式的再创作,而再创作的根本就是剧本。

一个优秀的剧本需要满足很多的创作因素,必须有冲突,有起因,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尾。而冲突是广播剧比其它戏种要求更为强烈的特点——广播剧完全依赖听觉效果,排除了视觉形象,如果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传播过程就很容易被终止。结构的优劣,对一部广播剧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这部剧中,笔者找到的故事结构是:折翼、逆袭、重生。陆鸿的故事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来源于他的幼年经历、原生家庭、成长过程,这是从出生就开始的、分阶段性的、充满戏剧性曲折与矛盾的、跨度比较大的内容。假如剧本直接讲述成年陆鸿的创业史,无疑是达不到这个故事真正的完整度的。所以陆鸿幼年的戏至关重要,在这里,虚构情节将承担比较重要的一环——在采访陆鸿的过程中,陆鸿对记者说过,“小朋友,都不和我玩。”很简单的一句话,但是深深印在笔者脑海中,一个说话不流利、行动不方便的孩子,在正常孩子所在的学校中,所承受的可以说是大人无法想象之重。

老师:哪个同学愿意和陆鸿坐呀?

(鸦雀无声)

老师:陆鸿,你先搬个椅子过来坐在老师讲台旁边吧

(议论纷纷)

同学:老师真惨,要对着一个傻子

这傻子不会要和我们一起上课吧,他那脑子能行吗

我听我妈妈说班里要来个智障的,我妈妈让我离他远点,说是智障会传染

天哪太可怕了,我也要离他远点

……

(下课铃,同学们涌出教室)

同学:你们看傻子走路,像不像跛脚驴

我觉得像小狗

他过来了,我们赶紧走,别传染给我们

可能有人质疑,在根据社会真实人物事件改编剧本时,虚构会不会造成故事真实性打折。这个问题是很有意思的。首先,打个比方,有时候大家会觉得,有的人说的话每一句话明明都是真的,但为什么听起来很假;还有一类是人编的,但是听了会掉眼泪,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情节可以虚构,但细节必须真实;故事可以虚构,情感必须真实,虚构同样可以比真实更打动人。这就和众多千古流传的经典作品深入人心是一个道理。但是要做到这样不容易,西方文学家常说,作家要有悲悯情怀,要有同情苦难同情弱小的胸怀,写出的作品才有其它作品难以取代的力量。其次,编剧根据剧本情节的需要,在脑海中不断筛选经典的素材,有材料就会编,细节属于自己。陆鸿妈妈和校长的这段对话,原型出自《阿甘正传》中阿甘妈妈与校长的一段对话。阿甘与陆鸿的幼年经历有着高度契合的内核,事实上,当年如果没有陆鸿母亲的坚持,也许陆鸿的故事也就没有下文了。残疾人成千上万,有多少人幸运如他,能有一个如此坚强的母亲呢,这个情境是只属于陆鸿的。

校长:陆鸿妈妈,这个孩子,我建议你送他去特殊教育学校

陆鸿妈妈:为什么?陆鸿的大脑绝对没有问题,他学什么都很快

校长:他的大脑是没什么问题,但是他的行为和语言能力,和正常的孩子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陆鸿妈妈:他学习生活完全可以自理,说话可能慢一点,但是他能表达清楚

校长:你还是不太明白我的意思

陆鸿妈妈:那校长到底是什么意思

校长:那我就直说了,像陆鸿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和别人不一样,会受到一些非议和眼光,这对孩子也不好。而且,把他放在哪个班里呢,哪个班里的家长,可能都会有意见

陆鸿妈妈:我们陆鸿从小就很乖,从来不调皮捣蛋,不会影响其他孩子读书的

校长:其他家长不这么想,家长可能会觉得,这样一个孩子,坐在那里就是一种影响

陆鸿妈妈:(停顿几秒,坚定的语气)我的孩子智力正常,他有权利接受和普通孩子一样的教育,至于别人的非议,我们不理会,请校长接受他正常入学

图为编剧(作者 中)和导演(右一)和主演(左一)反复研究剧本角色

“编剧是个伟大的职业,编剧永远要面对下一个作品怎么写。我们的工作从零开始,不管你曾经写过什么,下一个戏就是一张白纸。”[4]限于篇幅,这里不在剧本创作技巧上赘述,但从艺术创作来说,广播剧编剧要时刻保持从零创作的信念,任何题材都不是其它题材的复制,每一个题材都值得一个字一个字地重塑。编剧的使命就是挑选出能够触动人心的题材,转化和感知身边的世界,再用细节去吸引观众,观众要相信我们笔下人物的命运,才能真正融入这场声音的盛宴。

从制作来说,编剧必须对广播剧创作环节有着清醒的认识,编剧创作的故事和人物形象,是广播剧的创意源头。导演、演员、音乐、音效、合成等二次创作,都是建立在剧本之上的。如果一个剧本存在硬伤,再好的演员和导演,也很难弥补先天不足。文艺创作要谨记保持酝酿和发酵过程,对剧本艺术高度的呵护与对题材精神内核的敬畏,这是广播剧创作真正强起来之路。

三、艺术高度:沉住气,切勿急功近利

优秀的广播剧作品,从艺术关照现实、传递力量、渲染情感,从而带给听众不同的感受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广播剧人在创作过程中,要从坚持做好一切从正确的、主流的价值导向出发,既不能追求“短、平、快”,更不能一味迎合市场。整个创作过程都需要沉住气,守住底线,精心打磨,要舍得下功夫、花时间、磨质量。陆鸿的事迹从十年前就是广大媒体关注的对象,但是广播剧要给出不一样的答卷,最大的筹码还是专业团队从各个环节下功夫。

剧本定稿后,该剧迎来了最大的困难——寻找演绎陆鸿的两位演员(幼年与成年)。这比普通题材的广播剧更加有难度——陆鸿因为残疾,在生活中说话的连贯性比较差,这是这个剧本最难的地方。但换一个角度去想,这也可以成为最好的地方,这个角色一旦演绎成功,感染力是十分巨大的。但是这个角色对声音演员的要求高,声音演出的难度丝毫不比出镜演员的难度低。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内容就是创作者的理念,艺术的形式表现为诉诸感官的形象。[5]声音作为广播剧内容的唯一载体,在没有影视画面支撑的情况下,成为广播剧表现力的基石。广播剧作品想要成为精品之作,角色声音的艺术表现力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剧本所描述的特定情感如何通过声音推进叙事,直接关系到能否在听众脑海中形成剧情的感染力。

面对这个声音特殊的主人公,吴江区融媒体中心的主播们拿到剧本后,进行了一次次的研读和试练。“必须完全放开,全身心将自己视为一个常年说话不流利的残疾人。”很多试练过的主播都这样表述这次经历。国家一级播音员申亚,为了找到陆鸿的感觉,每次下了直播,就反复琢磨陆鸿早年的采访视频——研究真实的陆鸿,这是最有助于模仿的方式,然而这显然并不容易,陆鸿说话不流利来自于他的大脑病变,但正常人说话如何能达到那个程度且毫无刻意的感觉呢?最后申亚找到了一种方式,为了追求逼真的效果,他尝试用手掐着喉咙进行演播,声带发生的挤压加上一些技巧,终于达到了他想要的效果。这一高强度的“卡喉”演绎让现场的导演和工作人员都感到于心不忍,但是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申亚坚持着完成了长达一个多月的录制。也恰恰是因为这样的难度,他也更深刻地从中感受到了陆鸿平时说话的困难程度,更加深刻地共情到角色中去,这便是角色的特点又反作用于演员身上,实现了录音艺术的“双向奔赴”。

小陆鸿的扮演者也有着令人惊喜的表现——从融媒体中心小记者团里选拔出来的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一出场的表现就惊艳了众人,奶声奶气地将陆鸿幼年既口吃又天真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场开头戏在整个剧本的结构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坚定了编剧当初在人物设定时的想法,没有因为可能带来的演绎困难而放弃幼年剧情的铺陈——母亲对陆鸿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一生,开头这一场可以说是铺垫全剧的重头大戏。

(街道嘈杂声,伴随着人声,以及陆鸿母子的脚步声)

陆鸿妈妈:妈妈给你说的都记住吗

陆鸿:记,记住了

陆鸿妈妈:那你给妈妈说一下

陆鸿:见,见到校长要问,问好,要笑眯眯的

陆鸿妈妈:对,还有什么

陆鸿:校长问我问题,不,不要紧,紧张,妈,妈妈都教过我,我,都会

陆鸿妈妈:对,最重要的一点还记得吗

陆鸿:最重要的是记,记得,我,我很棒

陆鸿妈妈:对,加油

(走一小段路)

陆鸿:妈,妈妈,为什么,街上的人,都看,看着我

陆鸿妈妈:(停顿三秒)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个小盆友长得好可爱啊,穿的新皮鞋也好漂亮啊,都想多看你几眼

陆鸿:(高兴的)真,真的吗

陆鸿妈妈:真的,妈妈不会骗你的

该剧的导演在接到这个剧本后,也面临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二度创作。在不断复读剧本的过程中,通过专业的视角仔细分析剧本的艺术构思。陆鸿幼年的时代背景、演员需要的情绪,如何能够在没有画面的情况下,还原真实、符合年代实际的情景,并且反映出作品想要体现的主要思想。矛盾冲突是作品戏剧性的关键,人物性格的剖析更是广播剧导演需要耗费精力、细致挖掘的方面。有的台词演员在演绎的时候,语气总是差那么一点意思,其实是缘于对人物性格、情感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这时候就需要导演一遍一遍地和演员讲戏,把这场戏真正需要表达和揭露的矛盾冲突嚼碎了来展示给演员,才会有了最终作品——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没有任何一个角色是“工具人”。这是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

后期剧组为了达到最好的渲染效果,在音乐音效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对人物情绪节点的把握,现实环境声音的打造,都达到了近乎苛刻的制作标准,使得听众收听时的感受,就好像是闭上眼睛在听一部电视剧一样真实感人。

无论媒介传播技术如何变换,广播剧依然“声”机勃勃,魅力不减。县融广播剧制作团队要做出精品广播剧,就要不断挖掘具有精神高度的主题、钻研剧作知识、坚守创作初心、提升艺术高度,怀着饱满的创作热情,拥抱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

注释: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5-10/15/nw.D110000gmrb_20151015_4-01.htm.

[2]习近平2016 年7 月28 日在河北唐山考察时的讲话,http://www.news.cn/politics/xxjxs/2023-05/21/c_1129633975.htm?d=1684715661925.

[3]刘文宇.广播剧剧本创作中如何结构故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03).

[4]曲士飞.中央戏剧学院编导在青年编导提升班讲课录音[J].大舞台,2019(01).

[5]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2.

猜你喜欢

广播剧创作妈妈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一墙之隔》创作谈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创作随笔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