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本苏轼

2023-12-18王国刚

现代苏州 2023年21期
关键词:登州苏轼

嘉祐二年(1057),于京师,二十二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以及众学子一起,共同参加省试。第一场,考试内容是写诗、赋各一,其中,赋题为“通其变使民不倦”。

提笔落字:欲民生而无倦,在世变以能通;乐生兴事,故无怠惰之民;是知作法何常,视民所便;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夫何懈倦!字里行间,满篇见民。民本苏轼。

写于理论,付诸实践。既有继承,又在发展。一生中,言行一致,苏轼之民本贯彻始终。

嘉祐六年(1061),仁宗举办“制科”,鼓励人们指陈时弊。二十六岁的苏轼共写出“进策”二十五篇,其中,《策别课百官三》:不诉而无冤,不谒而得所欲;不能无诉,诉而必有察;不能无谒,谒而必见省;一介小民,不识官府之难。建设一个案件少、诉讼便,使民见官易的社会。

嘉祐八年(1063),二十八岁的苏轼在凤翔任签判。任上,他给当时宰相韩琦上书,为民请命:宝元仁宗前,西北地区秦人富强,中户所拥土地不以亩计,而是顷,上户更则以赋计。家中有田,根本不愿报考公侯。民间所藏,多于府库。然后,自从西戎“元昊之变”以后,冰消火燎,十不剩三四。如果在太平年代不能让民尽快先行致富,一旦遭到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相继而至,届时,一无粮草,二无钱财,事事艰难。

熙宁四年(1071)二月,三十六岁的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出笔又言民:天下莫危于人主也。聚则为君民,散则为仇雠,聚散之间,不容毫厘。故天下归往谓之王,人各有心谓之独夫;人心于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木无根则槁,灯无膏则灭,鱼无水则……

熙宁七年(1074)年末,经过一路跋涉,刚到密州,三十九岁的苏轼立即深入民间,开始调查摸底研究。发现,这里蝗虫肆虐,农田绝收;盐税剧增,民不堪命。随即给神宗皇帝、宰相韩绛上书,请求减免次年夏税,千万不能实施“榷盐”,即官府对盐实行专卖并课以税收。

翌年(1075)十一月,四十不惑的苏轼在《上文侍中论榷盐书》中,针对章惇因河北与陕西均为边防,而河北独不“榷盐”是祖宗一时之误的谬论进行批驳。陕西之盐与京东、河北不同,城门之外,公食青盐;东北之地,循海皆盐。以有限之钱,买无穷之盐,财民两失,非明者所为。

元丰八年(1085),经历了“乌台诗案”“黄州下放”人生极低后的苏轼已至人生五十,权为民用、事为民办之志未曾被磨,点滴未失。

在登州,时间不长。深入基层,了解民情,知晓海防。回到京城,苏轼写出了详尽考察报告两篇,《乞罢登莱榷盐状》和《登州召还议水军状》。尤其“乞状”:灶户失业,渐以逃亡;居民咫尺大海,而令顿食贵盐,深山穷谷,遂至食淡;商贾不来,盐积不散……一二年间,举为粪土,坐弃官本,官吏被责,专副破家。登州之“榷盐”,官无一毫之利,民有三害之苦,决可废罢。

元祐四年(1089)三月,五十四岁的苏轼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出知杭州,工作中发现,市易、盐、酒、绢之四欠压得百姓喘不过气。终日“耿耿于怀”。

元祐七年(1092)五月十六日,五十七岁的苏轼还在奋笔疾书,《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方今民荷宽政,无它疾苦,但为积欠所压,如负千钧而行;亲见两浙、京西、淮南三路之民,皆为积欠所压,日就穷蹙,死亡过半;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若今日不治,数年之后,百姓愈困愈急,流亡盗贼之患,有不可胜言者。哪壶不开提哪壶,为民,一腔热血,气贯长虹。

自二十六岁开始,直至将近耳顺,身在官场,心系民间,民自不忘。苏轼所工作过的城市,现在,到处苏公词,皆有苏公弄,还有东坡书院、纪念馆;西湖、六井、苏堤等,人潮涌动,观瞻至今。

猜你喜欢

登州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明朝时期朝鲜使节纪行诗中的登州诗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海防古所解宋营与明代登州海防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登州港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海丝申遗意义
由“登州贾者马行余”故事管窥唐与新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