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教师胜任力提升的困境与策略

2023-11-27张清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胜任双减专业

摘      要

“双减”政策旨在形成中小学校内、校外双管齐下的“减负”之路。“双减”政策的颁布对教师提出了潜心育人更新教育理念、一心向学丰富专业知识、与时俱进提升专业能力的现实要求。然而,访谈中发现当前教师胜任力提升面临着专业信念根基不牢,缺乏内生动力;专业发展空间受限,缺少外部支持;配套机制有待完善,责任划分模糊的现实困境。鉴于此,建议教师认识先行,增强胜任力提升的自主动力;以师为本,给予教师胜任力提升的组织支持;明晰责权,完善教师胜任力提升的制度保障。

关 键 词

“双减”政策  教师胜任力  中小学  提质增效  新课程理念

引用格式

张清.“双减”背景下教师胜任力提升的困境与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3(33):57-61.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1]。“双减”实施以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学生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得到了有效缓解[2]。在“双减”工作取得实效的同时,也有教师反映工作时间延长、工作量明显增加、自身的专业能力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等问题,同时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使教师被赋予“无限责任”等问题。如何缓解教师的焦虑与困惑、增强自身的教学效能感以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议题。鉴于此,本文立足“双减”背景以教师胜任力为切入点展开论述,拟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双减”背景下教师胜任力的现实要求

教师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主力军,社会各界对其教育教学观念、课程组织设计、作业优化管理、课后服务水平以及合力育人能力等方面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1.潜心育人更新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3]教师胜任力只有在正确的理念引领下才能精准有效地发力,对新课程理念和教育价值观做到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需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实现“育分”向“育人”的转变,纠偏短时化和功利化的错误观念,立足“双减”政策坚守教育公益属性,以期助力教育回归更人本、更公平、更高质的“双减”初心[4]。

“双减”政策的实质就是让教育回归学校、回归育人本质,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同时要求学校全方位提升服务水平和教学质量,增强教育实效性;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化、使不同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优质教育,努力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5]。中小学教师要正视“双减”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增强专业价值认同感,才能够应对教育改革中的各种挑战。

2.一心向学丰富专业知识

蔡元培认为:“学与术可分为二个名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础,两者并进始可。”但是,教师受“实践导向”的价值理念影响,往往更侧重于应用能力而忽视了理論层面的提高。面对学生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与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教师若没有开阔的学术视野、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便无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时代呼吁教师“从做中学”“从研中思”,将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同化为理论知识,实现从知识重构到思维重置的转化。

“双减”实施之后,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业设计的优化乃至课后延时服务的有效性等都对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6]。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何兼顾到学生的学前经验与个性差异,满足他们多样化与层次化需求;作业编制如何在“少而精”的同时满足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个性化、灵活化、情景化等特点;在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过程中如何实现课后延时服务的实践性、拓展性与探究性[7]。另外,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基础教育精品课、学习强国和中国大学MOOC(慕课)等平台资源也彰显出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视与支持。

3.与时俱进提升专业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不仅需要不断创新服务的供给机制,提高其综合能力和服务品质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异质性的教育需求,更应根据学校特色精准定位,将“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握好中央层面的“管”与“放”,探索“双减”的校本模式。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学生,教师要关注其个体差异,为每个孩子提供可选择、多样化、高品质的教育,做好孩子身心健康路上的引导者[8]。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教育部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信息化素养、通信和技术能力等综合技能抱有更高的期待[9]。教师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自身在研教、创新、现代技术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此外,义务阶段课后延时服务对教师的资源整合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就作业而言,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情分析、分层设计、指导评价及有效反馈等能力还有待加强。可见,全方位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开展“双减”工作、顺应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二、“双减”背景下教师胜任力提升的困境

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与羁绊,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群体普遍处于胜任力难以担负起“双减”任务的窘境之中。本文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对五名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的教师进行了采访,将他们提升胜任力所面临的困境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教师专业信念根基不牢,缺乏内生动力

面对“课堂提质增效、开展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优化作业设计”等一系列要求,很多教师表示自己“不会教”了。教师负担的加重使得教师体力、精力、动力受到极大考验[9]。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工作量的加大,工作时间的延长,以及“双减”对教师职责的强化,使得本就工作繁忙的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到教师的职业认同与专业信念。例如,某市重点学校的A老师称:“通常我们从早上上课到晚上离校得12个小时左右,中午只能休息一个多小时。就课后延时来说,每周上5天,每天得保证2小时,并且需要设计形式多样的课程与活动,由老师们轮流上课。教师的教育责任变重了,相关任务变多了,过重的工作负荷让大家倍感疲惫、浑身乏力,再无过多精力去搞研究、搞创新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双减”意味着“双增”,既增加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又增加教师职责。据相关调研表明,“双减”之后教师每天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工作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还要准备个性化的作业设计和多样化的课后服务活动。面对每天繁重的任务,教师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去提升自我,甚至出现动摇专业信念与理想,消极应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情况。“双减”开展后,教师普遍觉得“无所适从”,担忧自己能否适应新政策的高要求、高标准。一些专业信念不强的教师往往会渐失心向、精神压力过大,产生职业倦怠感[10]。第二,“双减”附带的一系列非教学性任务,使教师们疲于应付,最终导致政策开展流于形式,教师群体的专业能力无实质性提升。比如在落实“双减”工作任务中,老师要参加会议学习“双减”精神、制作美篇记录课后服务活动、编写“分层教学、分层辅导”计划方案、准备资料应对教育部门的抽查等,根本无暇顾及“质”上的提升。某镇中心小学的B教师作为中心小学的骨干教师,有着很丰富的教学经验。自“双减”以来他深觉自己跟不上时代步伐,每天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应对各种检查。他也曾想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贡献一份力量,但当面临硬件配备不足、教师资源匮乏、工作负担过重、学校管理不规范等诸多问题时,职业理想信念又不得不回归现实。在此情况下,专业信念根基不牢、专业理想不坚定的教师往往难以形成正确的“双减”价值观,他们便会采取“躺平”方式应付检查、互相观望,试图用“滥竽充数”的方法完成“双减”任务。这部分教师由于自身对专业发展认识不到位、职业韧性不足、职业耐压力偏低,导致他们无心更无力提升胜任力以达到“双减”政策的要求。

2.教师专业发展空间受限,缺少外部支持

教师想要肩负起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责任,就必须突破固有的教育格局,打破传统的教育“壁垒”。就现实情况来看,中小学教师无论是课堂教学质量、作业治理水平,还是课后服务育人能力都难以达到“双减”的要求。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些教师常年服务于“应试”教育环境中,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观念阻力,缺乏创新改革精神。即使有些教师接受过专业的培训,由于思维固化不能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致使专业知识与能力更迭滞后。

“双减”实施过程中,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确实存在不足的情况,很多老师努力尝试提升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研究、增强作业设计和服务育人能力,但无奈教师的革新并不能得到家长的认可。比如某市城乡接合部中学的C教师感叹:“作业方面我是下了苦功夫,天天费心钻研如何在练习次数下降的情况下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如何设计出系统科学又具备个性化的作业内容;在作业反馈方面如何增强指导和评价的针对性。可当我满心期待地投入到“双减”的探索中时,却被‘5+2=0的现实打败。”目前大多数家长依然遵循“分数就是一切”的原有认知,对“双减”活动参与度不高,意愿不强烈,部分家长担心孩子的学业成绩,甚至私下给孩子增加作业量或聘请私人家教,导致教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未取得任何实质性突破。家长的不理解不合作阻碍了教师对自身胜任力的探索与提升,理想与现实的偏差使得教师自我认同感下降,甚至出现“摆烂”行为。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课后延时服务方面,一些学校对“课后服务”认识不到位,只强调课后服务开展的时长,对于活动项目却是“应付了事”,存在质量没有保障、内容过于单一等问题。原本教师队伍中有特长有热情的教师,在硬件设施不齐全,所需的空间场地、教具器材得不到外部支持的情境下,只能在教室内向学生提供一些兴趣班的服务。这显然不利于教师开发课后服务项目、打造多元课程等能力的发展。某农村小学的D老师说道:“其实课后服务嘛,重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协作意识。每个学校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利用当地资源来开展。就像我们学校后面就是庄稼地,完全可以开发一套关于“农耕”主题的课程。当然啦,我们自己肯定开发不出来,毕竟一个学校只有7个老师,每天课都排满了。但是如果学校之间愿意合作的话我觉得可以尝试一下,不过又牵扯到一系列问题,像种子、农具等教具谁来提供、职责怎么划分,学生的安全如何保障等。所以当我跟校长谈了想法后也没有得到过多的支持。”由此可见,资源供给、组织的支持与认可、政策保障、激励机制等因素都会制约教师胜任力发展的空间与动力。

3.配套管理机制有待完善,责任划分模糊

“双减”政策是我国学校教育育人格局的大调整,推进“双减”改革,须从体制机制入手,着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立足于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高质量教育,这是重构我国基础教育公共服务體系的根本之策[11]。

目前来看,中小学缺乏实施“双减”的配套管理制度、督导机制、问责办法,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又无衔接的制度保障,各方主体沟通能力较弱,最终导致一线教师工作中缺乏引领,无法胜任“双减”要求。如某县实验中学E教师说道:“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具体怎么开展也没个准确的方案。每个学校的情况又都不一样,现在我们是一个学校一套标准。实施过程中老师们也不清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遇见问题后怎么解决也没有准确的说法。领导之间也经常意见冲突,等到教育局抽查时又有许多新的问题,但他们也给不了老师们具体的解决方案。”“双减”实施中出现的这类问题主要由于缺少配套的管理机制。中央与地方“自上而下”的科层制体系往往存在两大问题:决策层面缺少专业性决策咨询机构,自然难以提供科学的方案;中间层面缺少必要的课程研发中心或委员会,难以享有相对独立的决断权和对一线实施者的指导权[12]。“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由于上下缺少联动性,很多措施不切合当地实际导致无法实施,面对“双减”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也只能凭借自身经验处理。在此情景下,得不到“上层”有效的指引与帮助,教师单凭自身改进承担起“双减”任务的行为最终也成为了有心无力之举。

此外,政府、学校和教师之间的职责划分模糊,再加上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集权式学校管理模式和科层制组织文化制约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作为“双减”执行的主体,赋予教师专业自主权利和学校教育管理的参与决策权,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双减”的有效性。然而,当前行政部门未能做好对“双减”政策的进一步解读,明确教师的责任清单,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缺失,抑制了教师教育研究和改革创新的动力,阻碍教师胜任力的发展。

三、“双减”背景下教师胜任力提升的策略

1.认识先行,增强教师胜任力提升的自主动力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包括五级模型,其中人的最高层次需求即自我实现,也就是人希望通过对天赋能力、内在潜能等充分的开拓与利用,完成与自身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双减”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挑战只是外部刺激,教师若能从自我实现层面激发内在驱动力,走出职业惰性的舒适圈,便可以充分调动出自身胜任力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提高课堂教学、作业优化、课后服务、家校协同等方面的能力。

根本而言,教师想要提升自身胜任力,还是需要内在动力的推动。“双减”实施后,很多老师都出现了“力不从心”的情况,甚至动摇了自己的职业理念与信念。究其原因,大多数教师都是因为自身专业知识不扎实、专业能力不足而造成心理负担,进而影响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诚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性能力存在许多不足,教师若不能及时调整好心态,以理论武装自己、以能力安顿自己、以专业发展自己,在保持清醒觉知基础上,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提升自身胜任力,便很容易在工作压力过大情况下导致情绪枯竭,出现“摆烂”行为。因此,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增强自主意识和能力。第一,教师要增强信念自主性,真正内化“双减”价值理念,调整自己以适应“双减”新情境。面对“双减”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应提高自身认知思辨能力,从当下的时代背景、教育方针出发,深化“双减”精神,形成科学教育理念,自发自觉地把“自我实现”当作人生价值追求,努力探寻适合自身需求的发展路径。第二,教师要增强知识自主性,主动丰富理论知识,不断吸收新知,以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动态性,认为知识的学习是个体积极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应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研读教育类研究文献,同时融合教育新理念,通过不断地调整、重组知识结构,丰富自身专业知识以满足高质量教育需求。第三,教师要增强能力自主性,不断拓展教育新技能,从而积极回应“双减”对教师能力的高标准。课堂的提质增效,作业的分层、个性化设计以及课后服务课程的开发等都离不开教师的专业能力。所以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及时反思自己在“双减”实施中的问题与不足,充实自己的“全能”素养,助推学校教育的“提质增效”。

2.以师为本,给予教师胜任力提升的组织支持

学校管理应践行“以师为本”的理念,一方面赋予教师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自由发展权,将教育教学权利下放给教师,推动教师的专业持续成长[12];另一方面,无论在资源供给还是激励制度等方面,学校要给予教师充分的支持,为教师胜任力的自主增能提供发展空间。

(1)学校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胜任力的关键支持。“双减”政策对于大家来说基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具体开展哪些活动,怎么开展,时间如何分配等,都需要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方案。学校可以成立教研共同体,制定“一校一案”工作计划,共享学校之间的成功经验,再让骨干教师采用“传帮带”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教师培训有助于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胜任力,逐渐完善自身综合能力以达到“双减”标准。

(2)学校应完善教师的考评激励制度。从经济资本角度出发,中小学教师在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投入中若未获得对应的经济资本,便会导致其在工作中缺乏刺激动力[15]。因此,学校可以尝试从激励机制入手增强教师胜任力。例如,将课后延时服务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中,激发教师干劲;完善课后延时服务收费机制、加大课后延时的补贴力度、对课后延时服务贡献大的教师给予更多奖励和晋升指标等[16]。此外,学校要改变以往“传统应试”的考评体系,注重教师考评的多元化和动态性。例如,对课后延时服务开展效果较好或在作业设计上有创新突破的教师给予奖励并树立典型。

(3)学校需强化资源供给,为教师胜任力自主提升提供强力的组织支持与帮助。针对家长对“双减”认识不足、参与性不高的问题,学校可通过建构家校协同机制予以化解,帮助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一方面发挥学校主阵地优势,明确家长的职责与范围,创新和丰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方式。另一方面邀请家长参与到“双减”政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中,实现家长对“双减”目标、价值等的认同。另外,学校要赋予教师充分的专业自主权,同时从供给侧发力,扩大社会资源供给机制,探索公益性社會组织服务供给,为教师课程研发、拓展课后服务活动项目等保障充足的资源与空间[17]。学校通过提供支持性工作条件和组织奖赏,让教师感受到组织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和认可。

3.明晰责权,完善教师胜任力提升的制度保障

目前,“双减”的配套“工程”有待完善,政策制定部门要及时出台相应的配套文件,明确“双减”政策的实施细则,合理划清各方职责。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保障教师的主体权益,进而提高教师的能动性、自觉性和自律性。

(1)明晰职责边界,健全“双减”服务实施细则。“双减”是一项实践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理念上的指引,更需要具体的行动方案。政策制定部门一方面要完善相应的督导机制和问责办法,另一方要考虑到实际情况,结合各地区的差异性,实施精准化制度安排与配套项目同步[18]。另外,当地政府部门对“双减”政策要解读到位,各方主体的任务内容、责权边界务必划分清楚,避免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在“双减”政策整体部署下,厘清各方责任,合理划分各层级任务十分必要。明晰教师职责边界、规范学校管理制度,可以减少教师不必要的负担,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研修、培训,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权威性和工作时效性。

(2)激发教师专业自主,政府做好引领与保障工作。新公共管理理论着眼于制度改革,主张政府改变包办一切的“全能”角色,窄化政府职能,通过政策指引做好“宏观掌舵”。可见教育主管部门应适当放权给各级学校,同时发挥好“统筹全局”与“精准定位”的上下联动性,为老师们精准发力指明方向。此外,教育主管部门要明确学校及教师的职权范围,切实保障教师的专业自主权,灵活推行“一校一策”具体措施,调动起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弘扬校本精神、挖掘当地特色。教育主管部门还要注意在巡察管理过程中的“韧性”与“温度”,给予教师更多的尊重与理解,帮助教师树立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职业情感。

(3)加强教研制度建设,开发“双减”校本研究课题。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好上下协同作用,成立研究组或委员会,推出一系列适合一线教师的研究课题,用于探索“双减”中减负增效、课后延时及分层作业等服务项目,并逐步将成功案例加以宣传推广,供更多教师学习交流,成长进步。另外,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重经验轻理论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借助高校优质师资,打造大中小学协同育人体系。大学教师通过协助中小学校制定发展战略,加强义务阶段教师群体的教学教研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明确“双减”教育理念,提升中小学教师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19]。中小学教师胜任力的有效提升有助于学校“双减”校本模式的探索以及“一校一策”校本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3-4-13].http://www.gov.cn/zhengce/2021-07

/24/content_5627132.htm.

[2] 张善超,熊乐天.“双减”实施过程中的困境与破解之道[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05):149-158.

[3] 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333.

[4] 陶蕾,杨欣.“双减”的价值证成与时代路向[J].中国电化教育,2022(03):7-15.

[5] 郝文武.“双减”要努力促进家庭教育公平[J].中国教育学刊,2023(03):18-22+102.

[6][11] 姚计海,张蒙.“双减”政策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问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6):41-49.

[7] 李敏,赵明仁.“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现实困境及其路径选择[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4):54-60.

[8][18]高兵.“双减”政策下学校发展问题与提质增效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3(03):6-11.

[9] 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教育厅等三部门关于印发《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养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22-09-14)

[2023-4-13].http://m.jyt.henan.gov.cn/2022/09-22/2611598.html.

[10] 王爽,孟繁华.对“双减”背景下教师活力状态的识别与激发[J].中小学管理,2022(05):52-54.

[12] 张志勇.“双减”格局下公共教育体系的重构与治理[J].中国教育学刊,2021(09):20-26+49.

[13] 张建,钟帅丽,梅彩丽.校外实践教育营地的组织样态与发展理路:基于开放—社会系统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23(01):58-64.

[14] 张笑予,祁占勇.“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赋权增能的理论模型与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3(04):74-78.

[15] 张家军,闫君子.中小学教师负担:减与增的辩证法[J].教育研究,2022,43(05):149-159.

[16] 任玉丹,郭海辉,韩奕帆,等.精准施策是提升教师队伍质量的关键:“三区三州”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22,31(06):17-23.

[17] 吴开俊,庾紫林,黄炳超.“双减”政策下课后服务的生态变化及多元协同[J].中国教育学刊,2023(03):12-17.

[19] 赵萌.“双减”背景下大中小学协同育人实践研究:以北京科技大学附属学校为例[J].中小学校长,2023(02):16-19.

[作者:张清(1990-),女,河南南阳人,河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

【责任编辑  王泽华】

猜你喜欢

胜任双减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