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共促学业发展模式的构建
——基于NVivo 12plus的质性分析

2023-12-01熊梦琪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学业成绩学业层面

熊梦琪

(长江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引言

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向好发展、更多地培育优质人才,是国家持续关注的焦点,也是民族、国家得以长远发展的大计。2019年2月,教育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1]。2021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2]。我国一直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教育,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发展往往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择取。教育期望是个体对教育的价值判断和期待,既包括对自身的教育期望,也包括对他人的教育期望。教育期望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父母教育期望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即学生对自己的教育期望。有研究者提出,合理调整父母与学生的教育期望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业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社会阶层流动[3-4],但是目前尚未有学者对它们之间的作用机制做出明确的理论概述。

构建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共促学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必须要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即:父母教育期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何种联系?学生自我期望与其学业成绩是何种关系?父母教育期望与学生自我期望之间又具有怎样的联系?当前,尽管学者对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诸多研究,但是大多数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其结果虽解释了部分现象,却始终无法对它们之间的作用机制作出明确的概述。同时,由于教育期望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探究其与成绩之间的关系时往往需要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等多个因素,这就需要运用质性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因此,本研究将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与学业成绩关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借助NVivo 12plus软件,对研究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核心期刊文献进行质性分析。通过程序化扎根理论构建了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共促学业发展的“金字塔”模型,以期为促进我国学生学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助力我国现代化教育建设。

一、相关文献回顾

教育期望指期望发出者对被期望者未来教育成就的预判和期待[5-6],被期望对象一般为学生,期望发出者可以为父母、教师、学生自己等。教育期望对学生未来的学业成就有重要的影响[7-9]。被给予高教育期望的学生往往会获得更高的成就。罗森塔尔实验证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教育期望有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基于此,研究者发现,父母教育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一般而言,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越高,其子女学业表现越佳。那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定是有效的吗?部分学者发现,父母对子女的高教育期望有时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业表现。基于这个结果,展开更深入的实证探究后发现,亲子教育期望差异显著影响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可能性。亲子教育期望差异,即父母教育期望和学生自我期望之差的绝对值,亲子教育期望一致高型学生往往成绩更好,父母教育期望高而自我期望低型的学生往往学业不佳,甚至可能会因为父母期望带来的巨大压力而产生抑郁情绪[10-15]。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与学业成绩之间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呢?为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已有研究对中介因素进行了探索,通过文献梳理可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受教育程度、学生先前的学业水平、亲子互动、学生性别、社会文化等因素可以通过影响父母教育期望或学生自我期望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16-20]。这也符合Eccles等人提出的期望-价值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社会文化氛围、儿童自身的能力和先前学业经验影响着重要他人的信念和态度(如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儿童通过感知、认同这种信念和行为而形成对自己的教育期望,教育期望进而影响儿童在学业上的选择、投入和表现。这些中介因素不仅可以通过改变学生自我期望直接影响其学业成绩,也可以通过影响父母教育期望进而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是,这些因素之间又具有怎样的联系?它们在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与学业成绩这个机制中分别居于何种地位、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在以往研究中尚未能得到解答。然而,这些却是构建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与学业成绩作用模式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鉴于此,本文拟通过程序化扎根理论对文献进行编码分析,构建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共促学业发展模式,为中国家庭如何调整教育期望,以更好地促进子女学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具体的研究问题如下:

1.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与学业成绩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

2.在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与学业成绩之间起作用的影响因子有哪些?

3.这些影响因子互相之间有何种联系?在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共促学业发展模式中分别居于何种地位、发挥怎样的作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数据与样本选择

通过中国知网对“教育期望AND学业成绩”进行主题词初步探索可知,2010年后该主题文献数量逐渐增多。为保证样本的适用性和全面性,本文将检索时间范围设定为“2010至2022年”。同时,由于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家庭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共促学业发展模式的构建,为保证理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将期刊来源类别设定为“北大核心+CSSCI”。依托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功能,输入主题词“(父母期望OR自我期望)AND(学习成绩OR学业表现)”,然后将检索时间范围设置为“2010至2022年”,来源类别设置为“北大核心+CSSCI”,最终通过对检索后所得文献的标题、摘要和具体内容进行筛选,得到32篇符合要求的期刊文献。其中,30篇原始期刊文献导入到NVivo 12plus软件进行编码分析,剩余的2篇期刊文献用作理论饱和度检验。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扎根理论是国外学者Barney Glaser和Anselm Strauss共同开发的一种定性研究的方式,是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21]。扎根理论并不是对已经存在的理论进行数据材料的论证,而是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事物现象本质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由于父母教育期望与学生自我期望共促学业发展的问题涉及父母、学生、教师、同伴等多个主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环境,极大地增大了质性研究的难度,而程序化扎根理论可以很好地处理多个主体、复杂流程和系统模型的定性问题[22]。因此,本文采用NVivo 12plus软件对30篇有关“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核心期刊文献展开程序化扎根理论研究,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式编码和理论饱和度检验,最终形成理论模型。

图1是运用NVivo 12plus软件对30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词频统计,并通过停用词筛选掉“一个”“并且”“因此”等无意义的词后所形成的词语云。通过词语云显示的字体大小可知材料文本中最高频率出现的关键词,如“教育”“期望”“父母”“学业”“家庭”“自我”“成绩”“社会”“经济”等,也可清晰直观地看到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与学业成绩相关研究的侧重方向,以便后续聚焦分析。

图1 根据30篇核心期刊文献构成的词语云

(三)编码分析及模型构建

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要求研究者保持开放的思维,对样本材料进行逐句分析,提取出初级概念,再通过对这些不同的初级概念进行比较、分类而形成概念类属。本文将30篇期刊文献导入到NVivo12 plus软件并进行开放式编码后,共得到21个初级概念类属,部分列举见表1。

表1 开放式编码结果(部分)

2.主轴式编码

通过主轴式编码对开放式编码所得到的初级概念类属进行归纳梳理,深入探究各个类属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到8个主题概念类属,即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亲子教育期望差异、父母教育参与、学生学习表现、家庭基本条件、外界环境条件以及学生自身条件,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选择式编码结果

3.选择式编码

在主轴式编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个主题概念类属之间的联系,得到三大主类属,分别是理念层面、表现层面及条件层面。其中理念层面包括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亲子教育期望差异;表现层面包括父母教育参与和学生学习表现;条件层面包括家庭基本条件、外界环境条件和学生自身条件。同时,将“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共促学业发展”确定为核心类属。理念层面是对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与学业成绩之间关系的具体阐述,是共促学业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父母教育参与和学生学习表现是贯彻落实核心理念、实现学业发展的关键,是共促学业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家庭、外界环境、学生自身等条件对父母和子女的教育期望及教育表现有重要的影响,整体构成共促学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4.模型构建

通过参照各级概念类属,本文构建了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共促学业发展的“金字塔”模型。故事线可以描述为:为更好促进学生学业发展,首先要清楚理念层面中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机制。其次要在学生自身、家庭和外界环境等条件协同作用的基础上,保障和推动父母教育参与和学生学习表现,进而通过调节父母教育期望和学生自我期望以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同时,调节后的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和最新获得的学业成绩又会反馈协调父母的教育参与和学生的学习表现,形成一个反馈循环机制。因此,良性的反馈循环将是促进学生持续知识获得的关键。

5.理论饱和度检验

当进行资料分析时已经没有新的概念类属出现,则说明编码已达到饱和状态。本研究以剩余的2篇期刊文献为原始资料文本进行重新编码,编码结果显示并未出现新的概念类属。因此,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共促学业发展的“金字塔”模式在理论上已达到饱和,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实用性。

三、“金字塔”模式阐释

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共促学业发展的“金字塔”模式由理念、表现、条件这三个层面构成,其内涵丰富、逻辑严密,每一个层面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它们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共同维护整个模式的有序运作。理念层面是对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与学业成绩之间关系的具体阐述,是共促学业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在“金字塔”模型中居于引领地位。表现层面是共促学业发展的关键实践路径,父母教育期望和学生自我期望必须依托父母和学生实际行为的贯彻落实,才能切实影响学生的学业。条件层面是共促学业发展的基础保障体系,只有协同好学生与家庭、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其学业的发展。表现层面和条件层面对在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与学业成绩之间起调节作用的中介因子之间的关联、地位和作用做出了明确概括,是贯彻并落实核心理念的重要保障。图3是“金字塔”模型理念、表现、条件这三个层面的关系展示图。只有深刻认识“金字塔”模型中三个层面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深刻内涵,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业的发展。

(一)理念层面:共促学业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

在理念层面上,共促学业发展需要坚持基于“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与学业成绩”反馈调节机制的核心指导思想。父母教育期望和学生自我期望是共促学业发展理念的核心支点,也是共促学业发展的驱动力;亲子教育期望差异是实现父母教育期望和学生自我期望共促学业发展的关键桥梁。

图3 “金字塔”模型三个层面的关系展示图

1.父母教育期望作为共促学业发展理念的核心支点之一,不仅可以通过给子女提供教育资源、陪同完成作业等直接的教育参与影响子女的学业,还可以通过隐晦或直言的方式让子女感知到自己对他们学业所寄予的期望,进而间接地通过改变子女的自我期望来影响子女的学业成绩。这也就意味着,父母可以通过以上两种途径对子女的学业进行干涉。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切忌盲目设置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应该基于子女当前的学习水平合理调整。其实,子女感知到的父母教育期望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利于学业发展的;过高会导致子女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过低反而会打压子女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学习成绩也会反馈作用于父母教育期望,进而影响后期学业的发展。因此,努力后提高的学业成绩反过来也会促使父母和子女形成更高的教育期望,进而促进未来学业的进步,形成一个知识获得的良性循环。但是,这也提醒父母不要因为某一次或某一段时间内成绩不佳就对子女丧失信心,更不要打骂孩子,而是应该维持以往的高教育期望,悉心帮助子女找到问题根源,重塑学习信心,进而提高其学业成绩。

2.学生自我期望是共促学业发展理念的另一个核心支点,在某一程度上而言,其对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力远远超过父母教育期望对学业发展的影响[23-24]。父母教育期望主要也是通过影响学生自我期望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自我期望较高的学生,更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会更主动地寻求教育资源并投入到学习中。所以,生活中应帮助学生形成较高的自我教育期望,这不仅有助于其学业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其变得更加独立、自信。事实上,学生自我期望也会受到学业成绩的反馈调节,好的成绩反馈会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获得更高的成就。同样的,若一直未看到努力后的成效,则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这时往往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和细心开导,协助子女找到问题解决策略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后期的点点努力会逐渐转化成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帮助学生筑起自我期望的高楼,助力学生健康、乐观地成长。

3.亲子教育期望差异是共促学业发展的关键桥梁,是实现“望子成龙”目标的重要参照指标。在大多数中国家庭中,父母教育期望和学生自我期望往往是不一致的。相对于父母教育期望与学生自我期望一致高型的学生,不一致型学生的成绩会相对低一些,其中一致低型学生的表现最不佳[14]。因此,为更好促进学生学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形成一致较高型的亲子教育期望。这往往需要对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进行合理地调整。当父母教育期望过高时,需要基于子女当前学业水平向下微调,逐渐趋近于子女的自我期望,但又不能过低,以免让子女误以为父母过于失望而放弃。同时,也要帮助其找到合适的学习方式,提高子女的自我期望。当子女自我期望过高时,父母应该正视并赞赏子女付出的努力和获得的成就,并满足其在学习上的合理需求,助力其实现理想。

(二)表现层面:共促学业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

在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与学业成绩反馈调节机制的核心思想指导下,共促学业发展可以采用基于“父母教育参与+学生学习表现”的实践路径。父母教育参与是共促学业发展实践路径的基础,学生学习表现是共促学业发展实践路径的关键。

1.父母教育参与是共促学业发展实践路径的基础。学生的学业发展离不开父母对其教育的投入,从择校到学习资源供给,再到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陪伴与监督,好的教育参与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父母教育参与主要是通过影响子女学习表现进而对其学业成绩产生影响,这个过程常常会伴随着子女自我期望的变化。对子女学业具有较高期望的父母会更积极地帮助子女拓展教育资源,更多地干涉子女的学习,部分学生会因此变得更加上进,逐渐形成更高的自我教育期望;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会感到压抑,长期处在无奈、被动地努力学习中,甚至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这也意味着,父母对子女教育上的参与应该适度,参与的目的主要是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适度的学业监督、适量的亲子沟通、积极的学习活动陪伴,不仅可以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也可以让子女在友爱和睦的氛围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美好。良好的家校沟通,有助于父母更全面地了解子女,更好地关注子女的情绪变化和学习需求。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学业的提高。

2.学生学习表现是共促学业发展实践路径的关键。学生的学业成绩主要取决于其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其在学习中的表现则会受到父母教育期望和自我教育期望的调控。父母教育期望主要是通过间接的教育参与来影响子女的学习表现,如学习上的陪伴与鼓励可以提高子女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自我期望则是通过内心的认同感直接影响其学习表现。自我期望较高的学生,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效能感、更强的学习动机、更好的学习习惯、更有意义的学习投入,他们享受学习知识的过程和达成学业期望的成就感,自信、努力、自律等优秀品质往往促使他们有更好的学业发展。因此,从学生小时候起,就应该帮助其养成爱阅读、勤思考的习惯,在丰富知识面的同时逐渐提升他们的学习专注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有利于他们以后更快地适应新学校,更好地投入学习,更持续地获得学业提升所带来的的幸福感。

(三)条件层面:共促学业发展的基础保障体系

在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与学业成绩反馈调节机制的核心思想指导下,在基于父母教育参与和学生学习表现的共促发展实践路径中,需要搭建基于“学生自身条件+家庭基本条件+外界环境条件”协同作用的共促学业发展保障体系。该体系以学生自身条件为基点,以家庭基础条件为支撑,以外界环境条件为牵引,共同助力学生学业的发展。

1.学生自身条件是共促学业发展保障体系的基点。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共促学业发展的核心支点在于父母教育期望和学生的自我期望。父母教育期望和学生的自我期望会显著影响父母教育参与和学生学习表现,而学生自身条件往往是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形成的立足点。因此,关注学生内在需求、生理需求是十分必要的。在学生人口学变量上,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往往是导致教育不公平产生的主要因素。在学生人格特质上,强调对学生内在情绪的关注和疏导,提倡对症下药、个性化学习辅导,重点在于避免学生因过度的学业焦虑而影响其学业发展和心理健康。此外,学生先前的学业水平是调整教育期望的重要参考指标,学生先前的学业水平越高,父母教育期望和学生自我期望也就越高。

2.家庭基本条件是共促学业发展保障体系的支柱。家庭基本条件主要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教育观念和家庭教养方式三个方面,它通过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撑推动“父母教育参与+学生学习表现”共促学业发展路径的实践,为共促学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家庭经济地位高的父母往往教育期望更高,也乐于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减少子女学习上的“试误”,使其更顺利地走向成功。此外,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民主型鼓励式的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经济上的差异,助力学生学业发展。教育是实现社会阶层跨越的有效途径,生活中不乏寒门出贵子的案例,这些都离不开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投入与支持,以及子女自身坚定的信念与不懈的拼搏。

3.外界环境条件是共促学业发展保障体系的牵引绳。社会文化氛围和学校教育资源均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业发展产生影响,因此,社会和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外界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牵引作用。我国一直致力于教育改革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如全面实行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等。社会媒体应该加强对国家当前教育政策和教育育人、教育强国的宣传,同时也应增设科学育儿课堂讲座、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平台等,努力形成全社会齐促学生学业发展的文化氛围。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绿色、安全、合作、积极的学习氛围,也要加强师资力量、加大校园学习资源的开发,在助力学生学业发展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针对尚未有学者明确概括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与学业成绩之间的作用机制,且缺乏质性研究对此问题进行深层次剖析的问题,本文采用NVivo 12plus软件对30篇以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与学业成绩关系为主题的核心期刊文献展开扎根理论研究,构建了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共促学业发展的“金字塔”模型,助力学生学业高质量发展。在理念层面上,提出基于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与学业成绩反馈调节机制的共促学业发展指导思想;在表现层面上,提出基于“父母教育参与+学生学习表现”的共促学业发展实践路径;在条件层面上,提出基于“学生自身条件+家庭基本条件+外界环境条件”协同作用的共促学业发展保障体系。其中,理念层面是对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与学业成绩之间关系的具体阐述,在“金字塔”模型中居于引领地位;表现层面和条件层面对在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与学业成绩反馈调节机制中起中介作用的影响因子之间的关联、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明确概括,是贯彻并落实共促学业发展核心理念的重要保障。三个层面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反馈循环机制,共同维护整个“金字塔”模型的有序运作。

从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共促学业发展的“金字塔”模型可知,社会文化氛围、学校教育资源等外界环境条件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表现和父母教育参与,而且可以通过调节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间接影响学生学习表现和父母教育参与,进而影响学生学业发展。政府应该增加对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加大对教育育人功能的宣传与普及,加强教师团队的管理,均衡教育资源分配,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高质量、公平的教育。此外,父母也应该多关注子女的内心需求,不要一味地追求高分、施加高教育期望,要善于与子女沟通,在适当下调对子女教育期望的同时增强子女的自我期望,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被迫学习。

(二)不足与展望

本文虽然通过对核心期刊文献进行质性分析,构建了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共促学业发展的“金字塔”模型,对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不同影响因子在这个机制中的作用等进行了明确的概述,但是以往研究者所做的研究不够全面,如对父母阶层差异、家庭资本差异与学生自我教育期望的研究不足,因此该组样本经过程序化扎根理论编码所得的结果仍需要细化和完善。其次,由于本文主要是研究父母教育期望、学生自我期望与学业成绩之间的作用机制,因而将一些联系不大紧密的因素相对弱化了,如将教师教育期望、同伴效应等因素纳入了外界环境条件。但是,教师教育期望和同伴效应实际上也是影响学生学业发展的有效因素,如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父母在外务工而缺乏亲子交流和正确的教育引导,所以教师和同伴的言行往往会对留守儿童产生更大的影响,未来学者可以对此做更进一步地研究。

猜你喜欢

学业成绩学业层面
基于回归分析模型的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研究
艰苦的学业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学业成绩与习得性无助: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大学生上网情况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