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南沙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示范区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2023-12-16侯兵李启华

中国工程咨询 2023年12期
关键词:南沙粤港澳大湾

文/侯兵 李启华

一、引言

南沙作为“三区一中心”(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承载门户枢纽功能的广州城市副中心),是广东省建设人才强省以及广州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主引擎”的重要依托,推动南沙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示范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近年来,南沙以建设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和国际化人才特区为抓手,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以最大力度、最大诚意加快集聚各类人才,取得显著成效。随着《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的出台,南沙人才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国际一流人才来到南沙,具有竞争力的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正在逐步形成。但目前南沙人才工作仍面临诸多不足,本文深入分析目前南沙在人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南沙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示范区的现实基础

(一)人才政策不断创新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三级联动实施《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出台国家级新区首个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简称“四链”)融合政策体系。推动构建包括1 个核心政策(国际化人才特区九条)、3 项支撑性措施(人才服务措施、人才评价措施、人才培养措施)、N 个专项领域(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运等重点产业专项人才政策,港澳青创等重点群体专项人才政策以及重大平台专项人才政策等三个方面)的“1+3+N”人才政策体系。

(二)人才队伍量质齐升

目前,南沙已集聚高层次人才和骨干人才约2 万人,近三年翻两番,包括院士39 人,国家和省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104人,外籍高端人才(A 类)277 人,港澳人才约1600 人。评定高层次人才419 人(其中境外人才占比10%),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近三年累计招收博士后170名(其中海外博士占比25%),2020年以来通过人才入户渠道落户南沙的万余人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技师以上技能人才等级)的人才占比超过55%。

(三)人才平台加速发展

加快构建“ 一中心多园区”区域重大产业承载平台和“1+1+3+N”科创平台体系,建设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广州合作中心)等重点人才引育平台。截至2022年底,拥有院士工作站5 家,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31 家(含3 家拟入选)。建成11 家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形成以“创享湾”为龙头、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和“创汇谷”粤港澳青年文创社区为核心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矩阵。

(四)人才合作持续深化

探索建立粤港澳人才协同发展促进机制,与香港优才及专才协会、澳门专才发展学会签订人才协同合作框架协议,在香港、澳门及南沙挂牌设立粤港澳人才协作办公室,联合举办“第二届香港国际人才高峰论坛”。成功举办大湾区科学论坛、CNBC全球科技大会、亚洲青年领袖论坛、国际金融论坛(IFF)全球年会等国际高水平会议,成立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和广州市南沙区高层次人才联合会。常态化举办外籍人才中文培训交流活动,策划组织“智荟湾心博创未来”系列博士、博士后精准引才活动,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南沙)面向世界高层次人才线上对接会。

(五)人才服务更加优化

在全国率先提出聚焦人的发展、打造一流“营智环境”的理念,首创“1+3”营智环境评价体系。在全省率先设立“大湾区(广东)国际人才驿站”,组建南沙“国际人才服务官”团队。实施人才五个无忧服务(安居、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父母养老、家庭医疗),全方位解决人才发展“后顾之忧”。持续开展人才共有产权住房配售、人才公寓配租工作,扎实推进国际化社区、港式社区设计规划,布局境外来粤居民办事中心、粤港澳双创产业园、港人子弟学校等港澳元素项目,为人才提供“港澳熟悉、国际一流”的国际化城市空间环境。

三、南沙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示范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制机制活力不强,标杆示范性不突出

与港澳地区及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地相比,目前南沙区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优势不明显,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深水区,人才工作综合授权改革尚未实现突破,放权松绑还不到位。现有人才规模总量仍然偏小,各类高层次人才占全市比重偏低,不同类型与不同级别的人才之间在层次结构上的比例有待优化。与港澳人才协同发展机制还不够健全,外籍人才跨境便利流动仍有痛点堵点,标杆示范性不突出。

(二)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对港澳地区及海外人才吸引力还不强

现有人才政策侧重引才,育才力度有待加强,与其他政策融合度及一体化水平偏低。现有人才政策与港澳地区及其他湾区城市彼此竞争大于协同,政策同质化较为严重。还缺乏对外统一的引才引智国际品牌,海外人才工作网络体系还不健全,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力还不强。

(三)平台载体承载力弱,对多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支撑能力不足

目前南沙区与中科院、重点高校共建的数十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多数仍处于建设启动阶段,科技平台对各类创新人才的承载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产业平台人才综合承载力不强,现有汽车、化工、造船等传统产业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仍未成势,对高端产业人才支撑力度不够。城市“新核心”门户枢纽功能仍需强化,产城人融合发展及人才综合服务水平有待加强,高水平服务业相对不足,人才服务国际化、一体化水平还有待提升。

四、南沙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示范区的对策建议

(一)以产业升级提高南沙平台载体的人才综合承载能力

1. 加快提升产业集聚度和产业集群度,持续推动南沙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汽车、化工、船舶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聚焦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发展深海空天、光电子、元宇宙、量子科技、纳米科技等未来产业,为各类人才提供就业创业的机会。

2. 加快高精尖产业领域共性技术平台、重大科研项目等载体建设,提升南沙科技创新能力。积极链接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深化双边多边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在海外设立科技研发中心,努力打破制约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加快建立完善与港澳科技合作的工作对接机制,积极引入港澳高端创新资源,促进港澳高端科技成果在南沙转移转化。推动驻粤、省属单位以及市属国企在南沙设置区域总部和功能性总部,集聚打造南沙“机构化、成建制”引才集中区。

3.加强产业人才需求分析,构建与南沙重点产业相匹配的人才结构。强化人才统计分析和预测,围绕重点产业、重大项目,探索以购买第三方专业机构服务的方式,建立人才统计、分析和预测机制,在调查摸清人才需求具体领域、数量和层次的基础上,编制年度人才资源状况报告、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重点产业人才开发目录等分析报告,为产业紧缺人才精准“画像”。

(二)以城市提质不断增强南沙的人才吸引力

1.建设更加完善的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确定哪些基础设施需要建设、何时建设以及如何资助,争取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资源对南沙的倾斜。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包括增加预算拨款、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以确保建设经费的充足性。加快南沙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管理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使用的节能环保性。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合作与沟通,与民间组织、企业和居民进行广泛的合作与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意见,持续开发与市民生活贴合度高的应用场景,提升与群众的黏合度。

2.建设更加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支持,加大对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团体等文化机构的资金支持力度。大力推广文体活动,如演出、展览、马拉松赛等,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增加人们的文化体验和享受。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包括培训课程、讲座、读书会等,提高公众尤其是海外人才对中国文化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水平。打造具有南沙特色的文化品牌,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节庆、推广本地美食、传统手工艺等,提高公众对南沙文化的认同感。

(三)以构建多层次人才梯队推动人才向南沙集聚

1.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打造宏大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以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领军型团队和人才为重点,全面构建“高精尖缺”人才开发目录库,鼓励企业布局海外“人才飞地”。鼓励跨国公司在南沙设立或联合设立研发中心和创新基地,支持外资研发机构与相关单位共建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培育壮大优秀青年人才队伍,建立阶梯式支持机制,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或取得标志性成果的青年人才,可申请追加支持。提高在站博士后经费标准和出站后留在南沙的补贴标准,加大对企业在站博士后科研项目支持力度。

2.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重点,建设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套餐制培训,创新校企双制、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鼓励区内龙头企业与市属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合作办学。建立技能人才继续教育制度,定期组织开展研修交流活动,促进技能人才知识更新与技术创新、工艺改造、产业优化升级要求相适应。

3.持续营造国际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大力度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兴建高水平的国际学校,鼓励公办学校兴建国际班,并对高层次人才子女的入学给予更大的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公寓建设力度,按需调整人才公寓的相关配套管理办法,扩大人才安家补贴的受惠范围。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以满足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加快建设“港澳熟悉、国际一流”的港澳社区,吸引港澳及海外国际化人才聚集。营造有利于人才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增加高层次人才学习机会,积极举办各类多样化、制度化的人才交流与学习活动,开阔高层次人才的国际视野。

(四)以改革创新为南沙人才提供发展保障

1.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授权改革创新。紧密对接国家和广东省重大人才工程,衔接“广聚英才”人才工程项目体系,继续向国家和广东省申请一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授权事项和工作支持事项,支持优先在南沙开展国家级和省级人才重大管理改革举措和创新政策试点,争取推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政策包,争取广东省支持南沙制定出台国际化人才奖励计划,并纳入省级重大人才奖励专项。探索高层次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事业单位员额制改革创新,下放科技成果收益分配和奖励权限。支持南沙高校、科研机构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

2. 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多层次人才政策体系。整合优化现有人才政策体系,紧扣重点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加大对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点人才群体支持力度,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形成对各类人才梯度化、差异化、精准化、弹性化的支持保障。推动人才政策与产业、金融、科技政策融合创新,调整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补贴审核标准,按产业部门或重点企业分配补贴名额,授权企业自主认定。创新人才政策宣传模式,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人才政策宣传和兑现体系,充分利用广州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广州市留学人才创业园等平台,以及社交媒体、短视频自媒体、互动广告等新型宣传方式,构筑南沙人才工作宣传新“矩阵”。

3.加快便利人才跨境流动改革。利用《南沙方案》先行先试优势,向国家争取实施更加便利的人才出入境和停居留举措,争取在南沙设立口岸签证机构,探索简化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在华永久居留手续。深入推进港澳人才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认可,加快建立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争取中央人才办、国家人社部在南沙设立国际人才职业资格评价鉴定中心,为国际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提供标准化、一站式服务。

4.创建多主体联动的区域人才合作协调机制。推动粤港澳三地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工作会议制度,设立粤港澳三地共建共管的人才协同发展促进机构。继续推进“粤港澳人才协作办公室”的实体化运作,在港澳地区打造创新创业工作站,建设港澳人才飞地。贯通粤港澳三地人力资源市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源服务一体化建设,实现信用共管、准入一体、信息互通、执法协作和结果互认,让大湾区内的人才流动成为一潭活水,促进人才的合理化流动和竞争。

猜你喜欢

南沙粤港澳大湾
南沙,大湾区的未来之城
日占南沙与美国的外交应对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扩宽眼光才能认知更多 拜访南沙区前辈发烧李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