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观赏树木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2023-11-29滕云杨丽岳建华王亚坤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19期
关键词:竹类思政课程

滕云 杨丽 岳建华 王亚坤

信阳农林学院 河南信阳 464000

0 引言

课程思政是教育者结合课程内容、思想、场景等实际,积极挖掘和运用各类教育、教学内容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影响的教育实践[1]。

专业课在传统教学中主要讲授相关专业的知识及理论,通常只关注专业知识教育[2]。如何在实践中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达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的,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也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

1 观赏树木学课程概况

观赏树木学是园艺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课程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包括观赏树木的分类、园林特性、生长发育、城市生态环境对观赏树木的影响、我国观赏树木的地理分布及调查规划、观赏树木的配置等内容;各论包括我国各地园林中常见观赏树木的形态特征、习性、繁殖、观赏特性和园林用途等内容[3]。该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也是从事园艺植物育苗、观赏植物栽培养护、植物造景、园艺园区规划等工作的基础,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对专业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2 观赏树木学课程思政实施途径

2.1 在专业教学目标中融入思政育人目标

在观赏树木学教学中,完成课程专业目标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2.1.1 课程专业目标

通过观赏树木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能理解观赏树木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掌握观赏树木的分类、常见观赏树木种类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对观赏树木进行选择、规划、配植等的专业技能。

2.1.2 思政育人目标

在观赏树木学课程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能力培养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良好人格;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家国情怀、时代意识、创新精神、专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2.2 在专业教学内容中挖掘思政育人元素

观赏树木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的元素,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生态文明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观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等(见表1)。

表1 观赏树木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2.3 专业能力考核中体现课程思政育人内涵

观赏树木学的综合成绩由平时(20%)+技能(20%)+期末(60%)构成。课程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平时成绩由考勤成绩和随堂测试成绩组成,考勤考查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态度,随堂测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每堂课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技能主要考查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期末考核采用非试卷形式进行,主要考核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学生自拟或老师指定题目,撰写课程论文或调查报告,并将论文结论或调查结果在全班进行公开宣讲、答辩,最后通过互相打分和教师打分共同评定成绩作为期末成绩。

此外,在学期初,会给学生布置任务,每位选定校园中一种以上观赏树木作为观测对象,每日固定时间对其进行物候期观测,记录并拍摄照片,至学期末,提交观测记录,并将照片制作成小视频。完成任务的同学,根据完成质量,期末成绩加10 ~30 分。此项任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长达4 个月左右的持续观测中,也磨炼了学生认真负责、坚持不懈的职业素养和观察细致的科学精神,达到较好的思政育人效果。

3 观赏树木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观赏树木学各论教学,包括针叶树类、棕榈型树木类、竹类、阔叶树类、灌木类、藤蔓类6 大类,涵盖了70 多科300 种以上常见观赏树种。很多树种被赋予了一定的精神文化属性,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等思政元素的良好切入点。本文以各论教学中的“竹类”一章为例,探索课程思政在观赏树木学各论教学中的实施。

3.1 教学目标

3.1.1 知识目标

掌握竹类的主要形态特征、分类和我国庭园中常见竹类的识别要点、分布、习性、繁殖及观赏应用形式;对中国传统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3.1.2 能力目标

能够识别常见竹种,能够进行观赏竹类的栽植、养护及合理配置。

3.1.3 思政目标

在达成知识、能力目标的过程中,融入思政要素,进行品格教育,并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及认同感。

3.2 教学方法

3.2.1 讲授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讲授概念性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2.2 讨论法

课堂上在“中国竹文化”和“我国庭园中常见竹种”教学环节中设置相关问题和组织讨论,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3.2.3 案例教学法

通过我国古典园林中的竹类应用实例及各竹种在园林中应用的实例,掌握竹类的园林用途。

3.3 “竹类”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竹类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见表2。

表2 “竹类”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3.4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以竹为对象的诗词、书画作品、园林景观范例以及竹产业发展现状等相关资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为课堂上课程思政的开展做准备。

3.5 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实施

3.5.1 引入课程

放映清代书画家、诗人郑燮的《竹石》的影音资料。随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的吟唱,引出课堂教学内容。

3.5.2 竹类概述

本部分的教学主要讲解竹类主要形态特征、分类、观赏应用。其中形态特征和观赏应用部分可以进行思政内容的切入。

竹类是多年生木质化植物,常绿。茎有地下茎和地上茎,地下茎称竹鞭,近实心;地上茎称竿,节显著,节间长而中空。单叶互生,排成2 列;具多数平行细脉而有1 明显中脉。花序顶生或腋生,花两性。果为颖果,少数为坚果[4]。其中,竹子常绿、地上茎节显著,节间中空。这些外部形态特征被人们赋予它们顽强、有气节、谦虚等精神象征。

我国竹类资源丰富,是世界竹类分布的中心地区之一,现已知我国竹子种类有40 属400 余种,占世界竹子种类的一半。中国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类最早的国家,《拾遗记》载“始皇起云明台,穷四方之珍木,得云冈素竹”,在秦始皇建造“上林苑”时,就已经有了把竹子从山西云冈引种到陕西咸阳的历史,说明中国竹类用于造园至少已有2 200 多年的历史[5]。

3.5.3 中国竹文化

中国竹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请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展开讨论,并进行思政教育的切入,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和道德品质教育。

例如:在物质方面,苏轼曾言:“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㸑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可见,竹类自古以来就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6]。此外,竹类还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可以护坡、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减弱噪声、吸滞粉尘、吸收有毒气体、杀菌等[7]。近些年,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课题,而竹类可以当作树木的替代品,减少森林砍伐。竹子生长迅速、经济价值高,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多地,竹产业发展迅速,在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1年11月11日,国家林草局等10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制定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突破7 000 亿元,竹产业发展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到203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超过1 万亿元,现代竹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基本建成,主要竹产品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我国成为世界竹产业强国,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在精神文化方面,我国传统的诗词、文学作品、书画作品里常见竹子的身影,这不仅仅因为竹子本身独特的自然美特征,更因为竹子“虚心”、“有节”、不畏霜雪的外部形态特征与我国传统文化推崇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意识相契合,成为中国传统美德的物质载体。如徐庭筠《咏竹》中的诗句“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更是道尽我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竹类的喜爱和赞美。

竹类还是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的植物材料。如: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沧浪亭的“翠玲珑”、个园的“春山”等等,都是以竹作为园林景观的一部分来进行设计的[8]。

3.5.4 我国庭园中常见竹种

本部分是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能识别园林中常见竹种及变种、栽培变种等。在各个竹种的教学中,有较多的思政切入点。

例如:毛竹是禾本科刚竹属单轴散生乔木型竹种,竿高可达20 m 以上。教学中既可以从毛竹的生长特点对学生进行品格意志力教育,也可以从毛竹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毛竹的生长特点。毛竹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在出笋之前,毛竹扎根土壤,延伸数百米,以吸取养分。幼笋出土后,生长迅速,最盛期甚至可以达到每天1 m,6 周即可以达到15 m[9]。

而如此迅速的生长速度正是依赖于它前期默默的努力,不断地壮大自己的根系,毛竹的生长特点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暂时没有成果不要紧,只要积蓄力量,坚持不懈,终会成功!

2)毛竹基因组测序。2013年2月24日出版的《自然遗传学》杂志在线发表了“毛竹基因组序列”研究论文。审稿人认为,此项工作的完成将“对包括竹类植物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物种的基因功能、分子育种、物种进化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项工作也是继参与完成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计划后,第一个由我国科研人员自主发起的重大基因组计划。

3.6 教学反思

3.6.1 达到教学目标

本章的教学中,教学三个层次的目标符合园艺专业人才培养及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课程思政切入点较为自然,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品格意志力等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课堂小测,达到知识、能力和思政教学目标的要求。

3.6.2 环节讨论有不足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多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和今后教学的开展。可采取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的形式,增加所有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6.3 教学节奏需加强

本章中有较多的课程思政切入点,但课堂时间有限,竹文化部分的教学,并不是本章重点。由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度比较高,教学实施过程中,此部分拖沓,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导致常见竹种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略显不足。今后教学中,应进一步斟酌,恰当选取课程思政切入点,加强对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控。

4 结束语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共同担负着育人的重大责任。“观赏树木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生态文明、中华传统美德、品格意志力等课程思政的元素,是园艺及开设该课程的其他相关专业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应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竹类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国竹类资源与分布
竹类植物分类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