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时代再思考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

2023-12-01张宏宇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时代

张宏宇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1]青年是社会发展未来力量与现实力量的集合体,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继续推进和更高层次战略目标的提出,中国未来的发展建设仍需依靠青年一代。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治久安,是党和国家发展新阶段的核心工程,更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

一、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历史样态

(一)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溯源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上,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开展青年工作的观点、立场、方法,有助于肃清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和历史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青年的发展,多次谈到青年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曾说道,“我们应当训练好在我死后继续共产主义宣传的人”[2],表明了马克思把青年人视为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力量。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帮助马克思完成《资本论》等著作时,结识了无数青年知识分子、青年学生、青年工人等,提出不少关于青年组织、青年教育的思想和观点。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在不同历史阶段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毛泽东曾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3]党的领导人有关青年培养方面的论述为新时代高校继承和创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战略任务,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源源不断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践现状

2007 年,团中央在相关部委的支持下,启动实施了“青马工程”,旨在为党培养信仰坚定、能力突出、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青年政治骨干。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在全国各大高校落地生根,并纳入高校整体人才培养体系之中,成为党和国家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特色品牌工程。总体来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已逐步形成全国、省、高校三位一体的培养格局,高校通过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和大学生骨干素质训练营,扎实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任务。聚焦思想引领和实践锻炼,创新现有的公众号、网站等新媒体手段构建新的教育培养平台,丰富了培养的有形载体和实践途径,扩大了培训规模,形成了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高校要成为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4]。随着培养工作在方法与原则上的不断成熟,高校被看作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战略高地,形成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良好态势。

(三)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的理论成就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5]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革命与成长的方向。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仍然是需要持续研究和探索的时代课题,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是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然的成长发展之路。这条成长成才之路除了需要实践的探索与验证外,还需要丰厚的理论支撑。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人通过亲自授课、研读原著、组织学习等方式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真读、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青年骨干。时至今日,我们党依然保留着革命时代的优良传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新的理论成就,特别是高校在建设“青马工程”过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意义重大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理论体系和培养机制。既有针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严格的筛选标准、科学的选拔机制,包括目标、原则、途径等系统性培训机制,也有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科学管理机制和以信息库为基础的考评机制。同时将培养重点放在培养过程中的马克思主义素养结构研究,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知识与理论水平、马克思主义态度及马克思主义信仰等内容,找到了契合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教育的内容体系与教育方式方法。在进一步的理论创新方面,实现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与高校党建工作及社团发展问题的结合研究,教育合力的形成有利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总体谋划和持续发展。

二、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难点

(一)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压力过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6]。要想牢牢掌握“领导权”,最重要的是要把青年一代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掌握在手中。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新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身优势,对我国青年进行了十分强势且带有隐蔽性和欺骗性的意识形态渗透,其中,针对高校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开展的意识形态渗透和争取更是重中之重。他们运用信息技术和媒体工具等载体大肆宣传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从未停止过对高校青年尤其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价值渗透和积极拉拢,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复杂的社会思潮不断消解与冲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意识形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本身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对外来文化及价值观更易产生认同感并全盘接受。伴随着大量文化产品的输入、国际性学术交流和各种现代传播工具的广泛运用,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了渗透和诱导,意识形态领域的战略博弈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必须应对的严峻考验。

(二)网络新媒介“双刃剑”作用影响较深

青年是网络新媒体最主要的使用和推动群体,多元化的新媒体深刻影响并作用于青年思想和行为的形成。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备良好的知识技能和对新生事物的学习与接受能力,新媒体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有机融合是我国青年工作的一次教育创新。然而,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兴媒介的广泛兴起,其所营造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活动方式等,对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价值取向、道德行为和思想观念养成等产生“双刃剑”作用,加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困难性和复杂性。新媒体多元发展的生态环境表现为无中心性和虚拟性,大大减弱了对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控制能力,在庞杂无序的海量信息中,充斥着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这些错误思潮从网络社会传入高校校园,其影响力在人际交往和网络交往中被大大加强,最终必然会给部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造成思想混乱和信仰迷失。青年的信仰危机一直是国际范围内存在的问题,但是对于涉世未深、缺少社会阅历与实践经验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网络化趋势加重了这一矛盾。

(三)培养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健全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一个蕴含多种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紧密的庞大工程,而一套健全有效的培养制度体系是支撑整个培养工程长期运作和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青马工程”实施后,便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为党和国家培养后备力量的培养高潮,高校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成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验田”和“先行者”。数十年的探索实践使“青马工程”相关建设颇有成效,但部分高校在实施效果和进度上参差不齐,有的高校还处于探索阶段,未能找到一套适合本校精英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在培养主体方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涉及多个培养主体,高校未能制定统一的培养制度和培养方案,无法长期凝聚多方培养合力,更无法保证培养工作的时效和质量。在培养环境方面,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处于相对开放的培养环境,无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评价与影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也必须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检验本领,在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等方面,都需要形成长效的制度保障、扎实的制度基础、健全的培养体系,以适应于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战略规划和布局,推动常态化培养的科学化和机制化。

三、推动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着力点

(一)以健全制度体系为根本,完善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长效机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事业,完善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长效机制,能够进一步为党的事业造就庞大的后备人才队伍,而长效培养机制的完善与否,根本取决于要形成一套健全有效的培养制度体系。高校党委要从全局视角进行科学设计和制度安排,完善共抓共管机制,集合高校各级培养单位的力量,促进部门间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以实现“三全育人”的总目标,建立多方联动的育人体系。创新优化机制体制,推动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建与思想教育的规范性建设。同时,针对培养全过程的整体设计和执行安排构建明确的制度标准,大力加强对培养对象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推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更具长效性和规范性。

(二)以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为关键,筑牢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根基

加强青年意识形态教育,是牢牢掌握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力军的重要举措。在向新征程迈进的关键节点上,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引导青年是新时代高校培养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根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7]社会性是青年的本质属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既无法脱离社会,更要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在踏入社会之前丰富阅历,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和判断,提升自身的社会化水平。因此,新时代高校要培养真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加强意识形态教育,高校党委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抓好政治领导,以科学理论培养人,以正确思想引导人,提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作用,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启迪感染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其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以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为重点,提高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成效

时代的性格就是青年的性格,在社会急剧转型的现代化进程中,创新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方式方法是提高培养成效的必然选择。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需要全面结合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动态和发展方向,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教育创新,灵活运用党的最新理论统筹抓好培养内容、方法、载体等重要环节,不断为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出切实有效的新观点新办法。遵循理论启发与实践锻炼的构建思路,摆脱传统被动灌输式的培养模式,将马克思主义教育同生活实际、社会现实和世界发展的趋势变化紧密结合,使学生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谛和时代价值,在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中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针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素质现状和成长态势,构建科学合理的职能结构,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新技术新媒体创新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新起来,在教育方式方法的因势而新和因时而进中,有效带动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成效的持续提升。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