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宣城市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和建议

2017-01-12杨学武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24期
关键词:茶产业宣城市转型升级

杨学武

摘 要:该文介绍了宣城市茶产业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转型升级建议。主要包括: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园,加快建设茶叶标准园,打造低户茶叶园等。

关键词:茶产业;现状;问题;转型升级;建议;宣城市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005-04

宣城市是安徽省5个茶叶主产市之一,产茶历史悠久,生态环境优越,茶叶生产加工体系较为完备,紧邻苏、浙、沪等茶叶主销区,生态、区位、品质优势突出。全市7个县(市区)都是安徽省茶叶传统主产区和重点支持发展县(市区),涉及茶农31万人,从事茶叶加工经营人员8万人,茶叶生产加工企业180多家。

1 产业现状

宣城市“十二五”期间积极转变茶产业发展方式,不断推进茶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布局渐趋合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谋划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空间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1 茶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叶产值持续逐年增长。根据统计部门数据,全市茶园面积从2010年20 648hm2增长到2015年27 055hm2,增长31.03%,位居全省第4位;茶叶产量从24 751t增长到

33 912t,增长37.01%,位居全省第1位;茶叶农业产值从4.84亿元增长到10.66亿元,增长120.25%,位居全省第4位。

1.2 茶叶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宣城市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山地茶区重点开发生产名优茶,丘陵茶区在提高名优茶比重的同时积极发展出口茶,全市内销名优茶和大宗出口绿茶生产加工均取得较快发展。2010—2015年,全市内销名优茶产量从4 042t增长到5 452t,增长34.88%;内销名优茶产值从3.07亿元增长到8.48亿元,增长176.22%;茶叶出口从12 000t增长到13 500t左右,增长12.5%;出口金额从1 800万美元增长到3 350万美元,增长86.11%;茶叶精加工量从23 000t增长到32 000t,增长39.13%;精加工产值从2.42亿元增长到3.96亿元,增长63.64%。

1.3 茶园基地建设不断加快 主要茶区采取补助措施,加快推进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标准高效茶园建设和低产茶园改造。截至2015年底,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达到8 593hm2,良种茶园比例达到31.76%;标准高效生态茶园达到5 687hm2,占茶园总面积21.02%。

1.4 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截至2015年底,全市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认证面积分别达到19 200hm2、3 334hm2、2 200hm2,“三品”茶叶认证比例达到91.42%。全市主要品牌茶叶均已制定和推行生产标准,其中天山真香、汀溪兰香、金山时雨、瑞草魁、涌溪火青、泾县兰香等6个产品标准作为安徽省地方标准发布实施,敬亭绿雪产品标准作为农业部行业标准发布实施。

1.5 茶叶区域品牌培育不断加强 市县两级多年来大力支持区域性茶叶品牌建设,积极组织开展茶产业宣传推介活动,对主要地方品牌给予项目、资金扶持,稳步扩大地域性品牌茶叶的生产规模。2011—2015年,全市“汀溪兰香”、“涌溪火青”等10个茶叶商标荣获有效期内省级茶叶类著名商标;“涌溪火青牌绿茶”、“汀溪兰香牌绿茶”、“野兰香牌绿茶”、“绿环牌绿茶”等4个产品荣获有效期内安徽名牌产品;“瑞草魁”、“涌溪火青”、“金山时雨”等3个品牌产品荣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

1.6 茶产业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十二五”期间,全市支持培育各级茶叶龙头企业,发展茶叶合作社、茶叶家庭农场和茶叶行业协会。至2015年底全市茶叶已有11家省级龙头企业、26家市级龙头企业、5个国家级示范社、5个省级示范社、16个市级示范社、1个市级茶叶行业协会、3个县级茶叶行业协会。全市各类茶叶市场主体共同发展、壮大,拓展了茶产业合作领域和优势互补,发展了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了产业集聚发展。

1.7 丘陵茶区大宗茶生产推广普及机采 宣城市丘陵茶区已有8 000hm2有性系群体种茶园推广普及机采,每年采3~4轮,可生产大宗出口毛茶300kg左右。这种大面积茶园实行机采,在省内外较具特色,为宣城市大宗出口绿茶加工出口提供了丰富的毛茶原料。

1.8 茶叶市场营销不断拓展 泾县、宁国、广德等县市及一些重点产茶乡镇重视茶叶产地市场建设,建立了茶叶交易市场。一些茶叶重点产区积极探索茶产业服务、融合文化和旅游产业,已取得一定成效,如泾县汀溪结合茶产业开发的“水墨汀溪”景区已初具规模。一些茶叶产销企业建立了网站,开展了网上宣传和电子商务,交易量快速增长。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茶叶加工清洁化改造进展缓慢 宣城市一些茶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茶叶加工厂和环境条件差,机械设备更新换代滞后,清洁化加工能力弱,加工规模小。茶叶加工清洁化改造一次性投入大,对于一般的茶企、茶农困难较大,造成这项工作进展不快。

2.2 茶园基地整体素质不高,无性系良种茶园比重偏低 宣城市一些茶叶产区长期以来对茶园重视栽种、粗放管理、忽视建设,茶园道路、排水沟、蓄水池等基础设施薄弱,丘陵茶区茶树老化,山地茶区茶园稀疏,茶园整体素质不高。2015年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仅为31.76%,远低于全国56.5%的平均水平,仅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2.3 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 茶叶生产加工产值达到1亿元的龙头企业只有2家,且均为出口茶加工、出口企业。大部分茶厂设备陈旧,生产效率低,效益不高。

2.4 规模化经营水平低,品牌经营能力不强 全市茶园流转尚未普及,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安溪铁观音”等品牌的整体策划和宣传推介。

2.5 茶叶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宣城市一些茶区对茶叶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不大,茶叶技术、成果承接能力不够。全市上规模的茶叶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生产加工流水线不多,仅建成了较小规模的泾县兰香、天山真香茶叶生产流水线。

2.6 夏秋季鲜叶原料利用率低,茶叶深加工尚没有起步 宣城市山地茶区夏秋季鲜叶原料丰富,但大多弃采,急需加强夏秋季鲜叶原料和低档茶的综合利用,延伸茶叶产业链,提高茶业经济收益。

3 转型升级任务

宣城市茶产业转型升级要充分发挥茶叶资源和生态优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质量效益为目标,加快茶叶标准园、良种茶园建设,加快茶叶加工厂清洁化改造,不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突出抓好基地建设、品质提升、品牌培育、龙头培育4个关键环节,巩固一产、强化二产、加快发展三产,继续推进茶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现代茶叶产业体系。

3.1 强化茶园基地建设 建设一批无性系良种示范茶园、标准高效生态示范茶园。通过示范带动,加快推进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低产茶园改造、标准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和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茶产业发展基础。

3.2 强化茶叶标准化生产 抓紧制定和完善品牌茶叶的产品质量标准,加强标准的宣传、培训和实施。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规范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建立健全品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支持茶叶种植与加工分离,支持适度规模的加工厂建设,支持加工企业清洁化改造,支持茶叶鲜叶市场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对农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和规范使用,从源头上严把质量安全关。创新茶农合作组织运作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推行茶园投入品统一管理。增加出口基地建设投入,提高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和加工能力水平。加快推广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广泛使用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和生物农药。

3.3 加强茶叶科技支撑 推广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茶叶标准园建设、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生态高效茶园建设技术。加强对茶区环境的保护,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继续推动茶叶加工厂的清洁化改造,加快茶叶加工机械的更新换代。加快引进和研发我市主要品牌茶叶自动化、连续化、清洁化加工设备及生产流水线。尽快引进大型深加工龙头企业,开发超微茶粉、茶饮料、茶多酚、茶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继续调整茶叶产品结构,重点发展各种消费层次的内销名优茶。继续利用山地茶区夏秋茶鲜叶原料,开展乌龙茶、红茶等多茶类产品开发创新。

3.4 做强区域品牌 积极构建品牌宣传展示平台,组织支持企业、合作社参加各种展示展销,鼓励和帮扶企业争创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国家级名牌农产品和驰名商标。对重点推介品牌,给予资金、项目支持。

3.5 壮大各类市场主体 一是培育壮大茶叶龙头企业。整合资源、聚集要素,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竞争力强和带动能力明显的骨干企业;鼓励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型深加工龙头企业;引导扶持潜力大、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发展。二是健康发展茶叶行业协会。支持茶叶行业协会发挥服务、协调、自律、维权作用,加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间的联系与协作,共同做大做强品牌。三是规范化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四是要扶持发展茶叶家庭农场。推动分散的土地和茶园向茶叶种植大户流转、集中,实现茶园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茶叶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经营水平和土地产出效益,发展和壮大职业茶农队伍。

3.6 健全营销网络,拓展市场 支持茶叶产区投资建设茶叶市场,加强市场监管,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产业链的有效连接和高效运转。支持茶叶企业、合作社在省内外建立稳定的专卖店及营销网点,发展电子商务,冲出传统销区,扩大营销规模。

3.7 挖掘宣传“宣茶”文化,开发茶旅游 开展本地茶文化搜集、整理、研究、宣传、推介,挖掘宣城市历史资料和茶文化资源,宣传和打造宣城市是“我国最早贡茶产地”的历史声誉和文化形象。支持企业组建茶艺表演队,建设茶叶文化园,拍摄茶叶影视作品,出版茶文化书籍,推介具有宣城特色的茶文化和茶旅游产品,发挥茶文化资源对茶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3.8 加快茶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利用我市生态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初制,做优做大一产;稳步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出口,做实做强二产;利用生态、茶文化优势开发茶叶休闲养生、观光旅游,做精做活三产。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茶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条完整、业态丰富、功能多样、集群发展。

4 “十三五”期间转型升级对策建议

4.1 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 引进繁育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在宣州区杨柳和溪口、郎溪县毕桥和姚村、广德县誓节、宁国市青龙和方塘、泾县汀溪和爱民、旌德县庙首和白地、绩溪县上庄等茶区,依托有关企业、合作社、茶叶种植大户,建设茶树良种繁育基地,5a共建设46.67hm2茶树良种扦插苗圃和26.67hm2茶树良种母穗园。加快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每年新开辟333.33hm2,结合改造低产茶园改植换种666.66hm2,5a共建成5 000hm2。

4.2 加快建设茶叶标准园 加强茶园内道路、沟渠、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茶叶产地环境。每年建设茶叶标准园1 000hm2,五年共完成5 000hm2。

4.3 动态改造低产茶园 每年改造衰老低产茶园和低素质茶园1 666.66hm2,5a累计完成8 333.33hm2。

4.4 建设清洁化初制示范茶厂 每年建设7个清洁化初制示范茶厂,5a共建成35个。

4.5 建设标准化精制茶厂 对位于宣州区杨柳镇的宣城市云雾山精制茶厂、宣城市三新制茶有限公司和位于郎溪县毕桥镇的安徽宏云制茶有限公司、安徽红新制茶有限责任公司等4个省、市级加工出口龙头企业的精制茶厂进行改造,建设标准化厂房,更新换代机械设备。5a建成4个标准化精制茶厂。

4.6 推进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 推广茶园翻耕、松土、开沟、喷灌、植保、修剪、采摘、运输、初制、精加工、深加工、保鲜、包装等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开展机采优质茶规模化生产。

4.7 开展品牌茶叶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 制定、完善品牌产品的产品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品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强标准的宣传、培训和实施,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规范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对生产加工各环节进行全程规范化管理。5a内完成高山云雾、黄花云尖、白茶、黄茶等4个以上省级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

4.8 推广茶叶质量认证 支持企业、合作社开展无公害产品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等“三品”茶叶认证和SC认证(QS认证)。5a内全市“三品”茶叶认证面积达到茶园总面积的95%左右。

4.9 建立茶叶质量安全保障 加强对茶叶质量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农业、卫生、食监、质监等相关职能部门协作配合,加强对农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和规范使用;在茶区推行茶园投入品统一管理,开展农资配送、定点销售和病虫害统防统治;建设和完善茶叶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

4.10 推行茶园病虫绿色防控 开展茶产业绿色增长模式攻关,推广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广泛使用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和生物农药,推广农药减量替代、天敌保护与利用及适时修剪和生态栽培技术,实现对茶园主要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每年建立7个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点,5a共完成35个。

4.11 保护茶区生态和环境 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4.12 引导茶叶种植与加工分离 推进茶叶产业化分工,引导茶叶种植和加工分离,支持适度规模的茶叶加工厂建设,发展和规范茶叶鲜叶交易市场,实行规模化种植和统一集中加工,实现茶叶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方式。

4.13 支持区域性品牌创建 打造具有“宣茶”内涵的茶叶品牌。每个县市区确定1~2个茶叶品牌作为县级重点推介品牌。全市重点推介敬亭绿雪、高山云雾、瑞草魁、广德云雾、黄花云尖、汀溪兰香、涌溪火青、泾县兰香、金山时雨、天山真香、宣城白茶、宣城黄茶、宣城乌龙茶、宣城红茶等区域品牌。支持区域品牌宣传、推介、评选活动。对重点推介品牌,5a给予扶持。

4.14 培育壮大茶叶龙头企业 支持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清洁化改造、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电子商务、茶叶休闲观光、市场拓展、品牌建设、展示展销、精深加工等。5a重点扶持35个茶叶龙头企业。

4.15 扶持茶叶合作社、茶叶家庭农场 规范发展茶叶合作社,提高茶叶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经营水平。推动分散的土地和茶园向茶叶种植大户流转、集中,实现茶园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和壮大职业茶农队伍。5a重点扶持25个合作社。

4.16 规范运作茶叶行业协会 支持市、县茶叶行业协会规范建设和运作,发挥服务、协调、自律、维权作用,加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间的联系与协作,共同做大做强公用品牌。

4.17 加强科技服务和创新 市县农业部门及时组织有关科研机构、技术推广单位专家,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和服务。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茶叶标准园建设、病虫害绿色防控、生态高效茶园建设等技术。加强与安农大、省茶科所、中国茶科所合作,提升茶叶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4.18 加快推进茶叶加工清洁化改造 推进茶叶加工厂的清洁化改造,加快茶叶加工机械的更新换代。加快引进和研发我市主要品牌茶叶和出口茶自动化、连续化、清洁化加工设备及生产流水线。

4.19 支持出口茶加工和出口 帮助出口茶企业解决标准化加工厂建设所需土地。对自营出口量大、创汇较多的企业给予奖励。调整出口茶产业布局,支持宣州区建设大型标准化眉茶精制厂。调整出口茶产品结构,支持宣州区建设标准化珠茶精制厂,拓展珠茶精加工和出口。支持出口茶外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自营出口比重。

4.20 开发茶叶深加工 尽快通过引资招商引进大型深加工龙头企业,开发超微茶粉、茶饮料、茶多酚、茶食品等深加工产品。

4.21 开发生产多茶类产品 利用山地茶区春茶、夏秋茶鲜叶原料,开展乌龙茶、红茶、黑茶等多茶类产品开发创新。

4.22 支持发展茶叶电子商务 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建立电商平台,开展茶叶电子商务应用示范,推广茶叶线上营销和线下体验一体化经营模式。支持各类茶叶市场主体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深度对接,培育壮大茶叶电商龙头企业、合作社。

4.23 开发茶叶观光旅游,延伸产业功能 支持核心茶区和企业,依托当地茶叶、生态和茶文化资源,投资建设道路、坊舍等配套设施,开发、打造精品线路、知名景点和农家乐,以茶为主线,把户外旅游、美食娱乐、健康养生、茶叶销售融汇于一体,吸引茶客、游客前来休闲体验、观光旅游,打造出全新的产业模式。支持深度开发“皖南川藏线”、“水墨汀溪”、“瑞草魁”等茶文化游、茶山游。

4.24 创新发展机制 创新茶园流转机制,推进茶园规模经营。探索保险和金融服务茶产业模式。创新茶叶合作组织(茶业联合体、茶叶合作联社、茶叶专业合作社等)运作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茶产业宣城市转型升级
关于宣城市国省干线公路桥梁定期检查的几点认识
基于GIS的宣城市地质灾害等级预报预警系统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司法局五星司法所
浅析恩施州茶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战略
浅析以恩施旅游业助推茶产业的发展途径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宣城市蔬菜流通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