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大食物观引领雅安市茶产业能级提升对策

2023-12-13戴馨仪王煜

南方农业·上旬 2023年9期
关键词:茶产业对策

戴馨仪 王煜

摘 要 茶产业是四川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和雅安市现代农业“5+3”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雅安市茶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推动四川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重要抓手。当前,雅安市茶产业面临着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压力大,提质增效面临瓶颈制约,缩小茶农内部收入差距面临群体分化障碍,对县域经济、集体经济带动能力不足等挑战。如何在大食物引领下探索雅安市茶产业能级提升发展路径,是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 茶产业;能级提升;大食物观;对策;四川省雅安市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7.056

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大食物观拓展了传统的粮食边界,不仅指的是粮食作物,而是从更广的维度把握粮食安全问题。在确保主粮自给的基础上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因地制宜、稳定发展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生产和供给,有助于实现粮食安全战略高质量发展[1-2]。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三农”工作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雅安市茶叶资源优势显著,茶叶面积位居四川省第一,单产水平高。雅安市进一步发展茶产业,推动四川省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良好,大有可为。

1  雅安市茶产业站在新起点

1.1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茶产业能级提升具备坚强的政治基础与良好的政策基础

2018年底,雅安市提前两年实现现行标准下9.4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6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截至2020年,雅安市茶产业发展辐射带动65万人,带动贫困户2.9万。扶贫产业作为农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起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成为精准扶贫的核心[3],是促进平衡发展、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茶产业成为雅安脱贫攻坚的支撑力量、茶农脱贫奔康的强大引擎,助农人均增收8 000元以上。反过来,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对雅安茶产业能级提升提供良好的政策基础,一系列围绕着脱贫攻坚的重大举措为现代化茶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政策。

1.2  茶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继续推进能级提升具备更好的生产力条件

近年来,雅安茶产业生产指标呈现稳定增长态势,提质增效成果显著,为进一步能级提升提供了良好的生产力条件。1)雅安市茶叶产量大。2011年以来,雅安市产茶总量连续位居四川茶叶主产区的第1位。2020年雅安产茶总量9.34万t,占四川省的27.12%,位居第一。这说明雅安地区的土壤、气候等资源禀赋适合茶叶生产。2)雅安市茶园种植面积大。2020年雅安市茶园面积56 111 hm2,接近四川省茶园面积的1/5。2011—2020年,雅安市除汉源外的各区县茶园面积持续增加。雨城区和名山区茶园面积较大,已形成规模优势。3)雅安茶产业品牌整体数量和质量有了大幅提升。202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见表1),“蒙顶山茶”品牌价值达40.99亿元,在全国排名第10位,较2014年上升9位,持续位列四川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第一。“雅安藏茶”品牌价值达20.71亿元,位列四川黑茶第一,进入中国黑茶第一方阵。4)雅安市茶产业生产效率高,单产水平高。雅安市茶叶单产水平呈现上升的趋势。2020年雅安市茶叶单产水平是1.6 t·hm-2,高于四川省平均水平。

1.3  茶产业发展格局系统性再造,全面推进能级提升具备新的动能

“十四五”期间,全球新一轮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加快重塑,我国茶产业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全面提高茶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窗口期,茶产业发展新格局系统性再造。推动川茶产业能级提升,是四川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和雅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5+3”产业体系的迫切要求。四川茶产业基地坚持“两带两区”发展原则,将雅安名山区、雨城区和荥经县列入川西南名优绿茶产业带生产重点县。此外,川茶以绿茶为主,红茶、黑茶和茉莉花茶为辅的“一主三辅”茶产品格局形成。其中,雅安名山区、雨城区和荥经县被纳入川西名优绿茶加工区,同时属于藏茶加工区。

1.4  茶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备了历史性的条件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茶产业是雅安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是茶农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截至2020年,雅安市25万农户从事茶产业,涉茶人口65万人,茶产业助农增收人均超过8 000元,占雅安市茶农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

2  雅安市茶产业能级提升面临的挑战

2.1  茶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压力较大

2.1.1  人力资本不足

雅安市茶产业面临着劳动力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的问题。2020年雅安市有劳动适龄人口83.89万人,劳动力资源充足。但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且茶叶生产具有季节性,因此易出现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现象。此外,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市转移。2020年雅安市城镇化率为52.78%,属于初级城市型社会。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雅安市户籍人口省内加省外人口净流出93 334人。调研数据显示,雅安市茶农主要是34~45岁和45~55岁年龄阶段,分别占比35.51%和39.86%。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涉茶劳动力老龄化严重。这部分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绿色生产认知不足、新技术采纳能力较差,成为限制茶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

2.1.2  茶叶机械投入量不足

与人工采茶相比,采茶机的采茶效率高10~12倍[4],可以有效地提高采茶效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调研数据显示,只有11.23%的茶农使用采茶机采茶。雅安市茶叶机械投入量不足主要是由于茶农意愿不足,仅有34.42%的茶农意愿使用农机采茶。这是因为相比人工采摘春茶,采茶机所采摘的夏秋茶虽然采摘时间长,但是夏秋季节茶树碳素代谢旺盛,茶树芽叶中多酚类物质积累较多,夏秋季节茶叶滋味涩味较重,鲜爽度不如春茶。夏秋季节的茶叶相较于春茶品质较差,价格便宜,主要作为大宗茶叶的原材料以低价出口国外。

2.1.3  茶叶生产成本持续走高

由于劳动力季节性短缺、机械化程度较低,为了满足生产需求,政府、企业和农户需要从外地大量招募茶叶采摘人员。外聘采茶工需要进行培训,这就导致成本陡增。

2.2  茶产业提质增效面临瓶颈制约

2.2.1  质量安全意识不足,农用化学品施用强度高

农药残留是茶叶生产中面临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农户农业化学品的投入严重影响茶叶品质和质量。调研数据显示,茶园施用农业化肥的茶农比例在53.89%,说明农用化学品的使用比例较高。农户农业化学品的投入使用行为受到其自身禀赋情况的影响。1)雅安市茶园播种面积细碎化程度高、小农户家庭经营,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生产基础设备和技术的应用,限制了农户借助现代生产工具提升化肥、农药使用效率的途径,同时耕地细碎化严重导致化肥使用效率的提升。2)尽管自由市场提升了要素与农产品的流动效率,但在“小农户,大市场”的基本格局下,小规模农户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与信息不对称,影响其农用化学品的投入决策。

2.2.2  产能高但附加值低

雅安市茶产业的精加工水平和茶叶的复合利用水平较低,川茶的加工复合利用率为50%,综合利用价值仅为40%[5]。此外,雅安大量茶叶在粗毛茶阶段就被外地茶企采购,或就地贴牌加工后在市场流通,茶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利润空间收窄,茶叶附加值低。

2.2.3  生產经营主体缺乏竞争力

1)雅安市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多为小规模农户,过小的规模限制了其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技术选择与采用、风险承担与控制、市场经营与议价等能力。2)雅安市龙头企业规模较小,缺乏竞争力。2020年,雅安市市级(茶叶)以上龙头企业48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4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雅安市虽然茶企数量、省级龙头企业数量在四川省最多,但是相比省内其他地区,雅安市龙头企业的规模较小、竞争能力和对茶产业的带动能力较弱。

2.3  缩小茶农内部收入差距,面临群体分化障碍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生产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农民群体在收入和消费上出现差距和分化[6]。在雅安市茶农收入逐年上升的同时,内部收入差距仍然很大,面临群体分化差距大的现状。2020年茶农人均纯收入8 000元,占雅安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调研数据显示,茶农内部最低20%群体年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为6.31%;最高20%的群体收入增长速度是11.64%。雅安市茶农内部收入面临差距大、经济不平等问题,农民分化在资源要素差异性特征扩大,茶农群体分化差距大,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4  茶产业对县域经济、集体经济带动能力不足

茶产业在求得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应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着带动作用。2020年雅安市茶产业产值占雅安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94%,茶产业综合生产总值占雅安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5.48%,雅安市茶产业的产值占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29.51%。这表明雅安市茶产业对县域经济的带动能力不足,起到的效益共振不明显。

目前,雅安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速度快,但是规模相对较小。2020年雅安市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 475万元,比2019年增加260万元,增长11.7%。大多数村的情况是集体资金少、资源少、规模小、收入来源渠道少、缺乏核心主导产业支撑,资产资源闲置严重,盘活利用率普遍不高。可见,雅安市茶产业对集体经济的带动能力不足。

3  以大食物观引领雅安市茶产业能级提升的对策

3.1  精准落实科技兴农战略,把强化供给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以现代科技带动茶产业增产增效,把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在茶叶生产、加工各环节中的应用,为树立大食物观提供科技支撑。1)强化人才支撑,加快科研人才培养。加强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视科技人才培育,加强与市内外农业高等院校、茶叶科研院所的交流和合作。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茶叶质量。加大茶叶科研经费投入,开展茶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3)实施机械强农,健全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体系。加大对智能、高端、安全农机装备支持力度,提高茶园管理智能化和茶叶生产机械化程度。4)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强化雅安市高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强茶园土壤治理,加快茶叶育种创新和有机化肥等绿色生产技术的推广,提高茶园良种率和专用化水平。

3.2  树立大食物观,抢抓发展新机遇,扩大开放合作,奋力实现茶产业高质高效

树立“大食物观”,优化“非粮化”为“非食物化”,构建可持续的食物安全保障体系。1)在不破坏耕作层、不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情况下,增加雅安市粮食种植的灵活性,聚焦茶叶等重点产业的发展,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2)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延伸茶叶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3)不断打造雅安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打造全国知名、走向世界的品牌,最终实现大食物安全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机统一。

3.3  堅持茶农主体地位,以乡村建设为抓手,加快补齐短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奋力推动实现乡村宜居宜业

明确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本质内涵是正确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茶产业是雅安地区的主导产业,因此必须坚持茶农的主体地位,加强对茶产业资源的整合,实现雅安茶产业经济发展的稳步推进。1)发展茶产业旅游,挖掘茶文化资源内涵,以乡村建设为抓手,补齐美丽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2)积极打造精品茶旅线路,开发茶旅研学项目。全面推进茶、文、旅、康融合发展,力争打造成为国家级茶文化研学旅游目的地,使美丽乡村的发展建设能带动乡村地区多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宜居宜业。

3.4  加快低收入茶农增收,促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富裕,奋力推动实现茶农富裕富足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多渠道、多方位增加茶农收入。1)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低收入茶农增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进程,持续不断地为未来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和农村创造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使有限的水土资源向不断减少的农业生产者集中,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2)加快茶产业现代化进程。在保障粮食安全的背景下,提高土地、资本和技术的集约经营水平,延伸茶叶产品的价值链来发展高值农业,促进茶产业现代化发展。3)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和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农村人才振兴发展战略。重构农业高等教育体系,建立高素质茶农培育制度,培育大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就业和创业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4)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入股和合作经营等方式参与农村新业态,发展茶叶相关的乡村文化旅游、特色产业等,多渠道增加茶农的财产性收入和就业机会。

3.5  生产要素赋能,园区经济与片区经济联动,优化涉茶企业营商环境,提升茶产业带动力

1)引入茶叶经营大户和龙头企业园区经济建设,进一步完善茶叶集散中心、茶叶市场等各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两带两区”发展原则,以园区创建为抓手,优化片区产业布局,整合片区产业资源,加强片区产业协作,推动茶叶优势产业片区化、集群化、特色化发展。2)畅通茶叶产品销售市场,探索和利用“互联网+”模式,以茶叶优势资源为依托,联接各个生产环节,形成农业内部紧密协作、循环利用、一体化发展的经营方式,同时构建精准化的农业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1]  陈萌山.大食物观——运用新发展理念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生动实践[J].中国食物与营养,2022,28(4):2.

[2]  郑良燕,金娟,鲁长根,等.大食物观理念下保障浙江省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3):512-520.

[3]  刘建生,陈鑫,曹佳慧.产业精准扶贫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6):127-135.

[4]  沈童菲.四川省茶叶生产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22.

[5]  蔡臣,王云,何希德,等.四川茶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对策研究[J].四川农业科技,2020(4):71-74.

[6]  高帆.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民分化及其引申含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0(5):149-158.

(责任编辑:敬廷桃)

收稿日期:2023-03-16

基金项目: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项目“川茶产业绿色发展的路径与典型模式研究”(CR2225)。

作者简介:戴馨仪(1993—),女,四川雅安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绿色发展。E-mail:445315386@qq.com。

*为通信作者,E-mail:w0207wangyu@163.com。

猜你喜欢

茶产业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宣城市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和建议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产业化发展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陕茶产业及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析以恩施旅游业助推茶产业的发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