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安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及破局之策

2023-12-13刘兴旺史官清刘扬李丽霞李雪兰丽龙四英胡忠雨

南方农业·上旬 2023年9期
关键词:困境与对策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刘兴旺 史官清 刘扬 李丽霞 李雪 兰丽 龙四英 胡忠雨

摘 要 贵州省普安茶具备适宜的气候条件、悠久的栽培历史、丰富的种质资源与独特的营养价值,是普安县推动农村产业革命的特色产业。调查发现,普安县茶产业发展的现代化特征不断提升,但仍存在要素供给不足、品牌建设滞后、龙头企业带动性不强、产业效应不高等问题。应实施茶产业要素供给提升工程、延链补链工程、集群化工程等三大工程,促进政府行政机制与市场机制的良性互动,以及产业的提质增效,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破局。

关键词 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困境与对策;贵州省普安县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7.055

在中国丰富的茶叶谱系中,贵州省的普安茶以其悠久的历史及独特的味道,被誉为“可以喝的活化石”。在国家及贵州省惠农、资农、强农战略政策指引下,普安县立足区域禀赋,将茶产业作为农村产业革命的主导产业。以“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为目标主推“一红一白”茶品牌,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要求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普安县茶产业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突出的资源禀赋优势,产业规模、产品体系、市场渠道都发生跃升,但尚未形成现代的经营体系。在要素供给、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规模与利润、农户增收效益等方面,均需要提出系统性的优化措施。

1  独特优势

1.1  气候条件适宜

普安县地处云贵高原中部,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春秋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平均温度在14 ℃左右,年均降水量约为1 490 mm,无霜期较长,土壤有机质含量多,重金属含量较少。低纬度、寡日照、高海拔、多云雾的气候条件,特别适宜茶树的生长。特殊的自然条件,孕育出高品质的茶叶。2021年普安县茶叶生长气候被贵州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认定为“特优”等级。相比我国大多数产茶区,普安县早茶开采时间要早20余天(素有“黔茶第一春”有美誉),封园时间要晚10余天,这使普安茶叶生产潜力突出。

1.2  栽培历史悠久

普安县茶叶种植、生产、加工、贸易历史已有数千年。茶叶在古代就是普安当地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1],在丰富的茶树资源和布依族植茶习俗双重加持下,歷朝政府均在普安各地设有茶场。布依族的《摩经》《夜郎风物志·濮越篇》等古代典籍,大量记载2 000多年前的普安布依族先古濮人摘茶、制茶、烹茶、贩茶的事迹。其中,《摩经》中有普安茶出口贸易的记载,《夜郎风物志·濮越篇》有以“福娘茶”飨客的记载。

1.3  种质资源丰富

普安被称为“中国古茶树之乡”,茶树的生长历史可追溯至数百万年前。1980年,晴隆县农业局技术人员在普安与晴隆交界的云头大山发现的新生代第三纪四球茶茶籽化石,被鉴定为世界上发现的最早茶籽化石[2]。

目前,普安县域内仍分布着20 000多株四球古茶树,其中树龄在1 000年以上的就有3 000多株,是世界上唯一的野生四球古茶树群落[3]。延续数百万年的茶树成长演变史,传承数千年的茶叶制作工艺,保存最好、数量最多的古茶树资源,为普安茶产业发展奠定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1.4  营养价值独特

茶叶是食药同源的物品。经研究发现,茶叶具有抗疲劳[4]、预防血脂异常与改善高脂饮食引起的肝损伤[5]、降脂减肥[6]、预防心血管病、糖尿病和抗癌[7]等多重医疗保健功能。相比于其他地方的茶叶,普安茶的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以及锌、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都较高。其中,普安茶的锌、硒微量元素,以及氨基酸、茶多酚等的含量与贵州省内名茶不相上下[8],但其更具“古、早、净、香”的特点。尤其“普安红”作为“中国中大叶种红茶的代表性产品”,外形美观,色泽红润均匀,香气鲜嫩持久,口感浓郁鲜美,水浸出物、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高,天然兰茶香,富含锌和硒等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市场价值和健康价值。

2  现状

2.1  种植规模不断扩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家“一化三改造”总路线的引领下,普安县通过赎买、征收等方式,对当时地主、乡绅、官僚等拥有的茶场进行改造,首建新寨茶场、江西坡茶果场和青山小屯茶叶场等国营茶场,茶场面积在200 hm2左右。但受限于资金、技术,茶叶质量与产量皆不高,市场竞争力也较缺乏。改革开放后,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外茶叶市场需求,在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支持下,1987年正式成立普安县茶场。1995年,茶叶种植面积首次突破666.67 hm2,生产商品茶1 000 t,实现产值1 000万元以上[9]。1999年,国家开启西部大开发战略,普安县立足本土资源优势,走“退耕还茶”特色发展之路,到2011年,茶园种植面积达0.43万hm2(投产面积0.26万hm2),生产茶叶2 840 t,实现产值3 692万元。到2021年末,普安县茶园面积增至1.22万hm2(投产面积0.83万hm2),10个乡镇均有分布,干茶产量达8 397 t、产值9.17亿元,综合产值15亿元,县内涉茶企业(合作社)达207家。经过多年努力,普安茶产业跻身“全国百强县”,茶产业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成效显著。

2.2  产品体系日渐丰富

受限于产品开发的滞后、品牌建设的不足,普安茶长期成为国内多个茶品牌的原料供应地。初加工、低附加值制约了普安县茶产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普安茶叶的诸多功能、特性,不断丰富自身产品体系。随着政策、资本、人才、科技等要素的不断汇集,普安正有条不紊地向茶饮品、茶食品、茶药品、茶附加产品、茶文化、茶旅融合等方向延伸(见表1)。

2.2.1  茶饮品

本土茶叶公司与一些科研院所展开深度合作,围绕“绿、红、白”等主要茶类型,已开发出了福娘红茶、普安红茶、四球茶、古树茶、袋泡茶、茶酒等茶产品。随着普安茶产品体系的逐步丰富,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支撑了如天、金雀、细寨银针、雪峰香茗等一批在世界各国多次摘金夺银的知名茶叶品牌。

2.2.1  茶具

普安石雕匠人,利用产于普安县九龙山龙溪石,开发的“砚壶”畅销全国。

2.2.3  茶护肤品

茶皂、茶多酚喷雾、茶叶氨基酸洗发露、茶叶面膜等茶食品、茶护肤品、茶日用品等茶产品。

2.2.4  茶文创

《贵州日报》记者左国辉撰写的文化图书《茶源密码》,从历史文化角度,讲述了普安古往今来的茶源秘境。由普安县委宣传部出品、以普安福娘茶的传说为主线拍摄的微电影《香遇普安红》,在第七届中国(威海)国际微电影展上获得“金桂花奖·十佳品牌微电影”殊荣。

2.3  市场渠道逐步扩展

历史上,普安先民依托茶马古道、牂牁江(珠江流域北盘江水系)等商贸流通渠道将本土生产的茶叶输出到周边地区(甚至境外)换起盐、铁等生活必需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后,普安县茶叶依托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2个统购统销渠道向全国展开流通。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步取消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普安县逐步建立市场化的茶叶交易市场、茶叶流通渠道平台,如农村集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黔西南州茶叶交易市场”(普安县茶源街道茶场社区)、农产品物流集散、配送中心等。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加快农产品流通和检验检测设施建设,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在全国开启新征程。在此政策背景下普安县农村光纤网络、移动通信网络、数字电视等农村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建设完善。

“十三五”以来,为助推贵州特色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黔货出山”战略,先后实施了“互联网+”、“贵州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贵州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等战略行动。在各级政府的协同下,对口帮扶单位惠州市、公安部及广东省公安厅,以及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美团、抖音等大型知名电商平台,先后立足各自优势资源协助普安县扩展了茶叶及相关产品的市场渠道。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普安县茶农、茶叶专业合作社、相关企业等市场主体广泛参与国内外各种大型“茶博会”、农产品展销会等,茶产品销售渠道逐步得到拓展,普安茶品牌逐步得到彰显。例如,由普安县宏鑫茶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袋泡茶产品,依靠维也纳酒店、锦江酒店、铂涛集团等国内知名连锁酒店的渠道,扩展到了全国各地。普安红茶通过欧美数百项指标检测,先后搭乘贵州中欧班列、RCEP释放的红利等,远销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及东南亚诸国,市场渠道进一步扩展。

2.4  政策支持逐步细化

为贯彻落实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茶产业强省”的部署,普安县立足实际,组织编制《普安县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布局发展茶叶产業。2016年,普安县将茶产业作为“一县一业”中的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先后制定《茶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普安县茶产业发展奖励办法(试行)》《普安县“一红一白”产业优惠政策》等政策。各项政策已对普安县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做出了明确的指向性规定。

3  现实困境

3.1  要素供给不足

普安县虽然古茶树资源禀赋优势突出,传统茶文化源远流长,但是人才、技术、资金等产业发展要素供给不足,普安县茶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3.1.1  人才相对匮乏

普安县长期对传统制茶工艺人重视不够(如被喻为普安传统制茶明珠的“布依福娘茶”古法制茶传承人,就因不受重视而被迫外出打工多年),传统优秀制茶技艺在茶产业现代化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明显。由于对现代制茶专业技术人才、营销推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培育不足,目前普安县茶产业发展面临“无人可用”的困境。

3.1.2  技术水平参差

虽然普安县与贵州大学茶学院、浙江省安吉县、福建省武夷山市等的一些公司、制茶专业技术人员,在茶知识传播、茶技能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但是部分茶农、茶企在茶树栽培管护、茶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的知识、技术水平仍参差不齐,整个产业粗加工占比大,精加工严重不足。大部分茶企仍以生产销售毛茶为主,精制茶、茶衍生品的生产与供给非常缺乏。

3.1.3  资金缺口巨大

资金一直是制约普安县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拦路虎。为破解茶产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2014年普安县争取到贵州省农委茶叶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2021年,中国工商银行兴义普安支行以“贷款+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向多家茶企发放普惠金融贷款。普安农商银行为解决茶企、茶农经营管理中融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发了“茶企贷”“茶园贷”等信贷产品。但是,以上这些资金在整个普安县茶产业发展中仍是杯水车薪。

3.2  品牌建设滞后

品牌化是产业化的高级阶段,但普安茶品牌建设历史短暂。2011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古茶树之乡”“茶业百强县”,普安茶具备了区域公共品牌。2015年被称为普安茶品牌建设元年,“福娘红茶”更名为“普安红”,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纳入贵州“三绿二红”(即湄潭翠芽、都匀毛尖、绿宝石,以及普安红、遵义红等)的茶叶主打品牌进行重点建设。同年,普安县成功举办首届“中国贵州普安红古茶文化节”品茗项目推介,“普安红”相继成为贵州省委机关办公用茶。

普安县抓住贵州省委、省政府领导重视的机遇,充分利用好各级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资源,围绕“普安红”重点打造普安茶叶的公共品牌。2016年,“普安四球茶”“普安红茶”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纳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7年,普安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中国茶文化之乡”,被中国茶业大会授予“全国十大魅力茶乡”,“普安红”茶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中华文化名茶”称号,普安茶产区获批“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

普安县先后举办“古茶文化节”“明星进普安”“商会进普安”“全球寻找红女郎”等系列活动。在推广普安古茶文化的同时,普安茶叶公共品牌逐步被世人所知。但相比于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都匀毛尖等知名茶叶公共品牌,“普安红”茶的品牌推广仍有很多欠缺。

随着政府主导的公共品牌建设逐步取得成效的同时,普安县宏鑫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贵州普安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贵州正山堂普安红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布依福娘茶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集中各自的优势资源,在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上做了大量努力,普安茶的品牌内涵进一步深化。与此相比,其他很多茶企的品牌建設意识仍缺乏主动性,走的还是跟随型、补缺型品牌战略之路。

3.3  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不足

从普安县域茶产业发展角度看,茶叶龙头企业在种植规模、产品开发、茶叶质量管理、企业经营水平、渠道建设等方面仍发挥一定的引领作用,但与上下游涉茶企业的产业关联性、协同性仍不够紧密,其对整个茶产业的带动效应仍有很大的潜力待挖掘。

普安县人民政府先后与福建正山堂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恪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大发国际茶城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双方借助各自的互补性资源,推进普安茶的种植、加工、产品开发、品牌推广和产品销售。

截至2022年末,普安县涉茶主体20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这些龙头企业虽然大都涉及到茶叶栽培管理、初制生产、精制加工、销售、科研等业务,但是由于企业自身规模有限、产品研发能力不够突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较为滞后等原因,在整个我国茶产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仍不够强。

3.4  产业效益不高

普安县喀斯特地貌面积占大,石漠化、水土流失非常严重[10]。普安县脆弱的生态条件限制了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展,分散的承包土地制度制约了茶叶的种植规模[11]。茶企经营管理模式的科学性不足,限制了茶叶的标准化种植、加工和生产。茶产业发展初期过度依赖补贴和政府的保护性政策,企业产品开发的创新性不够,产品精深加工程度有限,从而降低了茶产业的利润和附加值[12]。同时,普安县茶产业整体缺乏自立性、竞争力,大多数茶农、茶企仍未摆脱“单打独斗”的传统市场发展态势。由于以上多种因素的干扰与制约,普安县茶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还不突出。

4  破局之策

4.1  实施茶产业要素供给提升工程

4.1.1  挖掘茶产业的多功能性

普安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数千株千年古茶聚集,以及传承千年的制茶工艺、茶文化。应该将千年古茶资源、制茶工艺、传统茶文化品牌化,与现代制茶工艺、茶文化、市场需求相结合,发掘普安茶产业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健康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4.1.2  建设人才引育机制

优化茶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评价与激励等“全链条”机制,聚焦茶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如古茶树的病虫害防治、茶产品的开发与制作、茶产品的市场开发与推广等)、重点岗位,制定和实施一些定人、定岗、定产的专项人才工程,努力打造符合普安茶产业发展需求的茶业人才高地。

4.1.3  扩展投融资渠道

建立完善涉茶主体的信用信息共享系统与融资需求对接平台,立足普安茶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痛点等问题,适时设立调整茶业创业种子基金、茶产业发展基金、老旧茶园改造基金等,提升政府专项基金对社会资金的撬动效能。鼓励金融保险机构针对茶产业发展中的融资、风险等问题,设立一些专项的优惠贷款、担保计划及指向性风投基金等,全方位扩展涉茶产业、企业的融资服务渠道。

4.1.4  汇聚创新要素

深化与贵州大学茶学院、贵州省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国际茶文化,以及浙江、福建一些优质的茶叶研发企业等相关单位的合作,促进各类茶产业创新要素向普安茶叶企业的集聚,提升技术支撑与工艺支撑。

4.2  实施茶产业延链补链工程

立足“良种培育—茶树种植管护—茶叶采收加工—茶产品流通消费”的生命周期,从不同产业主体间的供给与需求、投入与产出[13]、关联和分工[14]、文化与工艺[15]等不同维度,以产品、技术、资本或其他要素等为基本纽带,理清普安县茶产业链的基本链、辅助链。

4.2.1  构织产业链图谱

围绕普安县茶产业基本链、辅助链的各端,大力实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扩链等“链式工程”,全面系统地构织普安茶产业生态图谱。

4.2.2  培育“链长”企业

继续加强普安县茶产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发展壮大一批茶产业链“链主”企业,特别重点深化龙头企业与相关茶企、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农等主体的产业关联性、耦合性培育,突出龙头企业的“链长”带动效应。围绕普安红茶、绿茶、白茶等细分领域和标志性产业链,突出在土地规划、产业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研发、市场开发等方面投入,制定发展规划或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动态精准地培育龙头领军企业,提升龙头领军企业的市场、要素、资源的汇聚能力。

4.2.3  完善政策体系

为了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与市场链的深度融合发展,政府还应围绕产业发展规模与质量、产业结构优化、链主企业培育、配套产业发展、产业链基地建设及关键制茶技术工艺的研发创新等“链式工程”重点内容,编制普安县茶产业链发展规划。同时,完善产业链发展等政策,促使政府行政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互动、良性协作,推进普安县茶产业的提质增效。

4.3  实施茶产业集群化工程

产业竞争力是一种综合能力[16]。这种能力的获得有赖于资源禀赋[17]、技术创新、企业素质、产业组织结构、政府作用等[18]。

4.3.1  优化资源要素布局

结合普安县茶资源分布,加快绿色优质高效生态茶园、茶产业园区、交通运输网络、物流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茶产业生产力布局,提升资源、要素的集聚效益。

4.3.2  建設创新体系

深化与浙江安吉、福建武夷山、遵义湄潭、黔南都匀等优势茶产区的知名茶企、知名高校与科研院所等在茶产品开发、特色制茶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推进普安县茶产业发展创新中心、大叶种茶与四珠茶重点实验室等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提升茶产业的集群创新能力。推进涉茶企业的机械化、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数字化转型、提升与应用,实现普安茶产业集群发展能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金兰.清至民国贵州茶业历史文献及研究综述[J].农业考古,2021(2):177-185.

[2]  田洪军.贵州省茶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0(8):13-14.

[3]  左国辉.盘江深处是茶源[J].晚晴,2022(6):72-74.

[4]  黄业伟,张冬英,邵宛芳,等.红茶抗疲劳功效研究[J].食品科学,2011,32(1):218-220.

[5]  陈金华,谭斌,龚雨顺,等.红茶对高脂饮食小鼠血脂的调节作用研究[J].茶叶科学,2015,35(4):384-396.

[6]  姜玉芳,吴远双,宋玉竹,等.茶叶减肥降脂机制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3,34(14):353-357.

[7]  曾晓雄,罗泽民.酶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J].食品工业科技,1993(5):24-27.

[8]  任明强,赵宾,陈旭辉.贵州普安县优质富硒茶及土壤环境调查[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7):136-139.

[9]  周正邦.试论普安县茶叶开发的优势与策略[J].贵州农业科学,1996(2):59-61.

[10] 郭海祥,安裕伦.基于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石漠化治理工程监测——以普安县地泗河小流域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1):7-10.

[11] 蔡昉,王美艳.从穷人经济到规模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对中国农业提出的挑战[J].经济研究,2016,51(5):14-26.

[12] 赵彬.农业规模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发展逻辑[J].农业经济,2018(7):17-19.

[13] 杨公仆,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4] 蒋逸民.关于农业产业链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22):9748-9749.

[15] 郁义鸿.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35-42.

[16] 张超.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与对策探微[J].宏观经济研究,2002(5):51-54.

[17] 黄津孚.资源、能力与核心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1(20):4-9.

[18] 刘小铁.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4.

(责任编辑:敬廷桃)

收稿日期:2023-03-14

基金项目:2021年度贵州省省级重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S202111731032)。

作者简介:刘兴旺(1986—),男,贵州兴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区域经济。E-mail:2477670989@qq.com。

*为通信作者,E-mail:shiguanqing@126.com。

猜你喜欢

困境与对策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宣城市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和建议
探究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产业化发展研究
浅析以恩施旅游业助推茶产业的发展途径
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困境与对策浅析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困境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