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业绩与科研双丰收的幸福教师

2023-11-24张志军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

教育家 2023年43期
关键词:课题成果化学

张志军 | 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

从教30年,我始终在探索思考:教师如何做才能圆满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我心中有了一个清晰的答案:涵养教育情怀,厚植教育理想,扎根教坛,心系学生,信念、业绩、科研齐头并进,努力完成育人使命。

从教初始,恩师激励坚定信念

1992年9月,正在上大学的我选修了闫立泽老师的《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课,教材是闫老师集多年研究成果编写而成,其中既有典型的基础训练实验,又有对比创新实验,还有独立设计实验,非常适合高师学生实验教学技能的培养。我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积极参与,不断实践,多次向全体同学展示汇报学习成果,受到闫老师的肯定和赞扬。

大四下学期我全身心投入实习工作,精心听课、备课、授课,并成功组织了化学趣味知识大赛。我的工作得到老师们的认可,也深受学生喜爱,我品尝到了初为人师的甘甜。系里举行了“教育实习观摩汇报课”,我讲授了《共价键》观摩课,闫老师亲自到场听课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毕业时闫老师为我赠言:教学中发现你有钻研精神,“实验研究”课中取得优秀成绩,曾当众赞扬你的治学风格。如果有这种“钉子”精神,今后在教学上肯定能获得优秀成果。在教育实习汇报观摩会上,听到你的讲课,发现你的优良素质和能力,一个有造诣的基础教育专家的雏形又似乎形成。奋斗吧!母校和老师在等待你的胜利捷报!

恩师的赠言四两拨千斤,给予我巨大的鼓励,坚定了我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信念。毕业时我主动放弃待遇丰厚的国企工作,坚定地选择踏上中学的讲台,正是这种信念激励着我向着“教育专家”的目标疾驰,30年如一日,义无反顾。

20年沉潜深耕,扎实做业绩型教师

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天起,我立足化学学科特点,积极开发拓展课程资源,在培育学生学科情感、科学态度、成才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创新实践,形成了“三化”实践教学模型,即化学生活化、化学实验化、化学生涯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化学生活化。我坚持“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教材是冷冰冰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好桥梁的作用,使冷冰冰的教材,走进学生鲜活的个体里”的观念,在实践中运用推广化学生活化,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使抽象的学科知识形象化,获得学科老师们的高度认可。

化学实验化。我力推化学教学实验化,注重实验教学方式改进,开齐开足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还引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身边与教材相关的现象,形成以探究式、体验式为特色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参与度高、获得感强。

化学生涯化。面对新高考改革方案的不断推进和高中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立足化学学科特点,我通过挖掘教材资源,开发习题资源,拓展社会资源,实现了对学生的专业引领和视野拓宽,帮助学生学会职业生涯规划,开发学科潜能,努力实现化学优秀人才的早发现、早培养。

自参加工作起,我连续21年担任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深知老师的言谈举止既处于学生的“监督”之下,又处于被学生效仿的可能之中。我坚信“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坚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刻苦钻研的拼搏精神,而这些不经意间的坚持也在潜移默化中激励着一届届学生。曾有学生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张老师在大雪纷飞的夜里,还来查看我们的晚休情况,房门被推开的一刹那,我的心被触动了,张老师穿着雨衣,额前的头发、眉毛、睫毛统统被雪凝固了,鼻子、脸颊冻得通红……

在班级管理中,我始终注重品德教育、班风学风、学业成绩、班级文化、实践活动等。同事评价我的学生毕业后有三高:回访率高、考研率高、成才率高。教学管理业绩换来了学生家长如潮的好评。每当高一入学,我任教的班级都成为学生家长竞相选择的“热门班”。

30年沉淀致远,教科研催化专业发展

从2013年至今,我紧跟教改步伐,聚焦一线问题,不断反思沉淀,围绕教学方式改革、学生发展指导和教学管理创新等开展课题研究,通过“捕捉三个焦点→开展三项研究→产生三项成果”研究推进,形成了连点成线、连线成网、“333网格化”省级创新成果体系,自己也从“经验型”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紧扣教学方式变革的研究实践。2011年11月,学校在我参与管理的高一年级启动“1121”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从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走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变革。

紧扣这一焦点,2013年8月我撰写《“1121”课改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论证书,申报了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启了教科研之路。三年间,我带领团队深入实践,深刻分析,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成果,该课题于2016年6月顺利结题,并获评优秀成果。

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产生实践成效。我带领的团队并没有因课题结题而停止探索的步伐,在此研究基础上,我们通过构建“1121”课堂教学新模型,开发自主学习校本课程,创建教学综合评价机制,凝练成了《以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高中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这一教学成果,2018年6月该成果获山东省教学成果评选一等奖。

关注学生发展指导的研究实践。2017年9月山东启动新高考改革试点,选课、选考成为硬需求,指导学生完成生涯发展规划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我捕捉焦点,2018年11月撰写了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高中生涯教育与学科教学实践融合的研究》的申报书,获批立项。

我带领课题组创造性地将生涯教育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和地理6门学科的教学实践融合,实现了对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指导。该课题于2021年结题并获评优秀。

随后,我又将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形成了“321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指导模式”,即三个层次、两个渠道、一个载体。以“导师制成长共同体”为载体,贯通“学科渗透”和“职业示范”两个渠道,分学年分层次推进指导,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了一线教师可借鉴、可复制的实践成果。2021年9月获山东省教育厅“深化高考改革,提升育人质量”优秀成果一等奖。

聚焦育人方式改革的研究实践。2020年春新冠疫情来袭,我正负责高三年级管理工作,教育教学由面对面变成了“隔空相望”,如何有效开展线上教学成为摆在年级团队面前的难题。聚焦难点,我坚持用科研手段解决新难题,撰写了《构建疫情防控背景下高三年级管理新模式的研究》申报书,被确立为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

知识的积累使其传播方式发生了颠覆性改变,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加速了“互联网+教育”的到来,学生学习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教学要围绕“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发生”展开,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多元化。课题于当年年底顺利结题。

着眼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依托三项省级课题,我带领团队连线成网,打造网格化教学成果:梳理了10年育人方式变革特征,整合知识、文化和实践的育人课程,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规划、家国情怀和创新实践等综合素养,构建了《一核四层:赋能人才培养的高中育人方式十年探索》教学成果。该成果于2022年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30年来,即使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我也一刻没有离开讲台,一刻没有忘记教育初心。热爱讲台,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将是我一生不变的信念。以奋进践初心,以实干显担当,脚踏实地,行稳致远,做一名优秀而幸福的人民教师。

猜你喜欢

课题成果化学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