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藏文写卷P.T.972文本考释及内容对勘*

2023-11-30吉西次力

西藏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苯教传世藏文

吉西次力

一、引言

吐蕃时期是否存在苯教,或其形式如何,佛苯教法史中的记载与学者的观点出现很大分歧。学界普遍认为系统化、理论化的苯教出现于佛教后弘期。(1)这方面可参考David Snellgrove、R.Stein、Per Kvaerne、Dan Martin、Henk Blezer、Charles Ramble、Daniel Berounsk等学者的相关文章。其中,噶尔梅·桑木丹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其在《论吐蕃赞普时期作为一个宗教的论据》一文中,首次刊布P.T.972号写卷,并结合P.T.239号写卷,通过分析黑白葬法、异端苯()等术语,阐明吐蕃时期就已存在佛苯对立,且将“”视为外道。认为吐蕃时期的是一种独立于佛教之外普遍存在的宗教信仰,而具有系统性的苯教主要是指佛教徒所说的“觉苯”,也就是后来苯教徒称作的“雍仲苯”。(2)Samten G.Karmay,“Early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Bon as a Religion in the Royal Period”,E.Steinkellner et H.Tausocher,ed.,Contributions on Tibetan and Buddhist religion and philosophy,vol.2,Vienna,Arbeitskreis fur Tibetische und Buddhistische Studien Universität Wien,1983,pp.89-106.

二、回顾P.T.972写卷的相关讨论

噶尔梅指出:“通过以上讲述苯教部分的内容,我们了解到当时的苯教主要以满足世间利乐为主。而从佛教角度来看,这样的观念是无法接受的,因为佛教看重的是无常、前世与来世、因果报应。用比喻的方法阐释理论在文学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吐蕃时期的敦煌文献中记载:古代藏族先民信仰的宗教称为‘’,佛教传入后把‘’叫‘异端’()。”(4)Samten G.Karmay,“Early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Bon as a Religion in the Royal Period”,E.Steinkellner et H.Tausocher,ed.,Contributions on Tibetan and Buddhist religion and philosophy,pp.89-106.又说:“前面谈到的书中出现了‘’一词,它不仅指仪式的主持人,还被归入佛教的敌对之列。”(5)Samten G.Karmay,“Early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Bon as a Religion in the Royal Period”,E.Steinkellner et H.Tausocher,ed.,Contributions on Tibetan and Buddhist religion and philosophy,pp.89-106.

三、《圣树木经》文本的来源问题

18世纪时,松巴堪布益西班觉明确提出《圣树木经》是一部伪经,由藏族人所造。在其《纯净佛典:净化水垢摩尼澄水珠》中说:“此经与《树所问经》不同,似藏族地区瑜伽师所作的修心道歌,是藏族人所造,非佛语,这种区别稍有佛法基础者能辨之。”(19)松巴堪布益西班觉:《纯净佛典:净化水垢摩尼澄水珠》,《松巴堪布益西班觉文集》(藏文),第2卷,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15年,第398—399页。才让指出:“该经文体为偈颂体,内容以讲述佛教无常、十善法等学说为主,如同格言诗(又类似敦煌经变文),并提及青稞这一高原农作物。”(20)才让:《〈陀罗尼集〉中的疑伪经——松巴堪布的质疑与批判》,《西北民族研究》2019年第1期,第127页。松巴堪布之后,塔尔寺的三世赛多活佛洛桑次成(1845—1915)专门给《圣树木经》写了一部注疏,并在题跋中写道:“《圣树木经》虽没有收入藏文《甘珠尔》中,但汉文《大藏经》中有三部以树比度的经文,此经为其中之一。该经于藏文三次厘定完成后从汉文译出,无译师之名。此处所作注疏依据《陀罗尼经集》中的文本。”(21)赛多洛桑次成:《圣树木经注疏甘露精华》,bdr:w29702.赛多洛桑次成认为《圣树木经》译自汉文,时间确定为藏文三次厘定结束之后,不知依据为何。一般认为第三次厘定藏文是在大译师仁青桑布时期,而《圣树木经》有敦煌本存世,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传世本于第三次厘定完成后形成。依据目前的资料,这些疑问仍无法解决,但从敦煌本与传世本之间内容差异的比较来看,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的存在。

四、敦煌本与传世本对勘

敦煌写卷P.T.972、P.T.950与传世本《圣树木经》虽在内容的长短、词汇的使用、书写的规范等方面存在差别,但通过文本的对勘,我们不难发现三者是同一经文的不同版本。不管是本土创作还是译自汉文,文本在后期发生了变化,增补了部分内容。此处以敦煌写卷P.T.972为中心,为方便对勘,下文中P.T.972用“D1”表示,P.T.950用“D2”表示,传世本《圣树木经》用“陀本”表示,并依据P.T.972文本进行汉译。

(一)首题

汉译:贤者不行正法,如虚假的猴子;智者不守誓言,如徒手的淘金者;富裕之人不布施,如同为他人守财富;不要贪图财富的积累,积累多了会变成他物,如蜜蜂辛勤采蜜,却要被别人享用。生在何处皆需食,勿要弃劳作,没有辛勤付出,自然不出芝麻油,如豆子的种子,不会长成青稞。行善会积福,行恶招灾难。

① 恰噶·旦正:《敦煌古藏文伦理文献搜集、整理与解读》(藏文),第534页。

猜你喜欢

苯教传世藏文
传世书法
苯教音乐研究的学术前沿动态
中国传世名画之《捣练图》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黑水城和额济纳出土藏文文献简介
传世名画
从热巴舞蹈中剖析苯教文化遗存
苯教象派创始人象帕及其影响刍议
宕昌家藏苯教古藏文写本来源探析
传世经典——中国十大传世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