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高职德育共同体“五四四三”模式构建的实践研究

2023-12-01陈志伟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共同体校企协同

陈志伟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4)

2019 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建立健全德技兼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随后颁布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也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鼓励引导校企共建德育实践基地作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深化校企合作,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贯彻落实,构建校企合作德育育人体系、凝聚校企德育协同育人合力已成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德育目标、共享德育团队、共拓德育平台、共建德育基地、共享德育成果的德育共同体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科学内涵: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

“共同体”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范畴。19世纪,“共同体”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提出,并将其引入社会学中,用以描述基于血缘、地缘、感情、伦理等自然生长形成、具有排他性、紧密的社会关系。滕尼斯将其定义为:“任何基于合作关系的有机组织模式,其目的在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共同的思维意识、共同的生存目标以及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1]20 世纪90 年代,“共同体”理论概念逐步应用到各个领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等。步入21 世纪,世界正处于格局的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共同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世界发展新格局,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性地发展了共同体思想。

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属于“教学共同体”范畴,是指学校德育教师、管理者、企业德育导师、服务工作者等德育主体基于一致的道德信仰和价值认同,实施多元主体协同、多维场域联动、多种媒介渲染的新型德育运行机制,是校企共同培养德技兼修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一种新型组织,是现代职教体系背景下校企德育协同发展的变革与创新。

二、现实困境:校企德育共同体建构的“四力”不均

(一)政策制度激励力度不够

2019 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德技兼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也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鼓励引导校企共建德育实践基地作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调查数据显示,各级地方政府直接转发国家文件政策的比较多,而根据各地高校实际发展状况量身定制的相关政策比较少,存在“上头热,中间温,下边凉”的逐级弱化态势。[2]各级地方政府对于自身在高职院校德育建设方面如何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协同企校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方针、措施、策略的认识还不够,落实政策制度的工作态势和策略随意性比较大,对高职院校如何推动校企协同共建德育基地、共拓德育平台、共享德育师资方面没有具体的倾向性激励措施,在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建设中也没有充分考虑德育项目的培育与开发,没有将相关经费支持纳入德育专项建设方案,导致政府激励作用发挥不够,各方面运作动力不足,相关政策措施很难落到实处。

(二)行业组织引导力不足

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企业以利益为导向,存在价值目标不匹配、文化取向不耦合等实际问题,给校企协同德育创新发展带来诸多困扰。校企合作本质是基于利益互通、价值互认的资源互换,是在资源条件均等的基础上实施科学化、合理化的共建共享互通机制。然而,当前行业组织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协作者”“参与者”的角色,引领作用不凸显,协同作用不突出。一方面,行业组织没有搭建互联互通的德育创新发展平台,在行业、学校、企业间没有把德育资源基础、文化价值认同相近的企业、学校“联姻”在一起,没有充分发挥好“媒介”的桥梁作用;另一方面,行业组织没有将教育链、产业链优质德育资源进行融合互补,没有构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共生共进产教融合德育创新生态系统,没有发挥好行业的引领作用,致使很多校企德育基地成为挂完牌就了事的形式主义,[3]校企德育共同体的建构也成了“拿来唱”的摆设。

(三)校企主体间责任力不强

校企德育共同体构建的两大主体为学校与企业。校企德育共同体的建构,需要主体间具备共同的价值目标与文化共识、共同的运行管理机制与有效实施,在双方获利的同时,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形成一种共同体模式。但是,在德育共同体的构建中,由于校企双方的德育资源融合度不强、需求耦合度不高,以及校企间利益诉求、价值文化等方面的不匹配,校企德育共同体运行的权责管理理事会难以成立,导致学校德育导师、企业劳动模范等各德育主体间的合作模式不清晰、合作关系不明朗、合作成效不明显,校企双方责任力不强,彼此间的发展动力不足,使校企德育“融合”的理想局面很难落地实施。

(四)开放包容运行力不畅

构建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是打通“校企德育共同体”建构的“最后一公里”,在校企协同建构中,校企德育共同体各主体间应坚持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价值立场,共同创造利于校企德育共同体构建的开放性发展生态,与其他主体间进行共融共享,实现人才互通。然而,校企德育共同体各方主体间受价值观念、组织形式及体制机制的影响,校企互赢、互享、互利的价值文化体系并未真正形成。在学校方面,真正致力于德育领域的优秀导师极为匮乏,高职院校的教育主旨还停留在提高专业技能,对于职业素质培养的意识远远低于专业技能层面,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薄弱,学习目标大多数以分数和就业为主,德育成为辅助。校企协同德育运行机制不畅通,使职业院校的德育导师很难走进企业,使学校德育导师从“校内育人”到“企业育人”的角色始终难以转变。同时,许多企业不重视员工道德品质的提升,更多注意业务能力培养,受企业的自身经济实力的局限,大部分企业没有实力安排员工进行相应的学习,无暇顾及企业员工全面成长,不管是请学校德育导师到企业还是组织企业能工巧匠到学校合作交流都存在运行机制不通畅的问题。

三、推进路径:校企德育共同体的“五四四三”模式构建

马克思指出,实践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认识的归宿。如何促进校企德育共同体深度融合,推动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的实践创新发展,以下从“五合、四级、四维、三共”的“五四四三”模式的构建精准回应了构建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这一时代命题。

(一)遵循“五合”原则,建构顶层设计机制

顶层设计机制作为一个宏观的制度设计范畴,为校企德育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方向指引,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针对当前政府、行业、企业等职能部门的缺位,导致兼顾性配套政策的缺失和区域性发展机制的不完善问题,为破除现有桎梏,政府应牵头构建校企德育共同体的顶层设计机制,明确政府职能,加强政府、行业协会政策层面的制度倾斜,制定完善且适配的管理措施,充分发挥宏观政策的指导、引领和保障作用。面对校企多元主体之间的差异,在协调多方主体共同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学校与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精准设计,以保证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各方面都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更好地保障多方权益不受到侵害,促进校企德育共同体的协同发展。校企双方应遵循“系统耦合、场域耦合、内容耦合、多场耦合、能量耦合”的“五合”原则,加强校企协同德育发展长效机制建设,从“五合”原则着手,顶层设计统筹搭建工作平台,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服务政企行校,为企业经济建设和高职院校德育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4]

(二)构建“四级”联动平台,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德技兼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最终目标。但是长期以来受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的局限影响,校企合作存在诸多问题,没有形成良好的校企协同德育合作模式。通过构建“政企行校”四方联动的协同德育办学平台,在政府宏观管控下制定校企合作德育协同育人相关政策,在行业引领下构建德育共同体创新发展理事会,深入挖掘各行业、企业的职业精神和文化内核,打造特色化职业教育品牌,建立校企德育育人共同体,构建“政府主导、行业引领、企业合作、学院推进”的四方联动“政企行校”联动平台,激发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联动办学活力,推动校企协同德育各方精准发力,激发校企协同德育创新发展。

(三)制定“四维”协同机制,共建校企协同德育育人体系

协同是指各主体间力量整合、协调发展以发挥共同体的整体效应。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为促进两个以上不同主体间的协调与合作,消除校企德育主体间的利益桎梏,通过政府牵头、行业引领、学校与企业具体实施,制定校企科层制协同、约束性协同、沟通性协同和战略性协同的“四维协同”育人机制,共建校企协同德育育人体系,推动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的良性发展。[5]

一是要科层制协同。科层制协同强调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协同调配,更多注重分工而不是合作,学校、企业通过上级政府激励、行业引导推动校企德育协同育人机制落实,助推校企德育共同体构建。二是要沟通性协同。沟通性协同强调各沟通主体目标一致、方向一致。校企双方为深度合作,必须通过多方沟通协同来提高工作效率,为同构德育目标、同享德育师资和同建德育基地的校企德育共同体赋能。三是要约束性协同。约束性协同强调各方尽管目标偶有不同,但是利益耦合,为了保证利益的获得各方必须协同一致。高职院校德育创新发展需要与社会力量的资源对接,企业员工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需要与各学校教育培训力量嫁接,双方通过协同合作满足各自不同的利益需求,为构建校企的德育共同体加持。四是要战略性协同。战略性协同强调各主体目标一致、利益耦合,二者往往能够形成制度化、经常性、持续性的战略协同关系。[6]战略性协同要求学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企业关注员工未来职业发展需求,校企协同构建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科学性的德育工作育人体系。在这种协同中,各方彼此间可以达成制度化、常态化、稳固化的协同发展机制,各方为助推校企德育共同体构建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四)共建“三共”协同育人模式,共创校企协同德育育人基地

新时代高职院校德育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行业劳模进课堂”“德育导师进企业”“把思政课堂搬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等专题活动,充分发挥好“行企校”实践育人功能,构建学校德育教学共同体、企业德育实践共同体与行业德育治理共同体的“三共合一”的德育育人模式,不仅丰富了“行企校”协同育人的科学内涵,也进一步回答了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建构的时代命题。

新时代背景下,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五合、四级、四同、三共”的德育共同体,精准回答了新时代如何推进高职院校德育创新发展的时代命题,进一步深化了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改革,推动了新时代“大德育”工作体系科学、可持续的建设与发展,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共同体校企协同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