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元素融入高中地理课程策略*
——以必修教材为例

2023-11-29史青森陈宗颜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19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史青森 陈宗颜

1 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西宁 810008 2 青藏高原地表过程与生态保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宁 810008

0 引言

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自上海市2014年率先提出“课程思政”以来,课程思政就备受广大学校与教师的关注,成为各级学校教学改革的热点。2019《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要“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3]。相关文件表明,课程思政建设不是某一学科、某一学段的任务,各学科、各学段都要深度挖掘思政元素,最终使相关学科课程和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因此,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是现阶段教育教学的重点任务所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4]。地理学科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技能、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必修课程,其知识涉及植被与土壤、自然灾害、乡村和城镇、环境与发展等内容,其内容一方面符合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另一方面也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家国情怀、生态文明、文化自信、综合思维等。如何将这些思政元素与地理课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发挥好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是高中地理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笔者对高中地理必修内容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师开展地理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1 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5]。落实立德树人就要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授中凝聚知识底蕴。课程思政理念正是基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而提出的[6]。课程思政将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一体化推进,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完成“传道”的任务。可见,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在育人理念上是相契合的。因此,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1.2 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需要

当前,由于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袭和网络上一些不良媒体的推波助澜,“饭圈文化”“拜金主义”“网络暴力”“校园霸凌”等非主流文化对社会产生了严重影响。一些学生的价值观被严重扭曲,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素养等对其进行纠正。高中地理课程富含各种思政教育元素,是开展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渠道之一。

1.3 提升课堂育人质量的需要

提升课堂育人质量,就要“减负提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完善教学设计、简化教学环节、加强教学管理,将地理知识和思政元素结合,增加地理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在润物无声中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因此,变革传统课堂,生成思政教育课堂,对于提升课堂育人质量有重要价值。

2 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2.1 地理学科的特点

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区域性表现在它不仅展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还揭示了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7]。所以,区域性的特点所衔接的思政教育内容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探究精神等元素。综合性表现在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所构成的复杂的统一体。因而,根据综合性的特点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其人文现象可以与爱国情怀、生态文明观等思政元素相衔接。

2.2 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4]。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四方面,每一方面都可以映射相应的思政元素。如将区域划分为不同尺度、不同类型,通过运用发展观、联系观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地理要素;在分析地理问题时,引导学生抓住地理学科的整体性,运用综合思维进行决策;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因此要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有助于学习地理知识,锻炼环境适应能力,树立自信心,形成责任感、团结协作等品质。

3 高中地理教材课程思政内核

全国大中小学都在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一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割裂的“两张皮”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实现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笔者对高中地理必修教材进行了反复研究,深入挖掘了其中隐含的思政元素,并对其进行了凝练总结,探寻思政元素融入地理课程的实施路径,最终形成了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思政教学内核(见表1)。

表1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思政内核展示

3.1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学生认识世界和分析问题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讲述地层中的化石时,要教会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使他们了解到,事物总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相互交替,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

3.2 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重要的思政元素之一。主要表现为科研人员为了科研事业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科学严谨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等。例如:在讲述农业区位因素时,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冬季我们也能吃到反季节水果——因为科技人员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探索,在不断的实验和失败之后,总结经验,最终获得成功,体现了科学家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3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在教材中的映射点非常多,这一方面说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说明要通过介绍生态文明建设知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例如:在讲述土壤的功能和养护时,要让学生明白土壤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人生存发展需要的农作物是以土壤为基础的。土壤功能的可持续性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要树立保护土壤、保护环境的意识。

3.4 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国策,培养爱国情怀。例如:在讲述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时,就可以引出美丽乡村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对这两大战略的讲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国情国策,形成一种家国观念。

3.5 文化自信

依靠文化自信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例如:在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这一节,可以向学生介绍哈尼梯田的农耕文明、福建永定土楼、北京的四合院等案例,让学生明白我国各个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3.6 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能力主要是指能够对事物的整体进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整体的把握。要帮助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讲述土壤的形成因素时,可以将地理和化学知识相连接,给学生传递学科融合的思想,让学生了解学科之间的联系,明白只有综合分析各学科的知识点,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

4 思政元素融入地理教学策略

4.1 通过时政热点进行课程思政教育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式的教材解读方法,让师生双方都难以提起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客观原因:教材文字多、配图少、没有做到图文并茂,缺少吸引力;主观原因:教师课外拓展少,很少将新鲜事物融入教学。在如今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课堂授课内容如何做到与时俱进,值得业界深入思考[8]。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任何事情都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第一时间冲上热搜,在日常生活中,时政新闻常常是热搜的主要内容,常会引起多数学生的广泛关注。因此,教师就可以引入一些时政热点进行教学。但是以时政热点进行思政教育就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顺序。很长一段时间,关于俄乌战争的信息频频冲上热搜,作为地理教师,就要敏锐地从地理的视角去挖掘这一热点新闻背后的育人价值。教师可以将“土壤”这一节的知识前移,以俄乌战争作为课堂导入内容,通过对乌克兰位置、人口、土壤等的介绍,引出土壤的功能、土壤的形成因素,进而衔接到思政内容上的可持续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观能动性等。让学生明白土壤不仅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自然资源,因此要从小树立爱护资源、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让学生知道有些土壤不适合种植农作物,无法满足耕作要求,人们就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土壤进行改造或改良,以满足生产需求。

4.2 通过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思政教育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一大特点,而乡土地理就是区域地理的典型代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这一特点,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这一理念,从身边的地理资源出发,因地制宜开展思政教育。一方面,通过身边的事物进行教育可以增强地理教学的直观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专业自信。

例1: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区域性特点,根据所教内容的要求,从生活中的乡土资源出发,根据其特点开展思政教育,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9]。例如在讲述“自然灾害”时,青海省的教师可以根据青海省多发生地震的特点,重点讲解地震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危害以及灾害监测、防御、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等内容。通过开展灾害教育,强化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例2:在讲“人口”这一节时,青海省的教师可以根据本地流传已久的传说《珠玑巷》为例进行教学。教师发问:为什么《珠玑巷》会在青海流传?为什么南京的方言和青海方言有相似之处?为什么相隔千里之外的青海习俗会有南京的影子?由此引出人口的迁移这一内容。通过本节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我国的国情国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4.3 通过地理实践活动进行思政教育

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而应当结合学生的课业情况,结合学生兴趣点的需求,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进行强化,拓展思政教育的空间,延长思政教育的时间[10]。

如:当讲到植被与土壤时,可以以本校校园为例,开展研究校园树木与环境关系的地理实践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的典型树种,向学生介绍栽种的树木生长所需要的气候、地形、土壤等环境条件。讲解时教师向学生发问:影响校园树木生长的具体环境条件都有哪些?引导学生从温度、湿度、光照等方面思考,让学生自己建构各要素的逻辑关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最后,通过校园树木调查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因地制宜进行校园绿化的意义。

4.4 通过典型案例进行思政教育

可以以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使书本上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也可以让其思想上形成共鸣,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够帮助其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内涵。

如:在讲热力环流这一节时,其中有一个知识点为“热岛效应”,学生虽有所体会,但其形成原因却不一定明白,故教师在讲述其原因时便可以进行思政教育。

其产生原因主要有: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如柏油路、水泥路、水泥建筑等的增多,在等量的太阳辐射下,其能够吸收更多热量;城市中有众多的放热物体,如汽车、工厂、空调等,能产生保温作用;等等。找出热岛产生的原因,接下来就要启发学生找到防止热岛产生的方法——增加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控制工厂的排放、选择绿色出行等,在启发学生寻找应对之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5 结论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高中地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当前各门学科正在不断地进行课程思政探索,各学校也响应号召,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教师要发挥好课程思政主力军的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了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之上,对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深度的挖掘,总结了思政教育融入地理教学的策略,以期为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提供教学参考。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