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实践
——以涪陵城中片区环境提升为例

2023-12-18何希李程熙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3年34期
关键词:绿地海绵广场

何希 李程熙

1.源冶(重庆)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重庆 400000

2.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 重庆 400000

1 引言

1.1 实践背景

现今中国城市发展,普遍面临自然属性弱化甚至丧失等问题,如自然系统占用破坏、破碎化而至功能减退、地面硬质化等,由此直接导致中国城市普遍的水资源不平衡问题,如城市内涝、干旱等。

1.2 海绵城市理念

在传统建设模式下,城市处处是水泥森林,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 设施进行集中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 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传统的市政“雨水排的越多,越快,越顺畅”的模式,忽略了雨水的循环利用。实际上,可以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统 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个问题。建设“海绵城市”,最关键的在于区域内的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归根结底是要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实现雨水多留少排。这需要保护好河塘沟渠湿地等城市内原有的自然水系,维持好自然水系的水文功能,并增加城市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等可透水地面[1]。

1.3 城市公共空间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主要指在城市范围内,由建筑、构筑物、道路、广场、绿化、水体、城市小品、标志物等共同界定、围合而成的空间。由于承担着城市中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种复杂活动和多种功能,它既是城市生态和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各种功能要素之间关系的载体,而且它还是动态发展变化的。城市公共空间按照物质空间划分,通常为以下几种类型:(1)街道空间(2)广场空间(3)公园空间(4)绿地空间(5)节点空间(6)天然廊道空间。

1.4 建设与研究的意义

海绵城市与国际上流行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与方法非常契合,如低影响开发(uD)、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 及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等,都是将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良性水循环、内涝防治、水污染防治、生态友好等作为综合目标。该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具有自然循环的“绿色海绵”雨水系统,使整个城市容易适应新的环境,遭遇水灾害后能够快速恢复,能够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和自 然灾害,并且不危及其中长期发展。这不仅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还能为综合生态环境带来效益。

本次项目实践中,旧城区公共空间类型多样,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合进来,选址分散在该片区排水通道附近,并且针对性的提出了一地一策,既解决了人民群众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美好愿景,又缓解了老旧城区在雨季排水系统负荷。最终目的是改造出海绵城市相关指标达标、城市居民满意、城区环境焕然一新的一系列公共绿色空间。

2 项目概况

2.1 项目区位

项目地点位于重庆市涪陵区,涪陵区是重庆市辖区,地处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地,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是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核心城市、渝东南部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区东部中心城市。

境内地势以低山丘陵为主,横跨长江南北、纵贯乌江东西,地势大致东南高而西北低。气候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8.1℃,年均降水量为1072毫米,无霜期317天,年均日照1248小时。

2.2 建设地点

本项目涉及类型较为多样,包含城市广场、主要交通旁侧绿地、高速路出入口门户绿地、主要道路路旁绿地、主要道路转角绿地、城市老旧绿地等多种类型。

具体位置分别为易家坝广场、青年广场、乌江二桥桥下区域、娃哈哈公司至宝龙广场处绿化区域、涪南路旁闲置区域、宝龙广场二期至鹅颈关立交闲置区域、郭昌毕医院外侧绿地、兴涪路口内侧绿地、涪陵五中后门高堡坎上方闲置区域、龙桥高速路出入口、涪陵十四中学校前广场绿地,共计11处公共空间[2]。

2.3 场地现状及挑战

2019年6月22日,涪陵城区遭遇超强暴雨,大量雨水汇入三号箱涵,在中医院处形成洪峰造成爆裂,城市雨涝问题较为突出。城区内广场铺装老旧、部分绿地闲置,周边居民对于居住环境改善愿望强烈。

3 总体设计

3.1 设计目标

充分贯彻海绵理念,结合海绵城市规划,完成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在此目标的基础上,构建生态的绿色边界、生机勃勃的门户绿地形象、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

合理组织空间布局,发挥城市海绵的功效,让雨水被绿地滞留并净化,为城市的雨洪管理起到良性作用。

综合统筹城市海绵、城市生态空间营造、地下水补充、居民日常休憩游览等多种功能。实现城市、生态及人的活动的和谐共生,完善城市绿地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

3.2 设计策略

为完成设计目标,多角度制定三大策略:

(1)将海绵设施与传统公共空间功能结合:如营造可进入的休闲雨水花园空间、将生态植草沟与城市绿地有机结合等,既起到了城市海绵的效用,改善了周边环境;又增加口袋公园的公共功能,服务周边社区居民。

(2)统筹设计,多种活动空间组合,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将口袋公园、高品质绿地作为城市与自然之间的缓冲区,形成亲和自然的城市生态绿地,营造高品质的城市整体形象。

(3)基于自然、利用自然、道法自然。在自然优先的原则下,运用对自然系统的探索和认知,借助自然做工,结合适度的人工干预,建立顺应自然、自我吸收雨水的生态绿地。

4 各区域具体设计

4.1 广场改造型

对区域内易家坝广场、青年广场进行现状问题梳理:铺装为老式广场瓷砖和老式水泥砖,原铺地已使用数十年,破损严重,行人易磕绊。且新修补瓷砖与老瓷砖有较大颜色差异,整体效果不佳。瓷砖材料下雨时易积水,行人易滑倒。广场无法透水,增加周边雨水管网排涝压力。

针对广场突出问题,整体改造下垫面,将原先铺装拆除至土层,运用仿石材透水砖作为主要铺装材料,通过不同颜色搭配形成现代风格广场。布局上新增了大量下凹绿地,同时划分广场动静区域提升广场功能性。

4.2 口袋公园营造型

在部分面积较大,周边社区居民居住率较高的绿地。营造韧性海绵绿地,同时为周边居民创造日常休闲、活动的口袋公园。此类型包含乌江二桥桥下区域、宝龙广场二期至鹅颈关立交处闲置区域、郭昌毕医院外侧绿地、兴涪路口内侧绿地四处口袋公园营造。

该类绿地现状主要问题为:

(1)下雨时雨水堆积,缺乏有效利用及疏导。

(2)现状植物组织搭配效果不佳,部分植被生长不良。场地内现状步道周围绿地受踩踏严重。

(3)绿地内仅有少量步道作为附近居民通行使用,没有可提供休憩、活动的公共空间。

(4)其中部分区域现状为临时停车场,大面积硬化,亟需进行下垫面改造,复绿提升。

结合现状问题分析提出以下设计策略(图1):对区域进行海绵城市改造与景观提升。其中包括雨水花园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游步道设计与雨水花园周边植物栽植设计四部分。具体策略为:

图1 口袋公园型空间设计平面图

(1)结合绿地营造生态植草沟体系。

将城市绿地与生态植草沟结合,做到小雨源头就地滞蓄、过程减速消能;大雨弹性适应,适当储存雨水。增强区域韧性,助力海绵城市营造。

(2)营造精致城市转角绿地。

完善主景组团,增加中层开花或色叶乔木,丰富主景特色。

梳理绿地内植被,去除长势不佳的乔木小苗。新增灌木层,运用色叶灌木及开花地被,种植流畅的线型植物花带。

(3)构建步行友好的绿地步道。

完善绿地内步道,运用透水混凝土作为铺装,结合周边居民流线需求,建构新的慢行步道。

(4)构建安静休闲的城市休憩空间。

沿线种植灌木及开花地被,营造优美的步行环境。搭配口袋休憩空间,对绿地进行功能补充。

(5)营造城市阳光大草坪。

在适宜区域,拆除原有水泥路面,打通雨水与土壤的阻隔,在地形上大面积下凹,并对场地表层适当覆盖一些种植土,以满足草本类植物快速生长需求。植物栽种方式为:铺种草皮或播撒草籽,使区域快速形成城市阳光大草坪。低成本改造,衔接后期城市开发[4]。

4.3 绿地改善型

部分待改造绿地周边居民较少,但位于城区重要道路端头、旁侧处。此类型在海绵城市改造的同时,需要打造为精品城市绿地,主要观赏视线为周边车行视线。此类型包含娃哈哈公司至宝龙广场处绿化区域、涪南路旁闲置绿地区域、涪陵五中后门高堡坎上方闲置区域、龙桥高速路出入口区域、涪陵十四中学校前广场绿地。

该类绿地现状主要问题为:

(1)绿地景观效果不佳,节点大树不突出,周边衬景不明,地被杂乱,杂草丛生。整体缺少花叶、色叶植物。

(2)现状植物品种单一,存在大量速生树木,木质脆弱,在大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下有折干等危害。

(3)部分作为城市入口展示区的绿地效果不佳,无法展现城市精神风貌。绿地内杂草大量生长,遮挡现有的标语及植物景观,背景部分有大片菜地,缺乏背景林遮挡。

(4)部分作为城市边界的绿地,缺乏边界林收拢视线。

(5)部分绿地被菜地侵占。

结合现状问题分析提出以下设计策略(图1)。

(1)构建沿交通道路坡上疏林草地与百米花坡。

梳理现状绿地,清理区域内长势不佳、枝干脆弱的刺桐及各类杂草。在腾出的绿地空间内,铺种草坪,种植开花或色叶灌木,形成流畅的线型花带。构建出乔+灌+草、灌+草的多层次的花坡疏林草地。

(2)营造高品质道路植物节点。

结合现在情况,清理周围杂草及长势不佳、病死乔木,突出植物节点组团,林下种植多层常绿灌木及开花灌木,营造精致的植物组团。

(3)构建山、林、城体系。

生态连接各处现状林地。补种竹林作为区域生态林,突出山-林-城的独特城市风貌。

(4)构建主要城市道路花色边界林。

梳理场地植物,清理玉米地及杂草。在坡顶成列种植乔木,为迎宾大道构建优美花色背景边界林,提升区域环境品质。

(5)构建构展现涪陵精神风貌的高速下道口景观。

重新梳理场地,去除场地内杂草,现状区域内绿量充足,需补种色叶灌木及开花地被。于现状玉米田处种植花叶、色叶树种,形成色叶背景林,衬托主景,同时避免门户绿地被菜园侵占。

对另一侧道路路旁带状绿地进行梳理,清理杂草,种植连片花灌木,形成整体的门户绿地。

(6)构建多观赏面的校前绿地。

结合场地需求,运用建筑中庭绿地设计手法,在绿地内种植以丛生朴树为主景树的多层次植物组团。保障市政人行道视角观赏到校园高大挺拔的植物组团、广场视角观赏到层次完整的入口植物组团以及建筑架空层视角观赏到精致的建筑中庭式植物组团。

(7)打造海绵城市绿地。

将海绵绿色基础设施与多类型绿地相结合,通过地形改造形成层层梯田地形,或绿地大面积下凹,利用植物滞留和净化雨水。使绿地有时间充分吸收雨水,减少绿地养护成本,缓解市政管网的雨水排放压力[5]。

5 建成后社会效益及结论

此项目通过对老旧城区的实地研究,结合海绵城市改造、城市更新等要求。对城区多区域进行海绵化的提升改造,使城市公共空间兼具雨水调蓄功能、提升城市活力、改善环境和提高城区形象。

(1)实践并验证了城市公共绿地与城市海绵体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二者应当统筹结合、统一设计。二者结合设计有助于降低建设成本,增强可实施性,减少建设周期,缓解老城区建设空间紧张,有助于海绵城市改造项目落地。

(2)依据老城区径流控制要求。构建了三种改造模式。以透水铺装为主的广场改造,以口袋公园为导向的绿地改造,以精品植物节点为导向的绿地改造。同时,改造区域内的下凹绿地、渗水管等都与市政管网相连接,形成统一水网。

(3)验证了公园化的城市绿地改造思路,创新将绿地打开,建设群众喜爱的口袋公园(图1),从根本上解决居民抄近路、踩踏绿地等现象。缓解了相关部门的绿地养护压力,极大的改善了周边老旧社区的居住环境。

猜你喜欢

绿地海绵广场
春天的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在广场上玩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海绵是植物吗?
杭州市区春季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