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基础的三大课题

2023-12-18陈若楠

文教资料 2023年15期
关键词:时代化人民性中国化

陈若楠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1]因为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有其群众基础,都是特定实践主体的“思想”和“活动”两者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表现得更为直接和鲜明。新时代背景下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基本要求就是围绕、推进和实现“两个结合”,而人民群众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双维主体”。新时代、新思想更好地引领新征程、新任务,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更好地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必然赋予新时代群众基础的新属性。

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属性的新时代表达

理论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突出表现在其阶级性上,即代表谁的利益和为谁服务。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的马克思主义从哲理上确立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地位,从理论上分析了社会两极分化的私有制制度根源,从方法上设计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彻底性现实途径,从力量上赋予了无产阶级自身解放的历史性主体使命。概而言之,服务群众、解放群众和发展群众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基础的内涵。

(一)新时代理论创新及其成果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守正

马克思主义正是通过创立科学的实践观,实现了唯物主义的彻底性和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性。尤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提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历史中首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人民群众始终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主力军和稳定源。因此,理论的实践性必然表现为以工农为主体的人民性。在2018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的论断揭示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表现,党的二十大报告也进一步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2]。这是从本质高度上对人民性的高扬。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然也必须是与时俱进的,因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永无止境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与时代同步,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推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谱系的系列成果,特别是在中国焕发出了别样的生机活力。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正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这种需要,马克思主义能够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联系,能够被中国人民所掌握。这正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所深刻体现和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的论断和“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坚守人民立场,并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契合与互动凸显出了人民性的具象性和可行性。

(二)新时代理论创新及其成果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创新

关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在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通过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全党形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理念、态度和方法,即“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且应用了它去深刻地、科学地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找出它的发展规律”[3]。这同样适用于对人民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把握和运用。毛泽东也进一步地以人民群众监督政府作为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新答案。

在理念层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地创新性发展和通俗化表达了“时代”“我们”和“人民”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出其分别对应着“出卷人”“答卷人”和“阅卷人”的三种身份,强调问题的提出、解决和评判的统一是党和时代与人民关系的基点。党中央确立并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确保“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六个必须之一,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中国特色的五大特征之一。

在方法层次,以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为方法链,形成人民群众喜爱、认同、拥有的理论并以指导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总目标。这就从解决中国问题的工具理性上升为解决问题和内心认同的工具与价值的双重理性,更多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人民在文化维度的契合,使人民群众从被动面对现实难题的主体上升为主动自我发展的主体。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4]。“贯通”和“融通”凸显了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彰显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诉求、文化创造、文化积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基础的功能表现

归根结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基础的夯实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功能发挥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是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的相互需要,尤为突出的是理论掌握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方法论的革命是理论掌握群众的首要表现

思想史的变革首先就是思维和方法的变革,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近代最伟大的思想革命,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实现了方法论的根本变革。作为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批判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逐渐成为无产阶级变革社会的强大精神武器,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党性,成为“批判的武器”。

因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认为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首先就是要掌握其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传入和传播阶段,唯物史观就是先进知识分子重点学习和优先选择的内容,因为其既与中国传统哲学有诸多契合之处,又改造了中国哲学的许多不足,进而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公认的法宝,毛泽东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就是早期最好的例证。以文化形态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逐渐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塑造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篇章,“并进一步将中国的感性现实上升到唯物史观的哲学维度来重新审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包括历史与现实,经验与教育、改革和开放等”[5]。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以及在百年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其他各种政治力量无法实现的胜利成果,根本都在于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正确的思想路线,保持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科学状态。这种方法论自觉在党的二十大上达到了新高度,“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6]。这就要求学习掌握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首先就是“六个必须坚持”,这也是指引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法论底气。

(二)事业人民性的实现是理论掌握群众的关键表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集中表现为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文明形态的创造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些均离不开人民群众作为主体的能力的提升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当然这一切都是发生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因之,新时代理论掌握群众必然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周年大会上强调的,“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7]。不同于西方文明形态以资本为中心的实践逻辑和文化导向,中国式现代化根本上所描绘要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并通过多方面体现。

理论掌握群众保障和推进事业的人民性。如何保障事业的人民性的应然和实然的统一、如何确立事业的人民性的缘由和依据的统一、如何保证事业的人民性的清醒和自觉的统一,首先要通过理论学习回答认识问题和认知难题。人民群众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主体,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力量;既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造者,也是享有者。现代化建设成果和共同富裕更好惠及全体人民,是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具体需要和各方面的详细诉求。因之,理论掌握群众的最终目的是赋予群众以觉悟、方向、力量和行动,即唤醒人民、引导人民、武装人民、提升人民和依靠人民,实现理论的人民化和人民的理论化。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基础的作用方式

新时代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群众基础既是理论命题,更是实践需要;既是逻辑要求,更是作用机理。最关键的是如何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人民群众作为理论受益人、应用方和源头者的时代作用。

(一)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增强国际影响力和亲和力

马克思主义是以解放无产阶级、人民群众和全人类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既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给发展中国家提供现代化新选择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因此,理论武装群众的作用方式是内外双向的,而且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激荡的百年变局中更凸显国际传播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8],这就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化的精神标准和文化精髓”。自从人类社会进入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形成发展以来,民族国家在世界体系和国际治理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区别的,是与以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密切相关的,其直接表现就是国际话语权,最直观的就是话语和话语体系的传播力和接受度。

当前,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共同背景之下,西方国家不仅在军事和经济上处于支配地位,而且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也形成了话语霸权。由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中,有关“中国悖论”的现象日益凸显,面对西方国家的质疑,甚至恃强凌弱的行为,我们必须紧紧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主线,集中对外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成为一种具有全球意义的话语体系,发挥人民群众“阅卷人”的智慧和力量,带领各族人民奔向美好生活,加速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而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复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则是新时代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基础的三大叙事。

(二)增强文化自信自觉自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在内因和外因中更好地关注和解决内在矛盾,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昭示要坚持独立自主、勇于开创新路并坚持不懈、一以贯之,这一切都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基础之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逐步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可以看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始终是共同的要求。

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化自信自觉自强不仅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文化建设的问题,也是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文化根基和文化动力,还是从“两个结合”维度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和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好地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以及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离不开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作用来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深刻把握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的主体性蕴含,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主体性实践,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沿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脉渊源而来,而且与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融为一体,并以自己的实践和理论为解决全球共同的问题而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理路”[9]。

猜你喜欢

时代化人民性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
论艾思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