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判性思维视域下的驳论文阅读与写作

2023-11-30曹振国

中学语文 2023年28期
关键词:批判性议论文论文

曹振国

2023 年新课标全国Ⅰ卷中现代文阅读Ⅰ第5题题干为:“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

网络传播的关于这道阅读题的官方参考答案为:(1)引用经济学家的调查数据及观点;(2)针对媒体提出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3)进行实地调研,征询当地居民的意见。

实际阅卷过程中,下列答案也应该属于高分甚至满分答案。

(1)借助名家观点与事实论据予以反驳,如第二段引出马克·贝勒马尔等人的质疑,引用相关经济学家的调查论证,用道理结合事实反驳报道中的错误结论;(2)借助通过实地考察获得的真相予以反驳,如第三段用亲自调查时掌握的第一手材料,用事实反驳报道中的错误结论;(3)借助常规逻辑认知加以批驳,如最后一段将新手论辩与犯错误小学生的自我辩护的技巧进行类比,批判报道中的“竞争性真相”。

高考试题评讲时,相信多数教师会借鉴第二种答案及其答题思路进行解析。为什么?因为相比之下,第二种答案更能切中题干的实质。从题干的问题表述看,“采用哪些方法证明……结论有误”应该属于比较典型的考查反驳方式方法的题型,命题者为了淡化概念,刻意变换了表述形式。

笔者引出这个例子,不是为了辨析两种答案的优劣,而是为了发出倡议:是时候重视驳论类文本的阅读与写作了,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视域下的驳论文阅读与写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批判性思维,“课程目标”的相关表述强调“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其中提及“批判性”或“批判性思维”的有6 处。特别是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就有“教学过程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的表述。

“批判性思维”与“质疑反驳”具有不可分割的关联。关于“批判性思维”,目前较为普遍的定义出自美国学者罗伯特·恩尼斯的观点: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1]这一观点启示教师,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信息的盲目吸收这一层级上,而是要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估,在全面地审视之后再去得出自己的认知。从这个角度说,质疑和反驳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种质疑与反驳是基于实证与逻辑的,是基于反思与理性的。考查学生的质疑、反驳能力已经成为近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风向。2019 年全国Ⅰ卷作文题以“有的说……有的说……”的形式出现,暗示考生在写作中必须做出回应,直面矛盾,批驳错误认识。2019 年浙江卷作文题包含了尖锐对立的论辩性材料——“作家写作时是多倾听读者的呼声还是不为读者所左右”,2020 年上海卷材料“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2022年上海卷“喜欢发问与看重结论”,都属这类命题形式。而且,这种形式已经深植全国卷作文命题之中。且看2023 年两套全国卷的作文材料。

甲卷: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乙卷: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不难发现,当材料中出现某种错误观点或者对立态度时,就意味着命题者暗示考生可以采用质疑反驳写法。退一步说,即使题干没有提及错误观点或对立态度,考生依旧可以使用质疑反驳的方法行文,方法是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可见质疑反驳是运用范围很广的写作方式。

而2023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的材料选择和命题意图,客观上引导教师重视驳论类文本阅读。

事实上,统编教材也非常重视“批判性思维”和“质疑反驳”在阅读和写作中的重要地位,在多处强化它们的实际运用。

必修上第六单元“学习之道”《拿来主义》一课的“学习提示”明确提及“批驳”“破立结合”“批判力量”等关键词。相关单元学习任务中则这样表述:本单元的文章大都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议论,往往先批判错误,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阅读这些文章,看看文中列举了哪些错误现象,作者又是如何层层辩驳剖析,并给出“药方”的。

必修下第八单元“倾听理性的声音”的单元学习任务四强调,“有‘问题意识’,独立思考,才有可能提高思辨能力”,“质疑论辩要有风度,尊重不同意见”,并安排了两个具有鲜明辩驳色彩的写作任务。

(1)一项阅读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成年人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也有不少成年人则倾向于电子阅读。对此,有人认为“读屏”意味着碎片化的浅阅读,有人则不以为然,认为两种阅读方式可以共存融合,相得益彰。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谈谈你的看法,题目自拟。

(2)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得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但师长告诫我们: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是守住了为人的根本。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选择性必修上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整个单元都在强调“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提升思维品质”。其中,学习活动三“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重点讲解了“关注论证的隐含前提”“学会间接论证”“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三种方法,其后安排的“任务2: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班级辩论赛,在辩论中体会逻辑的力量”关联“反驳”,“任务3:尝试写驳论文”更是直接安排驳论文写作,尤见编者的良苦用心。

选择性必修中第一单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课的“学习提示”提及“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等关键词,单元研习任务三强调“运用理性思维深入思考,有理有据地把道理说清楚,是发表言论、阐述见解的基本要求”。其后安排的两个写作与交流任务也富含“驳论”导向。

(1)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笃信古人、权威和书本,听信大多数人的意见等。“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常见说法,就体现了这些影响。围绕这样的短语,延伸思考,充实依据,选取合适的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2)人们在获得一些新的东西时,也有可能失去另一些东西。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捷,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呢?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个任务实际上就是2023年全国甲卷作文题的雏形。其后的知识短文《深化理性思考》提出“理性思考要敢于质疑,勇于追问,对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断”等基本观点。

教材这种一以贯之的编排思路启示教师:只有高度重视驳论文的阅读与写作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但在平时的阅读与写作实践中,部分教师对驳论文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选择含有驳论色彩的文本或材料的教师少之又少。笔者大胆估计,2023 年考生在开篇提及的第5 题上“栽跟头”的比例非常大。再说驳论文的写作,近年各地的模拟考作文题直接考查驳论的也不多,但有一道模考作文题值得一说。广东省六校联盟2020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作文题的评分细则中明确要求:要对“减负等于制造学渣”的错误说法进行批驳;没有驳论,原则上50 分以下评分。这虽然只是一道校际联考的作文命题,但在评价细则中赫然要求运用驳论技巧,并强调评分上限。笔者认为这种重视驳论的思路是非常有见地的,这种作文评价的导向性也十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如何将驳论文的阅读与写作落到实处?教师在坚持读写结合的前提下,重点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落实教材任务,拓展阅读空间,借力综合实践,提升辩驳能力。

落实教材任务就是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将上文提及的一些具体任务要求,逐一落实到位。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驳论类文本,把常见的方法技巧讲清楚。驳论文的写作通常可以从议论文的三要素着手,或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或采用迂回间接的方式,从对方的论据、论证入手,证明它的虚妄和荒唐,从而达到驳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其中,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是驳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方法。反驳对方的论点可以从辨析概念入手,通过澄清概念的内涵来反驳对方;可以引述权威论述,借以反驳对方的论点;也可以提出事实论据,通过事实例证反驳;还可以指明对方在论证上的逻辑错误,反驳对方论点。以开篇提及的第5 题为例。如果题干转换为“作者采用哪些方法反驳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中的基本观点?请根据文本概括”之类的表述,那么学生对命题意图的理解就会简单很多。而且,对阅读材料中反驳对方论点的方式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其中有引述名家观点直接反驳的方式,也有引用事实材料(包括相关经济学家的调查结果和作者通过实地考察获得的真相)进行反驳的方式。

除运用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这三种常见方式之外,也可以用常见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增强驳论文的表达效果。对比论证是把两类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对照,从而驳倒对方的论题。驳论文中的比喻论证是建立在不同类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的基础上的,与以立论为主的议论文中的比喻论证相比,往往带有明显的讽喻性质。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论证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时,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将文化遗产的成分分别比作“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和“姨太太”,将时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比作“昏蛋”“孱头”“废物”,形象地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论证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取得了先破后立的效果。类比论证是建立在类比推理基础上的反驳方法,一般选取两个在一系列属性上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由此类事物具有某种属性而推出彼类事物也具有某种属性,从而达到反驳的目的。再以上述高考阅读题为例。将新手论辩与犯错误小学生的自我辩护的技巧进行类比以批判报道中的“竞争性真相”,就是类比论证方式的运用。除此之外,驳论文还有一些自身特有的论证方法,如归谬法和反证法,其主要通过断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的虚假来确立论题的真实性。在正面的直接论证和反驳均比较困难时应用其会收到不错的效果。当然,以上这些方法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熔为一炉,综合运用。

驳论文中通过引入虚拟论敌,与自己展开质疑问难来增强说服力的技巧,也较为常见,教材中也有典型例子。苏洵在《六国论》开头就通过“或曰”,引入虚拟论敌,提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这一质疑,再通过反驳这一质疑,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二部分两处采用了引入虚拟论敌的形式,文中用“有的同志担心”和“有的同志说”引出错误观点。这些都是学习驳论技巧的重要资源。

教师精选一些经典驳论文或含有驳论的时评,拓展课外阅读空间,也可帮助学生学习驳论方法技巧及运用规律。现实生活中,驳论既可用于“解决敌我矛盾”,如外交部发言人驳斥对方错误论调,也可体现为在辩论中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借质疑反驳驳倒对方。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短论时评也会用到驳论。教师在筛选相关课外拓展阅读材料时,要兼顾多方,侧重短论时评。

教师借力综合实践活动进行驳论教学,实际上也是在落实教材学习任务。这里单列出来,意在引起重视。新课程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好处不言自明。关于辩论,课程标准也有“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专题讨论与辩论不少于3 次”等具体要求。与质疑反驳密切关联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讨论与辩论。形式既可以是专题式的,也可融入课堂。值得注意的是,“辩论的真谛不在于辨明是非曲直,而在于缓和言论,避免曲解;辩论的最高境界不在于输赢高低,而在于发人深思,以开放的心态达成妥协”[2]。布鲁斯·N·沃勒在《优雅的辩论:关于15 个社会热点问题的激辩》中提出“优雅的辩论”这一概念。他认为,“优雅”即和平,“认真倾听那些与你意见不同的人。尊重分歧,将激烈的冲突转化为恭敬的讨论,以减少冲突的热度和敌意,并促成真正的谈论”。[3]

下面重点谈谈在写作实践中如何提升辩驳能力。

议论文的文体要义在于以理服人,但现在绝大多数人在议论文写作中采取的方式是“告知”而不是“说服”。相比之下,驳论文往往通过辩驳过程来达到消除争议、谋求共识或揭露敌人、辨明方向的目的。在这种说服型写作中,作者要站在读者或论敌的角度去考虑议论效果,充分考虑读者是不是“信服”或论敌是不是“服气”。这样的文章有的放矢,其现实针对性、逻辑严密性往往更强,说服效果往往会更好,能够真正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曾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和副总编的范荣康曾说:“驳论是把论点推向前进的一种很重要的论证方法。有矛盾、有交锋,才有发展。‘真理越辩越明’,这是颠扑不破的至理名言……恰当地运用驳论的方法,可以使评论尖锐泼辣,波澜起伏,富有生气。不懂得运用驳论的方法,文章就难免坐而论道,平铺直叙,读来乏味。”[4]这番论述可谓经验之谈。

提升学生的辩驳写作能力有利于对当前议论文写作现状的大力纠偏。毋庸讳言,现阶段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已经开始陷入明显的同质化误区。许多年前议论文写作的“伪文化倾向”被大力打压,但近年来又涌现了相当严重的“套路化”写作:比较勉强的分论点横向并列式依旧有不少的拥趸;话题类写作“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被很多师生奉为圭臬;即使是稍微聪明一点的“引—议—联—结”式时评类写作思路,也不免被用成了固定的路数——有一些教师在写作指导中将“引”“议”“联”“结”各部分字数具体化……笔者不否认上述基本思路对初学者的指导意义,但现实中绝大多数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无论是高考作文还是平时的训练,套用网络词汇说,可能已经“被玩坏了”!其中的弊端就是同质化或套路化倾向严重。

有人可能会说,绝大多数的作文题只适合用“立论”的思路写作,驳论的作用再多、意义再大,也无法在写作实践中运用——这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笔者大谈驳论文写作的现实性需要,强调驳论的重要意义,并不是说要通篇运用驳论思维。实际上,单纯的驳论或以驳为主的文章,并不具有普适性,但立驳结合的思路几乎适用于所有的议论文写作,无论是先立后驳,还是先驳后立,抑或是边立边驳、边驳边立。因为任何一个角度的观点,都可以有它的对立面。而且立与驳在具体写作中也并不相互排斥,可以有机结合。

如关于“自信”这一论题的立论思路,很多人会提出这样一些观点作为支撑。

(1)自信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2)自信是承受挫折、克服困难的前提,也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3)自信来源于行动,行动是自信的真正源泉。

……

而有关“自信”论题的驳论思路则可能是这样的。

(1)摆出错误言论:有人天真地认为,只要自信,就能成功。

(2)分析、反驳错误言论:

①自信在哲学上属于主观范畴,容易让人忽视客观现实;

②过于自信,容易变成自大;

③自信者一旦失败,也容易走向自卑。

(3)得出结论:没有相应执行力作为支撑的盲目自信就是自大,容易让人走向失败。

如果采取立驳结合的思路,则可以这样论述。

(1)自信很多时候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但过分的、盲目的自信,则可能忽视外在客观条件,产生“只要自信就能成功”的偏执心态,让人变得自大甚至自狂。这样的人,一旦失败,则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自信心源于行动力,行动是自信的真正源泉。但这不等于说“有行动就会产生自信”。有的人在学习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易犯“冷热病”,则很难建立起自信心。真正的自信是建立在坚定的、持续的执行的基础上的。

……

对比以上三种论述思路,可以发现:若单纯立论,思维容易流于平面与机械化;若单纯驳论,虽有锋芒,但显得不够全面;立驳结合,既能体现思辨意识,又能将论述引向深层次,凸显鲜明的议论色彩,达成“深刻”的目标。

其实,立驳结合的思路,很多时候是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借以融入驳论元素。所谓“虚拟论敌”,是指写作者在议论某一个问题时,假定存在论辩对手,引出与自己对立的观点,树立起论争的“靶子”。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写作者往往很容易找到这样的一个对立面,让它阻碍论证的行进,而写作者越过“虚拟论敌”的“封锁”,就会激荡起思维的波澜。同时,在与“虚拟论敌”的论辩中,写作者可以让内容更充实丰富,让观点更完整全面,让说理更有逻辑力量,让论述不断深入。

猜你喜欢

批判性议论文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