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型居住社区项目贴合场地特质的规划设计

2023-12-18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3年34期
关键词:美林轴线标高

黄 凯

广州汉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630

重塑集体场所记忆,进而实现活化一个持续开发的大型社区为目的的规划设计,需要将社区的空间在不同的层级上进行划分。在点、线、面的不同形态规模领域,赋予不同的实际功能,使得居民在日常的使用体验中逐渐强化对于社区场所的感知和认可。而对于一个具备丰富地形特点的社区而言,场地的高地变化与不同的自然景观利用,是规划设计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解决好这些问题,就是进一步提升社区舒适性与品质的契机。

1 社区场所不同空间层次的设计

1.1 边界层面——城市交通的节点及周边空间的营造

人口的流动规律决定了城市交通节点是塑造社区归属感的第一步。例如美林湖国际社区作为地处新城的大型养生社区项目,其本身的定位不同于城市内靠近集中且成熟的商务办公社区,缺少常驻的固定人口的优势,其社区的居住者非常依赖于城市的区域交通[1]。因此,美林湖的区域交通节点变得非常重要——这其中主要包括自驾车的美林湖片区出入口节点,以及承载公共交通工具的公共交通站。设计伊始,在分析美林湖地区与周边市区的多种可达路线及其综合交通情况的基础上,笔者对各个路线之间的时间效率进行了对比研究。确定位于片区北侧紧邻城市高速干道的接驳出入口的位置,但是这仅仅是在城市边界层面做出努力的第一步,仅仅是满足了多种交通方式的接驳功能,并不一定能够成为加深社区归属感的标志性空间。在此基础上,对一小块临近这个交通综合体的用地功能进行了调整,将一部分商业功能调整至此,在此形成一座具备商业氛围的广场,而广场空间所形成的独特的围合感,则能够强化人们的终点感,让人们意识到,已经进入归家的范围。

1.2 区域层面——化零为整的区域交通轴线

除了城市公共交通方式以外,地块内的道路交通输送能力直接影响到日常通勤高峰期时美林湖的交通畅通度。在项目地块内存在一条南北向贯穿整个项目场地的美林湖大道作为该项目的主要交通干道[2]。为此,规划设计中强化了这条交通干道的车流通行能力——将原本15米宽的美林湖大道,扩建增加至30米宽的城市次干道级别。这样做不仅是考虑到美林湖内车流的通行流畅,也是为了将这条南北向的交通干道打造成为该区域范围内的一条空间景观轴线,强化预期的轴线效果。

1.3 社区层面——结合人口规模和场地地形处理,划分适宜的社区尺度

从居住区的人口规模来考量社区分区的尺度大小,同时在社区的具体规划设计中,考虑到地形高差处理对于社区边界的形象改变。在复杂的山地地形处理中,不可避免地会采取“台地式”的处理手法来统一整合场地的高差,这就会沿着道路的边界产生出若干因为地形处理出现的挡土结构。如果只是从人口规模上考虑分区的规模大小,就会有可能出现在道路两侧出现高耸的挡土墙,这既不利于场地规划的经济性要求,同时也不利于社区街道的营造,进而会影响到场地内步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利用。社区边界层面的最终目的——社区规模的大小以及社区道路的考量,其根本性的目的是在于规划设计出宜人的社区步行街道空间。从车行过渡到步行系统,意味着人们对于社区的距离更近了一步。

1.4 个性化层面——良好的社区意象

美林湖地块本身就具备了非常优质的自然景观资源,其项目本身的定位也是结合自然资源的养生社区。因此在单独各个地块的社区规划布局中,设计延续了“美林”的概念,努力将区域的山林资源延伸到社区花园内。在建筑单体的布局设计上,采用了尽可能的沿场地周边布置建筑的规划方式,空余出场地中央区域,为园林景观的设计预留充裕的条件,也利于处理场地的高差关系。基于场地内大小一共分布着接近三十个单独地块,每个地块的地形与周边的景观资源都有不同。因此在设计的时候,结合地块本身的自然条件和控规要求,对每一个地块都做了不同的调整,这样的结果是在一条清晰的主轴线的引导下,轴线两侧随着地形的变化起伏,依附于道路系统的各个社区便呈现出了不同的气质。结合在建筑单体外立面上的不同考虑,整个美林湖社区呈现出一种空间布局与人居尺度的和谐统一,但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良好生态社区生活圈的集合。而这种“求同存异”的设计指导原则,才使得人们对于各自的居住社区有了更加分明的辨识,这也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社区“城市意象”[3]。

1.5 节点空间——建立社区宏观空间尺度的量度坐标

邻里关系的维系考虑与公共配套设施功能的结合,对于一般的社区规划而言是十分常见的设计手法。利用文化活动室,社区小广场,社区诊所,幼儿园等功能设施来促进居民的交流,延长和引导社区居民的活动流线[4]。在普通的中小型社区设计中,由于周边社区密集,这样的公共设施资源充足。但是对于一个类似于美林湖这样的超大规模的“社区新城”而言,公共配套设施的布置,决定了该片区的人流的汇集导向。从交通组织上考虑,笔者将配套的小学及幼儿园设置在区域交通的支路附近,以便疏导学生人流,减少对于交通主干道的压力,保证安全;同时将社区医院,交通站,酒店等公共配套设施沿着空间轴线美林湖大道依次设置,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通过将这些公共建筑设计成为轴线空间上的一个个独立的节点空间,能够形成明确的方位坐标,有助于人们在这条轴线空间上产生明晰的认识。不同的功能设施具备不同的节点空间,使得美林湖大道这条轴线产生了明确的刻度。美林湖大道这条区域内最主要的交通轴线,既承载了交通流线的组织,有兼备了公共功能性,利于社区的管理和使用。

1.6 突破、联系与汇集——设计步行绿道轴线系统串联利用零碎地块空间

通过对于不同层面的空间强化及划分,在美林湖社区的场地上建立起了一套社区归家、识别、定位的认同体验,但是,这还不能达到一个完整的社区体系。之前的工作都是在不断的划分切割出社区设计的单元范围,并逐渐深入。我们还需要一个联系体系,突破我们划分出来的各个社区的界面以达成整体的联系。这就引入了另外一个重要的设计要素社区步行轴线体系。在划分出单独的社区单元之后,车行的流线得以保证畅通。但是各个过于封闭的社区空间不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居住社区氛围。我们希望居住社区是一个让人们提及到的时候会使得居住者无比自豪的社区,这种自豪和骄傲感是根植于社区认可度,并进一步提升发展出来的。这就需要一个宏观而整体的社区形象来承载。为此,我们利用了地块内若干块零碎的不得用来建设建筑的土地,将这些地块设计成为一个个镶嵌在居住社区内的绿洲。通过丰富多样的步道,栈道乃至过街天桥将这些绿洲串联起来,这条以满足人们步行为主要目的的步行道路,成为了我们规划体系中与主轴线美林湖大道交织的第二条步行绿道轴。通过这条轴线,将原本零散的各个社区空间紧密地串联起来,在延续路网节点的基础上强化南北联系,再辅以绿色的山谷生态轴线强调基地景观资源,将场地内各零碎空间有机串联起来,形成社区生态良性闭环。

2 社区公共空间规划与场地特质的贴合设计

在美林湖国际社区的规划设计框架确定之后,如何对美林湖国际社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框架与场地特质进行贴合设计是第二个设计挑战,这其中主要涉及到的技术难点就是土方平衡以及地形的高差处理。

2.1 确保项目场地的整体场地的土方平衡

美林湖场地从北到南,地势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北边为地势较高的丘陵山地,且在同一个区域内分布着多个标高接近的峰顶;东南部主要为美林湖湖面区域,大部分区域均为地形突然变化的陡坡地形(图1)。因此,项目场地的整体土方平衡不仅需要考虑期望中建设完成面的标高,还需要考虑周边道路在修建时需要的土方开挖量。与一般的项目不同之处在于,在这个项目里没有一个固定的与城市道路相接的标高数值,一个地块附近的道路标高甚至需要通过几个相邻地块的设计标高来推算出来。为了能够达到土方数据评估的目的,以已经修建好的美林湖大道为基准点,首先计算出临近美林湖大道的各个地块的设计标高和道路标高,在由此计算更远距离的地块的场地标高以此类推。当地块与周边的城市道路发生联系时,依据最后的与城市道路相接的状况来校核整个计算过程(图2)。

图1 场地地形标高与坡度分布

图2 不同标高地形场地与交通干道交接处理

2.2 场地景观与场地排水设计相结合设计

在计算整个区域的坡度及场地设计标高的时候,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设计要素,需要作为一项基本的设计指导原则来考虑。这条原则就是项目场地整体的场地排水的导向。通过分析和标记场地内外现有的城市排水设施的工程接入点以及雨水自然排水的流向,将这些分析结果导入到设计图纸中就会发现,在不考虑采用电动机械泵压排水的情况下,现有的场地生活污水废水排水会遵循一条既定的排水线路,这为设计提供了一条重要参考依据。由此可以大大简化在设计过程中,对于各个场地地形高差考虑。同时,场地的自然排水也得以结合景观园林的手法,自然的在地势较低的山谷形成水面景观,在地势较高的区域顺应坡度形成溪流,场地的地形显得更加的自然顺畅。

2.3 局部场地的精细化处理

确定完大概的坡度走向之后,更进一步的深化工作体现在针对每一个地块的具体的高差设计处理上。对于美林湖社区的地形处理,并不是一个宏观的方向性的地形设计规划,更接近于对数十个单独地块进行地形设计之后的集合。对于每一个地块,设计时都会重复经历一个设计过程——结合每一个地块的控制要求预估体量,设计土方平衡措施,接着通过消防等不变的硬性坡度要求核算平衡措施,最后依据场地周边的自然资源调整场地地形设计。最初设计时都会先估算地库的规模,因为地库是主要考虑和影响土方平衡的因素。每一个住宅地块其自身的容积率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该地块的地库停车面积要求,这个地库的面积与场地可建范围面积的比值反应出了该社区地库的分布层数。例如该值过大时,说明该地块需要修建多层地下室,这就意味着如果从该地块的现有区域道路交通节点往下开挖至需要的深度后,地库另一端是会出现悬空或者深埋的状况。因消防系统的坡度要求是一个准确而固定的数值,这样的不变的设计要求,恰好成为我们最后用来校检场地标高的依据。将不确定的设计条件,转换为通过确定的设计要求去约束,这也是一种面对复杂设计问题时候可以采取的设计策略。在整个项目的设计中,会遇到很多高差跨度之大,根本难以建设的地形。在面对这样的状况时,普通的土方平衡设计会造成巨大的开挖代价。针对这种情况,在设计时另辟蹊径,借鉴和引用了重庆地区的临江山地建筑的处理手法——利用退台建筑自身的叠级来消化处理高差关系,让参观者行走于屋顶露台上,将河谷两岸设计成为临河靠山的特色商业街区,使之成为该社区居民的集体记忆点。

3 结语

总体而言,在美林湖国际社区的规划设计中,通过对以上各个不同要素的考虑,归纳整合出“一脉络两轴线五节点”的规划指导框架,突出场地轴线联系,并通过设计节点与标志物变成重要的意象特征,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增强了人们对于美林湖国际社区的归属感和认知,进而提升项目产品力和溢价空间。同时也通过对场地土方平衡和高差处理,实现景观设计与给排水设计相.结合,进一步打开社区场地物理边界,得以有效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大型社区生活圈。

猜你喜欢

美林轴线标高
书记讲党史 “亮”出新标高
曲轴线工件划伤问题改进研究
办公楼楼面装饰标高控制流程及注意事项
扬州小巷
丈夫的红颜知己
基于回归分析的水电机组轴线曲折预判断分析
行书章法浅析(十五)书写应把握行轴线
安庆铜矿主井提升机系统反转/过卷故障分析与处理
My school life
凸轮轴孔轴线与止推面垂直度超差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