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三全育人”背景下城市轨道类课程思政策略

2023-12-01李英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专业课程岗位

李英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苏州 215104)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将“三全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任务,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1]职业教育承担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使命,要明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将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起来,实现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获得全面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前,在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中,重知识和技能讲授、轻思政和道德养成问题依然存在,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宗旨相悖。[2]应该看到,高校是意识形态交锋的前沿阵地,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抓牢课程思政这一具体抓手,让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入大学生的脑、进大学生的心,切实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时代使命。

一、城市轨道类课程思政育人面临的教学难点

(一)思政元素挖掘不深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化发展的“排头兵”,不仅要引领广大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相关技能,更要倡导创新,将爱党、爱国、爱中华民族等优良传统融入其中。显然,实践操作和训练占主导地位,思政知识及职业精神渗透不够。

(二)教师思政素养有待提升

课程思政,要围绕“立德树人”展开教学。教师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角色。教师的政治意识、职业操守、高尚品格,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很多城轨专业教师对思政教育认识不到位,重视不足,难以确保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落实。

(三)城轨专业与思政元素融合不畅

课程思政,要依托专业教学,拓宽思政育人渠道。现有城市轨道类课程思政育人资源整合不够,未能找准衔接点,导致课程思政育人缺乏可行性。如教材建设不完善,与思政相关的精品课程欠缺。不同专业课程教学思政元素提炼不够,难以与大学生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协同并行。

二、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增强学生“匠心”精神

(一)对接铁路发展,厚植家国情怀

铁路是我国重要交通命脉,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引入中国铁路建设史、铁路发展史,以及新时期中国高铁产业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尤其是在国产化铁路机电、装备制造领域所取得的成效,让大学生从中增强民族自信,激发学生爱党爱国情怀。

(二)对接企业标准,打造城市轨道“工匠”

城市轨道类专业课程与其职业岗位紧密衔接。在思政课程建设下,让学生从专业知识到职业岗位,明确具体职责,深刻理解不同岗位所肩负的行车安全使命。在专业训练、项目任务中,要严格对接企业标准,重视“工匠精神”渗透,让学生正确理解、践行“工匠精神”。[3]在日常学习和岗位实训中,时刻保持“匠心”,坚定职业理想和信念,严于律己,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爱岗敬业,永葆一颗职业自豪感和责任心。

(三)引入真人案例,弘扬榜样精神

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稳定运营,需要每一位建设者、参与者,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做好各项本职工作。在专业知识及学科项目实践中,教师要联系行业,挖掘优秀先进人物、劳动模范,从他们的身上,让学生的内心获得感染,从榜样的力量中自我加压,见贤思齐。在锤炼自我职业素养中,教师可以结合各领域先进人物的事迹,以真人、真事,让学生恪守职业操守,遵章守纪。在操作流程上要规范,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注重多岗位协同作业,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端正工作态度,牢记安全使命。通过提炼思政元素,让学生能够养成做事要注重细节,做人要踏实勤奋,对待工作要精益求精,对待职业要保持敬畏。

三、厘清课程思政目标,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

(一)设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明确正确价值导向

课程思政,载体是具体的专业课程。不同专业课程,要细化和明确其思政育人目标。如车站票务、站务运营管理、机电设备维护、乘务服务、车站突发事件应急等不同岗位,既要让学生掌握相应岗位的必备技能,还要重视职业操守、道德修养、价值观念的培养。对照《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而言,要深挖相关职业岗位职责及内容。[4]比如,车站站务岗位,能够处理好客流的组织、票务的组织,以及做好乘客服务工作。车站行车组织与管理岗位,要求做好列车运行管理,做好接发车管理,确保行车及乘客安全。车站控制中心调度岗位,要求做好本区段列车调度管理,做好行车计划与执行,调整列车运行,做好车务、站务施工组织与指挥等。深入具体的职业岗位和课程内容,聚焦四项工作:一是职业态度。所有岗位人员要认真对待工作,要严谨、细致、热情,为乘客提供优质服务。二要具有主人翁精神。所有岗位人员要积极、主动,要树立责任意识,具备使命担当精神。三要树立爱国精神。所有岗位人员要树立家国情怀,热爱祖国,爱党、爱家、爱人民。四要安全第一。所有岗位人员要将“安全第一”印在头脑,时刻确保乘客安全。

(二)教师要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做好学科教研

教师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参与者,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推动者。城市轨道专业各课程教师,要组建课程思政教研团队,落实好课程思政“最后一公里”职责。“育人者,要先受教育。”教师不仅要具备课程思政意识,还要有使命担当精神,要深入自身学科专业,积极挖掘思政元素,恰到好处地将思政元素贯穿专业课程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沉浸式”思政教育。依托课程思政教研团队,组织教师参与学科育人专项研讨活动。如利用申报思政育人项目,每周固定时段参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聆听专题报告,提高思政修养。同时,高职院校要充分调动党员教师的工作能动性,利用党务培训、学科专家专题讲座等活动契机,让党员教师能够为其他教师做好表率。课程思政教研组,要由院系领导挂帅,由专业课教研室主任、专业课骨干教师、党员教师等组成,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研讨,总结教法、理念,分享经验、方法。

(三)教师要严于修身,为学生做好示范

“德高为师,学高为范。”广大教师既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思政素养,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生活上、行动上的表率。每个教师要心里有爱,心里有国家和民族,每个教师要爱家、爱国、爱人民。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要讲究“以事载道”“以事明理”。课堂上,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如果教师满腹牢骚,学生的认知里就会充满“负能量”,谈何育人?教师在平时应加强自我管理,规范自我言行,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承担教学工作,与其他教师积极合作,严守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阵地,用正确的观念和向上的态度熏染学生。

四、选好课程思政育人载体,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一)做好教材建设,夯实课程思政教学载体

课程思政,教材是基础。一要完善课程标准。立足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明晰不同岗位及职责,从知识学习、岗位技能训练、意识形态养成等方面,对教材进行完善,将课程思政要素充实其中。二要选择恰当教材。在城市轨道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建设中,从教材内容到形式,都要承载国家意志,符合国家思政主旋律。三要精选思政要素。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从教学素材、课件、案例、图文视频、政策法规等方面,都要进行精选、优选,做好专业课程补充,让课程思政育人资源更丰富。

(二)找准思政与专业衔接“节点”,落实思政育人目标

课程思政建设,不同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纯地将思政知识生搬硬套进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在于找准两种学科知识衔接的“节点”,让专业课程教学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协同并行。[5]教师在课程标准、单元设计、教学内容组织上,要伺机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让每个课程教学单元,都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相融合。比如,在车站站务岗位,可以将“爱岗敬业”与“客运服务”相衔接,将“乘客至上”应用到“站务应急管理”项目中,可以结合真实事例,围绕站务岗位,增强学生对岗位的敬畏感、使命感、责任感。同样,在课程单元设计上,教师要精心雕琢思政载体,利用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实训活动、课后拓展与调研等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专业岗位上,做到热爱本职工作,懂得团结与协作,增强安全意识,服从统一指挥等。从案例选择与剖析中,做到课程思政与时俱进。“事实胜于雄辩”,如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客流组织”如何展开。从疫情数据分析、客流数据整合中,让学生要时刻绷紧抗疫精神这根弦,将居民的“安全出行”放在首位,提升自我职业素养,坚守岗位,服务好乘客。如此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才会“贴切而不牵强,可信而不空洞”。

(三)强调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互融,提升课程思政可行性

各专业课教师,要从学科整体视角,提炼思政元素,优化课程项目和实践任务。比如,在“车票和票务处理”课程思政建设中,结合售检票系统,先让学生观摩地铁站务人员售票、检票业务,从中认识和理解规范操作,端正学生的职业态度。同时,售票业务,还要考验票务者“严谨”“认真”“高效”的职业素养,只有做到“票款相符、严谨高效”,才能胜任岗位。在“乘务及投诉处理”岗位,面对乘客,从中渗透出“微笑服务”;面对突发事件,从中强调“安全第一”的岗位价值观。在课堂上,对思政内容的嵌入,教师要把握好明暗两条线。明处,结合专业知识及职业岗位,直接渗透思政元素。在“车站环境”建设上,设置爱国、爱党、爱民等主题,以图片、人物、故事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暗处,将思政嵌入学科评价中。在“城市轨道运营应急演练”中,围绕仿真平台,对学生进行分组训练,明确各岗位职责及任务。在对项目活动评价和验收时,既要强调各成员专业技能本领,还要注重流程配合、职责分工协作。

五、结束语

“三全育人”,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良好的职业精神融入学科专业教学过程。教师要善用观点辩论,纠正学生的不当认知;要善用理论探究,把握专业知识所要求的价值内涵;要善用案例剖析,提高课堂吸引力,增强思政教育感染力。抓好课堂主渠道,让知识、技能、思政素养三维合一,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和专业教学中,为课程思政建设注入“源头活水”。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专业课程岗位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