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色彩感的培养策略

2023-12-01范佳晨

教育界·A 2023年30期
关键词:色彩感小学教学美术教学

【摘要】随着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美术教学更加强调以学生为本,从基础教育抓美术人才的教育,要求教师培养小学生的艺术感知。色彩感作为最基础的艺术感知,对其的培养应该是贯穿整个小学美术教学过程的。教师要改变以往只注重物体的“形”而忽略物体色彩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着色能力,提升学生的色彩联想能力,让学生感知色彩情感,不断培养学生的色彩感,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

【关键词】小学教学;美术教学;色彩感

作者简介:范佳晨(1995—),女,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色彩感指的是认色、配色和涂色等主观感受,指人在欣赏形式美时对色彩美的感觉,是视觉形式感之一。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以生动的情境、浓厚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将教学重心放在学生对色调、明度、色相、纯度等方面的感受,而不仅仅局限于范画临摹的教学上。有了色彩感的加持,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欲以及创造能力会得到明显提升,这对于开展美育是至关重要的。

一、开展美术鉴赏,认识多种色彩

美术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在色彩感培养的初期,教师要利用好教材资源,定期开展美术鉴赏教学,并且从教材延伸出去,拓展鉴赏的广度与深度[1]。在鉴赏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色彩,传授关于色彩的基础知识,让他们对色彩有基本的认识,这是学生色彩感形成的第一步。

例如,在人美版四年级上册第一课“四季的色彩”中,课本展示了四幅名家名画,有日本画、中国画等类别,有油画、水彩画等画种,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画都具有独特的色彩风格。教师要带领学生鉴赏这几幅画,让学生认识色彩的冷暖。第一幅画《早春之路》是日本画家的风景画,整幅画以蓝、绿、白三种颜色为基础,展现春天万物复苏的生机。教师先询问学生对这幅画的感受。在大面积的冷色中,学生产生了清新、沉静的感觉。此时,教师再提出疑问:“蓝色、绿色是冷色,为什么这幅画的作者能用这两种颜色展现春天的温暖呢?”学生这部分知识是匮乏的,内心会有疑问,聚精会神地等待教师揭示其中的原理。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画,解释道:“我们可以发现这幅画亮度非常高,很明亮,而冷色有一個特点,那就是它在视觉上有收缩的作用,亮度越高越偏暖,所以这幅画非但不会显得冷清,反而会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接着,教师向学生展示这一课的另一幅画《桦树林》,这幅画描绘的是夏天的景色,同样利用明亮的冷色,让人感受到夏日的热烈与生机,同时也能感受到冷色本身具有的清新与深沉。其他画作展示的是暖色的世界,《金秋》这幅中国画利用红、橙、黄、棕这些暖色展现了一个温馨的秋天,学生在鉴赏这幅画时,能明显地感受到它饱满的、张扬的生命力,联想到秋天的丰收。教师普及关于暖色的知识:“暖色是膨胀色,颜色比较明亮,能够使人心里产生温暖的感觉。”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冷暖色的特点,试着将常见的颜色分成冷色和暖色,无法分类的颜色就属于起到调和、缓解作用的中性色。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色彩的分类与其特点,掌握了颜色本身的属性,对多种颜色有了基本的认识。

色彩感是一种艺术感知,而从小对艺术世界接触不多的小学生往往缺少这种感知。教师要由浅入深,利用美术鉴赏这种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艺术世界,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开始认识色彩,先培养学生的理论色感,再逐渐到色彩想象力等更深的层面。同时,美术鉴赏也能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学生的美术学习非常有帮助。

二、通过游戏教学,加强色彩运用

色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要对其进行内部比较,也要将其和光源、环境等外部因素相结合,在动态中把握其变化,才能真正认识它。教师不妨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游戏,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创造多变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对美术学习的期待与兴趣中深入理解变换的色彩,加强对于色彩的运用。

例如,在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第四课“让色彩动起来”一课中,教师先展示了色相环,带领学生一起熟悉对比色。在色相环中,每个颜色对面(180度对角)的颜色为对比色,如红色和绿色、蓝色和橙色、黄色与紫色互为对比色。在学生了解并记忆了这部分知识后,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课本上《威斯敏斯特大桥》这幅油画,然后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让每个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到讲台上完成一个游戏:在规定的60秒内找出这幅图的对比色,找出数量最多的人所在小组获胜。游戏开始后,学生聚精会神地寻找,但这幅画颜色复杂,色彩对比强烈,对于刚刚学习色相环的学生来说,找全所有的对比色是十分有难度的。除了最简单的大面积的红绿对比,这幅图还有许多不明显的对比色,如橙色与蓝色、淡蓝色与橙红色等,只有认真听讲并且记忆的学生才能找全。教师要对找到最多的学生及其小组进行嘉奖,当然,为了激发所有学生学习的热情,对其他学生也要进行表扬。第一个游戏结束后,学生对色相环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对比色有了初步理解。接着,教师加大游戏难度,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外部变化。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镜子摆在桌子上,请学生上前转动镜子,观察阳光透过镜子折射在墙上的色彩变化。随着学生转动手中的镜子,阳光在白墙上呈现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且随着学生转动的角度不同,每个色块投射在墙上的面积也有大有小,甚至当转到某些角度时,一些颜色会消失不见,而一些颜色的面积达到最大。学生看到这样的景象,觉得非常神奇。这时,教师告诉学生:“色彩并不是静态的,在环境、光线的影响下,它会呈现出千姿百态,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因素展现不同的色彩,如一个红色的苹果在阳光下呈现的是鲜红色,而在昏暗的房间内呈现的是暗红色。”通过这两个简单的小游戏,学生对色彩内部的对比和色彩受外部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化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不只是停留于孤立的色彩本身,对色彩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色彩有许多种,色彩的搭配更是数不胜数。学生如果不理解这些色彩变化,就难以绘制出出彩的图画。而辨析、探究色彩的变化是一个枯燥复杂的过程,学生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教师如果将这部分教学和游戏结合在一起,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能够加强对色彩的运用,感受色彩的变化,进一步增强色彩感。

三、巧用多种材料,激发创造潜能

美术的形式多种多样,绘画、泥塑、折纸等都属于其范畴。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形式、各种颜色的材料,鼓励学生创作作品。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要考虑色彩的搭配和色彩的变化,充分运用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这对提升色彩联想能力与色彩想象能力会有很大帮助。

例如,在人美版一年级上册第十课“剪剪撕撕贴贴画画”一课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些剪纸作品,询问学生看到这些窗花会联想到什么。学生立即回答:“我想到春节家里会剪窗花,贴在窗户上,窗花给人一种喜庆、温暖的感觉。”教师继续引导:“红色的窗花让人觉得温暖,因为红色是暖色,代表热情,这与它本身颜色的属性是密切相关的。由此可见,我们在制作手工作品的时候,要学会色彩搭配,给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配上相应的色彩。”接着,教师布置了一个简单的手工任务:做一张立体贺卡送给妈妈,表达对她的感激之情。制作贺卡是一个需要剪、撕、贴、画这几个步骤的任务,考验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选出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且分析其亮点。有一个学生选择了橙红色的卡纸作为贺卡的封面,将卡纸对折,用明黄色的彩笔画上边框;接着使用两张粉色的普通软纸,剪出四朵花,将其粘贴在卡纸的内侧;最后用蓝色的画笔在封面画上妈妈的画像,并系上一个粉色的蝴蝶结。教师就这个作品和学生一起分析颜色起到的作用:“橙红色是这张立体贺卡的底色,给人以温馨的感觉;明黄色这一亮色让整个作品更加丰富与醒目;四朵粉色的花增添了一种明快的感觉;封面上用蓝色画笔绘制的母亲形象让人觉得有些神秘与梦幻。”教师请这名学生讲一讲制作这个作品时的具体思考,学生回答:“贺卡的主题是对妈妈的祝福与感激,妈妈对我的爱让我联想到红色的爱心与温暖的太阳,于是我用了红、橙、黄这三种颜色。使用蓝色是因为蓝色代表宽容和爱,剪贴上粉色的花是因为它代表温柔与青春,我想祝福妈妈永远年轻。”一份简单的剪贴作品蕴含了学生的奇思妙想,更包含他们对色彩的理解。学生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能加強对色彩的运用。

色彩感的培养与创造力是密切相关的,拥有良好色彩感的学生往往能够独立创作色彩鲜明的作品。教师要抓住这两者的密切联系,提升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锻炼他们的色彩联想能力[2]。

四、结合生活实践,培养色彩情感

多种多样的色彩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它能够影响人们的情感与心情,刺激人们的情绪和行动,但同时人们也能通过颜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传达自己的意念[3]。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体会色彩情感,并且学会利用色彩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培养色彩感至关重要的一步。

例如,在人美版一年级上册第十九课“大丰收”中,学生需要体会作品中传递的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情感,但是丰收的场景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遥远的,因此,教师先向学生展示凡·高的名画《丰收》,让他们找一找这幅画的特点。通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幅画没有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用的颜色都是同一色系的,以金色和黄色为主,通过不同的明暗表现麦穗的层次,展现了大丰收的场景。学生能够在观察中感受到这幅画的感染力,由衷地为丰收的人们高兴,也能明白只有投入情感才能画出能使人共情的作品。此时,教师布置了一个实践任务:利用节假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采摘园或农田实践,体验收获作物,到学校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有的学生去了草莓采摘园,在课堂上,教师请该名学生讲述自己的经历,并让其他学生根据他的描述画出当时的场景。在开始绘画之前,教师对该学生进行提问:“采摘草莓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摘完后你又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刚开始采摘时兴致勃勃,然而长时间弯腰让我觉得有点累,但是当我摘完看到篮子里满满的草莓时,我产生了自豪感与轻松感,感觉非常快乐。”教师进行总结:“当我们通过劳动获得丰富的收获时,会感到非常开心,心里油然而生对生活、对劳动的热爱。我们在画这样的场景时,要利用明快的色彩来表达这样的情感。”得到启发的学生使用代表生机与活力的翠绿色进行铺色,再点缀粉色或者红色表现草莓藏在叶间的形态,这几种活泼的颜色都能很好地表现学生采摘果实时内心的愉悦。根据收获后的情感,学生展开适当的想象,在图画的上方画出金灿灿的太阳,通过金色这种热烈的颜色来传达自己内心对劳动的热爱。每一种色彩的使用都有一定的理由,都包含着作画者的情感。学生在实践过后会产生真实的情感,并能够在作画时带着当时的情感投入其中,用合适的色彩表达自己的内心。

色彩感是一种抽象感知,只有学生自己探索才能慢慢形成,而实践就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实践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开阔学生的艺术眼界,让学生切身体会,从而产生丰沛的情感,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敏感度和艺术表现力都有帮助。

结语

小学美术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转变教学思路,注重学生美术能力的培养和美术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而非一味地向他们灌输美术理论知识。同时,教学手段的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给予他们与众不同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然形成色彩感这一艺术感知,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罗丽,黄溶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研究:以中国传统古建筑色彩教学为例[J].新课程评论,2023(3):29-35.

[2]李安妮,黄茜,林艳.色彩素养师资培训: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探索[J].新课程评论,2023(3):43-50.

[3]王茜.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色彩感的策略探讨[J].新课程导学,2020(13):54.

猜你喜欢

色彩感小学教学美术教学
美术教学对学生色彩感的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色彩感的探究
试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色彩感
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电影元素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探讨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