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格局下应用型大学新文科育人模式探索

2023-12-04王晓蕾杨芳齐再前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新文科大思政

王晓蕾 杨芳 齐再前

[摘 要]在“大思政”育人格局和“四新”建設的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新文科建设应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遵循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的原则,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进融合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基于当前新文科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北京联合大学在实践中按照“思政铸魂、课程育人、实践赋能”的发展思路,统筹规划,将“大思政”建设与新文科建设相结合,构建了通专融合、学科交叉、理实交融、校地协同、“五育并举”的新文科育人生态圈,旨在全面激发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为我国应用型大学新文科育人模式提供一条创新路径。

[关键词]大思政;新文科;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310(2023)06-0031-07

Exploration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Education Model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Xiaolei, YANG Fang, QI Zaiqian

(Division of Academic Affairs,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new era requirements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tern and the “Four New” construction(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new medicine, new agriculture, and new liberal arts), the construction of applied new liberal arts education should firmly grasp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education,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ing new ground, value guidance, and classified promotion,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the needs of national and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eepen reform, and promote integrated innov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in cultivating new liberal arts talents,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has implemented a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moistening the soul through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cultivating talents through curriculum and empowering talents in practice, integrat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new liberal arts, and constructed a new liberal arts education lifestyle circle which is featured by integrated general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ntegration, coordinated collabo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the locality, and “Five-domain Education at a Time”(namely intellectu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This reform has comprehensively stimulated the endogenous motiv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and students’ learning, and provided an innovative path for the new liberal arts education model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Keywords: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ew liberal arts;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Talent training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以知识综合化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新经济业态、新社会治理发展推动跨学科领域深度融合贯通,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文科建设必须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文史哲修身铸魂的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因此,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大思政”与新文科建设的内在统一性,统筹谋划,协同推进,这对于推进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加快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1 “大思政”格局下应用型大学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剖析

1.1 将“大思政”建设融入新文科人才培养是时代的要求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发布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要充分拓展工作格局,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大思政”育人格局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高校以整体性发展思路凝聚共识,统筹实施“大思政”与“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等理念,充分发挥各个体系的功能,形成合力。世界一流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都注重价值观的塑造和服务社会的人文素养的培育。相较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学科显示出鲜明的人文特质和社会品性,具有科学性和价值性的双重属性,以及独特的育人功能,成为增强国家民族文化自觉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新文科建设的精神内涵在于塑造时代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引领人文科学、服务社会发展,并培养一批知中国、爱中国、懂中国,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新人。新文科建设启发我们重新审视文科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思考新时代育人模式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本质,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新文科与建设“大思政”育人格局的要求相辅相成,强调统筹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规律,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3方面的协同发展。可以说,“大思政”建设与新文科人才培养各项工作整体推进、相互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

1.2 应用型大学新文科建设肩负着独特的使命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了以跨界融合为特征的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也对学科融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提出了需求。2017 年,美国希拉姆学院率先提出了新文科概念:通过专业重组和课程重构,搭建综合性跨学科学习平台。2020年11月,我国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尊重规律,立足国情,强化价值引领,坚持融合创新,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与相近的专业集群融合,在守正和创新中把新文科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应用型大学的新文科建设肩负着独特的使命,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体制改革,推进融合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的应用型新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新文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强化价值引领。学校将培养“全人”作为教育目标,回归教育育人的本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较高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强调应用能力。学校要培养学生具备运用本专业技能和多学科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并以宽厚的通识教育为补充和支撑。三是彰显软素质和培养通用能力。这包括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四是培养动态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通过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变革的需要。总之,新文科并非对传统文科及其知识体系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社会变革背景下,对传统文科进行革新和升级。

2 应用型大学新文科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统筹规划不足,“大思政”与新文科融合建设理念尚未形成

“大思政”和新文科建设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核心任务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需要统筹规划和有机融合,以发展的理念整体考量。目前,高校在推进这两项任务的过程中相对独立,还未形成育人的合力,致使育人效果不尽如人意。新文科建设除了存在建设理念、组织实施、体制机制建设等问题外,还缺乏用“大思政”理念指导新文科建设的整体构想,尚没有形成将两者的建设相互融合贯通的架构和实施方案。

2.2 “全人教育”重视不够,学生综合素养有待提高

新时期高等教育应回归教育本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即“全人教育”。然而,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较为薄弱,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足。同时,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多样化、个性化的育人模式成效不显著,人文底蕴和创新思维方面的训练有待加强,团队协作、职业责任、终身学习等软技能培养尚未有效地嵌入日常教学中,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待提高,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2.3 学科壁垒仍未打破,新文科建设实效性有待加强

我国高校的文科专业建設受传统思维惯性及多种因素影响,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仍存在因人设课、生硬拼接等问题。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课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课程整合和学科交叉融通仍需加强。另外,通识教育课程和综合型课程质量不高,教学内容高阶性不足,从而导致新文科建设的实效性不够突出。

2.4 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不足

应用型大学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具有基础支撑作用。然而,当前地方应用型大学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现状尚不理想,高校与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合作不够密切,产学合作的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尚未健全。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缺少面对行业真实场景和问题的训练,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规划设计的能力和创新创业的能力相对较弱。同时,学校吸纳行业前沿理念和技术有限,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综合应用能力难以提升,从而降低了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对地方建设的服务和贡献度。

3 新文科育人建设发展思路

在新时代背景下,北京联合大学以“大思政”建设与新文科人才培养相结合为切入点,致力于推动新文科育人模式的改革,按照“思政铸魂、课程育人、实践赋能”的新文科建设发展思路(见图1),对育人格局、育人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载体等进行了一体化设计。

3.1 思政铸魂,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文科人才

学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大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新文科人才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通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深层次推动“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教育理念。学校着力突出教育的实践性、协作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人格完善的时代新人。

3.2 课程育人,构建交叉融合的新文科课程体系

为实现跨学科知识整合,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学校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引,从通识教育、学科大类教育及专业教育3个维度构建了交叉融合的新文科课程体系。这一体系有机整合传统文化元素、地方特色元素及学校优势特色学科,打造出一系列高水平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全面的人格素质和广阔的知识视野。另外,学科大类课程和专业课程建设遵循问题导向的内在逻辑,以面向未来的重要社会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重组和内容重构,为学生提供多学科、综合性及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体验,以此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3.3 实践赋能,完善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既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又与市场需求保持联系,以真实项目为牵引,以前沿科技为教学内容,采取项目式、探究式教学方法,辅以科研训练和赛事活动促进学生学习。学校将实践应用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学校还通过拓展社会教育资源和实践渠道,将“大思政”实践育人与文科专业实践有机融合,形成学校与地方协同育人的新文科实践育人模式。

4 “大思政”格局下新文科育人模式的实践路径探索

创新新文科育人模式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确立系统思维和生态思维模式。北京联合大学以“大思政”为引领,通过统筹规划、差异化实践,系统推进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将新文科与“大思政”建设一体化设计,整体推进,以通专融合、学科交叉为目标,打造高质量课程体系;以理实交融、校地协同为手段,实现实践赋能;以“五育并举”为抓手,筑牢思政根基,形成新文科育人生态圈,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1 统筹规划,“大思政”建设与新文科建设融合推进

在新文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深刻理解“大思政”建设的时代价值,深入研究“大思政”建设与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之间的关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新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相融合,制定了《关于办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实施意见》。

1)明确课程思政是形成“大思政”格局的基础。学校将课程思政的要求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中,确立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教育者先受教育”的教师基本功,建立了专业负责人牵头、院系党组织推动、教师全员参与的建设机制,持续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并出版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手语词汇》《新时代旅游青年》等教材,实现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2)强调专业思政是“大思政课”善用之的前提条件。为了深化文科内部及文科与理工科等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学校强调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相辅相成,通过拓展原文科类专业育人体系内涵,实施“一院一品”特色工程,形成突出专业核心素养的特色品牌和典范。如:应用文理学院将具有红色基因、北京味道的“走读北京”通识教育课程与学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成立“走读北京”大学生文化宣讲团,师生一同探访北京历史文化线路,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这一成果被多家媒体报道;艺术学院以北京156处革命历史遗址为题材开展采风创作活动,“溯源红色——北京革命历史遗址采风创作展”系列展览广受社会好评。

3)践行立德树人,丰富实践教学内涵。学校发挥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作用,强调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资源,丰富实践教学,制定了《北京红色教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案》。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将思政课堂搬到北大红楼、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地,使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成为教书育人的丰厚资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集体研讨,形成实践教学报告,或创作散文、诗歌、微电影等作品,突出实践收获,培养了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文科人才。

4.2 差异化实践,构建新文科育人生态圈

学校充分认识到新文科建设中各学科的差异性,深化文科内部及文科与理工科等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采取差异化实践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科的特点和需求。对于文史類专业,学校强调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修身铸魂。如,文史类专业结合课程内容,深入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的演变,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将来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而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而对于经济管理法学等专业,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将来在治国理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教育学类专业强调培元育人,艺术学类专业注重以美化人,形成新文科人才培养特色,彰显地方特色。

4.2.1 通专融合,构建“基石—柱石—顶石”金字塔型课程体系

学校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学科大类课程为柱石,专业综合类课程为顶石,融合3者构建了“宽口径、厚基础、重融通、强应用”的金字塔型文科课程体系,旨在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契合度。

通识教育是学校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已在全校范围内建设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这些课程依托学科优势,引入时代前沿知识,并鼓励多学科交叉。目前,学校已建设完成2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如:依托“北京学”高精尖学科,建设“人文北京”“京彩燕韵”“京华风物”“北京红色旅游文化”,以及“北京味道”系列课程;依托特殊教育学院、师范学院相关学科,建设特殊儿童教育、残健融合教育、全纳教育等系列课程。

学科大类课程建设强调质量意识,学校制定了《教授团队建设与管理实施方案》,以课程建设为载体,由高水平教授领衔,建立课程教学团队,明确课程教学标准,并建立内部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

专业课程则侧重高阶综合性,为学生提供“顶峰体验”。为实现与行业的紧密接轨,学校与企业合作开设高阶综合性课程,为学生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教育康复学课程团队由本专业教师及康复研究中心、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等业内专家组成,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考核与证书双评价;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教育类专业针对北京基础教育急需人才开展调研,根据调研结果设计综合性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践行校地、理实、通专、专思、一二课堂的5融合路径,将教师职业道德和技能培养融入每一个育人环节;影视编导基础课程依托服务鄉村的“艺术乡建”项目开发跨专业综合性课程,创作了《延庆长城民宿》《非遗技艺“石烹宴”》等新媒体短片,提升了人才培养应对市场需求的供给能力。

总之,“基石—柱石—顶石”的金字塔型课程体系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4.2.2 学科交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依托高级别平台和科研智库资源,搭建交叉学科平台,将优质的师资团队与科研成果资源有机结合,形成协同共育的生态机制。学校以项目为牵引、问题为导向,组建学生团队,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程有机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校充分利用“北京学”高精尖学科优势,深耕北京文化,打造文理交叉的跨专业集群。学校致力于实现“+文化”“+信息技术”的整合,构建包括历史学、档案学、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地理信息科学等专业在内的跨学科专业集群。学校整合北京文化特色课程群,将各领域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以科研课题为导向,以多元视野介入问题,重构交叉融合的课程内容,开设了声影北京、音频传媒研究工作坊等特色课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整合,达成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沟通交流等培养目标。

学校依托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AACSB)成员平台,针对数智化发展趋势,构建了融入大数据思维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集群,该集群由金融学、会计学、国际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组成。在开展融入数据思维培养内容的新商科课程体系建设中,针对复杂问题重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校重点建成区块链金融、跨境电商、数据营销、互联网+会计、智慧企业管理概论、人工智能与客户关系管理等平台课程,致力于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需求,具备跨界融合、数据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新财经人才。

4.2.3 理实交融,构建新文科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文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及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全面设计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有利于成长和发展的实践环境。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实践课程分为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同时,学校结合专业实际情况,设置创新创业综合实践模块,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践项目比例。如: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课程群以问题为导向,将企业常用的数据分析场景融入相应的实验案例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实验案例资源。同时,利用信息化载体,让学生深入实际问题场景,明确分析重点,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数据分析能力。

学校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新文科特色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学校聚焦开发“智能+旅游”的前瞻性和引领性成果,建成国家智慧旅游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协会教育分会联合成立数字经贸国际教育卫星应用联合实验室,探索数字经贸协同育人新模式;与杭州某公司联合建立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联合实验室,与某网络公司共建智慧金融实验室,多元建设主体协同形成育人合力。此外,学校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发了观察体验类、情景仿真类、全真案例类、专业集成类、自主研发类等系列实验项目供学生修读。另外,学校还搭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平台,大力推进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典藏文物保护陈列控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获评国家一流课程,“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观虚拟再现项目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备受关注,成为这次交易会上的亮点之一。

4.2.4 校地协同,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

学校紧紧把握应用型大学“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特点,集中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力量,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创新校地协同体制机制。学校多维度拓展校地协同外延,将文科类专业实践与“大思政”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不断提升校地、校企合作水平,深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艺术类专业将中华传统文化、影视人文思想与美学观念、为人民而设计、设计师的责任与担当等文化和理念融入创作课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如:学生录制的《国学成语小故事》《新青春之歌》等系列音频作品,在学习强国大学生频道上线;学生参与录制的非遗系列丛书《大运河的传说》音频专辑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线。这些作品不仅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同时,旅游类专业与首旅集团、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等单位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和“大思政”育人基地,以服务保障国家及北京大型活动为依托,以建设大型活动组织与管理课程、活动组织与管理微专业等为抓手,校企合作开发培养方案、教材、案例库等,提升新文科人才服务社会的能力。如,艺术类专业与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岔道村联合建立实践教学和“大思政”育人基地,师生团队开展乡村民宿和非遗技艺等新媒体宣传项目,助力新农村建设。

4.2.5 “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学校坚定落实“五育并举”政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成立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于全面深入推进新时代体育美育勞动教育工作的意见》,并建立体育、美育、劳动教育3大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推进体美劳教育落实落细。学校强调体美劳教育的实践性、协作性、创新性,坚持思想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日常养成和长期坚持相结合,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体育方面,学校以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目标,构建了“学、练、赛”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育人体系和“健康知识、基本运动、专项技能”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校园文化为主导,以体育竞赛为核心,以群体运动为驱动,促进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保证大多数学生掌握一到两项受益终身的专项运动技能。

在美育方面,学校打造美育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实现全覆盖的美育普及教育。同时,学校以“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为指导,构建“面向人人”的第一二课堂有机结合的大学生美育课程体系,形成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美育教学团队以艺术学院专职教师为主,同时聘请行业专家、非遗传承人等,建设形成了美育大课堂、特色工作坊、非遗项目体验等校内系列活动品牌,以及“走进中小学”“走进社区”“走进乡村”等社会美育实践活动。

在劳动教育方面,学校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搭建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将劳动教育课程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编辑出版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教程》,在校史馆、创新创业中心等部门为学生提供劳动岗位、创意产品制作实践等,并在门头沟区下清水村、通州漷县等地挂牌建成“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将劳动教育实践课开进田间地头。同时,结合旅游、新媒体等专业优势,协助地区开发旅游资源,将昔日的矿山荒沟打造成今日的“网红”打卡地。

5 结束语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应用型大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北京联合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出了“大思政”视域下新文科育人模式,从顶层设计、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等方面回应了应用型大学新文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举措,探索出通专融合、学科交叉、理实交融、校地协同、“五育并举”的新文科育人生态圈。展望未来,面对新变化新要求,学校将继续深化新文科建设与发展的新范式,为国家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新文科人才,以应对不断变革的社会挑战。

[参考文献]

[1]龙卫球,李游,赵精武.法管交叉新文科人才培养研究——基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模式的形成和发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5(5):1-10.

[2]“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3).

[3]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教社科〔2022〕3号)[EB/OL].(2022-07-25)[2023-04-2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

[4]吴岩.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J].中国高等教育,2021(1):4-7.

[5]叶安胜,赵倩,周晓清.新时代背景下“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1(7):16-20.

[6]吴岩.国际共识 中国创新——准确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着力点[J].中国高教研究,2022(8):7-10.

[7]聂云霞,黄星.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北京档案,2021(12):37-39.

[8]王晓蕾,林妍梅.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发展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9(12):34-38.

(责任编辑 齐蓉晖;责任校对 白丽媛)

[收稿日期]中文收稿日期2023-04-27

[基金项目]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应用型大学新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2021020010),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度课题“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大学‘大思政’育人格局构建研究”(MS2022100)。

[作者简介]王晓蕾(1981—),女,河北张家口人,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 齐再前(1964—),女,北京市人,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处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材料学。

[通讯作者] 杨芳(1978—),女,湖南娄底人,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E-mail:yangfang@buu.edu.cn

猜你喜欢

应用型大学新文科大思政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应用型大学视域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应用型大学《会计信息系统》校企合作课程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大学背景下建筑学导师工作室教育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应用型大学的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施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