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理”与“情”

2023-12-01陈美含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情理交融思政课

陈美含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习近平曾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1]。“理”与“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中常被提及的两个概念,也是需要准确把握的一对关系。通过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能够发现,部分学者坚持“理”在思政课的教学中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这门课程的灵魂和核心,思政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把理论讲清楚、讲明白和讲透彻;还有学者坚持“情”更能凸显人文关怀的张力,“它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决定人的行为方面,‘情感’比‘理性’更基础”[2]。由此可见,“理”与“情”贯穿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并且具有多元的含义,二者相互交融、同向共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

在思政课教学中常常提及“以理服人”,这个“理”字,偏向于事物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和规律性。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写道:“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思政课教学中的“理”,既要注重全面,又要兼顾彻底。

其一,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自然、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的正确反映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制胜法宝。其中,蕴含着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精髓要义,在思政课教学中不断提升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习近平曾强调说,无论以哪种方式讲思政课,都要体现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思政课教学就是要让广大大学生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学深悟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增强对广大大学生的政治引领作用,在百年之未有大变局背景下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信息甄辨能力,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严密的逻辑思维、正确的价值理念。

其三,与时俱进方能历久弥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4]。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需要不断拥抱变化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思政课教学要坚定把理讲透、把理讲深、把理讲活的信念,增强广大学生把握时代问题和回答时代问题的信心。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情”

百度百科中将“情”定义为通过外部事物所产生的喜怒哀乐等心理状态,但是思政课教学中的“情”,更多的是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情操和情境,是避免真理抽象化、以真情引发共鸣的方式方法,以此来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其一,爱业敬生的情感。这种情感体现在思政课教师对职业的热情和对学生的仁爱之情。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的仁爱体现在对学科和对事业的热爱,也是保证思政课有温度有力量有内涵的必要条件。另外,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和承认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大学生价值层面的引导和鞭策,使大学生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践行尊师重道的信念。

其二,高尚儒雅的情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5]在开展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如崇德尚仁、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进取包容、知行合一等都是非常有含金量和教育意义的思政热点和课题。与此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中,亦是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大学生养成高尚儒雅的情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其三,轻松愉悦的情境。在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既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学科素养和理论学识,又要创设温馨愉悦的教学情境。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增进教学主课堂中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体验,这是思政课取得良好反馈的主要渠道;合理利用实践活动和网络课堂的优势,补齐传统思政课堂中的短板,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提高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中的参与感、获得感与幸福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理交融的价值旨归

情理交融遵循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失去“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缺乏主心骨的,失去“情”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空洞乏味的,情理交融有助于巧妙规避单一化教学模式的弊端,让“情”与“理”相互贯通、相互联结、相互促进,在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中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获得稳定的情绪价值,形成缜密的思维逻辑,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情理交融于无形中让晦涩难懂的理论概念变得生动具体,唤醒广大大学生的情感共鸣,这种行为方式无疑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注入新鲜活力。

情理交融拓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思路。思政课具有鲜明的学科属性,其政治性、方向性和价值导向性赋予了思政课重要的使命——讲道理。不同于在既有命题上反复被证明的学科,比起传授课本知识,思政课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方面的引领作用,情理交融的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理论学习的内生动力。比如,知行合一法、以情载理法、以理动情法、理性示范法、情感激发法、情景交流法等,都是情理交融状态下不同的表达方式,也为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拓宽了实践路径。

情理交融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长效。情中有理能够更好地立足于人文关怀的视角,进一步感受大学生的认知和情绪,秉承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使大学生明理、信理、化理;理中有情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理论能否讲明白、讲彻底、讲生动,需要情感作为依托和承载,就如同在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要结合中国国情和历史,讲授近现代史纲要时要结合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事迹。情理交融淬炼了大学生通情达理、衡情酌理、以情度理的品格,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到了铸魂育人、启智润心的效果。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理交融的实践思路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之未有大变局,理直气壮地办好思政课要以此为背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围绕“一条主线、双翼驱动、全域协同”,优化思政课教学情理交融的实践思路,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凝聚育人合力,不断推动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

思政课教学情理交融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主线,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强化政治引领。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被历史选择、被实践证明的。马克思主义带给我们的是科学的指导方法,它所具备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也向我们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实事求是,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导广大学生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被时代呼唤、被人民坚定选择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具体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牢牢坚持站稳人民立场、坚定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勉励广大学生坚定人民立场,筑牢理想信念,创造美好生活。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动态发展的,是被实践反复证明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坚不可摧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在思政课教学中也要充分运用这一实践伟力的思想武器。

思政课教学情理交融要实现“情”与“理”的双向驱动,具体表现为“以情化理”和“以理促情”。以情化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一方面,锤炼教学语言,激活思政课堂。思政课承担着向大学生系统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艰巨任务,而本门学科相对来讲理论上更为抽象,许多观点和方法较为晦涩难懂,思政教师通过着眼于宏观到微观、抽象到具体、整体到单一等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方法,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道理讲明白、把思想讲鲜活、把理论讲透彻,打造思政课教师独一无二的讲课风格。另一方面,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体验。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世方法,“学生最终形成怎样的德行,跟德育发生的情境和氛围息息相关”。这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讲授,比如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红色课堂,合理运用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宝贵资源,增强思政课与大学生的双向互动与体验,在特定情境中感受思政课的魅力。

以理促情能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一方面,对治国理政的学习有助于升华大学生的情操。在治国理政的艺术中借鉴了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以人民为中心”是对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生态文明”是对“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延续,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不仅能够通晓治国理政中的哲理,更有利于陶冶大学生尊重自然、明德修身的情操。另一方面,学习依法治国的法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依法治国这一命题也是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向心力,思政课教学中通过对依法治国法理的剖析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共鸣,进而塑造深沉的家国情怀。思政课教学中既要以真理为基础,又要注入真情,辩证把握二者关系,实现“情”与“理”的双向驱动,为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添砖加瓦。

思政课教学情理交融要逐步形成全域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首先,思政课教师应树立情理交融教学意识。经过调研发现,在思政课堂中通常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本教材讲授中,会结合中国历史和中国国情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深化对于理论的理解,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的讲授中,或许由于课程安排的紧凑性和教师急于让学生快速掌握科学方法论的心态,有时难免会忽略“真情”对于“真理”的升华作用,因此在思政课堂中应树立情理交融意识,把握好二者的守恒性,既要有足够的理论支撑,又要有适当的情感体验,增进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其次,思政课教学情理交融要以育人为目标。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凝心铸魂的重要一课,很多高校积极开展“书记院长同上一堂思政大课”“主题师生座谈会”等思政活动,增进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同广大学生的广泛联系,切实做到想学生所想、忧学生所忧、解学生所盼,践行了办学育人和学生自我体验相结合的理念,提高了思政课的感染力。最后,思政课教学情理交融需要协同努力。互联网时代的成熟发展推进了信息革命的深入,无疑也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传统意义上的思政课教学通常是“填鸭式”的,并且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经过了不断的反复推敲和验证,而当今时代学生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便是互联网,很多信息的真实性需要辩证看待,并且有时具有强烈的情绪煽动效果。因此,思政课教学的情理交融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既要在信息源头把好关,又要通过思政课堂提升当今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情理交融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真美
主持人语:情理与法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知真求通中的情理交融——基于历史阅读的情感培养为案例
法外开恩:郑继成刺杀张宗昌案中的情理、法律与政治
交融的独特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