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教师“躺平”心态的现实表征及其调适

2023-11-27王雨车丽娜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躺平心态教育

王雨 车丽娜

摘      要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繁荣发展的关键和命脉,然而现实中部分乡村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机械应付、在自身专业发展方面的麻木漠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敷衍怠惰,表征了乡村教师群体中“躺平”心态的现实存在,这在根本上影响着乡村教师的社会形象和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这种“躺平”心态源于非主流文化在乡村教师群体中的传播、形成于城乡资源差距导致的心理落差体验。通过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切实加强待遇保障,以及加强乡村教师的自我调适、唤醒文化自觉,可有效纾解其“躺平”心态,避免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关 键 词

乡村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  “躺平”心态

引用格式

王雨,车丽娜.乡村教师“躺平”心态的现实表征及其调适[J].教学与管理,2023(33):62-65.

继“内卷”之后,“躺平”一词成为新晋网络热词,被社会大众广泛传播使用。它本意指平躺和休息,现多与“佛系”“咸鱼”“丧文化”等词意义相近,表征的是一种压力过大却无法反抗时的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态度和理念。随着这个词语的热度不断上升,我们会发现“躺平”现象已经泛化到社会各阶层、各行业人群之中,其中就包括教书育人的教师群体,尤其是乡村教师群体。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繁荣发展的关键和命脉,乡村教师“躺平”心态的行为导向作用是倾向于消极和负面的,会阻碍乡村教师的自我实现和乡村教育的可持续推进。关注乡村教师的心态,能为人们提供了解乡村教师群体的新的视角,有助于促进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精神面貌的改变和能力素质的提升。

一、乡村教师“躺平”心态的现实表征

1.教学生活中的“平庸之恶”

当前,乡村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出的“不思考”和“不判断”,已经渗透到教学的各个过程和角落,成为教师群体的行为属性。在课堂教学中,乡村教师对学生进行机械的、没有价值认同的知识灌输,越来越缺乏对知识传授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疏于对自己教育实践行为的理性说明和辩护。如果教师不能从课程知识文本的表面入手触及知识的思想意义内核,那么他所传递的课程知识就缺少远行的毅力和耐力,他的教学就是一种短视的教学[1]。在教学态度上,乡村教师缺乏对待工作的热情,每天“无方向感”地存在着,教学活动表现出明显的重复性特征。他们对待学生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认为能教就教,教不了也无所谓,内心早已抛掉了为人师的初衷。在教学管理中,由于家长的不配合以及农村学生自身的素质条件等现实因素,教师为了避免产生矛盾而不敢管、不愿管,即便学生违反纪律也选择视而不见、得过且过,“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度成为他们的管理准则。对教师来说,教学中的关系就像绷紧的脆弱的弹力绳,与其“积极的施加影响”,不如“积极的无所作为”[2]。这是教师对自身应负责任的逃避,更是对自身权利的放弃。从刚开始的尽职尽责和满腔热情,到现在的与世无争和冷漠麻木,他们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对于自己从教的初心开始产生怀疑。服从命令与墨守成规是他们服从公职的责任[3],乡村教师所应担负的创造价值和意义生成的责任被遮蔽,深陷教学的平庸之中。乡村教师的“平庸之恶”渗透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过程时,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也会使教师的尊严逐渐被消解。

2.专业发展中的自我放逐

教师在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有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教学科研和专业能力有待提升,专业知识亟待加强[4]。当前,乡村教师在专业发展中表现出自我放逐的態势,对自身专业素质提升的希望和期待值较低,表现得麻木和漠然。顾明远教授指出,“社会职业中存在着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而现在很多乡村教师或是学习力不足,不会主动追求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或是满足于自身已有的教学水平,认为自身教学经验丰富而在思想上松懈下来,不思进取、吃老本,专业发展方面停滞不前。在专业知识学习上,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没有得到量的拓展;在专业技能发展上,教育教学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等没有得到质的培养;在专业精神提升上,教师的职业道德以及对自身职业角色的认同没有得到很好的转变和升华。终身学习的理念没有很好地在乡村教师的心中树立起来,导致他们的思维观念和教学方法逐渐凝固和僵化,无益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发展。在知识快速更新迭代的今天,教师裹足不前、自身素质与时代发展不相匹配的情况如果持续下去,将会使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不断弱化,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这样,“学高为师”的传统教师形象会逐渐走向衰落,乡村教师将会失去学生的尊敬、失去社会的尊重。

3.日常生活中的敷衍怠惰

由于教师这种职业所自带的无边界性特征,乡村教师得过且过、随心所欲的态度不仅在教学中有所表现,同时也会投射到他们教学之外的日常生活中去,从根本上威胁着教师的生存意义。乡村教师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倾向于对一切事物秉持有也行、没有也行,不苛求、一切随缘的态度。在心理生活上,他们看淡一切、心如止水、不争不抢、随波逐流,精神状态较为低迷,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崇尚不太走心的活法。在语言表达上,多是“都行”“无所谓”“就这样吧,挺好的了”等口头禅。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得比较自我和冷漠,有明显的“小圈子”特征。多方面因素使乡村教师放弃追求不切实际的幻想,选择躲进舒适圈去过一种低欲望生活,他们竭力维护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的原定状态,以此消解环境所带来的各种压力。“躺平”心态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是与世无争的豁达,实则是一种消极遁世的生存法则,是对现实的逃避,更是对自身价值和人生目标的迷失。当这种消极的态度渗透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时,不但会影响其社交能力,影响教师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护,而且容易使教师错失很多方面的机会,不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更甚则会造成教师生命质量的下滑和生存自信的消解。

二、乡村教师“躺平”心态的社会成因

1.城乡差距的事实存在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追求进程中,城市化、工业化是发展的核心,城市自然成为现代化的先导和主体。相对的,农村则成为愚昧和落后的表征。城乡二元结构对立客观存在且有不同程度的扩大趋势,城乡教育资源、基础设施以及教育财政配置等差异明显。对比城市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农村并不具有优势,而且在农村,教师的晋升空间狭小、提升机会有限。在这种对比强烈的城乡差距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平衡的状况中,乡村教师逐渐丧失了奋斗和进取之心,“躺平”心态逐渐滋生。

一方面,随着撤点并校等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很多农村儿童随着父母进城。近年来许多成绩优秀孩子的父母为了孩子更好的进步,不惜花费较大代价将孩子送进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更好的城市学校进行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孩子就自然而然地留了下来。这就使得乡村学校的优质生源正逐年快速减少。留下来的学生要么是因为家长没时间管,要么是家长不太重视孩子的教育。种种因素使乡村学校的学风、校风每况日下,学校的发展陷入一种“破窗效应”式的恶性循环。另外,不仅很多学生涌入城市,很多乡村教师也选择离开乡村奔向城市去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这导致乡村学校几乎沦落为一个“场域真空”地带,其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都相对松弛。一些优质的培训以及教学资源等不会进入到乡村学校中去,由于缺乏“鲶鱼效应”的刺激,使得乡村教师群体缺乏危机意识和进取意识,彼此水平相当,互相之间构不成竞争,最后产生了一种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态度,极其不利于乡村教育的推进。

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乡经济水平的差距不断加大,使城乡资源配置进一步失衡。工资方面,乡村教师的薪水待遇普遍不及城市教师,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仍未得到相关政策的有效落实和大力保障,教师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仍未得到较高水平的满足。有关乡村教师职称评审环节的不完善也是促使许多教师选择“躺平”的一大因素。评职称是对乡村教师工作成绩的肯定,能使教师感受到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在今后会以一种更加热情积极的姿态投入教学工作中去。而且职称与工资挂钩,不同等级的职称所配工资相差较大,所以职称事关乡村教师的“面包”和“精神”。但目前很多乡村地区的职称评审制度仍有缺漏,评审的标准和流程仍有欠缺,“僧多粥少”的局面使乡村教师的处境更加艰难。由于现代社会“平等”观念的存在,乡村教师难免会与城市教师对比自己的条件和待遇。事实性城乡差距的存在使乡村教师产生情感上的焦虑和心理上的不平衡,更容易使教师选择“躺平”。

2.教育变革思潮中的“落后”体验

教育变革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即教育现状的改变不必然地是一种进步,改革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由于种种现实因素,乡村教师在教育变革中表现出的适应性较弱,导致他们在自身角色定位和能力水平方面的认知出现混乱,进而教学工作过程中无能无助的消极感大幅增加,在教育改革前进的过程中却获得了强烈的“落后”体验。当乡村教师付出努力却仍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时,便会自然产生放弃、躺平的想法,“就这样吧”无形中普遍成为他们的口头禅。

基础教育改革频繁上演,新方法新理念层出不穷。一系列的改变让乡村教师,包括很多城市教师一时间不能很好地主导自己的教学。此前他们对课程的理解以及教学方法观念等,与改革所推行的目标方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不一致。比如,原来乡村教师的教学都是以教学参考书为主,改革之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等新词汇涌入教师的教学世界,相比教学参考书显得笼统宽泛的课程标准影响着乡村教师的课程理解,这使他们在课堂上失去了往日的自如和自信。改革中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在乡村教师的头脑中并存,且尚未得到教师主体的有效理解和内化。无论是谁,无论是从事何种形式的教学,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和适宜的教学意向,他的教学活动就会沦为无的放矢的地步[5]。在此情况下,乡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前进,很容易陷入自我放弃的漩涡,进而产生“躺平”心态。之后乡村教师面对改革的新要求会表现得更加消极和被动,更易于选择以不变应万变、因循守旧,严重影响教育改革的推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逐渐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技术延伸了人类的器官功能,那么教学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技术不断渗透和嵌入的过程[6]。正确处理好教学与技术的关系,有助于乡村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对于乡村教师来说,新兴教学辅助手段的全面掌握和自如运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大部分乡村教师在观念上认可信息技术对教学带来的便利,择善而从、心向往之,但却在自己掌握和应用的环节上受到阻碍。有数据显示,乡村教师普遍使用在线教学工具时存在困难,缺乏信息化教学方法,使用数字资源的能力有待提升[7]。相当一部分教师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可最后仍未取得预期的、与投入相应的回报,仍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技术辅助下的新型教学方式。若乡村教师长久置身于这种状态得不到突破,那么他们很容易对自身的职业能力产生怀疑,甚至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挫败感、“落后”情绪体验强烈,“躺平”心态由此产生。

3.乡村体验的社会落差

我国社会学者周晓虹曾用“中国体验”一词来反映社会变迁过程中中国人民在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等微观层面的变化[8]。同样的,乡村社会产生结构性变迁,乡村教师群体随之产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乡村体验是指在乡村社会急速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教师群体通过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亲身经历所引发的心理过程,即乡村教师主观感受到的情绪、认知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体验。乡村体验以内隐的方式存在于乡村教师的认知系统中,并时刻影响着乡村教师的情绪态度和行为表现。

在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中都享有较高的威望,深受人们的尊重和敬仰。乡村教师是乡村世界优势文化的代言人,凭借其自身所拥有的“精致文化资本”承担着乡村教化的光荣使命。他们教书育人,为乡村子弟的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除了专业性,乡村教师职业还具有公共性特征,他们在乡村社会中扮演着“乡贤”的角色。乡村教师除了是乡村基础教育的脊梁,更是知识的代表者、民事的仲裁者和礼仪的掌控者,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乡村管理者的职能[9]。他们立足乡村、奉献乡村,积极参与村庄治理,为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乡村教師在这样的乡村社会中有良好的乡村体验,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份体面的职业所带来的相比村民较为丰厚的收入,更多的是特殊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带来的体面感和尊严感,是自身精神世界的富足。

而随着社会变迁,教师专业发展越发追求标准化,教师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实践经验遭到排斥,这加剧了乡村教师与乡村环境以及乡土文化的疏离,乡村教师面临着专业性和公共性的双重失落。乡村社会结构秩序不断重塑,乡村教师的社会精英地位和文化知识权威被动摇,渐渐缺席于乡村少年成长的精神世界。而且乡村教师逐渐脱嵌于乡村社会,致使原有的“乡贤”角色旁落和迷失,乡村教师的公共精神式微,自身的乡土归属感和责任感淡化,进而影响身份认同。另外,由于乡村经济发展,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提高,这使乡村教师的待遇优越性逐渐消失,这种反差容易使乡村教师心态失衡,职业幸福感降低,影响乡村体验。在社会不断变迁的背景下,乡村教师的乡村体验产生较大的落差,原来的乡村体验是奉献、热忱和坚守,而现在更多的是冷漠、淡然和疏离。消极负面的边缘体验导致乡村教师的社会认同出现偏差,使他们易于选择随波逐流、安于现状,进而“躺平”。

三、乡村教师“躺平”心态的引导与调适

1.回归教育本心,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能提高教育质量,也有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实现。乡村教师专业化水平越高,在教学生活中就更加自如和自信,更能体会到教书育人的乐趣。当下乡村教师面对一系列教育改革,在教育理念的内化以及教育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等方面存在困惑,由此催生的“躺平”心态又会反过来阻碍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因此,应重视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努力提升其专业化程度和水平。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关注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通过建立健全校本培训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以及健全城乡教师换岗轮岗制度等,帮助乡村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这样,乡村教师在工作中就能提升自我效能感,形成积极的教育态度,面对教育改革的适应性更强,从而使乡村教师回归教育本心,摆脱“躺平”心态的困扰,用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功夫在教师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助力农村学子成人成才。

2.加强待遇保障,缩小实质性城乡差距

教师这个群体再无私再高尚,也只是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需要物质的保障来维持正常生活。对于教师不仅要谈理想谈情怀,也要谈薪资待遇和权利保障,不能用所谓的育人情怀来道德绑架教师。面对现实存在的城乡差距,物质的激励和权利的保障可以有效缓解乡村教师的心理失衡。虽然近年来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不断提升,但现实中其整体工资水平仍较低。因此,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继续加大政策帮扶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增强乡村教师对城乡教育公平的获得感。一方面,政府可通过有计划地加大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以及积极推行绩效工资等措施,激活乡村教师群体的良性竞争,提升其社会经济地位。另一方面,要灵活设计职称评聘的标准,加快完善流程,使制度向乡村地区相对倾斜,使乡村教师的“精神”和“面包”都能得到相应的保障。

3.积极自我调适,唤醒教师的文化自觉

要想纾解乡村教师的“躺平”心态,除了外在的激励,乡村教师积极的精神自觉也必不可少。乡村教师要积极地进行自我调适和自我疏导,坚定作为人师的理想信念,有效化压力为动力,在教书育人的神圣岗位上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应唤醒乡村教师主体层面的乡土文化自觉。乡村教师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教书匠角色,而是乡村社会的“局内人”,是具有文化自觉的乡村文化传承者。乡村教师应自觉增强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增强对乡村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在内心真正拒绝“躺平”,以积极向上的、在场的姿态进入对乡村振兴的整体追求框架之中。为乡村的未来发展计,为国家的明天计,我们绝不希望乡村教师“躺平”。乡村教师应该端正心态,抖擞精神,笔直地站在三尺讲台上,站着把书教好。

参考文献

[1] 车丽娜,吉标.课程与教学理论专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7.

[2] 王国明.教育现代化与农村教师来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56.

[3] 汉娜·阿伦特.反抗“平庸之恶”[M].陈联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5.

[4] 李森,崔友兴.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基于对川、滇、黔、渝四省市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5,36(07):98-107.

[5]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9.

[6] 徐继存,车丽娜.教学的技术嵌入及其规约[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7):12-17.

[7] 严冉.在线教学背景下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2,8(01):132-134.

[8] 周晓虹.中国经验与中国体验:理解社会变迁的双重视角[J].天津社会科学,2011(06):12-19.

[9] 车丽娜,徐继存.民办教师及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05):45-51.

[作者:王雨(1999-),女,山东临沂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車丽娜(1979-),女,山东青岛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

【责任编辑  王泽华】

猜你喜欢

躺平心态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安全100分也不能躺平
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
题解教育『三问』
躺平 花香自来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