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逻辑、时代内涵与推进路径

2023-12-18超,和震*,2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高质量技能

柳 超,和 震*,2

(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87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1]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已经广泛地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步入“十四五”,职业教育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入认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逻辑、时代内涵和推进策略,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证。

1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逻辑

1.1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题中之义

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自此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新目标。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存在问题较多、发展阻力较大的一部分,更是需要高度关注、重点突破的一部分。因此,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是职业教育自我完善的结果,还是完善现代教育体系的要求。一方面,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进步的有效手段,是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有力抓手,是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化成长和多样化成才的重要途径。因此,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具备其他类型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承载并发挥着独特且关键的功能。另一方面,随着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深度融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会全方位、多层次地直接影响其他教育的发展质量,因此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职普融通,为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提供有效平台,并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打下坚实基础[3]。总之,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

1.2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

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4]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所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和社会革新理念[5],是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关键时期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全面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建设技能型社会在目的、路径等多个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建设技能型社会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同时,技能型社会的建设既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和目标,也提出了新的困难和挑战。一方面,职业教育要跳出传统学校职业教育的狭隘视角,重新审视自身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功能,加快建设包括基础教育学校的技能启蒙、职业学校的技能养成、继续教育的技能获得、企业内训的技能提升和社会培训的技能补给的职业教育体系[6];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要由以往强调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不断精准识别并破解现实矛盾和主要问题,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面向人人、面向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与培训服务,以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并引领技能型社会的建设。

1.3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两个大计”这一论断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高度评价教育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极端重要性,深刻揭示出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占据产业链高端和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变量,也是提高我国经济实力的重要保障[7]。职业教育一头连着万千家庭和孩子的未来,另一头连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因此职业教育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真正发挥出其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的作用,才能服务、支撑和引领我国现代化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一方面,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既是大变局的一部分,也是推动大变局的重要力量。前三次科技革命都发端于西方国家,而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中,中国成为了全方位的参与者,部分科技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转变[8];另一方面,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9]。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职业教育需要以高质量发展破解以往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技创新和技能传承等方面的难题,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瞄准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等重要领域,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企业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推动产业进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技兼备的优秀人才。

2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

2021年5月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等部门联合编制《“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要“全面提升教育体系内在质量水平”[10]。如何真正有效地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对这一命题的时代内涵进行深刻地剖析和认识,这不仅要求理解高质量发展的真实意蕴,更要融入职业教育的自身特色。

2.1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不是局部的完善和突破,而是应当体现在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即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然是全面的发展。

首先,“全面”体现为发展的系统性。一方面,各个学历层次的职业教育应均衡发展。在教育体系内部实现纵向贯通和职普横向融通,统筹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构建起促进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另一方面,除学校教育外,职业教育还需要针对复转军人安置、企业职工、新型职业农民等重点人群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1],因此系统性还要求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统筹发展,实现培养培训一体化。

其次,“全面”体现为职业教育布局的协调性。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各个区域、各个领域的统筹兼顾、整体谋划的系统集成。在各区域之间,东、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应当协调发展。一方面,公平配置职业教育资源,以先进带后进的方式,缩小职业教育资源的区域差距;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对中西部职业教育发展落后地区的政策优惠力度,加强政府引导,保障政策落实,让人人都能享有公平且有质量的职业教育。在各领域之间,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应当协调发展,即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导向,积极调整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具体来说,其一,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实现专业设置情况与产业发展情况相匹配;其二,层次结构与技术结构相适应,实现中职和高职所培养的人才数量比例与行业企业当前技术要求相匹配;其三,规模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相适应,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数量与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数量相匹配;其四,布局结构与区域结构相适应,实现职业院校的地区布局情况与产业的区域分布相匹配。

再次,“全面”体现为职业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本质。第一,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人人,提供平等的入学途径,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促进人人多样化成才,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第二,职业教育通过开展教育与培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传承技术技能,进行科技创新,提高社会生产率,为全面发展创造充足的物质条件;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唯一方法,因此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继续坚持基本办学路径,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统一,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过程中,进一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2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特色的发展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2]这一论述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基本逻辑,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对职业教育最为重要的判断,也说明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自身的特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基本要素坚持类型定位、强化类型特色是职业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的实质。首先,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要落实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对接社会发展需求[13];其次,职业教育特色发展要求将办学目标定位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来,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彰显类型特色,服务产业发展,优化人才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再次,职业教育特色发展要求采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基本途径,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该行动计划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4]。坚持中国特色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既是教育发展要求,也是时代发展之需。一方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必须根植于中国的社会土壤。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善于吸取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与教训,具有博采众长的气魄和取长补短的胆略,但是视野的开阔并不意味着借鉴的盲从,盲目地模仿和遵循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会严重阻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时代与国情的变化导致职业教育的环境不断变化,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必须深入推进育人方式、管理体制、办学模式等多方面的改革,确立新的发展思路,把握新的发展规律,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在“守正”的基础上,积极应对时代所提出的新挑战,实现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2.3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开放的发展

沉溺于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创造的重大成就之中而故步自封,抑或仅仅埋头苦干,不关注、不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办学经验而闭门造车都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开放成为必然选择,是职教国际化的必由之路,是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职教行动,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践行“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价值理念的职教作为,也是为其他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国教育的对外开放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已经向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科学决策发展[15]。《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均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进行了顶层设计、整体部署和具体要求。

职业教育开放发展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其一,以师生跨境交流为主的流动型开放。职业教育开放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尤其是提升以师生为主体的国际流动,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双师型”教师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二,以制度标准互鉴为主的制度型开放。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始于规模,成于制度。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国际普遍认同的高水平制度和标准,另一方面要努力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特色与发展要求的高水平制度标准,并积极推动制度和标准的输出并参与其制定;其三,以打造创新链、人才链为主的知识技能型开放。流动型开放与制度型开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以创新链、人才链为核心的知识技能型开放,实现理念、理论、技术和技能的国际交流与共享。

职业教育开放发展要坚持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关注发展动态,将国际优质职教资源“引进来”,其中既包括师资力量、发展模式、课程标准等优质教学资源,也包括价值和理念等精神要素。在“引进来”的过程中,不仅要对优质职教资源充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而且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和本土特色,将其融入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之中[16];另一方面,坚定发展自信,将我国优质资源理念“走出去”。既要鼓励师生“走出去”,资助教师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专业培训和访问交流,并选派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提高职业教育在出国留学基金等项目中的占比,了解国外行业企业发展情况,培养学生国际视野。还要鼓励院校“走出去”,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参与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完善“鲁班工坊”建设标准,拓展办学内涵,在国际上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

2.4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长远的发展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教育的滞后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因此,“未来”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着眼点。一方面,无法用“过时”的知识与技能来培养现在的人以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并且随着产业变革的不断加快,未来一段时间产业对人才类型与人才数量的需求也会发生较大的改变。因此,职业院校要在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潮流和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与研判的基础上,快速调整、积极变革,实现人才供求的匹配;另一方面,职业院校除强调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的学习之外,还必须关注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关键能力”与专门的职业技术和知识无直接联系,或者说是超出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17],是从业者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普通的、可迁移的、可携带的能力,是为应对职业变迁加快、职业边界模糊和职业任务多样的重要能力,因此它在受教育者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中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18]。

职业教育制度与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不是一时之功,因此,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注重教育事业的长远规划,需要教育管理者和理论研究者的长时间付出与深耕细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已经不再是仅仅要求职业教育适应经济与产业需求,而是要通过制度与体系的长远规划与设计,适当超前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除此之外,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还应注重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一方面,要将“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理念作为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基本遵循,使终身学习成为一种追求、一种自觉和一种生活方式[19];另一方面,要将终身学习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建立中、高、本、研等不同办学层次的教育体系,并在不同的层次内部,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以此满足不同主体在不同时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培养需要[20]。

3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路径

3.1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这“更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1]。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实施的起点和关键在于如何诠释“立什么德和树什么人”,职业教育的立德树人具有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内在规定性,不仅要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而且更要凸显类型教育特色。

立德树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立德与树人的有机统一,立德在前,强调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在后,强调树人是立德的指向和目标。职业教育所立之“德”,是大德、公德和私德的统一,其中受教育者职业道德的发展是职业教育关注的重点,因此职业道德的培育成为职业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职业道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因此仅仅通过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无法得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效果,而是要将其贯彻于教育的全部过程和所有环节:在入学教育环节,着力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在课堂教学环节,积极培养职业道德认知;在实训实践环节,注重规范职业道德养成;在企业实习环节,自觉内化职业道德行为[22]。

职业教育所树之“人”,既是全面发展之人,也是技术技能之人;既要注重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的发展,也要兼顾职业道德的培育。首先,职业教育要积极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切性,建立更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专业结构及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培养各行业紧缺人才和满足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和收益率;其次,职业教育所树之“人”要坚定突出类型教育特色,其培养目标不仅是促进“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更是“社会人”向“职业人”的提升。随着社会进步的不断加快,科技与经济结构的不断变革,产业发展对从业者职业能力要求也发生巨大变化,有针对性地培养受教育者具备符合岗位要求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其职业行动能力进而为个人生存、就业和生涯发展充分做好准备,这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价值体现[23];再次,职业教育要改变以往仅仅强调职业、行业、产业、经济和社会在职业教育中的决定性作用所致使的职业教育多维功能和多重价值的萎缩。职业教育的对象是人,培养人是职业教育质的规定性,是其本质之所在,这就决定了人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着眼点。因此,职业教育在目标定位与培养过程上要突破简单地强调职业技术技能的局限,向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转变,实现职业教育向其本体价值的回归,培养更多徳技并修的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真正的“大国工匠”。

3.2 以社会服务为重要支撑

从广义上来说,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间接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通过面向社会开展教育培训、提供技术服务、进行科技攻关等方式,直接为社会服务。前者与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主要是指通过职业学校教育将受教育者培育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后者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和价值,也是容易被轻视的一部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社会服务与培训同样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面与关键内容。因此,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职业院校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地方发展需要,精准定位、发挥优势,以社会服务的形式提升自身办学水平和吸引力,积极服务和推动区域、社区和行业企业的发展,提升社会服务效能。

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开展社区职业教育积极服务社区发展是职业教育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学习型社会和社区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职教作为。一方面,职业院校开门办学,充分利用自身设施、课程、师资、场地等教育资源,打造共享平台;面向社区服务人员和志愿者等社区管理队伍提供专业化培训,并针对社区居民和残疾人提供家长教育和学习服务;以社区为依托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等[24]。另一方面,顺应社区教育发展形势,职业院校应根据社区教育需要积极变革。职业院校应首先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包括行政管理队伍、专兼职教师队伍和志愿服务队伍,既要发挥自身教育优势,还要将社区成员有效组织起来,形成社区教育合力。除此之外,职业院校还应面向社区优化调整专业设置,提供人才保障。

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员工培训和技术服务是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关键落点,是实现职业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一方面,职业院校通过优化专业类别,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需求牵引供给,以供给创造需求;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与区域企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企业学院等共育平台,实现“场景式培养”[25]。职业院校通过与行业企业深层合作,及时了解企业需要并积极应对,变革人才培养过程,为行业和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职业院校还可以承担企业员工入职培训、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等任务,提供“定制化培训”服务。在技术服务与科研攻关上,职业院校利用自身应用性科研优势,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力,积极鼓励教师与相关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定位于解决较复杂问题和进行较复杂操作,形成技术技能特色优势,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共建研发平台,打破职业教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和成果“供非所求”的双重困境,实现服务水平提升。

3.3 以文化传承为自觉行动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写照,也是交流普遍认同的一种可传承的意识形态[26]。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更要突出技能文化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技能文化包括两个层面,即物质层面的技能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技能文化。物质层面的技能文化即一般意义上的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技能具有意会性和情境性等特征,其存在的载体和传授的方式不同于传统的科学理论知识,经验的成分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技能的特点决定了其难以完全依赖实物媒体而存在,需要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渗透;不能用以往的告知方式进行传授,而主要通过“面对面、人对人的方式实现”[27]。因为“手艺的形式部分最终可能会成为学术论文和教科书”,但是真正的技术技能部分很大程度上都蕴藏在其使用者的身上,并且“它被视为理所当然的”[28],所以相对于理论知识来说,技能的传承更为困难。但是技能同样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高低与优劣也决定了行业企业的实力,从某种程度上说,技能水平是企业最重要的软实力,因此职业教育应该在传统技艺与技能的传承、新工艺的创新以及传播中,自觉承担起中介和桥梁的作用[29]。

精神层面的技能文化表现为独特的服务精神和深厚的职业情怀,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工匠精神。因此,除技术技能外,职业教育文化传承的实现更为重要的是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工匠精神是匠术、匠心和匠德的统一,其中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匠术是工匠精神之本,专注坚守、协同合作的匠心是工匠精神之基,敬业乐业、厚德载物的匠德是工匠精神之魂[30]。另一方面,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而要构建培育与传承的多元途径。工匠精神的传承不仅要依托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夯实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信念,还要依靠家庭启蒙教育以培植工匠精神的根基与沃土,并依赖企业实习实训以内化工匠精神的真谛与精髓,使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不仅“源远”,而且“流长”,使其成为每一个中国劳动者的精神基因。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高质量技能
高级技能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秣马厉兵强技能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